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史.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093197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99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翻译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西方翻译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翻译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翻译史.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西方翻译史 西方翻译简史 一、西方翻译简史 1 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公元前 3 世纪)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 3 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这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2 第二次高潮(罗马帝国后期)圣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3 第三次高潮(1112 世纪)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2、4 第四次翻译活动高潮(文艺复兴时代晚期)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作。英王詹姆士一世 1611 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 次飞跃。这部译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对英语语言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5 第五次次高潮(1720 世纪)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成各国文字。6 第六次高潮(二战时期,一直延续至今)。二战以来,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科技和商业翻译日趋成熟

3、。各种国内、国际翻译协会和团体的组建,为集中翻译力量多出翻译精品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虽然目前计算机翻译的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但其速度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这无疑对人工翻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未来的世纪里计算机到底能不能代替人脑还是个谜。二、西方翻译理论和翻译活动、翻译名家 1 最早的翻译家 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 1)翻译的定义(解释家和演说家-直译与意译)2)意义(开创翻译的先河)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和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中世纪,有波伊提乌的宁要“

4、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有但丁的“文学不可译”论。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莫的不屈从神学权威、圣经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和路德的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主义观点;2 各个时期的翻译家 多雷的译者必须理解原文内容、通晓两种语言、避免逐字对译、采用通俗形式、讲究译作风格的翻译五原则.十七至十九世纪,有巴托的“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译文必须“不增不减不改”的准确翻译理论;德莱顿的“直译”、“意译”、“拟作”的翻译三分法和翻译是艺术的观点;泰特勒的优秀译作的标准: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

5、备的通顺“等翻译三原则,施莱尔马赫的口译和笔译、文学翻译与机械性翻译的区分;洪堡的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有 阿诺德的“翻译荷马必须正确把握住荷马特征”的观点。在二十世纪,有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来研究”、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的观点;雅克布逊的“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的三类别;列维的“翻译应为使读者产生错觉”、“翻译是一种作决定的过程”和加切奇拉泽的“翻译永远是原作艺术现实的反映”、“文艺翻译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文学翻译理论;各个时期的翻译家以及主要观点 弗斯、卡特弗德的翻译在于“语言环境对等”的语言学翻译理论;有奈达的

6、“等同的读 者反应”和“翻译即交际”的理论。3 西方主要翻译活动(圣经翻译)(1)七十子文本耶路撒冷托米勒二世请求 72 贤人翻译旧约。这些贤人云集埃及亚历 山大图书馆进行翻译。这次翻译的圣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圣经版本。(2)拉丁文圣经圣杰罗米在公元 3-4 世纪之交完成的,采用大众化的语言,对于圣 经和基督教的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元 1500 年,印刷术被引入欧洲,拉丁版 圣经是第一本印刷完整的书籍。(3)西方圣经翻译詹姆斯版本1611年詹姆士国王亲自指挥54名圣经专家翻译完 成的。这一英语版本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圣经版本。三古罗马帝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演说家西塞罗首

7、先提出了“解释员”式的翻译和“演说家”式的翻译,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常说的直译与意译。此为翻译原则之滥觞,其后有中世纪但丁的“文学不可译”论、文艺复兴时期路德的“人文主义翻译”观、法 国多雷的“翻译五原则”、十七至十九世纪法国巴托的“准确翻译”论、英国德莱顿的“翻译三分法”、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德国施莱尔马赫的“翻译区分论”、洪堡 的“语言哲学观”和“可译与不可译”理论、二十世纪苏联的费道罗夫、英国的卡特福德、法国的穆南等的翻译语言学理论、美国雅可布逊的“翻译三分类”理论、苏联列维、加切奇拉泽的文艺翻译理论、法国塞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的“释意”理论、美国奈达的 等效论以及英国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

8、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此外还有多元系统理论、翻 译综合法、文化构建理论、对比篇章语言学理论、功能翻译理论、翻译语用学理论、翻 译教学理论、翻译学理论等。下面简要介绍西方比较重要的翻译理论家的译论。1.西塞罗(Marcus T ulius Cicero,106BC-43BC)西塞罗是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和哲学家。他翻译过荷马的奥德赛以及柏拉图等古 希腊先哲的著作。在他之前的公元三世纪中叶安罗尼柯已将奥德赛译成拉丁文,这 大概是西方最早的译事。西塞罗则是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之一,但有关翻译的论述不多,主要见于论最优秀的演说家(De optimo genere oratorum)和论善与恶之 定义(De

