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残游记》的小说叙事艺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老残游记》的小说叙事艺术.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老残游记的小说叙事艺术 胡瑶【摘 要】刘鹗的老残游记是中国古代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以主人公老残的游踪串联小说情节.小说批判了社会的腐败,同时描绘出晚清官场中的丑恶现象.曲笔的叙事方式、事件独立且纵横结合的叙事结构以及巧用第三人称限知叙事的叙事角度,从说书人叙事转变为作家主体叙事,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创作主体意识以及创作个性.【期刊名称】扬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6)001【总页数】4 页(P23-26)【关键词】老残游记;小说叙事;叙事主题;叙事方式;叙事结构;叙事角度;艺术效果【作 者】胡瑶【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江苏扬州 225002【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I207
2、.419 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的主题与其他谴责小说一样,旨在批评晚清社会的腐败,以鞭策警醒当朝统治者。作者借“老残”的身份揭露了“清官”之恶,批判了表面上是“清官”的酷吏颠倒是非、残害百姓的可憎行径。全书二十七回以“老残”在山东各地的游历为主线,穿插了如“柏树峪雪中访贤”等副线故事,主线与副线交错进行,连贯性和跳跃性并举,波折起伏,甚为有趣。今从其小说叙事艺术这一角度切入作品,以审视其叙述主题与叙事模式。一、叙事主题 鲁迅说:“光绪庚子(1900)后,谴责小说之出特盛。”1187 至“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1187。此
3、番话点明了谴责小说兴盛的时代背景,即内忧外患,国家危亡。在这种外部的社会因素影响之下,文学作品不可避免会烙上“救国图存”的印记,这或许是当代读者的一种刻板印象,但事实上,晚清独特的社会情境是晚清作家必须面对的叙事对象,由此在谴责小说中,往往会呈现出一种紧迫的叙事环境:社会与政治危机四伏。这般叙事对象、叙事环境下,小说的叙事主题大多在客观上揭露社会腐败、官场黑暗,主观上批判谴责贪官佞臣,抒发忧愤之情。老残游记的叙事主题并未跳脱出这个大方向。小说第一回“风能鼓浪到处可危”中老残梦游幻境,与同乡好友有意去搭救象征晚清政府的一只岌岌可危的大船,然而遭到了“英雄豪杰”和下等水手(象征朝廷革命派)的诬陷与
4、追杀,同时船主舵工(统治阶级)以及满员船客(百姓)都受到下等水手的蛊惑,拒绝了老残等人的帮助,尽管船上也有象征保守势力的“老年晓事”者,但是整艘船仍处在一个濒临崩溃瓦解的境地。老残等人默然垂泪,救船无果还险些被害。可以说,整场梦境皆在暗示小说的主旨:哀家国之不幸,批朝廷之无能,叹救亡之多艰。唯有真切经历过丧权辱国的苦痛,目睹政府和统治者的腐败愚昧,方能深切体会整顿朝纲、重兴山河的迫切。这种急切、忧愤的心情,借助风月情浓的才子佳人小说或怪力乱神的神魔小说,是无法彻底表达出来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刘鹗正是利用了讽刺小说能够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有针对性地彰显复杂的世情矛盾,同时还能表达作者主观感受
