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音乐发声技巧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民族音乐发声技巧分析.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我国民族音乐发声技巧分析 作者:徐冬燕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 11 期 摘 要:伴随时代发展,人们的思想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民族音乐在演唱过程中需关注演唱方法及技巧,适应时代的发展。演唱是表达音乐情感的方式,要达到专业水平演唱者需反复训练,掌握呼吸及用气、发声技巧。对此,本文分析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情况及中国民族音乐常用的声音,提出民族歌曲发声技巧训练方法,为演唱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歌曲奠定坚实的基础。关键词:民族音乐;发声技巧;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J6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11-0055-04 中国民族音乐是以民族文化为基础,
2、将民族声音作为特色,形成的科学的发声艺术。在演唱过程中民族歌曲体现出朴实、亲切的风情,满足群众的审美需求,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民族音乐一般是在劳动过程中创作的,聚集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具有独特的传承方式。民族音乐的内容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创作上以朴素的美学理念为主,在技巧上凸显艺术特色。因此,在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及发展过程中,有必要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发声技巧训练,为演绎民族音乐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我国民族音乐常用的声音 (一)长音、直音和滑音 1.长音。长音属于一种稳定的拖长发音,持续性发音成就长音,演唱过程中应当注意调节呼吸,保持稳定的声音。演唱者在练习长音过程中往往
3、自哼鸣开始,并通过各个母音展开口语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注意气息变化,声音保持在稳定的气息上,做到平稳及自然、均匀的发声。2.直音。直音属于没有波动的声音,在气息导向下,声带不会出现明显的波动,属于一种平直发声方式。直音发声与其他声音发声不同,演唱者应当稳定地控制气息变化。中国部分民歌结尾需利用原生态唱法表现直音,在行腔中利用装饰音体现地方特色,并关注声音体会。3.滑音。该发音处于高低音之间,属于声音上下滑动的技巧,能分为上滑音、大滑音、下滑音、小滑音、长滑音及短滑音。在原生态唱法中,人们常用各种滑音技巧,滑音能让民族歌曲演唱更加生动,并产生独特的韵味。比如,在演唱陕北民歌赶牲灵过程中,尾音便是滑
4、音表现方法,演唱者应当关注滑音的幅度,思考滑音与旋律、地方语言声调的吻合性。(二)嗽音、圆连音和揉音 1.嗽音。该发音技巧需要小舌颤音构建起真假交替的强调,嗽音效果与蒙古族马头琴演奏息息相关,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强的渲染力。嗽音发音是气流不经过共鸣效果如同咳嗽般抖动发出的声音。嗽音发声方式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小舌头向后上方运动形成鼻咽腔嗽音;第二种方法则是利用声带闭合及开放形成嗽音。我国少数民族中的蒙古族及藏族等民歌多利用嗽音,比如,蒙古族的赞歌中便使用嗽音。在练习过程中嗽音关键在于气息,发声的声带处于放松状态下,保持协调的音调,舌头与声带动作不能强制,利用意念调节声带抖动频率,并在倾听过程
