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新版必修下册《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新版必修下册《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pdf(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阿房宫赋六国论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体会“赋”“史论”的不同特点。2.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3.借鉴借古讽今、描写议论结合、分析说理方面的写作方法。4.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学会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同时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教学重点 文本解读和写作方法借鉴。教学难点 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分析和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出的的观点。教学时数 共 6 课时。第一部分 示范精读 教学要点 师生合作探究学习阿房宫赋。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常用文言词
2、语的含义和用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赋”的语言特点;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课文中形象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了解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文章的语言美和结构美。2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了解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教学重点 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积累文言知识。教学难点 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教学
3、时数 3 课时。教学过程 一、“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1.“赋”是由先秦诗歌派生出的一种文体。2.“赋”的名称据说起于战国赵人荀卿赋篇:“赋者,铺也;铺采摛(舒展;散布;铺陈)文,体物写志也。”3.赋体的流变:短赋先秦诸子散文中;骚赋屈原为代表;辞赋汉代,赋的体制便正式确立;骈赋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律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向律体;文赋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创一格。4.代表作品:东汉张衡的二京赋,三国时王粲的登楼赋、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宋苏轼的两篇赤壁赋等。5.赋的特点:铺采摛文,艺术表现注重铺陈,讲究声韵之美,使用华丽词藻,着上绚丽色彩;体物写志,内容重在摹写事物,抒发
4、情感,表达思想。二、阿房宫赋是一篇什么样的文?1.播放课文朗诵视频:字音;体会“文赋”的文体特征;四个段落的文意及层次关系;文章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关系。2.正音。3 骊(l)山 缦(mn)回 囷囷(qn)焉 矗(ch)不知 不霁(j)何虹 妃嫔(pn)媵(yng)嫱(qing)辇(nin)来 夜弦(xin)荧荧(yng)晓鬟(hun)辘辘(l)剽(pio)掠 杳(yo)不知 鼎铛玉石(chng)锱铢(zzh)逦(l)迤(y)架梁之椽(chun)在庾(y)粟(s)粒 参差(cn c)横槛(jin)管弦呕哑(u y)戍(sh)卒叫 3.教师和学生配合范读课文。4
5、.根据文体特点、文章内容可分几大部分?并概括其大意。明确: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段)是叙事;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第二部分(第、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导致灭亡的命运,讽喻唐朝统治者勿蹈秦王朝之覆辙。5.两部分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分析)?两部分之间的联系:前面的描绘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亡的历史教训、讽喻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铺事与写志关系,铺事是写志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三、阿房宫是一座什么样的宫?1.关于阿房宫。“阿房宫”的“阿房”旧读“png”,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阿房宫是秦朝的宫殿,据史书记
6、载,始建于公元前 212 年。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 15 千米的阿房村一带。据史记载,秦代宫殿,关中有三百座,关外有四百多座,如此犹嫌不足。统一中原后第九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和他“功过三皇,德配五帝”的身份大不相配。于是,他在昔日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都城之间,大兴土木,开始兴建一座规模空前绝后,4 壮丽无与伦比的不世之宫。此宫还未正式命名,有人称为朝宫。阿房宫仅仅是此宫的前殿。传说中秦王赢政爱上过一个美丽的民间女子,芳名阿房,但这段美丽的爱情终究没有换来美丽的结局,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秦始皇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极度奢华的阿房宫。数十年后,楚霸王项羽竟一把火烧掉阿
7、房宫,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如同美女般风华绝代的阿房宫就这样结束了它来去匆匆而又凝聚着无数血泪和情愁的生命。美丽的故事并不都是喜剧,阿房宫就以它悲情的色彩沉淀了它的美丽。千年已逝的今天,我们依然能从它的遗址中感觉到它摄人心魄的壮观。阿房宫概况: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里面道路纵横交错,宫殿屋宇林立。其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高达十数丈,可以容纳万人。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2.修阿房宫用的
8、全是珍贵的木料和质地优良的石料,参加修建的工役有七十万人之多。这些材料从千里之外的蜀地和荆地远道运来。那时交通落后,全靠人拉马驮,其艰巨非同一般。当时有运石工人编的歌谣道:“千里乎哟万里喊,巨石大如山。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断流。”阿房宫到底是什么样的宫,请男生女生分别诵读第一、二段。3.第一段重点字词。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各抱地势 抱:适合,随着。5 盘盘焉 焉:的样子。复道行空 行空:横跨半空。不知西东 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歌台暖响 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而气候不齐 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情况。齐:
