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套).pdf(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第 1 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2.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等基础知识,思考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 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 教师:通过网络和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去当地博物馆,参观一下相关的考古文物。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的起源有哪些传说吗?西方和中国关于人类的起源分别有着怎样的传说?西方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传说,中国古代女娲造人的传说,都是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对于人类起源有了更为合理的解释
2、。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学说,是目前比较权威的、认可度较高的关于人类起源的解释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 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中西方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导入新课自然贴切。【讲授新课】(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 2页的内容,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元谋人发现的地点、距今的年代、生产活动。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答案。设计意图: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整合教材,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明确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现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理念。
3、过渡: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那么在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是什么人呢?2 学生回答:元谋人。教师:元谋人距今约 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出示元谋人遗址发掘现场的图片、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元谋人制造、使用的石器三张图片,说明通过考古发掘得知,元谋人已经知道用火;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主要是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出示元谋人牙齿化石的图片,教师讲解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设计意图: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的指引,让学生能够对课本上的重点图片有所认识,知道元谋人能够制作工具。(二)北京人的发现 出示中国境内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让学生回答,中国有哪些古人类遗址?学生回答:元谋人
4、遗址、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中国境内早期的古人类遗址,除了元谋人以外,还有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为下面北京人的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阅读课本第3 页,找出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和发现的地点。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答案。设计意图: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整合教材,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明确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现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理念。出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牙齿、北京人复原头像的图片,从而说明大量古人类化石和石器的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三)北京人的特征 北京人是我国早期人类
5、的代表,不仅是在体貌特征的进化上,还是生产工具的制作使用上,北京人都极具代表性。探究一:从体貌特征和生产生活两个方面概述北京人的特征 让学生观看视频,然后回答问题:北京人的外貌特征是怎样的?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是怎样的?看完视频后,小组展开讨论并发表意见,师生合作,一起学习这一教学重难点。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并发表意见后,出示答案订正。体貌特征 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的平均身高为 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师:当时北京人的生活条件可以说比较恶劣,周围都是丛林,野兽频出,那面对这样的情况北京人能不能独立生活呢?探究
6、二:火的使用 3 师:在北京人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灰烬,这说明当时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那大家想一下,这些火是怎样产生的?火的使用可以用来烧烤食物、照明、防寒、驱赶野兽。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探究三: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的起源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课堂小结】通过考古发掘,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早期人类的代表是北京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学会用火并且会保存火种,学会用火是人类进
7、化史上的里程碑。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六、板书设计 第 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以及原始农业的发展。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陈述历史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2.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提高作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及提出问题,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在学习中,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
8、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珍惜生命。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讲授新课】原始农业的发展 4 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第 9页至第 10 页的内容,回答“原始农业兴起的时间、兴起地区、发展变化、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兴起和发展的意义”等问题。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答案。过渡:距今 10 000年左右,在中国的长江、黄河和淮河等流域兴起了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古代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址可谓星罗棋布,而最为典型
9、的代表一个在黄河流域,另一个在长江流域。教师: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的生产生活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差异。让我们先走进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答案:1.半坡人主要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另外也使用弓箭、长矛、石球,以及鱼叉、渔钩、渔网等工具。2.食物有粟、猪肉、狗肉、猎取的动物肉、采集的野果。食物来源主要是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其次为猎取的动物和采集的野果。3.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内。4.会制作彩陶、乐器、骨针、骨锥、纺轮。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半坡博物馆的展厅,欣赏一下半坡博物馆中的 6类展品,了
