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文详解《兰亭集序》苏教版必修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课文详解《兰亭集序》苏教版必修5.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 1 兰 亭 集 序 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就是王羲之。他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了不起的书法作品,也是杰出的文学作品。现在,就让我们来一品他的兰亭集序。感知文本 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东晋著名书法家。字逸少,琅邪(y)临沂(今属山东)人,后居会稽山阴。曾任右军参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工书法,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各体皆精,尤其擅长楷书与行书。他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一变魏晋以来的朴素书风,创妍美流便的新体,与钟繇并称“钟王”。由于他卓越的书法艺术,获得了后世普
2、遍的赞扬,人称“书圣”。他书写的兰亭集序,笔意妍丽劲健,为千古书家之范,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著有王右军集。创作背景 兰亭,是东晋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的名胜。其地有湖,“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东晋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士族在山水清丽的会稽广置园田别墅。风景幽绝的兰亭,就成为当时的社会名流们集会游玩的地方。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 51 岁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 41 人在兰亭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诗汇编成集,题名兰亭集,由王羲之将诗作一一记录,还作序一篇,记述其事,并抒写内心感触,这就是
3、兰亭集序。知识链接 王羲之的书法,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与他观察鹅大有关系。他的隶书,史书称“为古今之冠”。晋书作者房玄龄等对他的书法作过如下评论:“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翫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透析文本 文题指津 序,也作“叙”或“引”。“序”一般写在书籍或诗文的前面,分赠序和书序两种。书序,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讨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
4、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还有近似记叙文,后代有的还很像是抒情散文。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序”和“跋”列于书后的称“跋”或“后序”。序和跋虽然是一回事,但在语言上却略有不同。因为跋或后序、题后之类实际是对序的再补充,所以一般都更为简劲峭拔,不像序那样详尽丰
5、富。用心 爱心 专心 2 文本品读 兰 亭 集 序 王羲之 -3-永和1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 于2 会 稽3山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 阴 之 兰 亭4,修 禊 事 也5。群 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 贤 毕 至 ,少 长6 咸7 集。此地 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年轻的、年长的也都到了。这里 有 崇 山 峻 岭,茂 林 修8 竹,又 有 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 清 流 激 湍,映 带9 左 右,引 以 为10 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 流 觞 曲 水11,列 坐 水渠里来,
6、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 其 次12。虽无 丝竹管弦13之盛,一 觞 一 咏14,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客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亦 足 以 畅 叙 幽 情。是日也,天 朗 气 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 清,惠 风 和 畅,仰 观 宇 宙 之大,俯 察 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品 类 之 盛15,所 以 游 目 骋 怀,足 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尽以 极16 视听之娱,信17 可乐也。情享受视听的娱乐,实在是快乐啊!段意:本段由叙述活动的情形转入写大家的主观感受。第一部分:主要是叙事、
