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的阅读复习方法详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的阅读复习方法详解.pdf(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文言文的阅读复习方法详解 1 高考语文文言文主旨把握 研读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本。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要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错误。面对一篇文言文,通过整体阅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
2、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具有什么特点,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人物之的关系怎样等等。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义,那么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还会张冠李戴,混淆是非(比如裴矩对炀帝和对太宗的态度)。1 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 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比如看“见”的“见”:只须强调“见”有表“被动”的意思以及“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词性副词”即可,记准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君既若见录”,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
3、的“见”都有关系,容易理解。再比如危险的“危”,学生一看到“危”便想到“险”,其实在古汉语中“危”经常做:“正直”、“高”解,例如成语“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诗歌“危楼高千尺”等。文言文如果考查“危”的“危险,“危难,“危害义项,大概学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高”难以掌握,那么就要在复习时重点注意这些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掌握了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裕如了。另外,还要归纳掌握一点基本的文言语法。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
4、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有些特殊的固定句式,不妨记住。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比如“是以”“孰与”(和相比,哪个更)“无乃乎”(恐怕吧。)“得无乎”(莫非吧,恐怕吧。)等。1 特定语言环境推断词义 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或根据下文的语脉、文义来逆推。俗话说,宇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
5、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文言文中“言”的试题,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非常注重语境因素。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尤其是文言实词,由于其具有多义性,离开语境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因此,多掌握一些理解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对我们进行有效的复习是会有很大帮助的。另外,还可以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例如 1995 年全国高考题“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谨慎而恭敬),成语有“恪守不渝”。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常见成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
6、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1 区分文言虚词常见用法 复习虚词,要注意近几年考了哪些虚词,考的什么义项和用法,同时注意本年度要求掌握的虚词有哪些。2005 年的要求和 2004 年的考试说明只要求掌握 18 个虚词一样。但虚词的范围虽小,变化很多。因此在复习中,要掌握这些虚词的词性和常见的用法,以及当它具有某种词性时可以翻译成什么。有了这种基础再去做题,一般题目都能解决。首先应明确虚词在不同词性时的特点。比如经常考试的、用法也比较复杂的虚词“以”,词性主要有介词和连词等。作为介词后面往往跟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 充当状语,如“以一璧之故
7、逆强秦之欢”,“以”后跟名词性短语“一璧之故”作谓语“逆”的状语。而当它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或主谓短语,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以”后是“其无礼于晋”,是一个主谓短语,所以“以”只能是表原因的连词。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两个例句中,“以”都译为“因为”,但因为所连缀的词性不同,用法也明显不同。所以“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就须对它所连带的词语作具体分析。文言文除了考实词、虚词用法外,还考查句子翻译、信息把握、文义概括等内容。但相对而言,实词虚词是基础,是根本。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1 分析归纳概括题解题思路“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
8、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
9、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做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归纳概括”题常见出题方法。一是以“找出符
10、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二是采用对某一问题提问的方式出现。对第一种,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大致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但不论是什么类型,只要认真读懂原文,理清脉络,深入思考,仔细辨析,从句间关系,条件限制,原文有无表述、表述是否恰当以及词语解释等方面人手,对照选项逐一筛选,最终就会做到去伪存真。第二种考查方式要求学生要有全面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这中间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题干的提问点,吃透选择项的内容含义,紧紧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合理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纵观近十年的高考
11、文言题,“归纳概括”题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一)误用因果。这类错误是指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二)事件杂糅。这类错误是指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其他条件。(三)无中生有。这是指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虚添了内容。如1997 年全国高考题第 19 题 C 项中说“(狄仁杰在劝谏时)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狄仁杰的谏劝。”这里又有两处不符合原文,即“为难”和“不得不”,高宗“为难”原文并无表述
12、,而“高宗意乃解”一句充分说明高宗在接受谏劝时并不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一题的错误就属于无中生有。(四)颠倒是非。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五)词语误解。这类错误很细小,因为往往仅是一个词解错了,而其他表述完全无误。高考的文言文固定句式 1、其之谓:可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如: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 2、孰与:表示比较选择。翻译为“与相比”或“谁与谁比,哪一个更怎么样”。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3、无乃欤(乎
