《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特征综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特征综述.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特征综述【摘要】: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情节异常生动丰富。他在刻画女性时,摆脱了封建教会和各种封建思想的影响,开创了描写女性的新天地。他强调了女性的聪明才智和力量,主张女性有追求财富和幸福的权力,反对天主教的禁欲思想,用博爱来反对封建压迫,用歌颂友谊爱情个人品德来反对中世纪的等级制度。【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女性形象封建斗争自由爱情 莎士比亚生活在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的大转折时期,他的戏剧作品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而情节却异常生动丰富,非同凡俗。他看清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但他把这些归结为善与恶的道德冲突,他反
2、对暴力,强调理性的作用,创作了一批辉煌而又抑郁愤怒的悲剧剧作,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社会罪恶与资产阶级的利已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无论他的喜剧还是悲剧都塑造了各种各样典型的戏剧人物,特别是塑造了一批勇气过人又执着、风趣、机智、温柔的女主人公形象。他在刻画女性时,摆脱了封建教会和各种封建思想的影响,开创了描写女性的新天地。他强调了女性的聪明才智和力量,主张女性有追求财富和幸福的权力,反对天主教的禁欲思想,用博爱来反对封建压迫,用歌颂友谊爱情个人品德来反对中世纪的等级制度。她们不仅仅有追求自己自由恋爱的权力和勇气,还敢于与各种邪恶势力做不屈不挠的斗争,在
3、戏剧舞台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1.敢于追求自由爱情,敢于宣扬真善美的女性 莎士比亚笔下的许多卓越女性,认为爱情不应该受出身门第和财富的限制,男女相爱才是真正的爱情,她们敢于大胆地追求爱情,注重的是人的本质和精神。为了自己的幸福,她们敢于同封建家长制度抗争。1.1 在威尼斯商人中,贵族小姐鲍西娅性格纯朴、富有才华和正义感,她是莎士比亚塑造的一个理想的资产阶级女性形象。她年轻、貌美、智慧超人,芳名远播,面对纷沓而来的求婚者,她把人的品行作为考虑的第一条件,而并不看重门第财富。她遵从父亲遗训,设置了金、银、铅三个匣子供求婚者挑选,结果攫取金匣的摩洛哥王子得了一张骷髅画,拿了银匣的法国阿尔贡亲五看到的是
4、傻瓜画像,只有聪明、坦诚的巴萨尼奥选中了朴实无华的铅匣,得到了藏在里面的鲍西娅的倩影。她毅然嫁给了家道中落的巴萨尼奥,有勇有谋地为自己挑选了一个如意郎君。这一婚姻标准实际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挑战,体现了鲍西娅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她不注重权贵,不贪图富贵,机智而勇敢,还富有激情,是一个追求纯真爱情的人,她认为真正的爱情并不取决于外表的富丽,她对爱情忠贞执着,她用智慧获得爱情,又用智慧守护爱情。她是一位美丽,善良,热情,大方,足智多谋,有情有义又富有西方传统女性细腻开放特质的奇女子。1.2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向封建家长们明言:“你们不能勉强我喜欢一个我对他没有好感的人”。朱丽叶所在家族和罗
5、密欧所在家族结下了世仇,可在阴差阳错中罗密欧和朱丽叶深深相爱了,朱丽叶对罗密欧的爱海枯石烂,但是世俗的眼光阻碍在这两个年轻人之间,使他们的爱得不到大家的祝福,最终没有美满的结果。朱丽叶对爱情的忠贞使她最终为了摆脱父母安排下的婚姻而与爱人罗密欧殉情在一起。表现了朱丽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渴望和对争取婚姻自主权所做的斗争,体现了朱丽叶忠贞,刚烈,执着,对爱情致死不渝,敢于冲破封建势力的束缚,追求自由恋爱,勇敢而坚强的性格特征。1.3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安培琪,她的父亲给她找了一个有钱的少爷,可是她自己违背父亲的愿望。她的母亲经常向她夸赞的那个有钱有势的医生,目的就是希望安培琪能够嫁给这位医生
6、,可是安培琪说“唉!要是叫我嫁给那个医生,我宁愿让你们把我活埋了。”(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第三幕第四场)她对这个医生仍然无动于衷,她不让别人支配自己的终身大事,她自己选择了范顿,虽然安培琪的父母非常反对范顿追求自己的女儿。培琪大娘说“范顿大爷,您以后别再来看我的女儿了。培琪又说:“她是不会嫁给您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第三幕第四场),但安培琪自己拿定主义,与自己看中的具有优良品质的范顿结合。1.4仲夏夜之梦中的赫米亚是个性格独特而鲜明的叛逆者。她坚定执着地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反抗封建压迫。当赫米娅的父亲埃吉斯知道她热恋着莱珊德时,他气愤地向雅典公爵席修斯控告他的女儿说:“我请求援用雅
