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074367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1014021028 黄振伟 提起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书法艺术,而论其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及素有“古今第一行书”之称的 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神采历来为书家所推崇。然而,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它的“字”上而忽视了它的“文”。事实上,从文章的角度来看,兰亭集序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阅读时,我们会感到那个遥远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会真切地听到书圣王羲之潇洒风神掩翳下的心灵的声音 兰亭集序是一篇宴集序。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

2、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兰亭集序即记述了这次宴集的情况。永和九年(干支记年为癸丑年),即公元三百五十三年暮春,为举行禊事之礼(古代的一种风俗,人们聚集于水旁,借清水洗濯,寄托着消除灾祸之意,后代变为游春节Et),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少长群贤”共计四十一人在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的兰亭聚会。大家“一觞一咏”、载笑载言、饮酒赋诗最终,将所写诗篇结集成册,名之兰亭集,由王羲之为之作序,即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全文共五段。前三段写聚会的场面,以写景叙事为主;后两段写由宴集而生发的感想,重在议论抒情。从艺术氛围来看,前三段“濯濯如春日柳”温和明丽;后两段

3、则隐隐透露着深贯肌骨的寒意,悲远怆然,令人感到如被冰雪。很多人对文章前后的这种强烈反差颇感困惑:为什么一段“信可乐也”的欢悦旋律戛然而止,代之以“死生亦大矣”的沉痛咏叹呢?表面上似乎不可理 喻,而深究一番便会领悟到:前后两部分并不割裂,而是密切关联的。正因为有前文的“乐”才有后文的“痛”,有前文的“喜”才有后文的“哀”。这“哀”“乐”之间的联系正凸显出王羲之等魏晋时人对人生的自觉、对生命的执著。兰亭集序的前三段文字,展示了暮春时节、山水掩映之下,一群志趣投合,少长融怡的文人雅士共聚一亭,饮酒赋诗、悠游行乐的景象。如同一幅以山水为背景的人物画。为什么说它是一幅人物画而非山水画呢?中国传统山水画有

4、“丈山、尺树、寸人”的说法,即山水画应以山水描绘、景物渲染为主体,人物仅仅是点缀而已。以此为鉴来反观兰亭集序会发现:文章中虽有景物描写,但作者只对其进行自描式的概括性的描述,如“此地有崇d J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仅此而已,笔墨极俭省。与之相反,在有限的三段文字中,对“人的活动”的描写却贯穿始终。从第一段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到第二段的“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再到第三段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日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足见作者是以赏心乐事(即兰亭宴集)为文章前三段的主体,“

5、良辰美景”则是必要的衬托与装饰。作者所关注的是人事而非自然,是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外物。而这正是魏晋精神的体现。“魏晋时代是人的觉醒的时代。在外察与内省,观赏与思辨的两两相对间,后者的色彩往往更浓烈,更深透。在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中表现为不慕外 在环境、条件、形状、姿态的铺张描述,而尚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的关注和表现。”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前三段恰是这种笔法的具体诠释。前三段对人的活动的描摹,突出一个“乐”字。有人际和谐之乐“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有畅所欲言、倾诉衷肠之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有释放感官,思接千里,神游万物之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6、。这一切的“乐”又恰与时光的华年、山水的芳容融为一体,这可遇而不可求的难得际遇怎不叫人发出“信可乐也”的由衷感喟呢?这实在是生之快乐呀!然而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有天佐其时、地利其便、人事和谐的生之乐,就会有时不我待、物是人非、人事代谢的死之痛,更何况是身处动荡多变的政局之 中、权力斗争的杀伐之间,时常与死亡、无常谋面的魏晋时人呢?他们往往更容易将生与死、乐与哀敏感地联系起来。王羲之便是如此。文章的后两段即抒写了他由乐而哀而痛的情怀。“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王羲之由眼

7、前的“乐”想到了快乐易逝、人生苦短以及死亡的必然。正如其所述,人生存于世间,当遇到快乐的事情时,都容易沉醉其中,在浑然忘我之时却不知时光之舟已载着自己一步步地 走向衰老、甚至死亡。那曾经的快乐只留给人一点点感慨罢了。而“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的寿命长短全凭冥冥之中的造化所掌控、非人力所能企及,然而最终无论年老还是年少、寿长亦或寿短、世间万物都难逃一死可以想见,王 羲之正享受着生之快乐的时候,忽然意识到衰老和死亡的临近和不可回避,怎能不哀随乐生、悲从中来,吟讴“死生亦大矣”的古训而发出“岂不痛哉”的 嗟悼呢?如此敏感的神经,这么易碎的心灵,我们很难把这些个性特征与史料中记述的才华横溢、高蹈不群

8、、风流倜傥、恍若仙人的王羲之联系起来,然而这恰恰是 其心灵深处的声音,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中跳荡的音符。“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喟。从建安到晋末;从中下层直到皇亲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无论是对生之乐的积极体验、尽情享受,还是对死亡的切肤之痛、不能释怀。都深刻的表现出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人生的极力求索。看清“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人生真相固然令王羲之伤感,然而这种惨烈的清醒却激发了其对生命不朽、心灵安宁的更为坚定执著的追求。兰 亭集序的结尾“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就是意味深长的一笔。虽然人生易老、终期于尽,但俯仰一世还是可以留下一些痕迹以告慰自己、勉励后人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便足矣。总之,兰亭集序中由乐而哀的情感变化;对生之乐、死之痛的凝视与深思以及最终“以文传与后世”的做法,都折射出那个时代人生观、世界观的共同特征。所以说,兰亭集序是魏晋时代主旋律中的一段跳荡着的音符。参考文献:1、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