10、解一下半坡人真实的生活场景。教师:我们学习完了半坡居民的社会生活,现在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出示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学生完成,教师展示答案。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答案:1.他们的饭桌上会有米饭、猪肉、狗肉、牛肉。2.他们使用的工具是骨耜和磨制石器。3.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4.他们的手工制品有陶器、玉器、乐器骨哨、象牙雕刻、骨制品和漆制品。学生完成后,让学生交流展示答案,老师再出示正确答案并加以强调。【课堂小结】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半
11、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印证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为中国步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六、板书设计 5 第 3 课 远古的传说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炎帝、黄帝的重要发明,尧、舜、禹的禅让等远古传说。2.搜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资料,讲述相关传说故事;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3.认识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传说中炎帝、黄帝的发明 难点:1.炎黄联盟要了解华夏族的形成,明确中华民
12、族的发展,炎黄子孙的由来。2.禅让制 三、教学过程【讲授新课】炎黄联盟 幻灯片展示问题:读课本第一目“炎黄联盟”部分内容,结合材料和你所搜集到的资料讲述历史故事。生 1:阪泉之战。炎帝和黄帝原来都生活在黄河上游一带,后来两大部落又都向中原发展。为争夺土地和财富,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爆发了阪泉之战。经过三场恶战,黄帝最后取得胜利。战败的炎帝表示愿意服从黄帝的领导,黄、炎部落结成联盟。生 2:涿鹿之战。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为联盟后,实力更加强大。后来,蚩尤带领他的部落不断向西发展,对炎黄联盟造成威胁,黄帝率领各部落的人,与蚩尤战于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的原野上,蚩尤战败被杀。炎黄联
13、盟得到更大发展。生 3:是不是因为黄帝,后来的国家统治者才叫皇帝呢?师:从字形来看是否相同呢?生:不相同,这里的黄帝是轩辕氏,并不是后来的皇帝。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师:炎帝黄帝之所以被称为人文始祖,更是因为他们是华夏文明的始祖。请结合课本说一说,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哪些发明?6 生 1:传说中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炎帝还会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生 2: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师:以上所提到的这些发明都是他们本人发
14、明的么?生 1:我认为即使是他们发明的,也是受了谁的启发,而且是在一些先民们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生 2:课本上说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为什么要单独说呢?所以,我认为是他们自己发明的。生 3:上节课提到了距今约 7000年的河姆渡人,已有干栏式建筑,距今约 6000年的半坡人,已经会建筑半地穴式的圆形房屋,他们都会制造陶器,会种植粮食作物。这个时间跨度很大,所以我觉得应该是传说,实际上是先民们共同发明创造的。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项发明都是许多人长期实践的结果,不可能是个别人的功劳。师:同学们讨论都很热烈
15、,我们先放下这个问题,轻松一下,做一个小游戏。尧舜禹的禅让 师: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因黄河泛滥,三个部落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禅让制,即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大禹具有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六、板书设计 第 4 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禅让制”向“王位世袭制”的演变,知道早期国家的产生。2.用列表格的方式,概述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概况(包括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时间)。3.了解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7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6、: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三、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了尧舜禹的“禅让”。说的是尧年老时,把位置让给了德才兼备的舜。舜年老后,又用同样的方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而禹在位期间,原始社会已经走到了晚期,随着禹的势力的不断扩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一)寻足迹:看国家产生 师:阅读第 4 课的前两段内容,看完后同学们讨论一下,回答几个问题:(1)启是怎样继承王位的?什么是世袭制?(2)夏朝建立后,组建了哪些国家机器?(3)二里头遗
17、址发掘出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它们的规格和豪华程度差别很大,这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后,老师出示答案:(二)观兴衰:解王朝更替 师:禹建立了夏朝,夏朝能否长久地存在下去?它又是被哪个朝代取代的?后面又经历了哪些王朝?生:周武王灭商的背景是商纣王统治残暴,而武王在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下,则使得周部落日益强盛,发展迅速。灭商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关键性战役为牧野之战。师:西周初年的分封制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但到了后期,由于政局腐败,终于在公元前 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公元前 771年,西周灭亡。后来,周平王东迁,史称东周。(三)论成
18、败:议分封利弊 师:周朝建立后,面对广袤的疆域,周天子是如何进行有效统治的呢?假如你是当时的周天子,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辽阔的疆土呢?生 2:大王进行分封后,我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我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对我的部下和亲属进行再分封。生 3:诸侯力量强大,会威胁周天子的统治。师: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诸侯,各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战争不断。8 (四)鉴未来:思治国之策 通过看图片,大家有哪些感想?生:要想避免亡国,国君就必须勤于政事,爱惜民力,大力发展生产,缓和刑罚,广泛地选拔人才,【课堂小结】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的兴亡交替的历
19、史过程,无疑印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亘古不变的治国之道,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亦是彰显了国家的本质所在。六、板书设计 第 5 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器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2.初步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难点:甲骨文的
20、造字特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传说大禹制作九鼎,鼎是青铜器的一种,在夏、商、西周时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5 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教师出示答案。9 师:大家看到表格中“铸造技术”一栏是“泥范铸造法”,那这种方法是怎样铸造青铜的呢?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下面我们看一下青铜器主要有哪些种类:师:同学们知道哪个青铜器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吗?生:司母戊鼎。师:对,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一位商王祭祀母亲“戊”的,高 1.33米,重 832.84千克,工艺非常复杂,需要二三百名工匠合作完成,是迄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设计