7、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然后点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及美好的天气。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夫 人 之相与,俯 仰 一 世18。或 取 诸19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 怀 抱,悟 言20 一 室 之 内;或 因 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 寄 所 托 ,放 浪 形 骸 之 外21。虽 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 先用景物烘托,“天朗气清”,则所见者真;“惠风和畅”,则观景之情至浓。由此说到“仰”“俯”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自然顺理成章。这一层仍是切着兰亭之会写的,即为本
8、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其中“仰”“俯”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预示了下文将有所发挥,即“情随事发”。本段一开头就写出了一种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并不显得突然。“俯”“仰”二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就包含着人怎样度过一生这一话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1永和:东晋穆帝年号。2于:介词,在。3会(kui)稽:古郡名,在现在浙江省绍兴市西南20 余里。4兰亭:亭名,在山阴西南。5修禊(x)事也:举行消灾求福的活动。6少长:年轻的,年长的。7咸:都。8修:长,高。9映带:映衬,围绕。10以为:作为。11流觞曲水:古人的酒戏。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杯子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出饮酒。
9、12次:地方,旁边。13丝竹管弦:各种乐器,这里泛指音乐。14一觞一咏:喝一杯酒,作一首诗。15盛:繁盛。16极:尽情享受。17信:实在。18俯仰一世:一俯一仰之间,医生已过。19诸:“之”“于”二字的合音。20悟言:交谈。悟,同“晤”。21放浪形骸之外:指不拘形迹,自由放纵地生活。趣 舍1 万 殊2,静 躁 不 同,当 其 们的爱好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尽相同,(但是,)当他 欣3 于 所 遇,暂 得 于 已,快然自足,不 知 作者举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静者“悟言一室之内”;躁者“放浪形骸之外”。作这样的区 -4-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自足,竟不 老 之 将 至;及
10、其所 之 既 倦4 ,知道衰老即将到来;等到他对自己所得到的事物感到厌倦,情 随 事 迁5,感 慨 系 之 矣。向6 之 心情随着当前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以前感到欢所 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 不能 不 以 之兴 怀7。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况 修 短8 随 化,终 期 于 尽9!古人 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 云:“死 生 亦 大 矣”,岂 不 痛哉!说:“死和生也是一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段意:提出“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每 览 昔 人 兴 感10 之 由,若 合 每当我看到前人生发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 一
11、契11,未 尝 不 临12 文 嗟 悼,不能喻13 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读古人文章时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 之 于 怀。固 知 一 死 生14 为 虚 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不 诞,齐 彭 殇15 为 妄 作。后 之 视 今,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亦 犹 今 之 视 昔。悲 夫!故 列 叙 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 时 人16,录 其 所 述,虽 世 殊 事 异,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所以兴怀,其 致17 一也。后 之 览 者,人们生发感慨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亦
12、 将 有 感于 斯18 文。也将有感于生命这件大事吧。段意:写诗集编成的意义。第二部分:作者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引发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由平静转向激荡。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变迁,历史发展,由盛而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分,其实只是一种烘托的手段,作者本意是要说那相同的一面,即人在美好的事物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作者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不能永远保有那美好的留念。至此,便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