5、中分辨音色。2.圆连音。圆连音是一种圆润及连贯的声音,在演唱过程中应当把握每个声音单位,关注声音的连续性及准确性,属于歌唱中的重要基本功。在练习过程中还需保持发声器官及周围肌肉的松弛性,使声音变得柔软,并找到正确的共鸣位置。相对柔弱的气息进入口腔及咽喉,逐渐向鼻腔传递,演唱一个音后及时转入另个发音,尾音应当带入后续音色,后面的声音发出后,尾音与下个声音连接。在练习过程中,关注气息连贯性及音色圆润和统一,在演唱过程中,应当保持声音上下一致。演唱者掌握圆连音技巧,演唱的歌曲会更加婉转及流畅,连续的音乐线也能让演唱者富有乐感,让民族音乐旋律更加动听。3.揉音。该发音是一种固定高音,能发出一种特色的音
6、响效果。民族音乐高音训练过程中,歌唱者利用揉音能润色腔调,揉音演唱的声音相对高亢,需揉合较多的假音,因此,发出的声音也会变暗,使原有的高音变得更加深沉及婉转。(三)高腔音和“得儿”音 1.高腔音。该发音是高音区常见的假声技巧,在各类题材的民族歌曲中广泛应用,自南方的山歌、渔歌到北方的山曲及信天游中均利用高腔音作为歌曲的开始或者结尾,开始阶段的高腔音发挥引导的作用,直接吸引听众,结尾段发出高腔音则是诠释声音的高潮。高腔音在演唱过程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容易产生戏曲性效果。在练习高腔音過程中演唱者应当关注气息,发出高位置的头腔鸣音。高腔音一般是高音或者超高音,高音难唱,还需结合假声。高腔音在演唱过程
7、中能帮助演唱者将真假声转变为混合声,让人们在聆听时难辨真假。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高腔音均利用大量的假声,还需牢固的气息作为支撑。高腔音音准训练过程中要避免直接利用嗓子喊或者凭借喊唱,这种演唱方式往往会损害人的声带,比如演唱包楞调时,需合理使用高腔音。2.“得儿”音。该声音是一种大舌发音,也叫作打嘟噜音,属于民族歌曲的原生态发声技巧。“得儿”音一般是清唱或者重唱,“得儿”音是利用舌头打嘟噜发声的方式。练唱过程中舌头要处于放松状态,抵住上颚,发出“得儿”的声音。在民族歌曲中,山东民歌善于应用“得儿”音。(四)其他音 除以上几种声音外,断腔、嗖音及甩腔等发声技巧也较为常见。断腔属于一种断开停顿的发声方
8、式,中国北方民歌中常见断腔,在戏曲中也有使用。甩腔指的是音调在下行过程中以较短声线发出一种装饰性声音。一些地方性小调中,经常利用甩腔,比如下西川前几句均利用甩腔,包括上甩及下甩发声方法。嗖音则是小舌头活动发声的技巧。少数民族歌曲中常见嗖音,这可以让少数民族歌曲体现出民族特色及地域风情。二、民族音乐的发声特征及影响因素 (一)发声特征 1.以真声为主的声型 真声指的是在发声过程中利用自身的声音发声。使用真声发声不代表声音无需修饰,演唱者在保持自身发声特点的前提下,通过发声艺术进行修饰,达到真实声音艺术化的特点,其特征是依靠震动这种普通的声音发声。具有代表性的是壮族的民族歌曲,歌曲情感浓郁且真实。
9、2.以假声为主的声型 假声与真声不同,这种发声方式通过声带震动发出声音,但发声位置是声带边缘。演唱者在假声演唱过程中,需要对气息进行调整,震动位置处于声带间,通过气流完成发声,这种发声方式较为复杂。部分群体自身具有民族性发声特点,但也要经过后天的训练,从而使假声保持稳定。现阶段,以假声为主的民族声音是畲族的歌曲。3.以混合声为主的声型 混合声为主的声型非常常见,高原民族多使用这种声型,比如,青海及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使用混合声型较多。处于高原地区的少数民族,空气状态与平原地区存在差異,因此少数民族声音较清亮,音域较广,混合声型是其中的主要声型。在不同歌曲传递过程中循环使用真嗓或者假嗓,使民族音乐
10、的艺术效果最大程度发挥。(二)影响民族音乐演唱的因素 在演唱民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声音传播艺术,完成音乐表达。现代音乐演唱注重声乐及技巧的融合,受声乐演唱者及其情感的影响,影响传统声乐表演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演唱技巧。声乐演唱过程中通过音乐培训,声音会产生变化,包括先天声乐及后天声乐,先天声乐是人体既有的声乐功能,后天声乐则是后天学习的声乐技巧。二是情感融合。民族音乐的作曲家在作曲过程中会融入生活内容,每一首歌曲都表达着背后的情感故事,因此,在演唱过程中,还需掌握发声技巧及歌曲背后的情感,这样才能展现民族声乐的情感内涵。三是演唱者素质。演唱民族音乐过程中,演唱者素质,包括综合创作能力
11、、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对演唱效果有重要影响。演唱者应当掌握作品,在演唱过程中赋予灵魂,若演唱者声线呆板,没有灵魂,演唱的歌曲就不能体现民族性,比如天边是一首具有鲜明蒙古族特点的歌曲,歌唱者只有掌握歌曲背景及演唱技巧着力点,凸显艺术特色,才能完美地演唱这首歌曲。三、民族歌曲发声技巧训练方法 (一)呼吸训练方法 1.气息训练。气息控制对演唱者较为重要,演唱姿态等各个方面因素均会影响到呼吸。演唱者应当保持头部放松,脊柱保持伸直状态,将胸部抬起,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完成演唱。演唱过程中应当注意吸气打开喉咙及口腔,灵活活动下颚,保持顺畅的呼吸,避免过量吸气或者呼气,否则音准会受到影响。在呼气训练过程中,声