5、的这一优势,将其叙事主题落脚于揭露封建社会的官府状况、道德面貌以及人情世貌。值得注意的是,刘鹗以游记形式呈现主题,进一步缩短了叙事主题与叙事本身之间的距离,但有时也使得小说的主题出现游移飘忽的情况。如小说第八回至第十一回,穿插叙述申子平于桃花山中的行迹。这一部分与小说的大局立意似乎毫无关联,但是作者恰是借申子平与赤龙子二人之口,阐释自己对当前社会形势的分析与理解。而小说二十一到二十七回,安排老残与旧友德慧生携女眷登泰山,与泰山道姑游玩说理,此情节之于前几回虽稍显松懈,却也集中反映出了主人公老残的形象意义,并未削弱文章的讽刺价值。二、叙事方式 对早期文言小说而言,虽然在叙事方式、角度等方面还远谈
6、不上有多大建树,但是部分文言志怪小说中仍存有叙事成分,唐传奇中即有采用倒装叙述的作品,如霍小玉传李娃传等。至晚清时期,白话小说中的叙事要素已较为完整充分。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有意识地将事件和人物活动的次序进行变换倒置,或插以旁枝情节,或以闲句设下伏笔,突破小说在情节方面环环相扣的常规,在平直的叙述中构成一种跌宕曲折的势态。第一回“土不制水历年成患 风能鼓浪到处可危”,写老残梦游海上幻境。在幻境中与老残同行的是他的至友,文章伯和德慧生。三人于蓬莱阁中观日出时,德慧生与老残说了这么一句话:“残兄,看此光景,今儿日出是看不着的了。”22 老残道:“天风海水,能移我情,即是看不着日出,此行亦不为辜负。”
7、23 二人之言,只是一番平淡陈述,并无波澜可言。可是刘鹗用心之妙就在于以这一情节为伏笔,给以后老残、慧生二人游泰山观日出留下了情节线的牵头。这一闲笔,使整个小说情节组合更为紧密连贯,也使得读者在看到小说续集德慧生携女眷突然出场与老残共商国事时,不会产生突兀别扭的感受。小说第十二、十三回写齐河县因寒冬河水结冻,本是可以一笔带过的情节,但是作者却用了诸多笔墨渲染河堤结冰后,天寒地冻、雪月交辉的场景。看似赘笔,实则是为了暗合下节翠环因天灾而致人祸的心酸身世。再来,因着河面结冰,老残停宿客店遇到故人黄人瑞,还从他的口中听说了一件离奇案件。按故事的内容要求,这往后两节应主要写黄人瑞叙说的案件如何离奇曲折
8、,然而刘鹗并没有沿着剥离分析案件的顺序去伸展,而是插入叙述了一段妓女翠环侍奉老残,诉说“女儿酸语”的情节,这样的关目安排,将原来的情节叙述打乱。经过如此变局处理,这一段故事便成了先叙翠环自表如何被卖给老鸨、逼为娼妓的伤心事,后追溯缘起,翠环的凄苦遭遇归咎于抚台偏听偏信,暗地废掉民埝,退守大堤,导致黄河泛汛之时百姓毫无防备,家破人亡,死伤枕藉。插入这样的一段情节,似乎是旁枝岔节,与老残追踪的离奇案件不相吻合。其实,它恰恰是通过翠环描写整个齐东县大堤上几十万百姓遭受到的毁灭性灾难,积蓄了主要情节的气势。不仅暂时延缓了情节叙述的过程,形成一个曲笔,而且有力突显了谴责昏庸无能官吏的小说立意。翠环身世这
9、一插叙使原来平铺直叙的故事产生一种探微深幽,于曲径中寻得另一番洞天之感。三、叙事结构 浦安迪在中国叙事学中指出,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结构主要表现为“缀段式”。所谓缀段式结构,胡世莹界说为:“以主要正面人物的故事为主线,将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像串珠一样串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3此种叙事结构在古代章回小说中运用得比较普遍,如儒林外史、镜花缘、斩鬼传。老残游记亦属“缀段式”结构,其总体特征可用“事件独立,纵横交错”来概括。首先,作为游记类小说,它整体围绕主人公老残南下游历这条主线敷衍故事,老残游记因老残一句“日下鄙人要往济南府去看看大明湖的风景”正式开启了游记的篇章27。老残这个人物成为总体布局的支点,
10、为小说诸多人物的出场、活动和各种生活事件的粘合,提供了契机。他摇着串铃,孑然一身,于朝野江湖中走过,所有的曲折离奇伴随着他的足迹一一展现,至他回到淮安故乡方尘埃落定。从这个角度来看,小说主干清晰,脉络一以贯之。但于主干情节之外,作者还叙述了诸多相对独立的事件。这些事件的组合有始有终,情节立体复杂。其次,老残游记的情节安排及其表述形式呈现“纵横交错”之势。整部小说共计二十九回,几乎每三四回便可自成一个单元结构,而每一单元又通过老残周游这一条主线前后关联。纵观全文,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回至第三回,交代主要人物老残和他游历的起源;再是第四回至第七回,以道听途说之故事引出“清官”玉贤其