13、,表现了作者见解的高远之处。“死生亦大矣”毕竟是个哲学命题,为了证明自古如斯,作者又宕开一笔,说到自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并用“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生死之际,从而加深了他的感慨。“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两句,把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以“斯文”使“后之览者有”有感于“死生亦大”结束全文,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1趣舍:取舍,爱好。趣,同“取”。2万殊:千差万别。3欣:高兴。4所之既倦:对已经得到的感到厌倦。5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6向:先前。7兴怀:抒发感慨。8修短:长短,这里指寿命的长短。9终期于尽:最后都要消灭。10兴感:兴发感慨。11若合一契:
14、像符契一样相合。12临:面对。13喻:明白。14一死生:把死和生等同看待。15齐彭殇:把长寿和短命等同看待。16列叙时人:一一记下当时与会的人。17致:情致。18斯:此,这。创作思路 记会 写景状物 写景抒情 畅怀幽情 -5-兰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死生亦大矣 亭 慨叹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集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议论抒情 序 昔之兴感 若合一契 明意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览者 字词锦囊 1语音积累 会(kui)稽 癸(gu)丑 修禊(x)流觞(shng)曲水 游目骋(chng)怀 彭殇(shng)激湍(tun)形骸(hi)趣(q)舍万殊 若合一契(q)2通假字(1)虽趣舍万
15、殊 (“趣”通“取”,取舍,爱好。)(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交谈。)3古今异义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咸,古义:全,都。今义:指有盐味)列坐其次 (次,古义:旁边,水边。今义:次序)向之所欣 (向,古义:过去,从前。今义:有方向、对着)4一词多义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形容词,长、高)修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寿命长)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动词,修建)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注定)期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读 j,周年、满一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名词,思想情绪、情致)致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动词,传达、表达)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16、,而致千里(动词,达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动词,得到,取得)所以游目骋怀(代词,与“以”连用,表示“用来”)所 或因寄所托(代词,与“托”构成名词性词语)录其所述(代词,与“述”构成名词性词语)毕 群贤毕至(全、都)毕礼而归之(完毕、结束)次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驻地)以之兴怀(指示代词,那)-6-之 夫人之相与(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圣人不凝滞于物(引出动作的对象,“被”)于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引出地点,“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5词类活用 死生亦大矣 (大:
17、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大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词活用为动词,看作相等)齐彭殇为妄作 (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看作相等)其致一也 (致:动词活用为名词,情趣)群贤毕至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才)少长咸集 (形容词作名词,年纪轻的与年纪大的)足以极视听之娱(形容词用作动词,尽情享受)一觞一咏 (名作动,喝一杯酒)6文言句式(1)判断句 死生亦大矣 (没有明显标志的判断句)修禊事也 (“也”表示判断)(2)倒装句 当其欣于所遇 (正常语序应为“于所遇欣”,状语后置)亦将有感于斯文 (正常语序应为“于斯文有感”,状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3)省略句(众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18、省略主语“众人”)引(之)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省略宾语“之”)悟言(于)一室之内 (省略介词“于”)放浪(于)形骸之外 (省略介词“于”)探究文本 重点品读 1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第二段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就是“痛”,是痛苦,痛心?还是痛惜,悲痛?说说作者因何而痛。面对世俗生活,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一种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另一种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短暂的满足,可转眼间,岁月流逝,青春不再,而功业无成。不仅如此,作者还认识到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而又不断地厌倦