21、意图: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感知青铜器种类丰富,技艺高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整学习状态。甲骨文记事 同学们思考一下,文字出现后,有什么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思考。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记录文明成果,传承文化信息;实现了跨时空交流;使思维更加精密准确;是维系中华民族的根等。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甲骨文记事”部分的内容,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是谁?2.甲骨文主要记载哪些内容?3.它的发现有什么历史意义?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
22、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 40%都是象形字。(见图片展示“木”字)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见图片展示“本”“末”二字)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见图片展示“休”字)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成大量的汉字,现代汉字很多字都是形声字。【课堂小结】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我们今天学习青铜器和甲骨文,有助于我们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明。回顾历史,让我们为我们的民族自豪吧!六、板书设计 10 第 6 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一
23、、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2.通过学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以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使学生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3.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三、教法学法指导 教法:讲述法、问题启示法、图片展示法、文本分析法、视频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学法指导:观察图片、阅读文本、分组讨论、
24、观看视频、材料分析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烽火戏诸侯,让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西周时,遇到敌情靠烽火台传信报警。周幽王昏庸无道,为了取悦王妃褒姒,竟下令燃烽火。后来,犬戎真的来攻西周。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结果,幽王被杀。这个故事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崩溃,说明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微。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那么春秋时期的经济有哪些发展?出现了什么动荡的局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6 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起去了解这些问题。(二)自主学习,知识建构 11 结合以下几个问题阅读教材,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语,边读边勾画,完成后,形成知识网络。
25、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主要表现有哪些?诸侯争霸的目的是什么?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评价诸侯争霸?动荡的春秋时期中,动荡的表现有哪些?(三)合作探究,解疑释惑 1.解释春秋战国的由来:公元前 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指公元前 770年到公元前 476年,战国时期指公元前 475年到公元前 221年。2.小组讨论 (1)铁农具与以前的青铜器、石器相比较有哪些优势?有什么作用?(2)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王室衰微的表现:(1)分封制瓦解,(2)周王室实力大减,(3)诸侯崛起,竞相称霸。
26、3.小组讨论并总结诸侯争霸和齐桓公争霸的原因 诸侯争霸的原因:(1)王室衰微(2)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3)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 四、板书设计:第 6 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 二、王室衰微 三、诸侯争霸 2.周王室衰微 3.诸侯争霸的背景 4.齐桓公首先争霸的原因 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春秋、战国形势图,知道三家分晋、战国七雄的位置、著名战役以及合纵与连横的基本史实,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12 2.通过学习商鞅变法
27、,知道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懂得“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道理。理解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讲究策略,了解改革的艰巨性与复杂性。3.了解都江堰工程,认识和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知道人类应该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 难点:理解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逐渐完成了社会转型,确立了新的制度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历史朝代歌里第一句“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也说“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战国时期究竟乱到什么样的局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 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讲授新课】.教师指
28、出“社会变化”是本课主要线索,让学生思考:社会变化包含哪些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合作探究 1.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形势图(参见教材 P29、P3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文字表述,进行比较并思考:(1)诸侯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2)“七雄”分别在哪个方位,你能使用简短的语句进行记忆吗?(3)主要的战役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你能说说这些战役的相关故事吗?(4)通过对比地图,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1)吴、越、宋、鲁、卫等国家被吞并,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2)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3)桂陵之战:齐魏(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齐魏(
29、减灶诱敌);长平之战:秦赵(纸上谈兵)。教师明确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大国吞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诸侯国之间相互攻占,诸侯国内部也有争权斗争;北方遭受匈奴的侵扰,因此燕、秦、赵修筑长城来抵御。2.乱悠悠使得“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当时的人们对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会渴望什么?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有一个强大的国家结束战乱、一统天下。13 3.为了在混乱的时势下称雄争霸,七国纷纷实行变法,谋求富国强兵,其中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最终只有秦国笑到最后,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富强的呢?商鞅变法的背景
30、和原因主要有:(1)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2)新兴地主阶级谋求政治权益;(3)东方六国歧视秦国,秦孝公深以为耻,决心改革图强。4.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所产生的具体影响,以及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巨大作用。同时指出:(1)“确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秦始皇实施的郡县制就深受其影响。(2)“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逐步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3)“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奖励军功”对旧贵族打击最大,因此秦孝公死后,商鞅也遭诬陷、车裂而死。进一步让学生讨论“商鞅的死说明了什么”“商鞅虽死但新法未止说明了什么”两个问题。7.改革从来都不是