7、典古法所给予的特权,她既然是属于我的,她便当由我来处置;这就是,或者嫁给这位先生(指德米萃斯),或者就叫她死”而雅典公爵席修斯也残酷地威胁赫米娅立即作出选择:“或是判处死刑,或是一生一世也不同男人来往。你如果不顺从你父亲的选择,你是否受得了修女的冷寂,被永远地幽禁在阴森的修道院里,终生凄凉!,面对这残酷的威逼,赫米娅一点儿也没被压倒,她高傲而坚定地回答:“我宁愿这样生长、开放与死亡,我不愿把我处女的特权,交给这一位大人,他强迫我受他的束缚,我的灵魂绝对不能承认这一份主权!用别人的眼睛来挑选自己的爱人这简直是炼狱。”1.5奥赛罗中的苔丝狄蒙娜是莎士比亚笔下完美的圣母形象,她一方面是个初具女性主体
8、意识的新女性,另一方面又是父权制文化的牺牲品,她从新女性到父权制文化牺牲品的悲剧命运,揭示了伊丽莎白时代英国女性作为”第二性”和”他者”的从属、低下地位,说明即使在女王当政时代,父权制中心文化依然根深蒂固。在她认识奥赛罗以后,“心灵完全为他的高贵德行所征服”。苔丝狄蒙娜从奥赛罗坎坷的奋斗史,看见奥赛罗内心深处的高贵,决定不顾父亲的禁令委身相随。她冲破各种各样的阻力,把自己的爱情献给正直勇敢的奥赛罗,并且情愿放弃舒适的生活,与爱人一起出外战斗。按理说,这样的婚姻因彻底相爱而应该美满。“我想我的妻子是贞洁的,可是我疑心她不贞节。”虽然她对爱情忠贞不渝,奥赛罗最终还是亲手把苔丝狄蒙娜扼死。2.敢于反
9、抗封建主义束缚,敢于和社会恶势力作斗争的女性 莎士比亚塑造这些女性,面对封建主义的禁锢,面对封建主义的包办婚姻和买办婚姻,面对社会恶势力,她们勇敢坚决地展开斗争。在封建专制的淫威面前,她们毫不畏惧,傲然挺立,对封建礼教、封建法律敢于否定和背叛,在斗争中,她们表现出既果敢坚定,又机智聪明的特点。2.1仲夏夜之梦中赫米娅,聪明正直、美丽纯洁、朝气勃勃、大义凛然。”你如果不顺从你父亲的选择,你是否受得了修女的冷寂,被永远地幽禁在阴森的修道院里,终生凄凉!“,这是雅典法律对她的威胁,在这样的威胁面前,赫米娅坚定地说“我宁愿这样生长、开放与死亡,我不愿把我处女的特权,交给这一位大人。他强迫我受他的束缚,
10、我的灵魂绝对不能承认这一份主权!”另一方面,她也有缺点:急躁、易怒、悍泼、粗野、锋芒毕露。她的这种典型性格在戏剧一开始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正是为了使这一个具有叛逆精神的新女性,更具有立体感,更加真实可信,更有人情味。写她的缺点,才更加活脱脱地刻画出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幸福、反抗封建礼教和法律的叛逆者的形象。2.2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只是一个岁的贵族小姐,但她勇敢、坚强、智慧,她冲破大家族的重重束缚,大胆地爱上了罗密欧,并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了情人;她深知罗密欧被放逐“回归”无望,却绝不愿与少年贵族帕里斯再结姻缘;她几次用智谋骗过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服下安眠药,都是为了实现她的美好爱情
11、;她把爱情看得和生命同等重要,罗密欧一死,她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了追求爱情自由,最终以死反抗阻碍他们结合的封建势力,在情节上虽属悲剧,实际是一首青春与爱情的赞歌,反映人文主义者爱情、理想与封建压迫之间冲突的一出充满诗意的悲剧。2.3威尼斯商人中的,第四幕第一场“法庭”是全剧最精彩的一场,是剧本的高潮。就在双方斗争最激烈,剧情最紧张,矛盾最尖锐的情况下,鲍西娅乔装改扮成律师出席法庭。她沉着冷静,锋芒不露,并采取了最有效的“欲擒故纵”法,造成假象,迷惑夏洛克。正当夏洛克得意非凡,准备动手割安东尼奥心口肉时,鲍西娅突然一个“且慢”,然后便说根据契约,夏洛克只能割肉,不能滴血,如若违反,便要受法律严
12、惩。就这样,鲍西娅用自己的机智与才能一下子扭转了局势,拯救了安东尼奥,她以超人的智慧战胜了夏洛克,给了夏洛克以应有的惩罚。鲍西娅是文艺复兴时代新女性的形象,海涅称她是“希腊精神的后开之花文艺复兴的代表”。同样,这个人物也具有理想基督徒的特色。如果说在剧本的前半部,这一特色还不十分鲜明的话,那么在剧本的后半部,这一特色就非常鲜明了。她来到法庭,首先就用基督教的仁爱精神来劝说夏洛克,那一段关于慈悲与公道的演说就象一篇出色的布道文.莎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不同于十八世纪流行的浪漫小说或哥特式小说的传统,他塑造的是一批有个性、独立思考的智慧型新女性。她们聪明、有灵性、自尊心强、有理想,追求美丽的爱情和幸福
13、的婚姻,珍视感情,重视家庭,这一切都和当代大多数新女性所追求的大体一致,极富现实意义。同时这批女性敢于和封建黑暗势力及受到封建礼教影响的家长势力作斗争,她们不畏强暴,要使社会不断完善,就要不断歌颂美、揭露丑,而莎士比亚用戏剧的方式歌颂了女性的美,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揭露社会的种种丑态,这正和社会的正当需求相吻合,充分展示了莎翁本人的现实主义的女性观。参考文献 1西方文论选(上卷)石璞.欧美文学史(上)海涅:莎士比亚笔下的女角,温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年版 2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年.3 Andrews,John F.ed.William Shakespeare:His World,His Work,His Influence.VolI&II.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85.4Brown,John Russell.Shakespeare:The Tragedies.London:PALGRAVE.2001.5McEachern,Claire.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hakespearean Traged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