9、相同。4.第一段分几层来写?概括阿房宫的特点。明确:可分三层:第一层,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和巨大耗费;第二层,描绘了一幅阿房宫图;第三层,人物活动:歌舞之盛。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建阿房宫的背景:秦统一天下。品味“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句。明确: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毕”、“一”:兴亡鲜明的对比中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只用了六个字就概括了。语言简练到不能删削分毫的程度,笔力千钧。为下文伏脉:一亡一兴,关键何在?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兀”“出”建造工
10、程之规模浩大,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兀”“出”两字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想见“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运送巨大木料的艰难;阿房宫是多么宏大,秦始皇是多么骄奢;阿房宫建造中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人民的生命。“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从语言上看,四个三字短句领起,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节急促有力,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确系“突兀可喜”。小结: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6 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写建筑之奇。阿房宫有那些特点?“构”“折”“走”“流”巨大的建筑群仿佛动了起来。描写手法点面结合、虚
11、实结合。实写楼阁、廊檐,描绘得细致入微;虚写长桥、复道,想象得神奇瑰丽。语言特点单句散行。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两句。明确:反问、比喻的手法,将桥喻龙,复道喻虹,从惊叹语气中表达了对建筑物的观感:形态的高大、色彩的绚丽。且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情色彩。第三层(从“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写歌舞盛况有什么作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宏大宽广。写出人的感受亲疏有别、冷暖不均。小结: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言宫中生活荒淫
12、、奢靡。5.第一段中诗人杜牧借助史实,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阿房宫图,给我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作者按怎样的顺序?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描写顺序:楼阁建筑人物活动;远近;整体局部;宏观细微;外内。具体特点:覆压三百余里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隔离天日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总体印象:广、高。全景雄伟壮观。“骊山二川溶溶”依山傍水。钩 7 心斗角结构精巧。各抱地势突出了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因地形而建、融入环境的自然之美。盘盘焉,囷囷焉形式多样。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布局巧妙。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建筑密集。小结:写建筑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阁、廊、檐、长桥、复道之奇;阿房宫雄伟壮观瑰
13、丽。6.第二段重点字词。辞楼下殿 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黑发。雷霆乍惊 乍:突然。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第 2 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几层?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有不见者三十六年”)宫中美人宫中生活:奢侈腐朽 1)来历档次高 2)梳妆打扮明艳动人、场面壮观 3)缦立望幸哀怨凄惨。第二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写珍宝之富。写人的被欺辱写物的被践踏。第一部
14、分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从四个方面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写阿房宫歌舞之盛,穷奢极欲、荒淫无度;三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四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朗读体会:请学生读第一二段,读出阿房宫恢弘壮丽的气势和作者对统治者荒淫无度的 8 忧愤之情。小结: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崇高评价。文虽以铺陈描写为客笔,抒情议论为主旨,但在前两段描写时,却用尽工笔,以华美的文辞,丰富的比喻,极度夸张地写出了阿房宫的规模之大,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丰,靡费之巨,从而有力地突出了秦始皇的罪行。文辞华美,想象丰富,气势宏伟,既有激情,又蕴深意,令人感动,发人深思,堪称“文人之赋”。三
15、、秦始皇是一位什么样的帝?1.指名朗读第三、四段,概括秦始皇的特点。(纷奢、独夫)解释关键字词。如何翻译并理解“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本句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两句,“秦”、“人”并提,说明并无高低贵贱的区别。3.为什么把秦始皇称为“独夫”?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作者用了夸张、比较、衬托
16、的手法,写出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用“嗟乎”表感叹开头,继以“奈何”诘问相承接,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4.由秦始皇的暴政亡国引入杜牧写作本文的缘由,也就是本文的写作背景的介绍。写作背景: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蕃、南诏、9 回鹘等纷纷入侵,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奔溃的前夕。杜牧在这种形势下,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上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桓以沉溺声色丧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