31、一帆风顺的,商鞅变法从一开始就遭到了旧贵族的阻挠,请学生根据材料说说商鞅是怎样推行变法改革的,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8.教师讲述商鞅变法使秦国“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公元前 316年,秦灭巴蜀,设置巴郡和蜀郡,设郡守,其中成都为蜀郡治所。随后使用多媒体展示秦蜀郡地图、地形图,让学生理解修建都江堰的必要性。战国时期最大的两个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乱悠悠的局势,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由征服、称霸变为兼并、消灭。兼并战争加速了分裂局面的结束,使国家逐渐走向统一。这一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各国为了富国强兵、谋求在兼并战争中取胜而纷纷变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
32、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为秦国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六、板书设计 14 第 8 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老子和孔子及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2.通过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总结归纳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各派学说的理解和应用,掌握各派学说的观点,能够学为所用。3.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变革实践的勇气和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难点:各学派的政治主张 三、【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解题 教师:本课我们要学习三个内容:老子、
33、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同学们说一说,本课我们要了解哪些思想家?学生: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一)教材自读 1.老子简介 姓名李耳 时期、国家春秋后期楚国人 人物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思想主张人们应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2)政治无为而治 片 2:1.孔子简介 15 姓名名丘、字仲尼 时期、国家春秋后期鲁国人 人物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孔子有哪些政治思想主张?(1)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2)政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片 3:3.孔子有哪些教育成就?(1)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2)教学中注重德育与知识教育,
34、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4.孔子有哪些文化成就?(1)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如诗经春秋。(2)思想记录在论语一书中。片 4:孔子的学说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片 5:完成表格: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提示主要内容,其他内容找学生补充。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礼治 道家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法家 韩非“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二)合作析疑 1.你能举出哪些事例(成语
35、)体会老子的思想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2.孔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能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3.结合课后活动1,说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你的学习有哪些指导意义?4.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了什么影响?【课堂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导致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引发学术思想领域异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产生了一批学者,如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他们各陈其说,展开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16 一、教学目
36、标 1.识记秦灭六国的起止时间、先后顺序及结果;知道秦朝的统一,理解秦朝统一的意义;分析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原因;知道秦朝的疆域四至。2.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军事等不同方面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概括能力;识读历史地图、研读文字图片,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3.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三、五、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确定目标 教师:同学们,你们通过课前预习,了解了这一课的哪些信息点?教师点拨:本课一共有三个主题:完成统
37、一,巩固统,统一疆域。具体来说,就是下面三个问题:1.秦灭六国的起止时间、先后顺序、结果及意义是什么?2.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从政治、文化、经济、交通、军事方面各采取了哪些措施?3.秦朝统一之后的疆域东西南北都到达哪里?(二)自主学习,交流共享 根据师生共同确定的学习目标,再次阅读教材全文,标画有效信息,以弥补完善课前预习中存在的知识遗漏点、混淆点。阅读完后,教师要求同学们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共享自己的收获,同时交流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疑点、难点,看能否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1.秦之所以灭掉六国,统一全国的原因有哪些?2.你是如何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的?学生:秦的统一,结束
38、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统一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你是如何理解秦始皇创建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17 (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由学生完成以下填空,从整体上把握几方面措施:认识:秦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修筑对抵御匈奴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秦暴政的表现之一。(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有哪些?你是如何理解这一制度的?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秦朝政治建制结构图:(四)拓展延伸,
39、深化提升 教师:学完本课,结合课前搜集的材料,你对秦始皇有怎样的认识或者说如何评价秦始皇?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认为秦始皇功大于过;二是过大于功;三是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有大功也有大过的历史人物。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史学家都持第三种看法。六、板书设计 第 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秦朝暴政的表现;结合秦末农民战争形式图,概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概况(包括原因,时间,地点,领导者,大致过程,结果)。2.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与影响,认识秦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的因果关系,理解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3.了解楚汉之争,通过前后对比,认识刘邦项羽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4.理解秦朝灭亡的
