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麦克卢汉冷热媒介理论的合理之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麦克卢汉冷热媒介理论的合理之处.pdf(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龙源期刊网 http:/ 浅析麦克卢汉“冷热媒介”理论的合理之处 作者:杨 轶 来源:魅力中国2010 年第 23 期 摘 要:麦克卢汉作为 20 世纪最富有争议的媒介理论家,1964年其惊世之作理解媒介问世,把媒介分成冷、热两类。长期以来,此理论一直倍受争论和批判。本文试图突破当前对于“冷、热媒介”理解的局限性和误区,全面理解“冷热媒介”理论,并分析其合理之处。关键词:麦克卢汉冷媒介热媒介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010-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传播学大师,一位生前被一些人称为是学术上的“罗马祭师”“北方圣人”
2、,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被另一些人称为是“攻击理性的暴君”“被疯狂的空间知觉搞得走火入魔的形而上学巫师”“电视机上的教师爷”。一、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麦氏在理解媒介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观点,其中大部分观点已经为世人所接受,并得到了时间的检验,如:地球村、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等,充分展现了麦氏的超凡预见性,令人信服。但对于书中提出的另一观点:把媒介分成冷、热两类,却一直争议不断,大多数传播学者认为麦氏这一分类方式划分标准不清,说服力不够。在所有对麦克卢汉的批评中,最为集中的就是关于“冷、热媒介”划分的标准。“冷热媒介”在麦克卢汉
3、的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内很多学者将这种划分与“人体延伸论”、“地球村”并称为“麦氏三论”。在这三种理论当中,又各有侧重点:地球村讲媒介与社会,延伸论讲媒介与人,而“冷热媒介论”则强调媒介自身的内部关系,可以视为最纯粹的“媒介的本体分析”。从人和媒体的关系出发,麦克卢汉将媒介区分为“冷媒介”与“热媒介”,这在其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冷热媒介论”强调媒介自身的内部关系,可以视为最纯粹的“媒介的本体分析”。所谓“热媒介”(hotmedia)就是指信息内容丰富、观众参与度低的媒介。它本身就是“热的”,如照片、广播、电影等,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冷媒介”(coolmedia)是指信息强度低,
4、观众参与度高的媒介,如漫画、电视、电话等。二、我国传播学界对于麦克卢汉“冷热媒介”理论的争论和批判 龙源期刊网 http:/ 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观是学术界否定倾向较强烈的观点,但同时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观点。我国的传播学学者在触及这一问题时,多以一种否定的态度进行评价。如郭庆光教授认为:“麦克卢汉的这种分类并没有一贯的标准,而且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清华大学的李彬教授也谈到:“他的媒介凉热论则显得信口开河,似是而非,有标新立异之意,无寻幽探奇之实,只要稍加追问便会漏洞百出”;暨南大学的董天策教授更为尖锐:“他关于冷、热媒介的区分,由于没有进行严格的科学界定而显得似是而非,而在具体的论述中又
5、把冷、热的概念到处移植,使人如坠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到底有多少科学价值还值得进一步研究”。麦克卢汉将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是依据媒介的清晰度和人的参与程度。但是也有人认为,麦氏仅仅根据信息的清晰度和充分性来对“冷”、“热”媒介进行界定似乎是有点牵强附会了,过于重视了媒介的形式而忽视了传媒内容的多样性特征。三、麦克卢汉“冷热媒介”理论的合理之处 “我们不应该仅从单一维度把握冷热媒介论,由此陷入思维的死胡同,造成对其严重的误读。这不仅是传播理论上的损失,更会造成其对实践指导意义的缺失韩晓静,冷热媒介理论探析,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 年第 3 期 第 27 页。”(一)“冷热媒介”理论在
6、技术层面上具有合理性 受技术特性制约的媒介内容导致受众参与方式、参与程度存在差异。媒介的技术特性决定了媒介的技术优势和劣势,进而制约着媒介内容的表现。任何媒介在技术上都存在着优势和劣势,而媒介的这一技术特征进而又成为制约媒介内容表现、媒介发展的瓶颈。例如,报纸要表现其报道的深度,在信息的编码过程中就必须严格遵守自文字印刷时期以来形成的逻辑规则。尽管有不少人在寻求表达的“随心所欲”,比如意识流以及后现代的一些表达规则,但他们是少数,而且其表达的“随意性”仍然是建立在上述逻辑规则的基础上。尽管广播和电视也可以进行深度报道,但是声音的转瞬即逝阻碍了信息的深层理解,电视画面也存在着如何表达抽象、思辨内
7、容的问题。广播和电视因技术特性的不同在吸引受众参与方面也表现出差异:广播重在听觉,电视则视听结合,而且更偏重于视觉。在欣赏流行音乐中,广播受众参与的是音乐欣赏本身,而电视受众则更容易被丰富多彩的视觉画面所吸引,除了倾听音乐,更多的是参与视觉狂欢,享受视觉盛宴;而欣赏高雅音乐时,由于电视画面的单调,相对于广播来说,电视音乐会显得沉闷乏味,因此高雅音乐更适合通过延伸“某种單一感官”的广播或唱片、卡带来欣赏。(二)重新理解“冷热媒介”理论 结合传统定义和麦氏行文中直接或间接表露的种种观点,北京印刷学院的黄志斌老师对冷热媒介有更为全面的定义,即“一定时期和地域范围内,在两类媒介之间,其中从某一特定属性
8、上相对清晰度高,推动信息流通和交换能力较强的一方为热媒介;相反,从某一特定属性上相对清龙源期刊网 http:/ 晰度较低、推动信息流通和交换能力较差的一方为冷媒介黄志斌,冷热媒介传统划分标准误区及概念新探,北京印刷学院学报第 14卷第 2 期第 48 页.。”这种新的定义相对于传统定义解释的更为详细,也更为复杂,但却能够科学地解决曾困扰传播学者的关于“冷热媒介”的种种困惑。它强调了“冷热媒介”的划分是要考虑时空的限制,并具有相对性,结合麦克卢汉所处的当时当地进行理解。麦氏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有如下论述:“热媒介有排斥性,冷媒介有包容性”,“高强度或高清晰度使生活中产生专门化和分割性”,“任何其他形
9、式的媒介,只要它专门从某一方面加速交换或信息流通的过程,都起到分割肢解的作用”。可见,“冷热媒介”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推动信息流通和交换能力的强弱是不同的,这可以作为划分“冷热媒介”的标准之一。例如,令人费解的“电视和电影的问题”:电视与电影要从视听这一特定属性出发。在当时,从视听上讲,相对电视而言,电影的画面更具有冲击力,音响也更具震撼力,也就更容易感染观众,加快观众对其所传达信息的接受速度,对于信息交换的推动性更强。综上所述,尽管麦克卢汉的思想在理论上存在着诸多的不严密,但他无疑作为一位思想巨匠在媒介研究史上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位置。热媒介和冷媒介划分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50 页如果将“冷热媒介”理论置于麦克卢汉媒介论的整个理论背景中来考察,特别是从其高屋建瓴的宏观理论构建来看,理解“冷热媒介”的合理之处,对我们当代新闻传播无疑具有实际的意义。参考文献: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 3加哈罗德殷尼斯.帝国与传播.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张永喜等译.2001.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