9、 finibus bonorum et malorum)这两本书中。总体来看,他是个意译派或风格派。他说他自己的翻译就“保留了原语的总体风貌和感 染 力”(I preserved the general style and force of the language)。译者不必逐 字死译,直译是缺乏技巧的表现。译文须符合译入语的习惯,这样才能打动译文读者。他还主张译作应当超过原作,这与我国当代翻译家许渊冲的翻译“竞赛论”和“优势 论”观点近似。2.贺拉斯(Horace,65BC-8BC)贺拉斯为古罗马著名诗人和政治家,其代表作为诗艺(Ars Poetica)。他主张译 者不要逐词直译,不要跟着

10、原作者亦步亦趋地模仿,否则既对不起译者的良知,也违背翻译的法则。他认为译者不必忠实原文,而应忠实于他的客户。这与传统的等值观背道而驰。因为他那个时代还不存在什么神圣的文本,那个时代的翻译是为商业谈判和交易服务的,显而易见翻译委托人的意愿凌驾于所译文本的忠实性之上,这与我们今天翻译逐步走向商业化市场化的情形相似。而忠实于原作者及其作品的“等值观”与神圣经典如圣经的翻译有着深厚的渊源。上帝和圣人的话是绝不容歪曲的,因而“直译”、“忠实”,“等值”等翻译观念在人类翻译史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只是到了今天,在 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冲击下,随着权威被颠覆、中心被解构,铁板一块的传统翻译观念开始裂变、

11、重构。3.圣杰罗姆(或译圣哲罗姆)Saint Jerome,c.331-c.420AD)圣杰罗姆是教皇达马塞斯的神学顾问,公元四世纪最有学问的僧侣。他是拉丁文圣经的译者。他主张翻译应当尽可能忠实于原文,字字对应。好词典是做到字字忠实的保证。没有必要培训好译者,更无必要给译者以优厚的报酬。他的这种翻译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4.多雷(又译多莱,Etienne Dolet)法国译论之父。著有论佳译之方法(1540),提出翻译五原则。1)译者必须完全理解 他所译作品的意思和作品的内容。2)译者必须掌握翻译时使用的两种语言。3)译者不应 该屈从到逐字翻译的地步。只有不受原文词序的束缚,译者才能以句子为落脚

12、点,使作者的意图得到表现,同时也能奇妙地保持原语与译语的特点。4)译者必须遵守”约定俗成”的用法。5)译者必须注意表达的和谐,保证措辞的连贯性,相互衔接,同时要优美,不仅赏心,而且悦耳。5.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约翰德莱顿,英国诗人、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译者必须具有艺术家的气质,具有敏锐的艺术鉴赏力和丰富的表现力才能把捉和再现原作的艺术特征。他又认为译者辛勤地劳动,却为别人作了嫁裟衣裳。他对翻译的贡献是将传统的二分法(直译和意译)扩展为三分法:逐字翻译(metaphrase),意译(paraphrase)和拟作(imitation)。他认为逐

13、字翻译是作者自缚手脚,而拟作又近似于创作,脱离了原作面 貌,因此主张重意义、轻语言形式的意译,这样既可避免随心所欲,又不至于过分呆板,以辞害意。6.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 ytler,1747-1814)AF泰特勒,英国人类学家。他的论翻译的原则是西方第一部有关翻译理论的专著,在西方翻译理论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书中,他提出了翻译的三条原则。它们是:a)译文要完全复述出作者的思想。(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b)译文风格笔调应当和原

14、文的性质相同。(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c)译文应当同原作一样流畅。(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泰特勒的三原则与严复的“信达雅”基本对应,区别在于排序不完全一样。两人都把对原著的忠实放在第一位。不过,泰特勒认为风格笔调(“雅”)比流畅(“达”)重要,而严复认为“达”比“雅”重要。7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rma

15、cher,1768-1834)施莱尔马赫,德国哲学家兼神学家,是西方解释(hermeneutics)学的主要创立者。他在“论翻译的不同方法”的著名演讲中指出,不同语言的文本译成德语,读起来和听起来应当不一样,读者应能从译本正确地推测出作品的原籍。如果所有的翻译读起来和听起来都一个样,源文本的身份就会丢失,就会在译本中被完全抹掉。施莱尔马赫强调翻译必须采用异化(foreignising)的策略,必须保存源文本的异质性,而接受语言和 文化的特权地位则被完全否定。8费道罗夫(或译费奥罗多夫)(Fedorov,)A.B.费道罗夫,前苏联翻译理论家,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奠基者,1953 年出版翻译理论概要