19、,充满欢乐也充满烦恼,令人感慨。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流去,怎不令人黯然神伤!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殊途同归,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生命在它面前如此渺小而脆弱,却又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了“痛”,这种“痛”,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7-2第二段的感情基调是“痛”,第三段则是“悲”,这是一样的情感吗?那么作者他为什么“悲”,“悲”的是什么呢?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
20、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虽然东晋名士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悲”古人,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他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读他的文章,犹如王羲之读古人的文章一样:王羲之在此询问古今,发
21、出悲叹。3如何理解“死生亦大矣”这一主旨?从全文看,“兴尽悲来”是主线:摆脱了个中俗务的纠缠,邀集新旧朋友,来到山水胜地,或游赏或畅饮,由衷的愉悦与兴奋,一种解放感、自足感油然而生。但是,享受了难得的欢聚与快乐后,深切地感到永恒之不可能,面对生死的自然规律,作者只是慨叹“死生亦大矣”。王羲之上因为感到幸福太短,苦于生命难以长久延续而感到“死生亦大矣”。所以,这种悲伤增强了对生命中幸福的爱与贪恋,加强了对长生的企慕。可见,文中的缠绵悱恻不过是贪恋而不得的怅惘而已。难点突破 1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
22、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2 兰亭集序中表达的思想和老庄思想一致吗?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但是,他的生命观不同于老庄的道家思想。在王羲之看来,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
23、是客观存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艺术鉴赏 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作者借题发挥,带有鲜明的抒情色彩。情缘事发,所以先叙事,首段叙事分两层:前一层侧重叙述活动的情形,后一层转入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第三段开头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匆匆,此段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死生亦大矣。”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便是作者见解的高远处。文章语言朴实,清新疏朗,意扫
24、雕词琢句的浮艳之风,表达上多直抒胸臆,读来清韵绵邈,极易引起读者共鸣。句法上,骈散兼行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洒脱流畅,音韵和谐,如其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书法艺术,具有一种清俊流动的自然之美。探究创新 -8-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慨不已,有人据此认为作者情调低沉、感情消极,你如何看待诗人的人生感悟?甲生:的确有些消极。文末承接上文“死生亦大矣”的“痛”而来,询古问今,由己悲人。古人、今人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避免不了生命殒灭的规律,“悲夫”!魏晋时代,士大夫多崇尚老庄哲学,意志消沉、不思进取,这对王羲之不会没有影响。乙生:我不赞同“消极说”。从上文来看,诗人对集宴环境的描绘素淡
25、雅致,摄其神韵,语言纯朴简洁,妙趣天成,若没有一颗对大自然无限热爱之心和快乐的心境,怎会有如此手笔?虽有一些苍凉感叹,但字里行间暗含眷恋之情,应看作是积极的。丙生:作者驳斥了庄周的“生死一”“彭殇齐”的虚无思想,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不可等量齐观,说明他敢于正视生与死、寿与夭的大事,敢于直面人生的大问题。佛教、道教把生死看得很超脱,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不宜空谈玄理,这反映了王羲之的旷达性格,是文中的一个亮点。师评:文章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曲水而引发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愉悦闲适的情绪顿时转向激荡,流露出一丝感
26、伤情绪,但到篇末,进一步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珍惜时间、眷念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又趋于平静。正因为人生无常,时不待我,所以他才要著文流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所以,作者感叹人生的短暂,恰恰表现了他对生命的眷恋和热爱。类文品析 送孟东野序 韩愈【原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
27、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
