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的深入方式与油画画面的完整性之间的关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画的深入方式与油画画面的完整性之间的关系.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油画的深入方式与油画画面的完整性之间的关系 摘要:油画在创作过程中因不同的审美需求形成不同绘画风格,画面艺术形式的完整性显得尤为突出,画家在追求画面艺术形式的完整性的方式上有着各自的特点。本文试图从表现方式与画面完整性的关系出发,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力求总结出一些具有规律性的方式方法。拟解决创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创作从理论角度作初步的探索。在研究论述表现方式的完整性的过程中,阐明完整性这一艺术法则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价值与意义。关键词:完整性;绘画风格;艺术形式;绘画语言。如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一样,深入方式中绘画语言是画家艺术观念的外在的表现形式。油画在创作过程中因不同的审美需求形成不
2、同绘画风格,画面艺术形式的完整性显得尤为突出,画家在追求画面艺术形式的完整性的方式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在尝试一种风格的时候会选择与此相应的绘画技法,以达到此种风格完整表现的目的。一、油画画面完整的概念及分类 “完整”一词在词典中的意思是:“具有或保持着应有的部分,没有损坏或残缺。”在绘画这一领域,完整性具有相对性,它不像做数学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不同的艺术流派有着评判各自画面是否完整的标准,因此,说一幅作品是否完整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标准,或者说是一个开放的标准。一个桌子完不完整我们很清楚就能看出来,有没有桌面,有没有桌子腿,是显而易见的。但画面,因承载了画家的观念,判断起来就
3、不是那么简单了。对画面完整性的判断是很主观的一种个体行为,同一幅画,甲觉得完整,在乙那里看起来就是不完整,他们眼前的东西是一样的,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判断?亨利马蒂斯的作品和安格尔的作品放在一起,可能就会有人说前者的画面不完整。时代的发展让艺术观念也随之转变,而画面的完整性也因艺术观念的转变有了各自的标准。完整性在绘画里面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去理解,一个是物质方面的,诸如画面颜色的丰富程度、细节及局部处理的完善程度、与现实世界的接近程度等等;另一个就是精神方面的,绘画观念的完整传达,艺术效果的完整展现,应该说每种风格的绘画都应该具备这个方面的完整,如果欠缺了这方面的完整,绘画就难免空洞,不知所云。然
4、而随着绘画风格发展到近现代,艺术观念出现了非常大的转变,在绘画里面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画面完整标准。一种以物质方面的完整为前提,一般出现在神话、宗教、历史题材及对自然描摹为主要题材的绘画风格里。他们的画面题材大都表达明确,在看画的时候不需要做过多的思维的活动,所以在判断此类绘画的完整与否时,主要是靠人的眼睛,看眼睛看到的是否是更贴近于现实生活中见到的东西。所以这是一种以人的视觉判断为主的标准,没有视觉完整这个前提,这类绘画是不完整的;另一种以艺术观念传达为主要前提,一般出现在以野兽主义、表现主义为主要代表的近现代绘画风格中。他们更注重画面的精神表达,蔑视实际的客观形象,不屑于描摹自然,有时候甚至
5、通过减少物质方面的完整为前提来获得画面的完整性。此类绘画的完整与否是一种思维的判断,眼睛只是起了一个传递信息的作用。古典绘画方式通过坚实的轮廓和结构使得画面中的形象清晰,通过罩染,让画面出现柔和协调的色调,从而使得画面出现一种完整感。他们不能省略任何一个局部,非但如此,还要为局部的深入刻画注入极大的精力,这是实现此类绘画完整的最基本前提;而印象派之后的画家,却有着与此截然对立的方法,他们或是形象模糊,或是色彩对比强烈,与古典绘画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驰。在对待局部的问题上,也很不一样,他们更注重的是整个画面反映出来的面貌,有的甚至是减少局部,牺牲局部去追求整个画面的完整。后印象派的梵高通过强烈的色彩
6、对比实现画面的协调;马蒂斯通过强烈单纯的颜色实现画面的快乐,轻松的协调;近现代画家的那些留白的画布和散碎的笔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绘画意味。对实际形状的蔑视,对局限于外形描摹的不屑,使得他们的绘画更关注于所画物体的内在精神,而突出的表达此类精神内涵。他们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却都达到了画面的完整。二、几种不同绘画风格的深入方式与画面完整性的探讨“埃及艺术家在作画时先在墙上画直线网格,非常小心的沿着那些直线分布那些形象”1。贡布里希在他艺术的故事中也提到,如果我们“拿一支铅笔试把这些原始的埃及素描临摹下一张来,我们画出来的总是显得笨拙,不匀称,歪歪扭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画画的过程中如果想达到预期的