17、(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写作目的:表面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奢靡,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主旨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里 四个“后 人”所指 的对象是否一致?第 1、2、指唐朝统治者,第 3 个指唐以后的统治者。结合创作背景,作者是为了借古讽今,警示当今统治者要真正吸取历史教训,不要成为后人哀怜的对象。当然,这个后人也包括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四、杜牧是什么样的人?1.杜牧简介。杜牧(公元 803约 852 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18、人,宰相杜佑之孙,杜荀鹤之父。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生活在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国事,忧国忧民,希望恢复昔日唐帝国的繁荣和昌盛的局面。文学成就: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称名家。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 1 0 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
19、约。2.拓展延伸:杜牧三首诗歌赏析,感悟杜牧诗歌风格特点。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他的诗歌作品与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五、“我”是哪一类的生?1.礼记学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
20、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翻译: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受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收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下手,1 1 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2.学习内容检测,看你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请依据课文内容,在括
21、号内填一个最恰当的字,并分别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阿房之宫,其势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示例:阿房之宫,其势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巨)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
22、之宝可谓多矣: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其费可谓靡矣:蜀山兀,阿房出;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完成排比句,归纳本课学习收获。1 2 通过学习本课,我看到了一座 的阿房宫;我认识了一位 的秦始皇;我明白了一个 的道理;我也懂了杜牧
23、的情怀。(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本文的内容即可。)从本文的学习中归纳赋的特点。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铺陈、渲染等艺术特点来摹写阿房宫,就是“体物”;“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就是“写志”,即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所谓赋的表现手法就是铺陈排比,言尽意至。本文从整体结构来看,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采用了大量的铺排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铺排的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例子,如结尾一段的正反述说。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
24、的是杜牧没有像这类书一样堆砌相同词语,写得不繁缛冗杂,而是恰到好处。且骈句散行,错落有致,增强了表现力。一种文学体裁一般是反对直接抒发议论的。但杜牧的阿房宫赋却很艺术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先以约占全文三分之二的篇幅,通过简练地叙述,生动地描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和用途,形象鲜明而含意深广。“嗟乎”以下,开始抒发议论。其议论很有特点:其一,议论中有描写。例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不加判断,只用农民、工女及其所生产的粟粒、帛缕等的数量与阿房宫上的柱、椽、钉、瓦等相比较,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已见于言外。其二,议论带有浓烈的抒情性。以“嗟乎”、“呜呼”、“嗟夫”开头的各小段,都洋溢着愤慨、痛
25、惜与哀怨交织而成的复杂情感。4.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第 7 集里,汉东省委书记沙瑞金对看着自己长大的革命老前辈陈叔叔汉东省人民检察院原常务副检察长陈岩石说了这样一段话(大意):“改革开放以 1 3 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群众还有许多不满意,原因就是腐败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结合材料说说杜牧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在现代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 自主探究 教学要点 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习六国论;总结群文阅读学习任务。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习本文的论证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本课严密的行文结构,从中获得对议论文写作层次布局的启发;理解六国破灭的具体原因,学
26、习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运用逻辑思维的知识,探索本文严密的层次推理;多角度、多侧面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求异思维论。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文章的语言美和结构美。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学会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同时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重点难点 熟悉全文并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教学难点 分析和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课时安排 3 课时。教学过程 一、一段佳话 一种文体 1.导入新课: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
