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滨新城博物馆绿色建筑方案设计初探.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094570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61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滨新城博物馆绿色建筑方案设计初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辽滨新城博物馆绿色建筑方案设计初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滨新城博物馆绿色建筑方案设计初探.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滨新城博物馆绿色建筑方案设计初探.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辽滨新城博物馆绿色建筑方案设计初探 董轶聪;张伶伶;马丁沃伦萨克【摘 要】该文通过对辽滨新城博物馆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研究,探寻绿色建筑在东北地区实践的可行性,提出了针对地域特点的设计原则与整体性设计策略.%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green-building practice feasibility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and propose the design principals and holistic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features by the re

2、search of green-building design af Liao Bin new city【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1(029)007【总页数】4 页(P58-61)【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原则;本土化;整体性设计【作 者】董轶聪;张伶伶;马丁沃伦萨克【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天作建筑科学研究院;德国维斯玛大学【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TU242.5 近年来,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不断增强,建造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成为了重要话题。关于绿色建筑的提法众多,国际上尚无一致的意见,范围的界定也存在差异,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其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3、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类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辽滨地区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位置,是联动华北、东北地区的纽带,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城镇化速度与规模处于快速发展期,伴随而来的生态环境与能源问题十分严峻。这就需要设计师根据地区资源环境特点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制定出符合当地特色的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从而使建筑达到节能高效的原则(图 1)。辽滨新城博物馆区域是连接盘锦旧城与新城的纽带,同时也是展现新城特点与内涵的场所。该地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温度适宜,光照充裕,其周边是世界上最大的芦苇湿地,这需要设计

4、方案充分利用这一地域环境特色,顺应周边环境,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同时尽可能的降低建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营造和谐永续的空间环境。因地制宜的对各区域进行地域性的设计构思成为了能否切实实现绿色理念的核心原则。辽滨新城地处中国东北部沿海区域,其日照条件与风力资源良好(年均日照时数为 2700h,年均风速 3.5m/s),为利用绿色能源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区域周边市政管网并未覆盖整个地区,从而需要考虑建筑自身能源消耗的自给自足;由于地处北方寒冷地区,建筑的保温采暖成为了建筑节能的重要环节,加强保温性能,降低热量散失是降低采暖能耗,保证建筑环境舒适的关键;另外,辽滨地区拥有丰富的天然石材与陶土

5、资源,可以有效地提供便利优质的本地建筑材料。关于绿色建筑的设计与评价不应仅停留在技术建造层面上,而应建立起统观全局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概念(图 2),即通过对建筑的决策、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四个阶段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在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基础上谋求最适宜的综合性绿色建筑设计方案。在建筑材料的选用方面,应充分考虑到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以及造成的污染;尽量选用辽滨地区当地的低能耗绿色建材,注意回收再利用建材废料,使建筑材料在其自身生命周期内发挥最大的价值,有效地减少项目投资成本。绿色建筑旨在为人类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同时又希望将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建筑的使用能耗降到最低,这

6、本身就存在矛盾。而绿色建筑的关键就是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协调这一矛盾,在总体上进行控制。即不盲目地追求套用国外先进绿色建筑技术,而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良与应用。辽滨新城区域绿色建筑需要在社会、环境、经济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整合,充分考虑能源、水资源、材料、通风等各个技术系统之间的协作,推行整体性设计,以及各技术系统和建筑结构体系的融合,权衡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绿色”效果。在辽滨新城入城口区域规划设计伊始便将绿色理念贯彻其中,无论是设计过程、建造过程还是使用过程、拆除过程都需坚定的执行绿色理念,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利用环境因素,施工过程中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关

7、注运营阶段的实际能耗情况,确保将建筑拆除后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即所谓的全过程控制,分阶段管理的绿色建筑思路。该项目位于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开发区营盘路与四号路交汇处,拟建工程占地面积94702m2,建筑面积 2282m2,主要构筑物为景观建筑、木栈道及部分湿地景观,其中建筑最高点达到 20m(图 34)。计划 2010 年秋开始兴建,着力将其打造成辽滨新城入城口区域的地域性建筑,体现新城保护生态,营造绿色都市的设计理念。在项目定位上,将建筑的标志性与功能性相结合,通过辽滨博物馆的展示功能向参观者切实的展示绿色建筑的自身的运行过程。建筑形态延续了基地的外形特点,呈三角形向两条主要道路延伸,并通过两