11、人,为下文平反冤案做铺垫;接着是第八回至第十一回,插入叙写申子平的所见所闻;最后是第十二回至二十回,作为小说叙事的高潮环节,叙写了老残破案,还人清白。而续集的九回,与前二十回的立意相去甚远,故将之视为小说余韵,追写人物结局。这五个单元由小说各色人物依次传递,各类形象角色在同一事件中前后登场,叙事的焦点也随之转换。比如老残通过客栈老板、伙计之口得知一桩冤假错案,为解决这一冤案,又连带引出了一系列诸如江湖隐士、仗义侠客、文武官员、下层妓女等人物,而经由这些人物又敷衍出了许多小故事。这样一来,在横向上,小说人物形象铺陈;在纵向上,大小事件交叉展开。同时,不同时间、空间之下的人物角色与大小事件之间也存
12、在交叉联系。比如第十八回“白太守谈笑释奇案 铁先生风霜访大案”,经由子谨之口,引出了许亮这一角色,在这一回中,许亮充其量只称得上是一带而过的边缘角色。但是到第十九回“齐东村重摇铁串铃 济南府巧设金钱套”,这一节是侦破贾魏氏冤案的关键所在,许亮从上一回的边缘人物陡然变成实施金钱套的核心人物。待第二十回“浪子金银伐斧性 道人冰雪返魂香”,索性在前半段隐去老残,直接切入许亮实施计谋的具体过程。从解决冤案这一主要事件中滋生出实施金钱套这一次要事件,但叙述这一事件时,作者并未一笔带过一言蔽之,而是独立成章,其间有曲折情节,有人物对话,有心理描写,完全可以单独拎出再叙写一篇小说。再如,在了解贾魏氏冤案的纵
13、向结构脉线中,交叉着其他一些横向情节线。第十三、十四和十五回中,一面写老残沿着贾家冤案的情节轨迹活动着,一面又穿插着与翠环的纠葛。总之,上述所例举的章节片段,其情节的自身组合有始有终,虽然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但大抵都是围绕着主干情节展开,作为老残游记的一部分真实立体地存在着。小说脉络明显,同时纵横交叉发展,在老残旅行的主要情节之外,增加了许多情节内容,呈现出多种形象和画面。而这些情节事件牵涉的人物颇广,伸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有官吏、儒士、隐士、侠客、道姑、跑堂等等,这些形象的组合揭示了底层社会的面目,描摹出一幅社会风俗图,开拓了作品的深度与广度。四、叙事角度 观照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相对而言较为常
14、见的叙事角度属全知叙事。受到史传文学的深厚影响,小说作者倾向于为小说营造一种仿真的历史情境,以期增强作品的可信度与真实度。以限知叙事视角即内视角来叙述故事并不罕见,但这种形式常见于短篇小说之中。于长篇小说而言,往往由于其篇幅较长、形象繁多、情节复杂等因素而选择全知视角,较难做到通篇使用内视角。老残游记可以说是晚清第一部以限知第三人称叙事的长篇小说。通过不同的视角来传递故事,其艺术效果自然也不同。老残游记采用第三人称的限知视角,有意识地限制老残的视野,隐藏案情的真相和人物的活动,目的就在于淡化叙述者的存在感,增强小说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在客观直接的视野中展示社会风貌、人物形象
15、性格。(一)灵活应用游记体形式“古典白话小说具最突出的两项特质说话(说书人)口吻与历史叙述的框架。这两项特质都是由小说与历史的特殊渊源决定的。同时这两项特质殊途同归,都是为小说营造了仿真效果。”4而如老残游记这般的旅行主题小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小说叙事中的说书人权威,引入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视角,突破了传统小说的空间成规,更加注重小说叙事的当下性。所以老残作为主要人物,在整个故事布局中更多充当的是一个行路人和观察者的角色,所见即所得,所得即所述。小说开篇,作者试图让老残以一个普通游客身份去融入故事情境,所以老残初到济南府,便用了三天游了铁公祠、千佛山、古水仙祠、四大名泉,还在鹊华街上听说书