28、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9-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
29、【破题】这是韩愈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而作的一篇赠序。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中唐著名诗人。他壮年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五十岁时被授为溧阳县尉。怀才不遇,心情抑郁。在他上任之际,韩愈写此文加以赞扬和宽慰,流露出对朝廷用人不当的感慨和不满。【赏析】文章运用比兴手法,从物不平则鸣,写到人不平则鸣。全序仅篇末少量笔墨直接点到孟郊,其他内容都凭空结撰,出人意外,但又紧紧围绕孟郊其人其事而设,言在彼而意在此,因而并不显得空疏游离,体现了布局谋篇上的独到造诣。历数各个朝代善鸣者时,句式极错综变化之能事,清人刘海峰评为“雄奇创辟,横绝古今”。【译文】一般说来各种事物
30、处在不平静的时候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没有声音,风摇动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没有声音,风震荡它就发出声响。水浪腾涌,或是有东西在阻遏水势;水流湍急,或是有东西阻塞了水道;水花沸腾,或是有火在烧煮它。金属石器本来没有声音,有人敲击它就发出音响。人的语言也同样如此,往往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才发言。人们唱歌是为了寄托情思,人们哭泣是因为有所怀恋,凡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有其不能平静的原因吧!音乐,是人们心中郁闷而抒发出来的心声,人们选择最适合发音的东西来奏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八种乐器,是各类物质中发音最好的。上天对于一年四季也是这样,选择最善于发声的事物借它来发声。因此春天让百
31、鸟啁啾,夏天让雷霆轰鸣,秋天让虫声唧唧,冬天让寒风呼啸。一年四季互相推移变化,也一定有其不能平静的原因吧?-10-对于人来说也是这样。人类声音的精华是语言,文辞对于语言来说,又是它的精华,所以尤其要选择善于表达的人,依靠他们来表达意见。在唐尧、虞舜时,咎陶、禹是最善于表达的,因而借助他俩来表达。夔不能用文辞来表达,他就借演奏韶乐来表达。夏朝的时候,太康的五个弟弟用他们歌声来表达。殷朝善于表达的是伊尹,周朝善于表达的是周公。凡是记载在诗经、尚书等儒家六种经典上的诗文,都是表达得很高明的。周朝衰落时,孔子和他的弟子表达看法,他们的声音洪大而传播遥远。论语上说:“上天将使孔子成为宣扬教化的人。”这难
32、道不是真的吗?周朝末年,庄周用他那荒诞不经的文辞来表达。楚国是大国,它灭亡时候的情景靠着屈原的创作来表达。臧孙辰、孟轲、荀卿等人用他们的学说来表达。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这些人,都通过各自的主张来表达。秦朝的兴起,李斯是表达者。在汉朝,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是其中最善于表达的人。此后的魏朝、晋朝,能表达的人及不上古代,可是也并未绝迹。就其比较好的人来说,他们作品的声音清轻而虚浮,节奏短促而急迫,辞藻艳丽而伤感,志趣颓废而放旷;他们的文辞,杂乱而没有章法。这大概是上天厌弃这个时代的丑德败行而不愿照顾他们吧?为什么不让那些善于表达的
33、人出来表达呢!唐朝建立以后,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都凭他们的出众才华来表达心声。其后还活着的人当中,孟郊开始用他的诗歌来表达感情。这些作品超过了魏晋,有些经过不懈的努力已达到了上古诗作的水平。其他作品也都接近了汉朝的水准。同我交往的人中间,李翱、张籍大概是最引人注目的。他们三位的文辞表达确实是很好的。但不知道上天将应和他们的声音,使他们作品表达国家的强盛呢,还是将让他们贫穷饥饿,愁肠百结,使他们作品表达自身的不幸遭遇呢?他们三位的命运,就掌握在上天的手里了。身居高位有什么可喜的,身沉下僚有什么可悲的!东野将到江南地区去就任县尉,心里好象有想不开的地方,所以我讲这番命由天定的话
34、来解开他心中的疙瘩。-11-开阔视野 书法背后的人生 一壶 “文如其人”的话,自来被文学评论家沿用很久了,一篇文学作品,往往在背后蕴藏着它的时代背景,如果有心的话,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品性。我是有这样的切身体会的,几年前读到巴金老先生的随想录,从文中可以窥见到老先生诚挚坦荡的为人,由此上溯到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忏悔录,也有着相同的体会。类似的作品还有许多,如果说“文如其人”为广大文学读者们所共识,想来反对的人不多。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方方正正的字体,几千年几经演变,它的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一种交流的途径、传播文化的载体,仅从书写而言,它已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
35、史。与文字一样,笔迹鉴定家们告诉我们,从一个人的笔迹,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只是自来对书法便极为喜好,在欣赏中国历代书法家们的书法作品的同时,我也有了一些更深一层次的体会。历史是一段一段的碎片,真实与虚假被史学家们串连成一个整体,到今天,从一部部印刷精美的史学著作中,我们已很难区别出其中的真伪,许多往事已成为千古的悬案,史学家们的著作中,想象与传说,捏造与隐瞒大行其道。历史越往后,关于远古时代的叙述在史学著作便似乎越清晰,其中到底有多少的传说与臆造的成分在其内?从这一点来说,我便时时怀疑其中的真实性,而流传到今天的书法作品,却鲜有隐瞒与欺骗的可能,书法作品的真实性要远
