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附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附解析.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三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附解析 一、高考文化常识 1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A.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C.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D.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2下列各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出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B.左传,相传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又名春秋左氏,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C.苏武牧羊选自汉书,汉书是一部断代体史书,分为
2、纪、表、志、传四部分,共 100 篇。D.“二十四史”是指清代乾隆时规定的自史记至明史的历代 24 部纪传体史书。3以下哪一个人最不可能参加科举考试?()A.陶渊明 B.王维 C.文天祥 D.蒲松龄 4下面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项脊轩志中的“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B.长亭送别中“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的“鱼雁”,指书信。C.报任安书中“剖符丹书”指朝廷发给功臣及其子孙享受特权、免除罪责的契券。D.陈情表中提到“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汉朝时选拔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和征辟制,明清时期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省试,殿试。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
3、有错的一项是()A.“孝廉”是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即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来补充内廷。汉武帝时开始令州郡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曾流行一时。鲍照有拟作 18 首传世,他的作品对唐代诗人颇有影响。C.列土:封爵赐邑。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D.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这些诗赋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泰
4、蓝的制作的作者是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倪焕之和稻草人等。B.元曲分为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杂剧由曲、白、科三部分组成。西厢记是王实甫元杂剧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崇,被称为“杂剧之冠”。C.屈原,名平,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我国第一 位现实主义爱国诗人。其作品有离骚和九辩等,全部收录在西汉刘向所编的楚辞中。D.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他 1918 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记念刘和珍君始发表于语丝,后收入华盖集续编。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驾:指马
5、行走一天的路程 B.句读之不知 句读:泛指文字的诵读 C.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D.朝菌不知晦朔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8下列各项中,关于三国人物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刺杀董卓的计划虽未成功,但相比王允等人的痛哭,曹操挺身而出的行为,体现了他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品质。B.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此时,孙策虽占据江东,但曹操早已料定他必将身败名裂。C.诸葛亮出场之前,作者安排了他的童仆、友人、兄弟、丈人出场,侧面衬托了他高超旷逸、清俊洒脱的形象。D.诸葛亮出仕前,过着躬耕南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格追求。9下
6、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千支纪年法。B.诗经中的名句名篇常常被后代的文学作品引用,本文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等都化用了诗经中的句子。C.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一天叫“晦”。“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创造。“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10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 分
7、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A.织布;插秧;车水;打稻 B.织布;车水;插秧;打稻 C.打稻;插秧;车水;织布 D.打稻;车水;插秧;织布 1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功”是古代丧服的名称,指期服和功服。古代丧礼中按宗法关系的亲疏穿不同的孝服,期服穿一年,大功服穿九个月,小功服穿五个月。这里指血缘关系较近的亲属。B.“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趋”是古代一种礼节,即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表示恭敬,“鲤对”指接受族中长辈的教诲。C.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
8、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D.陈情表中“孝廉”、“秀才”,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秀才是优秀人才的意思。12下列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忌食鱼肉荤腥,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做“斋戒”。(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九宾)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镬,古代的一种鼎。(上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
9、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大夫比卿低一等。(御史)战国时的史官。秦代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管理国家重要典籍,接受百官奏事等。(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也是天子的象征。(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与之同义的还有“致仕”。(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
10、工作。(下车)官吏初到任。A.B.C.D.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亲故多劝余为长吏”中的“长吏”是指职位较高的官吏,汉时俸禄二百石至四百石。B.陶渊明的家叔陶夔曾官至太常卿,“太常卿”是当时掌管国家祭祀礼乐医药的官职。C.归去来兮辞的“辞”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讲究押韵,注重平仄。D.“三径就荒”中的“三径”之典来源于西汉兖州刺史蒋诩,后成为隐士居所的代称。14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
11、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B.朝觐,指诸侯朝见帝王。觐:原指诸侯春天朝见天子。朝:诸侯秋天朝见天子。C.蛮夷,泛指少数民族。在古代,蛮指代南部少数民族,夷指代东部少数民族,戎指代西部少数民族,狄指代北部少数民族。D.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15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表示官职变动的时候,“擢”“拔”“迁”表示升官,“谪”“贬”“左除”“左迁”表示降官。B.下车,表示官吏初到任。“下车伊始”中的“下车”即是此意。C.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D
12、.改元,指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不可以改元。16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舍,古时以三十里为一舍。“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父,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B.“三省六部制”中“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国子先生,唐代对国子博士的尊称。唐代主管教育的机构为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等七学,各学置博士负责教学。D.“疏”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序”是一种文体,主要分书序和赠序两种,如送李愿归盘谷序伶官传序都是赠序。1
13、7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音乐分为变宫、宫、商、角、变徵、徵、羽七音。B.我国春秋时期,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安排上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1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是由上
14、而下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B.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C.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D.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19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昌黎,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官职、籍贯、号来称呼人。B.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