40、根本原因与楚汉之争中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的道理。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18 难点: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三、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师:秦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使秦始皇的愿望落了空。如此强大的秦王朝,为什么招致百姓如此激烈的反抗呢?师:陈胜、吴广率先领导了秦末农民大起义,那么同学们,你对陈胜、吴广了解多少?生:小组交流讨论,展示小组的交流成果。师:历史是真实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因为秦的暴政,秦末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苦秦久已”,只有推翻秦的统治才是唯一的希望与出路
41、。而“遇雨误期”只是一个“偶然”,为他们起义提供了一个“机会”而已。所以说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有更多的“陈胜、吴广”站了起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项羽和刘邦率领的起义军。他们把秦末农民大起义推向了高潮。PPT展示:项羽、刘邦起义这一标题,并提出以下问题。1.哪次战役消灭了秦军的主力?领导者是谁?这次战役有什么特点?2.谁最终灭掉了秦朝?3.秦朝什么时间灭亡?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什么?楚汉之争的结果如何?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哪些?生:根据提示自主学习,并在课本上简单标注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最后由几个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
42、,归纳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课堂小结】师:以上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简单地把本课的主体知识说一下。19 第 11 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2.研读与本课有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3.知道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学习、发扬他们的这种简朴作风。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休养生息政策 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三、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西汉的建立 20 教师: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于公元前 2
43、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 教师:我们看看汉高祖采取了哪些休养生息的政策?学生甲:“兵皆罢归家”;学生乙: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学生丙:轻徭薄赋。大家通过表格比较一下汉高祖时期和文景时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意义。内容 结果 汉高祖时期 “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轻徭薄赋等。经济逐步恢复,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文景时期 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以德化民”,废除酷刑,勤俭治国等。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国力增强。“文景之治”教师:到了文帝和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都
44、大力提倡节俭,他们这种简朴的作风一直为史家所称颂,在今天我们还不够强大的中国,更要提倡节俭。教师:“文景之治”在历史上被后人称颂,那么它有什么影响?学生: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课后活动】(1)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2)议一议: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六、板书设计 第 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西汉的建立 时间:公元前 202年 21 建都
45、:长安 (二)休养生息政策 (1)背景: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秦亡的教训。(2)内容:“兵皆罢归家”;鼓励耕织;轻徭薄赋。(3)结果:经济逐渐恢复,社会局势稳定。(三)“文景之治”(1)内容:进一步推行休养生息政策。(2)影响:政治清平,经济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第 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2.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结合相关历史记载,设置相关问题,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理解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的目的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
46、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政策措施。难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讲授新课】第一部 我的地盘我做主 材料一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见 P56课后活动)。材料二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汉书?主父偃传 探究问题: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教师提问:“推恩令”的实施有什么作用和影响?22 学生:削弱
47、了诸侯王的实力,使他们无力对抗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第二部 我的百姓我做主 环节过渡:汉武帝利用“推恩令”解决了封国问题,设置刺史加强了对全国的监察控制,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那么思想上的统一,又是如何做到的呢?秦始皇:对敢于评议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杀,没有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汉武帝:把儒学立为正统,在京师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才,让他们能够进入仕途成为王朝的维护者。教师设疑:同学们,请思考董仲舒的建议为什么会被汉武帝接受呢?第三部 我的经济我做主 环节过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汉武帝从政治上和思想上巩固汉朝统治的措施。接下来,他在经济上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治呢?教师
48、提问:这些措施会带来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课堂小结】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盐铁专卖等一系列的措施,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使汉朝进入鼎盛时期。23 第 13 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2.把握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认识到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学习,
49、认识朝代的兴衰和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三、教学过程【讲授新课】(1)东汉的建立 自主阅读教材 58 页,用表格的形式,归纳主要知识点(朝代、时间、人物、影响等)。教师总结:可见统治者的政策关乎国家的命运。那刘秀建立东汉伊始又是怎样巩固统治、稳定社会局面的呢?(2)光武中兴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刘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思考:这么小的皇帝能治理好国家吗?东汉中期后出现了什么现象?由此引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学习。(1)明确外戚、宦官两
50、者的含义。第三版块:一句震动京师语黄巾起义 (1)起义的概况。学生齐读口号并思考:“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该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领导人是谁?24 材料中的“甲子”指哪一年?“苍天”“黄天”各代表什么?这一事件有哪些突出特点?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会爆发黄巾起义?(2)起义的影响。(3)讨论:黄巾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有哪些异同点?相同点:都是用革命手段反对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不同点:大泽乡起义带有偶发性,而黄巾起义经过长期酝酿,有组织、有准备、有统一领导的行动;大泽乡起义只作了简单的准备,而黄巾起义借助宗教进行了十几年的宣传。【课堂小结】通过对“东汉的兴亡”一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