7、能表达完整的画面就必须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绘画方法,包括整个绘画过程。以丰富画面为主要深入方式的绘画主要依赖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画家对细节不停地增加,扬凡爱克,就是此类的代表,他会在“细节上丰富细节”(如阿尔诺芬尼的婚礼),这就要求画家有极强的耐心去一遍一遍的画;另一个是画家对画面层次的继续丰富。画家在这种艺术实践时,心中有明确的绘画目的,或者说他知道怎么样画是对的,怎么样会破坏画面的完整气氛。这类型的绘画要求画家有比较强的把握画面的能力。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乏会遇到这种问题,就是丰富到怎样才算完整。我们知道,深入画面不是“磨洋工”,对原来物体描绘的重复,不会让画面看上去更完整,只徒增画面的“油气”
8、。画画并不是以不停的增加为深入,以减弱细节的方法更是相对比较复杂,减弱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主题,让表达的东西更清楚,让观众的注意力聚焦在想表达的物体上,是这种绘画要解决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画家在深入的过程中做出选择,哪些是应该减弱的,哪些是应该去掉的。减弱和去掉的不是画面的形式结构,而是与此无关的破坏画面形式美的繁枝冗节。在减和删的过程中,是否破坏了画面的完整性,是否是剪掉了不该减少的东西,都是很值得注意的事。马奈的作品阳台(见附图),他因减少受光部分的细节获得了室外光的效果,减少背光部分的细节处理,甚至画的模模糊糊更适合了人的眼睛对于空间的视觉需要,获得了更强的空间感,因此作品也就更接近于现实生
9、活。亨利马蒂斯曾说过:“我画的不是事物,而只是事物之间的差异。”“马蒂斯的绘画在物与物、色彩与素描、结构与空间、情感与之秩序之间致力于最细微的差异和整体平衡的研究。”2通过对他这句话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马蒂斯绘画中所着眼的是对素描、调子、色彩等等绘画元素中最基本性质的研究,他绘画深入的方式就是努力地寻找出韵律、规律、画面的秩序感,他完全超越事物本身,将画面上多余的物体删减掉,以使得画面在找出差异的同时保持画面的平衡。从他的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印象派画家的影响:高更 1 引自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P33 2 引自魏尚河我的美术史P85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阿 尔 诺 芬 尼 的 婚 礼 扬凡
10、爱克 1434 油画画布 169*125cm 伦敦国家美术馆 阳 台 马 奈1868-1869 油画画布169*125cm 巴黎奥塞美术馆 绘画中的平涂的味道,梵高对色彩近乎原色的热烈追求,塞尚对画面物象几何简化的处理。他的标志性作品红色画室(见附图),画面中的物品按秩序性进行排列,并控制在一个红色调里。画面上的各个元素价值不同程度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体。也就是说,在马蒂斯的画面上,没有无用的东西,每个元素都是有各自的价值的,无论是画面的主题表达的东西还是作为背景或是周围存在的物体,都有着各自的色彩、素描、结构和调子的价值。文中我们提到过马奈的作品,他会为了更适合现实生活中所见的样子,将
11、后面的人物减弱。而在马蒂斯的绘画中,这种理念也完全被否定,他追求的是画面上每一部分不因其他部分的存在而受到损害,让画面上的每个绘画元素价值得到体现。将自己的审美感情灌注于解决这些元素之间微妙的差异性中,实现其画面平衡、宁静、纯粹的特点。我们谈到深入,就不免会提到绘画深入的过程中偶然性的因素,几种不同的绘画风格在追求画面完整的深入过程中对待画面偶然性效果的态度上也有着各自的立场。以代替现实世界为绘画目的的埃及绘画中,偶然的绘画效果是不允许出现的,他们都有着严格的绘画方法,不能也不允许改变,即使画面上因偶然性出现了好的效果也不允许存在,偶然的效果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错误的,因为他们不想让那个去了冥界的
12、人因偶然性而生活不便,这种观念的情况下,严格的沿用遵循着前辈祖先留下来的方法是这类绘画特点,偶然性在这里是没有任何立足之地的。以代替文字为目的的绘画对偶然性的态度则就没有那么严格了,在他们的绘画里,没有偶然与不偶然,只有“说明白”与“说不明白”。他们不在乎画面上偶然多出来的一笔或是少掉的一笔,只要不影响他们讲故事,传递信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而以描绘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的作品,以古典绘画为例,他们一般是按部就班的进行作画过程,一切尽在画家的严格步骤中,很难出现偶然性效果,他们的每一步都是在计划中的,画面的面貌也是预料中的样子,他们稳稳地控制着作画的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底子做成什么样子,色调的控制等等