16、,趵突泉边喝了茶。红叶黄花,妙音清泉,颇不寂寞。铺张叙写这些情节,目的就是坐实老残行路人的身份。而紧接其后的,是客栈老板和伙计所述的一段离奇案件。作者于此仍然谨慎地调节叙事视角,强化老残作为观察者的身份,尽量避免以全知视角为读者介绍接下来的人物与情节。这种意识多次在小说流露显现,更多时候,老残也经常是隐去不语,给其他角色余留了较多的陈述空间。这样一来,老残的视野就和读者是一样的,所以小说文本中就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形:在旁人叙说案件或故事时,突然穿插老残一二反应。比如拍着炕沿道“不好了”或是“急忙要问他”故事之后的发展,亦或是在听完玉贤以民为盗的案件后,咬牙切齿直言要杀之而后快,这些动作、语言都是
17、小说读者才有的心态和反应。传统意义上,小说作者倾向于把小说中涉及到的主题、人物、情节等等都关联到特定历史的环节或者历史情境中,比如敦煌小说话本庐山远公话就是典型的通过说书人辗转流传、不断丰富加工形成的一个小说底本。虽然它的绝大部分内容是完全不按照史实而构撰的,虚构的成分占主流,但还是在大关目保留了历史人物的事迹要点,所以小说还存有一定拟真效果。而对生活在晚清社会背景下的刘鹗而言,关联历史情景、营造仿真效果已然不是小说创作的最大要求。如之前所言,选择旅行主题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叙述主题和叙事本身的距离,所以历史叙述的距离也因此消失。但在老残游记中还是能够察觉到史传传统的一丝踪影,它经过作者刻意的加
18、工改造后,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比如大量的类型化人物、夸张可怖桥段和漫画式速写场面,为读者展现了一派官场丑像和人性黑暗面。这些其实就是作者眼中的晚清社会,也是他想给读者呈现的历史情境。(二)切换视角聚焦者 值得注意的是,老残游记其实并未能完全保持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视角,期间曾有两次视域转换。其一是在第八至十一回,叙述申子平与玙姑、黄龙子品茗促膝谈心。小说行文完全从申子平的视角出发,但此处申子平仍然只是一个观察者的角色,扣紧他的足迹,读者看到柏树峪的雪夜、听见山溪旁的虎啸、嗅到花间小筑的幽香,申子平的视野与读者的视野在此刻是平行的,并未出现全知全能的场景描述。其二出现在小说续集第三至第四回,叙述泰山尼
19、姑逸云斩断情思,参悟佛法。作者在这里大量运用独白手法,将逸云天人交战的心理与情态描摹毕尽。这些视角的自由切换,一方面是由于情节需要,另一方面则是长篇使用内视角的后遗症。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大体是以第三人称全能视角叙述故事,叙事者在作者的全知视角控制下具有权威性,能够轻易地为作者发声表态。而刘鹗选择了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叙事,主人公可能不是唯一的视角聚焦者,读者也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与主人公一起经历民族与文化危机。为了确保达到这种艺术效果,往往作者的主观性观点与情绪无法在小说中直接表达出来,因而作者只能创设一些类似于黄龙子、玙姑、逸云等隐士高人或佛家弟子的形象,借这些人物的独白或议论曲折地倾吐自己的心声。参考文献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 刘鹗.老残游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3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0.4 刘云春.历史叙事传统语境下的中国古典小说审美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