36、大于印刷品,这是很浅显的道理。即使到今天,时代高速发展,手写的签名依然比印刷出来的文字更有效力,签署正式文件,通常生效是在当事人手写签名之后,以收集名人签名为嗜好的也大有人在,与印刷的文字相比,手写的文字往往闪耀出一个人的个性魅力。我最钟爱的是西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丧乱帖,从丧乱帖中,我可以了解他当时书写这副作品的心情。据资治通鉴中记载:西晋怀帝永嘉三年夏,王羲之的父亲王旷率数万士兵在山西省一带抗击匈奴,遭到大败,部下战将全部战死,此后,王旷的名字再也没有在史书中出现过。一般认为,是成了匈奴的俘虏,被看作比战死还要耻辱。为父亲雪耻,出师北伐,是王羲之和他的家族悲壮的心愿。与兰亭序的流畅与浑然
37、一体不同,丧乱帖中字迹潦草,时有滞顿的痕迹,由此可以看到王羲之书写这副作品时的悲愤与郁闷之情,在他后来的一段人生中,王羲之始终没有放弃北伐抗击匈奴的决心,这在他后来的兰亭序中的文字:“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可以得到证明。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真实地看出王羲之坚毅的品行,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在他的人生道路中,他也终究没能摆脱这个阴影。由此我又想到唐时的大书法家颜真卿,他的书法作品方正、大气,与他正直、忠贞、刚烈的品行相得益彰,他的祭侄文稿饱含深刻的感情,堪为传世的经典作品。稍晚于他的又一书法大家柳
38、公权的书法作品,则精细内敛,从中很难看出深刻的感情,这与他所处的时代有一定关联。当时正值晚唐的最后一段平和安祥时期,因此无论是文字还是书法,都散发着死气沉沉的气息。与上述三人不同,元初时的赵孟兆页(这个字暂时找不到,只好用兆、页两字替代)的书法作品则更为圆润细腻。他的书法作品体现出他圆滑的处事作风,这也为他身为宋室遗臣,却向异族屈膝臣这段人生历程作了最好的证明。我曾在采石矶林散之先生纪念馆有幸见过老先生的书法作品,他的书法雄强、奇变、苍辣,有一种力量感,特别在晚年的作品中,具有天然浑成的朴厚与洒脱。林散之的大半生都在默默无闻中度过,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我看到了林散之先生看透世情的洒脱性情。-12
39、-年前曾与老同学聚会,一位拿出当年毕业时的留念簿,细细翻看,有一段用钢笔写就的文字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不由惊呼:此人是谁?字写的很不错。翻过一页,不由莞尔一笑,原来这竟是我自己年少时的作品。这件事被当成了一个笑话,在同学间流传了很久。年少时的字迹,虽然稚嫩,但字间却流露出一鼓勃勃的生气。多年以后,我的字似乎圆润细致了许多。然而年少时的冲劲与志向却早已没有了,多的是一分圆滑与世故。这使我意识到,原来即使是同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书法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书法背后,原来竟可以折射出一段人生。问题探讨 在兰亭集序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起伏变化的?这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什么样的看法?知识点拨与梳理
40、:本文感情曲折深沉,脉络清晰。情感变化由“乐”“痛”“悲”。情感变化的过程中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参考分析:开头写宴集之“乐”;而后由宴集想到人生,由聚想到散,人生苦短且无法把握,不禁“痛”从中来;又由“兴感之由”与古人“若合一契”,借此批判了当时流行的人生虚无的消极态度,联想到后人视今人之文,亦会同慨死生之大,然而生命不能永恒,从而发出深沉的“悲”叹,故作序希望兰亭宴集的诗文能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文章由生之“乐”而转向死之“痛”,最后以“悲”叹作结,感情起伏,情真意切。虽然作者对生死的思考最终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没有得出通达彻悟的解释,但在情感的变化过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
41、恋和热爱,表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强烈关注,这在当时流行“一死生,齐彭殇”消极思想的社会背景之下,是敢于直面人生的客观务实而又旷达的人生态度的反映。逍遥游(节选)和兰亭集序中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作用。知识点拨与梳理:两篇文章都通过对比突出人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由此生发出人应该如何生存的思考。通过阐述逍遥游和兰亭集序各自用了什么手法突出宇宙永恒和人生短暂的对比,来突出庄子和王羲之思想的不同。参考分析:逍遥游将人放在永恒的时空背景下,并用可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巨鹏和“八千岁为春”的大椿突出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然而即便大如巨鹏,寿如大椿,它
42、们都是“有所待”,是不自由的,人就更是如此了。这就为作者后文提出“逍遥游”的境界张本,突出了人要超越庸常,获得生命的大快乐,就要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思想主张。兰亭集序由宴游之乐突然生发出关于“死生”的沉痛感慨,就是由于意识到人生无常,生命终有期限,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正是由于意识到了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才引发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理性思考,在由古及今,又由今及将来的联想中,意识到对于人生生死的感慨,千古都是一样的,生死是人无法驾驭的自然规律,而且作者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怎样生活才有意义,作者没有正面回答,但表示要“列叙时人,录其所述”,通过著作以启示来者,含蓄表现了作者要抓住现在,珍惜生命的积极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