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14胡同文化(第一课时).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097199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7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14胡同文化(第一课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14胡同文化(第一课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14胡同文化(第一课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14胡同文化(第一课时).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4 胡同文化(第一课时)从容说课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作者并没有把这篇文章当作正儿八经的序来写,而是多了许多真切、自然的情趣,多了许多诙谐、雅致的格调,多了许多散淡、平和的气氛。文章给予读者的是一篇清淡、脱俗而又紧扣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它能使学生感觉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学生触摸到有形的胡同文化。胡同是北京市民生活的地方,胡同带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胡同与北京市民一起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它是历史的见证,是北京百姓风俗习惯、所思所想的见证,因此,作者谈胡同实质上谈的是胡同文化,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最能体现文化气息,作者也希望读者能感受到这分文化气

2、息,这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所在。而作者对于胡同及胡同文化情感的变化,还需联系作者的生平作恰当地讲解,应力求使学生了解到这一分情感的变化是自然的、伤感的,又是清醒的,这是教学中的难点。据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一、课前预习要求 胡同文化一文内涵较深,既有抽象的概括,又有形象的描写;既有悠闲的调侃,又有雅致的表达。因此,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很有必要。就此,设计预习提纲如下:1.通读全文,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2.再读全文,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整体感知文章内容。3.思考如下问题:(1)胡同文化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胡同文化为何衰落?它的衰落让你产生了哪些联想?二、课堂教学环

3、节 1.导入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走进胡同文化,我们先借“胡同”,用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语引出胡同文化一课;再借助录音,使学生随着歌声走进悠悠的胡同;接着简介作者及胡同文化。2.阅读理解 采用朗读法、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利用课文注释,通过分析,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设计“思考题”,就“胡同文化”的精义展开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借此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准确感受那分自然、伤感而又清醒的情味。3.活动与探究 这一环节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开阔学生眼界,包括两个方面:其一,选取相关文章作对比阅读;其二,举办一次“亮点探究”讨论会,进一步了解老北京人,剖析“胡同”衰落的原因。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词典,掌握“胡同、凭吊、安土重迁、街坊、里道、西风残照、衰草离披”等词语。2.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3.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2.习得在既定主题下对材料进行适度收放的散文写作技巧。德育目标 2 1.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2.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2.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

5、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2.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学方法 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指导学生通过默读、齐读,重点段落反复读,整体感知课文,领会文章主旨。2.讨论法。本文为自读课文,应依据课文行文脉络、思想内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教具准备 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多媒体 CAI 课件。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通读全文,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整体感知文章内容。3.思考如下问题:(1)胡同文化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2)胡同文化为何衰落?它的衰落让你产生了哪些联想?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及胡同文化。2.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感觉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作家汪曾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胡同文化一文。2.放录音,请同学们随着歌声走进悠悠的胡同。不唱那辉煌的故宫,也不唱那

7、雄伟的长城,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数不清,横胡同竖胡同,半截胡同斜胡同,就像那棋盘布在北京啊,砖塔胡同年代最久,3 交民巷它是最长可分西东,七拐八拐是九道弯哪,钱市胡同两人相遇,您哪,要侧身行 提问: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有何感受?学生甲:这首歌使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学生乙:从这首歌中,可以感受到北京市民对胡同的热爱和眷恋。同学们的感受非常真切。歌声里唱出的是北京往昔的岁月。如今的北京城日新月异,大多数北京市民已走出狭窄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现存的胡同在逐渐消失着,没落着。在北京胡同里住了四十多年的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今天,我们就学习

8、他写的胡同文化一文。二、提供有关资料,供学生研读 资料 1: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 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 大淖记事等。资料 2:胡同文化概说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虽是篇书序,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

9、风格的小品文。作者在文中将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合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的了解,文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思绪。资料 3:北京胡同和四合院 走进现代化的北京城,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宽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因此,有人称古都文化为“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此话实不为过。过去,北京是由千百万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对面,平排并列有序地组成的。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必要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元代,北京的胡同间隔较宽,元大都

