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古时期中国音乐史综述副本.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古时期中国音乐史综述副本.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近古时期中国音乐史综述 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宋王朝。宋代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进入后期的阶段。唐朝之后已经没有朝代可以支撑庞大的宫廷歌舞开支,宋代社会逐渐稳定,经济不断发展,工商业空前繁荣,城市发展尤为迅速,城市人口增加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市民阶层。为适应市民的生活需要,各种各样的市民文化层出不穷。满目琳琅、世俗情趣的浓厚的音乐形式,活跃在城镇中的瓦子勾栏、艺场酒楼等娱乐场所,“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民间音乐时代。1.文人音乐方面的发展 隋唐时期兴起的“曲子”,到宋代成为了当时传播及其广泛的艺术歌曲,“宋词”成为代表一个时代的艺术。“曲
2、子”是音乐与文学高度结合的产物,有“按谱填词”、“自制新曲”两种方式。按谱填词的曲子来源有传统古曲、民间曲牌、外来音乐三种,曲子也有多样化的音乐风格,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曲子的体裁有令、引、近、慢等不同类别,标志着长短不一的曲体,同一词牌也可以有不同体的变化,例如“减字”、“偷声”、“摊破”、“犯调”等等。自制新曲是突破了传统的“倚声填词”,先成文辞,后制曲谱,宋代的姜夔是自度曲的代表人物。他是南宋词坛上最为讲究“音律”、号称“格律派”的词人和音乐家,他的白石道人歌曲中收录了 14 首“自度曲”,实际上就是宋代的创作歌曲。他突破了传统曲子词上下阙强求一致的规格,不受音乐形式束缚,表达思想更加自
3、由,注重音律,追求艺术美,风格清新、情感真挚,韵味清苦幽远,曲调相当优美,诗人杨万里称赞他“有裁云缝雾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词的格调有很高的境界。杏花天影是他的代表作。古琴艺术在宋代也有着显著的发展,无论是在斲琴技术的精妙和弹琴手法的复杂,或是在琴曲创作的内容深度方面,都较之以前有很大突破。宋代古琴产生了许多有师承渊源、世代相传的艺术流派,在众多的琴人和琴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郭沔和他所作的 潇湘水云。这是一首结构和技巧相当复杂的乐曲,富有丰富的情绪变化,全曲波澜起伏,气势壮阔,结构严密,情景交融,有着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民族音乐遗产中不多见的优秀琴曲。2.民间音乐方面的发展 民间音乐
4、是宋代的主流音乐,其中说唱音乐在宋代极为繁盛,说唱形式名目繁多,有影响的有以下几类。鼓子词是由于主要用鼓伴奏而得名。其结构特点是在一个节目只重复使用一个曲牌。代表曲目 莺莺传。唱赚是张五牛在吸收“鼓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一种说唱形式,由“缠令”、“缠达”两种曲式交替进行。后发展成多套的长篇形式称作“覆赚”。它的特点是同一宫调,一韵到底。诸宫调是大型的说唱形式,创始人是勾栏艺人孔三传。它的特点在于宫调的多样性,这种多调性说唱音乐,以体制宏大、曲调丰富著称。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作品。这种长篇说唱音乐形式的出现,是我国说唱艺术进入成熟时期的标志。除了这几类,还有货郎儿是民间小商贩
5、沿街挑担的叫卖声,陶真是路岐人演唱的,无论题材、歌词都很通俗,流行于农村地区。宋代“杂剧”、“南戏”开辟了中国戏曲之滥觞。宋杂剧在梦梁录中记载的演出结构通常分为“艳段”和“正杂剧”。角色已经有五种分工,后世戏曲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在此时已基本形成。音乐通常来自歌舞大曲和民间曲调,与说白交替出现。可惜的是,宋杂剧的剧本已经全部失传了。这时期的“南戏”是在南方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不断吸收了杂剧和其他音乐成分,逐渐趋于成熟。作品的内容敢于面向现实,揭露和抨击社会的丑恶现象,反映民间呼声,有较强的战斗性。表演形式灵活自由,宫调运用没限制,结构格式可长可短,保留了浓厚的戏曲色彩。代表作品有赵
6、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乐昌分镜、陈巡检梅林失妻。3.音乐理论 宋代音乐理论方面也有发展。南宋的蔡元定创立了一种律制,在“三分损益法”生出 12 律后继续生 6 个变律,置于其同名律之后,称之为“蔡元定十八律”,虽然它仍未脱离三分损益的局限,但他的十八律在律学研究也是有突破的,有一定的历史价值。陈旸乐书是宋代规模巨大的音乐理论著作。前九十五卷摘录儒家经典中有关音乐的论述,为之训义,后一百零五卷论述律吕、历代乐舞、乐器、杂乐、百戏等,对你前代和当代的宫廷雅乐、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均有详细说明。乐器图说中对不少乐器附图加以说明。因而保存了极为难得的古代音乐史料,成为宋代最重要的音乐文献之一。宋末
