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晚唐诗的风格特点苏教版知识精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晚唐诗的风格特点苏教版知识精讲.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二语文晚唐诗的风格特点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晚唐诗的风格特点 晚唐社会混乱,政局逐渐走向崩溃。影响到晚唐诗所表现的是一种带有浓郁感伤情绪的美。李商隐的诗歌,于感叹身世,忧时悯乱中,已经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此外的杜牧、皮日休、陆龟蒙等各家诗派都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以苦闷象征代替功利目的,集中于感觉和情绪心理的抒发,以哀怨悱恻为美、以悲凉萧瑟为美、以淡泊情思为美、以幽艳细腻为美,追求韵外之致。诗篇精工典丽,富于联想和暗示情味。以“风流才子”驰名的杜牧,起初是位具有刚直的性格与高迈的政治信念的人。面对从中唐到晚唐昏乱程度日益加深的现实社会,他不断地在诗文中写下切齿扼腕的愤怒,
2、与自己才能不被承认的沮丧。经历了江南的放荡生活,得到“风流才子”评价之时,是他的失意时期。江南明丽的自然与享乐的都市生活,为他的诗作增添了艳丽的色彩。华丽的诗风成为杜牧诗的特色。他擅长七言绝句与律诗,其作品以具有清亮的音调与艳冶的内容者为多。这种倾向,在其最为知名的江南春 泊秦淮诸作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晚唐时期,一改中唐时期韩愈、白居易他们刚健质实的诗风,汲取李贺风调的艳丽诗风,逐渐笼罩了整个诗坛。诗人们越致力于中唐时期作为韩门一派特征的字句雕琢,诗歌变得越来越难解。这种晚唐诗的代表者是李商隐。李商隐是当时牛僧孺一派和李德裕一派间所展开的执拗的政治斗争(牛李党争)的牺牲者,以辗转于两派之间一生
3、不遇而终身。所以把他在复杂环境中不能明言的忧情与恋家之情,寄托与吐露在许多艳丽的七律之中。他的许多诗,曲折而有所假托,从当时起已有难解之定评,而其诗作是复杂的要素之一,是多用通常诗家所不用的稗史小说类的所谓僻典。然而同时,其音调整饬富有象征性的诗句之甘美形象,虽然被认为晦涩,却出现了许多爱好者与模仿者。宋初就流行仿效李商隐诗风的西昆体诗。李商隐一系列的无题诗、锦瑟等诗尤其著名。然而应当理解,他并不是单纯歌咏恋爱内容的诗人,在他的集子中,歌咏时事,对时政作激烈讽刺的作品并不少。李商隐和杜牧一起,被称为晚唐的“李杜”,又与和他一样写作艳诗的温庭筠一起,并称为“温李”。温庭筠也和当时许多诗人一样,未
4、被社会惠爱,他一面在妓楼渡过放荡生活,一面倾注其热情于纤细的表现方法,写下了富于修辞的诗作。不过虽说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之类,以巧妙的表现而负有盛名;然而一般说来,温诗中,没有李商隐诗中所表现的那种感情的高度凝聚性和意味的深奥感。对于温庭筠,更应当注意的是他的词作,作为以妓楼为中心流行的词作的名手,他常将青楼的脂粉香带进诗作中,构筑出与词相同的艳丽的境界。韩偓接续了这一系列,其诗风更有官能性。中晚唐诗的特色之一是出现了一群诗僧,与薛涛、鱼玄机等女诗人。即使在诗僧中,王梵志与寒山二人也是特异的存在。但是也有说二者都是唐初人的,其身世的详情不明。二者的作品,以多教训性的说理诗为
5、特色,但并不是说那些全都是宗教性的作品。大致而言,王梵志带有民众教化的鄙俗性,寒山则禅宗色彩浓烈,而二人都运用当时的俗语和生硬的奇语,写作表现独特的诗。在这方面,二者与同是僧侣,而在诗的世界中与一般诗人没有多大不同的诗僧,如中唐时期的灵一、皎然,晚唐时期的齐己、贯休他们,根本不同。这种诗僧以及薛涛等女诗人的活跃,显示了诗的作者层的扩大和诗世界的多样化,而特别是女诗人们,与当代的文人名士艳闻流传,与男性诗人为伍,而诗名得彰,这也可说是反映了当时青楼文学逐渐兴盛的社会风气吧。颓废之风逐渐弥漫于社会各阶层。藩镇割据,王仙芝、黄巢起义等,使唐王朝的纲纪完全弛懈,在相继的动乱中,唐朝之寿终正寝,任谁都能
6、一目了然,在唐末这样的时期中,在现实性诗篇的创作方面,有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等诗人,其中皮日休作了正乐府十首,被高度评价为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的传统。韦庄是为唐王朝唱挽歌的诗人,他创作了长篇叙事诗 秦妇吟,咏唱僖宗中和三年(883)由黄巢乱军手中夺回的都城之荒废状况。他自己离弃了唐王朝,使蜀而留居于此,成为嗣后五代前蜀的宰相,韦庄于律诗与绝句方面显示了卓越的才能,留下了许多充满悲哀之感的佳作。他又以词的作者而知名,韦庄的代表作 秦妇吟 在问世的当时就博得了不寻常的名声,“秦妇吟秀才”之称广传于世,此作在战乱中堙沉,长期不传;然而本世纪初,在敦煌出土的文物中,此诗全篇被发现,遂再次呈现在
7、我们眼前。无题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大家,当时与杜牧齐名。不过,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是超过了杜牧的。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或确依何事之前
8、,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无题,大家就是把它视为抒写爱情的名作去欣赏的。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
9、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
10、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
11、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有着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像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
12、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
13、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
14、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她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
15、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