27、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 1 4 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
28、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六国”为东坡解围了,考中进士后,苏轼挥笔作史论文六国论。“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写了六国论,苏辙和苏洵也分别写了六国论。2.有人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好文章都与评述历史有关,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则提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同样是秦灭六国的历史事实,不同的人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下面我们来看一篇关于秦灭六国
29、的历史教训总结的文章六国论,来看看苏洵对于六国灭亡又提出了哪些自己的高见呢!3.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解题:论,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1 5 二、一段文字 一个问题 1.播放课文朗诵
30、视频:划出生字新词,并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正音:六国互丧 sng 暴 p霜露 洎 j 草芥 ji 与嬴 y 下咽 yn 胜负之数 sh 当与秦相较 tng 课文结构:第一部分:第一段,引出论题、主论点:弊在赂秦。第二部分,第二段,论证第一分论点赂秦力亏,分析六国破灭直接原因赂秦导致力亏的结果。第三部分,第三段,论证第二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论证不赂者因孤立失去援助而破灭,深入论证不赂者灭亡也是赂的结果。第四部分,第四、五段,总结六国灭亡原因,并借古讽今,警告宋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2.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每一小组负责一部分。要求:每一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该段课文,推荐另外一
31、名同学翻译,再推荐一名同学回答老师给出的问题(每组一个问题)。问题:第一组: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第二组: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第三组: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第四组: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是否多余?3.各组探究要点。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1 6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明确:论证的观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论证:战胜而得受贿所得;
32、战败而亡贿赂所亡(数量上,对比论证)创业之艰割地之易;地有限欲无厌(从程度上,对比、事实论证)薪不尽火不灭(道理,引用论证)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齐:与嬴而不助五国勿附于秦 燕:以荆卿为计速祸刺客不行 赵:诛良将,用武不终良将犹在 小结: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假设论证)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是否多余?明确:第四段,总结上文,解决问题。第五段,引古(六国破灭)讽今(在六国下)。结论:勿从六国破灭之故事。不是画蛇添足,犹如画龙点睛,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现实意义。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篇末点题。4.课文小
33、结。5.文言基础知识检测(见课件)。三、一段历史 一种感叹 问题:你认为作者对六国破灭原因的分析完全正确吗?他的论据能禁得住推敲吗?1.回顾史实(学生抢答):秦灭六国实现于哪一年?攻克的先后顺序?(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六国。攻克的先后顺 1 7 序为|韩、赵、魏、楚、燕、齐)秦统一天下的蓝图始于秦哪一位君主?从计划到成功经历的多长时间,五十年左右,一百年左右,还是一百五十年左右?(秦孝公,140 多年)秦灭六国的战争持续了多长时间?(10 年)秦在扩张过程中实施了什么战略?(远交近攻)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些涉及这一段史实?(阿房宫赋等)2.在掌握的新的论据面前,你会对文中的哪些说法表示怀疑
34、?请认真研读第三段,结合全文,对有关史实和观点进行质疑。参考示例:“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一句不符合实情。根据史实,赵是六国中第二个灭亡的。“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说法不妥当。从历史得知,荆轲之所以要行动,是因为“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秦兵旦幕渡易水”,兵临城下,不得已采取的应急措施,课文颠倒了因果。“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评价不当。如果他们真有远略的话,应该知道必须在韩魏受敌时齐心相助。光守自己的国土,那是万万守不住的。秦国意在吞并各诸侯国,等秦灭了其他几国之后,其实力、地盘大大增加,到那时,燕赵即使再强上十倍,也只能落个亡国的下
35、场。“燕虽小国而后亡”,不见得是“用兵之效”。燕的地理位置距离秦国最远,根据秦“远交近攻”的战略,在灭亡的时间上要推后一些。“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一句不合清理。再笨的统治者也知道土地对王权的重要性,绝不会轻易丢弃,即使割地求和,一定也有不得已的苦衷。1 8 3.苏洵是社会问题的专家,他的笔下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尽符合史实的叙述和议论呢?是作者对历史无知,还是用心良苦?明确:作者引古(六国破亡)的目的在于讽今(在六国下),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才特意出现了不尽符合史实的论据。四、一个教训 一种责任 1.贞观政要:“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
36、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苏洵为什么要写六国论?2.时代背景: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以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 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 20 万两,绢 30 万匹;向西夏纳银 10 万两,绢 10 万匹,茶 3 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3.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思考:秦是怎么灭亡六国的?六国又是怎样被灭的