7、,蒙古族兴起于北方,灭金统一北方后,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了元朝,定都大都。元代的文人地位什么低下,许多汉族、契丹族、女真族的文人流落民间,接触到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元曲”是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标志。“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元杂剧是在宋杂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演出形式也趋于完善成熟,有着一套严格的体制。结构以“折”为单位,一般为四折;演出形式由“曲”、“宾白”、“科”三者组成;有丰富的角色分工,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音乐规定“一宫到底”的形式。代表作品有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梧桐树、倩女离魂、两世姻缘。元散曲是元代的艺术歌曲,散曲歌杂剧在音乐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散曲没有具体的人物角色和
8、念白表演,而是利用音乐曲牌来抒情、写景、叙事的一种清唱形式。按曲调填词。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形式。散曲的思想内容不如杂剧深刻,多为文人的风花雪月之作,语言特点口语化,使用衬字,是词曲更为生动,富于表现力。作品有夜行船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元代也有南戏,这时期产生了荆钗记、杀狗记、拜月亭、白兔记 这“四大本”有影响的作品。演出形式由自己特定的规格,它以人物上下场为界限,每一段落自成一场;各个角色都可以唱,有利于曲、白、科的综合运用和生动刻画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音乐结构根据剧情发展合理安排一套曲牌,较为灵活自由;音乐成分主要是村坊小曲;音乐用五声音阶,旋律多级进,节奏舒缓宛转,以清唱为主,有柔美缠绵
9、的风格。元朝末年,北杂剧日趋衰落,南戏逐渐发展成为风靡全国的戏曲曲种。我国戏曲音乐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明朝和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两个王朝。明初期,统治者采取改良政策,发展生产。城市繁荣,商业发达,人口增加,不少封建文人投身于科技文化的研究或者是寄情于山水,客观上他们与下层人民有更多的接触。明末李自成起义,清兵入关,结束了明朝的统治。自康熙始,农业、手工业都得到了恢复,出现了康乾盛世。明清的音乐在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乐律理论等发面都有发展。1.民间歌曲 明清时期民歌的内容十分广泛,反映社会现象,其中反映爱情生活的民歌占有很大比重。这时候文人们也积极从事
10、民歌的收集、整理、出版工作,对于民歌的提倡和保存起到了促进作用。民歌一般比较简练,曲式上多由四句组成,但也出现了大型曲式,例如苏南牌子小曲山门六喜。小曲是民歌的进一步发展,用乐器伴奏,加入过门,实际上就是艺术化了的民歌。“蒲松龄俚曲”也是明清时期的说唱音乐,蒲松龄将聊斋志异中的部分故事,编写成有说有唱的民间说唱形式。共有 14 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磨难曲。蒲松龄俚曲的音乐部分由各个曲牌联缀而成,最少时只用一个曲牌贯穿,音乐特点是质朴、优美,较多的运用了拖腔、装饰音和滑音、在唱腔韵味上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2.民间歌舞 明清时期汉族和各少数民族间彼此的联系日益加强。尤其是清代统治阶级是满族,使
11、得这一时期各兄弟民族间的纽带进一步紧密,也促进了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各民族的歌舞音乐因而出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向。这时候汉族的凤阳花鼓是较为典型的小型民间歌舞。木卡姆是新疆维吾尔族的著名古典音乐,由声乐、舞蹈、器乐组合而成的一种大型套曲。囊玛是藏族的古典歌舞音乐,兴起于 17 世纪。从五世达赖开始,到六世的仓央嘉措的发展,再到八世时期,使囊玛更加丰富起来。3.说唱音乐 宋元时期的说唱音乐还未以地区区分,明清时期的“弹词”和“鼓词”,则成为了南北方说唱音乐的划分标志。弹词是流行于南方地区的说唱音乐,由宋代陶真发展而来,最富有代表性的是苏州弹词。多用琵琶、三弦伴奏,演出形式有“单档”、“双档”、“三档”