10、基本上都是三进大四合院的距离。因此后代在中间空地建院,必赖小胡同为出入通道,这样就在许多有名的大胡同中产生了大量无名的小胡同,于是俗话有云:“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截止到 1949 年,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有 6074 条,其中胡同 1330 条,街 274 条,巷 111条,道 85 条,里 71 条,路 37 条。习惯上,人们把街巷之类统归于胡同。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京城,胡同深深,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这就是北京人对胡同有特殊感情的根本原因。北京最窄的胡同是前门外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胡同中间最窄处只有 40 厘米。还有些曲折幽深的胡同呈九曲回

11、肠之状,如北新桥原有条九道弯,实有 20 多道弯,后划分成五条胡同;前门外也有九道弯,实则要拐 13 个弯。北京街巷胡同名称好比一部百科全书,既反映了历史沿革,又展示了社会风情,近年,被开发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目前,北京古老破旧的大杂院正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旧胡同也将失去它赖以存在的基础。不过,为保持北京的古都风貌,许多著名的胡同,已被当作文物保留下来了,它为我 4 们新兴的首都保存了一丝古老的色彩。现在,北京胡同文化发展已经开发出了一项旅游新项目串胡同。来自四面八方的外国朋友乘坐北京古老的交通工具人力三轮车,经什刹海西沿,过银锭桥到鼓楼,登楼俯看北京旧城区和四通八达的胡同,然后前往后

12、海地区,参观京城古老的南北官房胡同、大小金狮胡同、前后井胡同,走进普通的四合院,和北京人聊一聊,了解普通北京人的生活,最后沿柳阴街到有“红楼大观园”之称的恭王府,体现旧时王公贵族的居住环境和御花园。外国朋友们在北京的胡同里留连忘返,连声称赞:“北京的胡同太美了,太迷人了!”北京的胡同作为北京古老文化的载体,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三、研读后,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如下问题 1.进一步掌握生字词(包括字形、词义)。2.把每一自然段的要点标记或概括出来。3.本文的行文思路如何?四、通过启发讨论,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录音播放完毕,出示投影 1.仔细辨认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何取所

13、意 衰草离披 天翻地覆 深恶痛绝 B.不约而同 街坊里道 奉公守法 供人凭吊 C.伥望低徊 独门独院 天坛城根 记忆犹新 D.厉厉在目 半途而废 莫衷一是 通霄达旦 2.根据语意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成语。(1)用冷静或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2)声名在中外传播得很远。()(3)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4)没经商量而彼此一致。()参考答案:1.B(A 项“何取所意”中的“意”应为“义”,C 项“伥望低徊”中的“伥”应为“怅”,D 项“厉厉在目”中的“厉”应为“历”,“通霄达旦”中的“霄”应为“宵”)2.(1)冷眼旁观 (2)驰名中外 (3)安土重迁 (4)不约而同 提问:本文共 1

14、5 个自然段,每段要点分别是什么?明确:第 1 自然段写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第 2 自然段写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第 3 自然段写北京胡同很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没名胡同数不清”。第 4 自然段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第 5自然段写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第 6 自然段写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第 7 自然段写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觉得“远亲不如近邻”。第 8 自然段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第 9 自然段写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第 1012 自然段写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要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第 1314 自然段写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是无可奈何的事。第 15 自然段则以“再见吧,胡同”收尾。(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提问:本文可分几部分?作者依次写了北京胡同的什么?明确:本文可分三部分。13 自然段从建筑学的角度写北京胡同;412 自然段谈胡同文化;最后三段则写北京胡同的衰败、没落。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借助资料通过一课时的自行研读,了解了汪先生,了解了胡同文化一文的结构布局及内容。那么,汪先生为何钟情于北京的胡同?北京的胡同使我们有何感受和认识呢?5 希望同学们进一步深刻体会。六、布置作业 继续深人地研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