37、?而北宋又应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所以,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五、一种写法 一点启示 问题:六国论是一篇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范式性的议论文佳作,请从中思考对我们议论文写作的层次布局有什么启发。写作启示一:提出论点要有论敌意识;论点要态度鲜明、见解独到。效果:这样才能有力地振起全篇。1 9 写作启示二:阐发论点要抓住核心概念;抓住核心概念的矛盾对立面去阐释;确立论点:总分总。效果:这样能使中心论点表述显得更加严密。写作启示三:要紧扣分论点按顺序展开论证;分论点要分层次多角度探求原因
38、;起始句要注意上下文衔接;分论点可先举例直接论证,后反面假设论证;另外,论证方法要灵活多样。效果:这样能使论证过程布局合理,逻辑严密,深刻而有说服力。写作启示四:结尾应当具有明确的联系现实的写作意识;学会篇末深化论点,首尾呼应。效果:这样结尾才有针对性,深刻有力。六、一种阅读 一种分析 问题:比较阿房宫赋六国论在写法上的异同。相同之处:1.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杜牧、苏洵写作这类文章,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借古喻今,规劝最高统治者以史为鉴。因此文章在评述史实时都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晚唐时期,唐王朝内忧外患严重
39、,国势衰微,可是最高统治者仍大造宫殿,沉迷声色,这引起了杜牧的忧愤,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李湛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此赋是有感而发的,意在借古讽今。北宋时期,统治者面对契丹、西夏的侵略,一味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用割地、纳贡等丧权、伤财辱国的方法,换得一时的苟安,使国力衰败,百姓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苏洵面对北宋王朝的社会现实,在六国论中借总结六国因赂秦被秦灭亡的历史教训,来讽谏最高统治者,强调人君不应赂敌以求苟安,不要被敌人的积威所劫。其借古讽今的用意十分明显。2 0 这种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使文章把历史和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现
40、实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2.引述史料的原则相同,都是在基本准确的前提下带有夸张。无论是六国论中引述的六国赂秦的事例,还是阿房宫赋中铺叙的阿房宫规模的宏大和秦宫生活的奢华,都是基本符合史实的。即便如想象成分较多的阿房宫赋,也是有史料可查的。三辅黄图说:“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这说明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确有其事。引述史料的基本准确,保证了文章的真实性,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当然,为了表达的需要,这三篇文章也对某些史料作了夸张的叙述。阿房宫赋描述阿房宫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夸张地写出
41、了阿房宫楼阁的繁多,突出了阿房宫规模的宏大。六国论中叙述秦得赂地“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赂秦失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夸张地写出秦从贿赂中得地之多和诸侯赂秦失地之多,极有力地论证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这种夸张引述史料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又使文章语句生动,富有文采。3.文章的结构基本相似,都是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生发议论,做到叙议结合。阿房宫赋是先详细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宫中生活的极度奢华,然后议论这种奢华带来的危害,指出后人应以此为鉴。六国论在提出观点后也是从不同侧面引述史实,以证明观点,最后展开议论,强调要以六国破败故事为鉴。这种先叙后议、叙议结合的结
42、构安排,使文章史料充分,论据确凿,说服力强;而精当的议论又使文章观点明确,说理透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不同之处:1.从文体上看 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2.在“喻今”的具体内容上各不相同,也即文章的立意存在差异。杜牧旨在以秦王朝奢侈速亡为戒给唐敬宗李湛敲警钟,因而提出了“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结论。而苏洵意在批评北宋对契丹和西夏供奉不当,因而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2 1 3.引述史料,各有侧重。文章虽然都是引述的秦国由兴到亡这段历史时期的史料,但由于立意的不同,因此在史料的引述上各有侧重。阿房宫赋 重在揭露秦的奢华是
43、其灭亡的原因,因而用铺陈的手法详细叙述秦宫的宏大和宫内生活的奢华,以突出其生活的腐败。六国论主要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赂秦,因而引述史料多从六国方面着笔,从六国赂秦互丧与秦国坐地收利的对比中突出了赂秦的危害。4.叙、议安排,各有特点。阿房宫赋是在大量叙述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议论部分先概括了秦朝统治者穷奢极欲、骄横贪暴造成的恶果,再进一步分析了秦灭亡的原因,最后提出后人应以秦为鉴的忠告,有振聋发聩之效。六国论是篇史论,但更是一篇典型的策论,侧重于从政策和策略得失方面分析其利弊,以供最高统治者采用,因此在结构安排上是先提出论点,接下来用史实作论据论证论点,最后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得出
44、结论。这样安排结构,使文章观点显豁,逻辑性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5.文章语言,各具风采。阿房宫赋的语言特色主要是辞采华丽,铺陈夸张。阿房宫的雄伟瑰丽,宫中美女之盛、珍宝之多,大都通过铺陈夸张的手法写出,加上丰富的想象、美妙的比喻,将阿房宫的形势、规模、构造及宫内生活的奢靡,全都表现得生动逼真。全篇还很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辞采华美,抑扬铿锵,摇曳多姿。如“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用一组整齐的对比句,前者写歌声浓烈,如春光浴身,有温暖之意;后者写舞袖频举,似冷风拂面,生寒冷之感。极写歌舞之盛,突出了奢华之至。六国论是一篇典范的政论文,多用简洁明快的语句,表意准确精当;同时又间用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使文章显得缜密准确而又形象生动。如写赂地者“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叙事简明而又形象生动,使人过目难忘。6.从议论方法看两篇文章虽然都运用对比,但方式不同。六国论是横式对比,“赂者”与“不赂者”虽同不免灭亡,但情况有别。阿房宫赋中的对比是纵横交错、虚实相生的。2 2 7.从作者的见解和局限看,苏洵看到了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没能力抗外侮而割地苟安,但他没看到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循保守,不重视改革;他也没看到秦统一的意义。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自取灭亡,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没有看到人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