13、):表示委婉商榷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吧”。如: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举兵伐之,无乃妨于义乎魏文侯书 无乃毁灭先圣,自是非他欤?榴窗随判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4、得无乎(耶):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莫非”“恐怕吧”或“该不会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但在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反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5、何为:表示询问或反问。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
14、”或“还要干什么呢”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 6、奚以为?: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7、所以: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表手段和目的,可译为“用来的人(物或手段等)”。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表示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表示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表手段)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手段)师说)8、无以有以 一般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有用来的办法”。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15、,无以成江海。劝学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非学无以致,非问无以广识问说 9、比及:等到的时候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侍坐篇 10、如何、何如、奈何、何若“如”“奈”“若”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组成固定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例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怎么样廉颇蔺相如列传 奈何取之尽滋铢,用之如泥沙?为什么阿房宫赋 此为何若人?什么样 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怎么办廉颇蔺相如列传 还可以将上述固定形式扩展,变成“如(奈、若)何”,相当于现代汉语“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6、?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1996 年全国高考试题)11、其乎 表示测度、反诘、婉商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等。例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表测度)庄暴见孟子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师说 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游褒禅山记 12、其其 表示选择关系。翻译为“是还是”。例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13、谁者=者谁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为大王为此计者谁?替大王出这条计策的是谁?14、宁耶(乎)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老当
17、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呢?然而洞庭,深水也,吾行尘间,宁可致意耶?可是洞庭水深啊,我只能在人世间来往,怎能到龙宫里去送信呢?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臧于岩穴邪!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探地隐居在山林岩穴呢?15、岂哉(乎)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哪里呢”或“难道吗”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能不让人痛心呢!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
18、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赵国哪敢留着宝玉不给而得罪大王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赵王难道会因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吗?16、不亦乎?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翻译为“不是吗?”17、是以“以是”
19、的倒装句。翻译为“因此”18、奈何,如何,若何。表示疑问(询问办法)。翻译为“对怎么办”或“把怎么样”19、得无乎?表示某种情况的推测。翻译为“莫非吧?”20、然则 表示连贯关系。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21、“何其”“一何”表示感叹。翻译为:“何其”(多么)、“一何”(这么)。多项状语顺序排列不当:多项状语的通常顺序:时间状语+处所状语+情态或对象状语,其一般规律是:a.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b.时间状语,要放在最前面;c.处所状语,应放在时间状语后面;d.范围副词做状语,应放在表情态的状语之前;e.表情态的形容词状语应靠近中心词;f.如果有表对象的介词短语做状语,应和中心词紧连在一起。例
20、如:许多代表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处所)都(范围)热情地(情态)同他(对象)交谈。有时,命题者故意把本应用作状语的词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致使语法结构上产生紊乱。多项定语顺序排列不当:主、宾语中心语前若有多个定语,一般要按相关的语法要求排列,多项定语的通常顺序:领属、数量、动、形、名,即(领属性定语)+(时地定语)+(数量定语)+(限制性定语:动词、动词短语)+(性状情态定语:形容词)+(性质定语:名词)+中心词。例如:我们学校的(领属性的)两位(数量)有三十年教龄的(动词性短语)优秀(形容词)语文(名词)教师也当上了代表。多项谓语顺序不当:多项谓语一般要按照某种逻辑关系排列,否则,就会犯不合
21、逻辑的毛病。例如:今年广东天气形势复杂,西江、北江可能出现五年一遇的洪水;省政府要求各地要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抗大旱,做到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谓语顺序不符合逻辑顺序,“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应该改为“预警在前、排查在前、排险在前”。前后呼应不当:有时,选项中会出现两组有对应关系的并列短语(或句子),如果其中某组并列短语中的词语顺序颠倒,就会产生呼应不当的毛病。如:对调整工资、发放奖金、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等问题,文章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法。虚词位置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在复句中,如果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那么主语应置于关联词之前;如果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第一个分句的主语应放在关联词之后。记忆技巧为主语“同前异后”。如:在刚刚落幕的伦敦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总数尽管跟北京奥运会相比有明显差距,中国体育代表团仍然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肯定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