15、祈福、佩插茱萸、驱五毒以防疫祛病等习俗。C.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在字数、体式、语气、题旨和思想上均有严格限定,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D.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一种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类似于现代的杂文。20下列诗句与传统文化生活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花气蒸浓古鼎烟,水沉春透露华鲜。有弦弹入碧虚寒,彩凤应来兽应舞。战罢两在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A.煎茶焚香弹琴下棋 B.煎茶弹琴焚香下棋 C.焚香弹琴下棋煎茶 D.焚香下棋弹琴煎茶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高考文化
16、常识 1 B 【解析】【分析】A 项,诗句写的是元宵节;B 项,诗句写的是梅子成熟的时节;C 项,诗句写的是七夕节;D 项,诗句写的是端午节。故选 B。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正确理解,能分清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对重阳节、乞巧节、端午节的习俗有所了解。2 A 【解析】【分析】A 项,“是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错误,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 240 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 12 策,33 卷,共 497 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
17、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故选 A。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3 A 【解析】【分析】A 项,陶渊明为东晋诗人。东晋没有科举制。隋文帝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故本题选 A 项。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
18、、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4 D 【解析】【分析】D 项,“明清时期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省试,殿试”错误,“省试”应为“会试”。故选 D。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
19、节和人物错乱等。5 A 【解析】【分析】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来补充内廷此为举“茂才”。“孝廉”是举荐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故选 A。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识记理解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一些避讳的说法、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6 C 【解析】【分析】C 项,“其作品有离骚和九辩等”错误。九辩为战
20、国末期宋玉的作品。九辩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集楚辞中的一首感情深挚的长篇抒情诗,共有 250 多句。东汉王逸定为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所作。从诗的内容来看,其基本思想是表达“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故选 C。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学常识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等。7 D 【解析】【分析】D 项,晦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21、,朔是阴历每月第一天。选项“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应指“晦”,不是“朔”。故选 D。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8 B 【解析】【分析】B 项,表述有误。曹操借煮酒论当世英雄为名,实际上是多方试探刘备,有刀光剑影之势。表现了曹操踌躇满志、老奸巨猾的性格特点,并非是表明曹操早已料定他(孙策)必将身败名裂。故选 B。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名著内容和评价名著人物的能力。文学名著一
22、般考查作者、作品名称、作品人物、作品情节等内容。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识记,对名著里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有条件的话要阅读原著,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注意要结合相关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9 B 【解析】【分析】B 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的诗。故选 B 项。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10 C 【
23、解析】【分析】中“连枷”是脱粒用的农具,这句话意思是,场院内声音如轻雷鸣响,一夜农民挥舞连枷打稻子一直响到天亮。所以对应的劳动场景是“打稻”。中“縠纹”常用以喻水的波纹,这句话意思是,疏密之间种下的水稻像一片绿色的毯子,行走在稻田中水纹荡漾。所以对应的劳动场景是“插秧”。中“畴”是田地之义,“翠浪”指流入稻田之水,这句话描写了古代用水车灌溉稻田的情景,对应的劳动场景是“车水”。中“机杼”指织布机,所以对应的劳动场景为“织布”。故选 C。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以及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要抓住关键词、关键意象进行作答,还需要平时多加强积累。11 B 【解析】【分析】B
24、项“鲤对”指接受父亲的教诲,“鲤”指孔子的儿子孔鲤。故本题选 B 项。故答案为:B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有些文化常识生疏,可以采用语境法。可以把所给文化重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所发是否符合语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12 D 【解析】【分析】“忌食鱼肉荤腥”说法不全面,“斋戒”,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
25、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镬,古代的一种鼎”说法错误,镬,古代的一种大锅;“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说法错误,“黄门驸马”是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员;“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说法错误,应为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举人的雅称;“也是天子的象征”说法不准确,“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只有皇帝能够赐予臣下,而臣子如果持节出行,就意味着他是奉天子钦命,代表皇帝;“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说法错误,“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故选 D。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1
26、3 C 【解析】【分析】C 项,“注重平仄”错,“辞”这种文体不注重平仄。故选 C。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14 B 【解析】【分析】B 项,“觐:原指诸侯春天朝见天子。朝:诸侯秋天朝见天子”错误,朝指春天朝见帝王,觐指秋天朝见帝王。故选 B。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
27、忆。15 D 【解析】【分析】D 项,“同一皇帝在位时不可以改元”错误,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直到明代才规定一帝一元。故选 D。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16 D 【解析】【分析】D 项,“伶官传序都是赠序”错误,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
28、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故选 D。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考场上,还可以结合语境理解,帮助判断。17 C 【解析】【分析】C 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解说错误,太子只能是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故选 C。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考场上,还可以结合语境理解
29、,帮助判断。18 A 【解析】【分析】A 项,“是由上而下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说法错误,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前 134 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是由下而上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故选 A。故答案为:A【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19 B 【解析】【分析】B 项杂糅了古代民间
30、重阳节和端午节的习俗,“登高祈福、佩插茱萸”是古代民间重阳节的习俗,“驱五毒以防疫祛病”是古代民间端午节的习俗。故选 B。故答案为:B【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20 A 【解析】【分析】中由“煎水”可知是煎茶。由“古鼎烟”可知为焚香。由“有弦弹”可知为弹琴。由“战罢”“白黑”可知为围棋。故选 A。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性句子和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充分理解所给句子,并结合日常积累进行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