16、。该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较系统、较全面的论述,提出翻译 理论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翻译问题只能在语言学领域内求得解决,因为任何体裁作品的翻译都要借助两种语言的对比。他最早提出“等值”概念(adequate translation),他给“等值”下的定义是:翻译的等值意味着充分传达原文的意思内容并在功能修辞方面与原文完全一致。9穆南(Georges Mounin,1910-1993)乔治穆南,法国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主要著作有翻译的理论问题和不忠的美人。他认为翻译的语言观和文艺观各有合理成分,但都失之片面,翻译活动实际上是多维的。他指出翻译的可行性存在于其极限之中,而其

17、限度也非一成不变。翻译是一项多层次、“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的活动,这一特征规定了翻译理论研 究的综合性。在穆南对翻译多角度的探索中,他在客观分析翻译障碍的同时,致力于人类思维、文化结构、语言结构的分析和对比,从中发现了一些普遍的共有现象,指出语际翻译是异中求同,说明这些共同现象构成了语际翻译的依据和基础。他认为语音结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对比关系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语际翻译的等值限度,采用灵活的翻译手段,克服语言各层次存在的客观差异,以完成翻译所担负的交流思想、交流信息的任务。10卡特福德(J.C.Catford,1917-)J.C.卡特福德,英国重要的翻译理论家,其代表作为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18、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1965)。他主张翻译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并 将韩礼德 M.A.K.Halliday)的系统语法应用于翻译研究,用语言的基本层次(grammatical/lexical form,medium form,medium substance,situation,contextual meaning),四个基本范畴(unit,structure,class,system)和三个阶段(rank,exponence,delicay)来描述翻译,力求科学地对翻译中转换规律、翻译等值、等值的 条件和方法进行阐述。根据翻译的范围(exten

19、t)、层次(levels)和等级(hierarchies),卡特福德将翻译分为全文翻译(full translation)和部分翻译(partial translation),完全翻译(total translation)和有限翻译(restricted translation),逐词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意译(free translation),认为意译是打破原文级阶上的限制,在更高级阶上求得等值。由于意义 是“关系的总网络”,翻译必须考虑形式关系和语境关系。他提出可译性或等值的条件 是原语和译语意义之间存

20、在着相同的语境实体,比较科学地解决了可译性的争论。在此基础上,卡特福德阐述了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现象,描述了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规律,并且将概率引入翻译等值的描述。他给翻译下的定义是:将一种语言(源语)的文本材料用另一语言(目标语)等值的材料替换(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source language)by equivalent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target language))。11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罗曼雅可布森,美国著名语言学家

21、,布拉格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有关翻译的学术论著是论翻译的语言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1959)。雅 可布森从符号学的观点出发,把翻译分为三类,即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语内翻译指同一语言中用远符号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如英语学习中的“变换措词”(paraphrase/rewording)、汉语里的用白话文翻译文言文。语际翻译只 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如英汉互译。符际翻译,亦称跨类

22、翻译(transmutation),指 通过非语言的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如把剧本拍成电影、把歌曲谱成音乐。他给(语际)翻译下的定义是:用另一种语言解释语言符号。12奈达(Eugene A.Nida,1914-)尤金A奈达,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其重要著作有翻 译科学探索(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1964)、翻译的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1969)、语言、文化与翻译(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199

23、3)等。他的翻译思想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描写语言学阶 段;交际理论阶段;社会符号学阶段。奈达认为,人类的共性多于差异,各种语言具有同等的表达力。奈达过去认为翻译是科学,现在倾向于把翻译视作艺术。其基本翻译观点可概括为:翻译是交际活动;翻译主要是译意;为了译意,必须改变语言表达形式。他强调内容重于形式,为此提出了“动态对等”/“功能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翻译概念。他给翻译下的定义是: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有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Nida&Taber,1969)13纽马克(Pet

24、er Newmark,)彼得纽马克,英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其主要著作是翻译问题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1988)和论翻译(About Translation,1991)。他认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和技能,并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两个翻译概念,与我们常说的直译和意译大体对应。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 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译语表达形式上。语义翻译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式,在结构和词序上力求贴近原文。交际翻译则注重接受这的理解和反应,即信息传递的效果。交际翻译要求译者重新组织语言结构,以使译文地道、流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