8、个巨大的红色钢结构飞翼达到醒目的标识与导向作用(图 5);红色既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喜庆的含义,又象征了盘锦独具地方特色的红海滩奇观;建筑主体部分位于天然湿地中心,通过木栈桥与湖畔连接;建筑外部材料选用当地天然石材,从而在视觉效果上营造出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的空间氛围;建筑体量除飞翼结构外植入地下,以求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湿地系统;在满足功能和形态需求的同时,设计师将绿色建筑理念应用其中,以点带面作为试点项目推动辽滨新城区域的生态城市建设。遵循辽滨地区特有的绿色建筑设计原则,方案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整体性的设计方法与策略,强调建筑技术与功能的结合以及各技术系统间的整合协作,避免了单纯的技术叠加,

9、而是将绿色技术融入建筑独具特色的结构体系并使之综合性的服务运行,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图 6)。太阳能作为绿色能源,在方案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借助作为标识性的飞翼结构装配了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与的集热器,合理的利用了结构空间并保证了建筑在无法接入市政电网期间的一切日常用电、供热能耗。其中 220m2 的集热器安装在小翅膀结构上,呈一定角度南向,保证了最大效率吸收太阳热能(40000kwh/a);并与蓄水箱连接,利用吊顶辐射供热系统向室内空间供暖;200m2 的光电板则水平置于建筑南侧的翅膀结构上,预计转化电能 53500kwh/a,成本回收期在 20 年左右。建筑室内环境品质是绿色建筑中重要的

10、参考指标,设计方案将进气管埋设于地下2m 深度,于建筑一侧延伸至建筑外部 10m 左右,利用地下的恒定 25C 温度控制导入的新风,当完成气体交换后,空气在飞翼结构产生的烟囱效应与辅助气泵的共同作用下排放到室外,形成自然通风循环。冬季期间,空气在排出建筑前还会进入特殊的气液交换机,利用热量交换确保室内热能的再循环利用(图78)。本案在结构体系上选用了框架与钢结构系统。钢结构虽然在材料生产方面能耗较大,但是可以在建筑拆除后进行再利用;框架系统选用高性能混凝土最大限度的节省了材料的消耗量(10%用钢量,30%混凝土),从而降低了建筑的初始能耗;非承重结构采用当地的陶土墙填充,其材料初始能耗与温室气

11、体排放量极低且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建筑的保温材料选用泡沫玻璃,厚度为 200mm,大大的降低了建筑冬季的热能流失,具有优异的保温性能(图 9)。将体积为 25m3 的蓄水箱安置于大翅膀的基础结构中可谓一举两得,节省了大量的室内空间,同时又加强了基础结构的稳定性(1kg/m3*25m3),蓄水箱通过上部的翅膀结构以及屋顶表面收集雨水,经计算可收集雨水 1000 m3/a,其中一部分用于厕所的日常冲水,一部分供给建筑供热辐射系统与太阳能集热器使用。达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设计初衷(图 1011)。我们利用德国能耗评估软件计算得出建筑单位面积年均能量消耗为62 kWh,大大低于我国小型公建单位面积年均

12、 120150kWh 的能耗标准,是名副其实的低能耗建筑。辽滨新城入城口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探索为辽滨乃至东北地区的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开拓了坚实的基础,其注重绿色建筑地域性、整体性以及建筑多功能复合的的设计理念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建筑自身展示功能的日益推广,绿色设计理念必将让更多人了解与体验,也为其推广应用打下基础。【相关文献】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2008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 BedZED.Sustainable Solutions:For A Low Carbon Future.London:Bioregional development group,2008.4 Nicole Lazarus BedZED Toolkit Part 2.London:Bioregional develoment grooup 2003.第二作者天作建筑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导 第三作者德国维斯玛大学教授,博导 邮 编 110168 电子信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