16、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九日齐山登高 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
17、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像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
18、在这种心境的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
19、,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
20、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长安晚秋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
21、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
22、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
23、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
24、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商山早行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
25、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
26、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
27、”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
28、具足”的佳句。“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
29、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模拟试题】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征铎(y)轻薄(b)慰藉(ji)国运多舛(chun)B.对峙(zh)逾矩(j)谲(ju)诈 长吁(y)短叹 C.泥淖(no)悲怆(qing)遨(o)游 槲(h)叶 D.凫(f)雁 庇(b)佑 追溯(s)古陌(m)荒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邂逅 典形 唐突 绵绵徘徊 B.绵密 疏朗 恍惚 语言洗练 C.廖落 枯索 翠微 宛然可见 D.晒纳 稗官 苕递 妍媸毕露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
30、明,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的诗歌有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近体诗有绝句、律诗和词三种。B.文学史上有两个“李杜”之称,大“李牡”指的是盛唐诗人李白、杜甫,小“李杜”指的是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C.李商隐、杜牡、赵嘏、温庭筠四位诗人的作品集分别是李义山诗集 樊川文集渭南集 温庭筠诗集。D.赵嘏是晚唐诗人,其七言律诗清圆熟练,意境深沉,韵味清远。因“长笛一声人倚楼”一句诗,他被后人称为“赵倚楼”。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选出对诗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笼”字,写出夜色迷茫;叙事,
31、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文的“商女”作了暗示。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图,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C.商女热衷歌唱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的感慨。D.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语言清新洗练,加上活用典故,是唐绝句的优秀之作。二、精段阅读 阅读李商隐无题诗(见课本),回答下面的问题。5.首联连用两个“难”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什么情感?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现在一般用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7.这是一首爱情诗。颈联是写抒情主人公自己的感受吗?如不是,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8.“青鸟”是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仙鸟,这
32、个典故在古典诗词中经常用到,如李清照摊破浣溪沙词中这样说:“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现在“青鸟”多用来借指什么?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注,薄宦:官职卑微。梗犹泛:此处喻指四处漂泊。)9.诗中蝉的形象与诗人的身世有哪些相似之处?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0.该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四、写作应用 11.以李商隐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参考答案 http/ 1.D 2.B 3.A 4.C 5.表达了相见不易,不忍分离的一片深情。6.现在一般表达鞠躬尽瘁之意。7.不是,是写对方的相思,用的是由己及人的设想,从而衬托出诗人的一往情深。8.借指传递信息的人。9.诗歌以蝉高栖难饱、悲鸣欲绝而无人同情,自喻高洁和因高洁而清贫的困境,暗示环境的冷酷无情。诗的尾联以蝉自励,表明要坚持高洁的操守。10.以蝉起兴,以蝉自喻,直抒胸臆。1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