13、都是事先想好的,当出现了与之前想好的效果不同的偶然效果,就马上作为不符合画面要求的因素处理掉,应该说他们对待偶然性效果的态度也是很坚决的拒绝态度。因为表现主义绘画是一种以探寻艺术本质为主要绘画意图的绘画方式,它否认技巧,反对客观再现,作品中更加注重画面中人物精神层面的刻画,所以在表现类的绘画中,偶然性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有时候偶然的效果会出现特殊的精神面貌。美国画家波洛克完成他的作品的时候,只是围着画布像舞蹈一样去挥舞带有各种颜色油墨的画笔,画面呈现什么样的面貌只有等结束以后才能看到,克莱因在女人体上涂满颜色然后令其在画布上滚动得出偶然性画面。这种类型的绘画与其他绘画派别的深入方式不同之处是
14、很大的。他们积极追求偶然效果,并在其中发现可贵之处,将其发展为必然效果。再现性绘画会在同一张画布上实现他们的画面完整性,来回去调整一张作品,他可以选择画不好盖掉、刮掉,是一直是在往画面完整的路上正向前进。而追求偶然性效果的画家,他们的作品因其操作过程的不可逆性,深入的方式就是不停的尝试,不成功就再来一次,直到满意的效果出现为止,同时也会出现去破坏画面已经出现的面貌,追求破坏中出现的偶然、意外的效果,这个过程是一个追求画面完整过程中正向、反向同时进行的行为。三、研究深入方式与画面完整性关系的启示 再现性绘画的过程是眼睛观察感知,大脑思考,手运用绘画技术活动的三位一体的活动,这三个环节在绘画的过程
15、中循环往复,深入是绘画实践中将三者感觉统一协调的过程。眼睛看到的和大脑感知到的要通过手上的技法表达出来。这就要求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去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就是画家必须达到并不能超越的边界,可能就是就像真理一样再多跨出一步就是谬误。在绘画中对细节 红色画室马蒂斯 1911 181*219.1cm 纽约现代艺术馆 的控制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可以停下来分别取决于画家的绘画技能和艺术观念。对细节的丰富需要画家有较强的实践功夫,而如何控制这个度则取决于画家的自身修养、艺术观念。一个持有扬凡爱克绘画观念的人与一个持马奈绘画观念的人所处理的细节是不一样的。表现性绘画画面上的每个看似随意的笔触都不是随便画上去的,
16、那是画家斟酌良久而后的行为;抽象绘画也不是点线面的乱放,甚至追求偶然效果的绘画都是画家经过几十次、几百次、甚至上千次试验的结果。事实证明,只有大量的艺术实践,才可以提高感悟能力、表现力和审美判断力,才能摸索出适合画家本身的艺术语言,找到合适的的深入方式,并能实现有个人特征的画面完整性。如果在艺术实践中我们只是表面的追求一种画面的效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许在偶然的一次创作中会比较成功,但是最终难逃昙花一现的宿命。如果不从画家本身的个性出发,而忙于追随各种新的潮流,其艺术生命必如浮萍,难以长成参天大树。注释:1、引自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P33 2、引自魏尚河我的美术史P85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17、社,2004 参考文献:1(美)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M.常宁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美)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M.腾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英)史密斯.二十世纪视觉艺术M.彭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美)房龙.人类的艺术M.李龙机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英)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 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6(英)克莱夫贝尔.艺术 M.周金环、马钟元译.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7(意)莫迪里阿尼.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1.8.(英)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9(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10.(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 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1987.11魏尚河我的美术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