12、。传统的唱腔以明嘉庆年间的陈玉乾、俞秀山、马如飞最具有代表性。鼓词流行于北方地区,鼓是重要的伴奏乐器。鼓词的进一步发展便出现了“大鼓”的形式,是在鼓词与各地方言、民歌、小调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代表的有京韵大鼓。明清时期的说唱音乐还有牌子曲、道情、琴书。牌子曲是民间小曲以一定形式联接起来的套曲,用于演唱某种故事情节,也是各种曲牌体说唱的统称。道情是源于唐代的道曲,清代扩大了道情的题材,同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同源异流的各种形态。道情以唱为主,唱腔各有不同,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不同形式。4.戏曲音乐 明初,南戏取代了北杂剧,成为全国性的剧种,四大声腔是南戏的四种声腔,都产生在东南沿海一带
13、。海盐腔形成于浙江海盐,为曲牌联套体结构,采用官话演唱,伴奏不用管弦,腔调轻柔、婉折,盛行于上层社会。弋阳腔是江西一带的戏曲声腔,音乐风格粗犷豪放,一人演唱,众人帮腔的演唱形式,伴奏只用打击乐器,结构为曲牌联套体,它所构成的声腔系统被称为“高腔腔系”。余姚腔形成于浙江余姚,演唱时只用鼓板,在演唱中运用“滚腔”的唱法,大多急板促调,字多腔少,以“流水板”出现,突破了曲牌联套体的结构形式。昆山腔流行于江苏昆山,来源于南戏,与当地语言、音乐相结合,它的流行原来不如前三种,但由于魏良辅等戏曲音乐家对它的改革,使它传播更加广泛,改革后的昆山腔清圆舒缓、轻柔婉转,人称“水墨调”。传奇作家梁鱼辰对改革后的昆
14、腔创作了第一本昆曲剧本浣溪沙,为昆腔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明代嘉靖到清代乾隆都是昆曲的兴盛时期,名家辈出,其中以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剧目最为著名。我国戏曲艺术自康熙末叶到道光末年的一百多年间,各种民间地方戏兴起,人们称这一时期为“乱弹”时期。音乐上突破了联曲体的传奇形式,创造了以板式变化为主的“乱弹”形式,“板腔体”的使用,实际成为新兴戏曲和古老戏曲的分水岭。自此,梆子、皮黄两大声腔代替了昆山腔。梆子腔也叫“秦腔”,是戏曲音乐板腔体的首创剧种,以一个基本曲调为基础,以表现不用角色性格和戏剧中的矛盾,还用调式中不同的特性音来形成不同腔调的感情色彩变化。皮黄腔是西皮与二黄相结合的产物。西皮和二黄
15、各有其板式类别,并以不同板式表达各种情感。音乐风格上西皮高亢跳跃、轻松活泼,二黄低回缓慢、端庄凝重,二者构成情调和色彩的对比。在戏曲历史上,近三百年皮黄腔的影响极大,乾隆八十大寿,四大徽班进京,为清代京剧奠定了基础。以梆子戏和皮黄戏分别形成的“梆子戏”和“皮黄戏”取代了“昆曲”,至今依然是有着广泛影响力的。5.民间器乐 明清时期,民间器乐有独奏和合奏两种。独奏以古琴音乐和琵琶音乐最具代表性。古琴艺术以流派繁多而著名。明代分江派和浙派,嘉靖万历年间又兴起了“虞山派”,虞山派的徐上瀛弹琴富于速度、情绪的对比,他写的溪山琴况是关于七弦琴表演艺术的美学理论著作。清代则以广陵派最为著名。创始人是徐常遇。
16、明清时期著名的琴曲代表是平沙落雁,是借景抒情之作。明代的琵琶能手有李近楼,他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汤应曾也是一位琵琶高手,他弹奏的 楚汉一曲,被后世认为是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前身。十面埋伏是琵琶大套武曲的代表作品,具有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的叙事特色。这时期的器乐合奏乐种也十分丰富,其中也保存了不少古乐的面貌。西安鼓乐是一种以吹奏乐与锣鼓相结合的大型合奏形式;福建南音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曲”、“指”、“谱”,谱式属于工尺谱体系,南音曲调优美、节奏徐缓,艺术风格古朴幽雅、婉转细腻,洋溢着古典音乐的神韵。6.乐律理论、理论著作 朱载堉是划时代的乐律学家,他的乐律全书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他还首创了十二平均律,彻底解决了黄钟不能还原的难题,反映了明代世界律学研究领域中所具有的领先地位。明代朱权编印了神奇密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谱集,是研究古琴琴曲重要的文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黄翔鹏先生曾精辟的概括了中国古代历史阶段所产生的三种不同音乐形态,即“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到 20世纪初,近代中国因社会变革以及西方音乐大规模传入,中国音乐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