12、音应当保持圆润,及时将身体中的气体排出。2.呼吸方法。民族声音发声技巧依靠呼吸,胸腹联合呼吸方法能帮助演唱者掌握声音幅度,通过共同控制气息自胸腔及腹肌、横膈膜等完成训练。演唱者的音量变化需要进行专业化训练,将胸腹联合呼吸的效果充分发挥。要合理控制呼吸,在胸腔中伴随气息变化,配合横膈膜及腹肌,将气息控制在理想的情况,这是演唱动听的重点。3.用气方法。在演唱民族声乐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便是用气,通过小腹肌将气息保持均匀,随着音乐作品的变化,不断对气息进行调整,整个演唱过程中,应当关注上腹部及腰部。演唱过程中,表演者应保持稳定的歌唱状态,尾声阶段依靠腹部肌肉保持稳定的气息,并利用肌肉群收缩力维持声
13、音的效果。(二)发声训练方法 1.用声特点。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民族歌曲演唱方法开始朝专业化方向发展。自改革开放后,西方美声进入中国,美声唱法与民族歌曲融合发展过程,民族歌曲的传统演唱方式发生改变,民族歌曲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传授民族音乐发声及说唱过程中,应当关注日常训练过程,循序渐进地掌握发声技巧,通过反复练习,让演唱者的基本功更加扎实,演唱更加亲近自然。相比美声,在民族歌曲发声过程中,声音要求更加靠前,对于一些高音歌曲,可采取混合声演唱方法,让高音更加明亮。对此,在发声训练时,要遵循呼吸原则,气量小而纤细,表达出比美声更加秀丽的声音。2.发声原理。在演唱民族音乐过程中发声原理较为复杂
14、,表演者将人体作为载体,气息经过肺部及支气管等呼出,在声带的作用下发出不同的声音,在共鸣腔体的作用下,让演唱者演绎的歌曲更加洪亮,演唱者的声音也变得更加动听。但在发声训练过程中也要注意振幅对声音强弱会产生影响,高低音与声带振动频率息息相关,共鸣腔的灵活应用也会让音色发生变化。3.真假声转换。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真假声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歌唱者通过大脑及机体有意识地通过振动发出的声音。演唱过程中应当灵活转换真假声,反复练习,避免发生错误,保证演唱一气呵成。(三)共鸣技巧训练 1.共鸣特点。单纯由声带本身发出的声音叫作基音,基音并不能成为唯一的歌唱声音,它需要通过人体各个共鸣腔的共振,才能把声音
15、扩大和美化。但也要注意,演唱者在演绎作品时,利用民族唱法进行演唱,进入高音区域,声音在鼻咽腔振动才能发出。在演唱民族歌曲过程中讲求字正腔圆,准确表达。2.共鸣原理。共鸣是演唱者演唱的重要环节,也是基础性环节。人体有很多共鸣空间,口腔、喉腔及鼻腔均能够在声带的作用下发出声波共振,让人们聆听到优美的音乐。因此,人们应当重视共鸣音,做好声带控制练习,演唱时有共鸣效果也会让音乐作品更为生动。(四)咬字及吐字训练 在演唱民族歌曲过程中咬字及吐字发音是重点。咬字和吐字是辅音器官决定的,在演唱民族歌曲时,演唱者应当把握语言规律,根据地区民族语言特点,把握好民族歌曲的风格,将声音及情感结合,演绎出具有特色的民
16、族歌曲。(五)气口转换训练 中国民族音乐演唱过程中,需要转换呼吸的部分称为气口。气口伴随歌曲节奏变化转变为不同的状态。针对节奏较快的民族歌曲,气口可划分为小气口及中气口。具体的气口应用方法还需根据民族音乐特点进行调节,调节以和谐及合理性为原则。气口属于二次创作方法,表演者应当实现气声的转变,但气未断,以此保证民族音乐演唱的整体效果。与流行音乐相比,民族音乐的难度更大,演唱藏族及蒙古族歌曲时,均要完成气息转换,在不同的演奏节奏中调节嗓音状态,保证整体演奏过程的完整性,对此,民族音乐的演唱者应当控制自身的声带状态,融入合适的音质。掌握咬文嚼字的技巧,使声音和语言保持和谐的状态,可以在保证民族音乐艺
17、术特点的同时赋予民族音乐丰富的色彩。2.以假声为主的声型 假声与真声不同,这种发声方式通过声带震动发出声音,但发声位置是声带边缘。演唱者在假声演唱过程中,需要对气息进行调整,震动位置处于声带间,通过气流完成发声,这种发声方式较为复杂。部分群体自身具有民族性发声特点,但也要经过后天的训练,从而使假声保持稳定。现阶段,以假声为主的民族声音是畲族的歌曲。3.以混合声为主的声型 混合声为主的声型非常常见,高原民族多使用这种声型,比如,青海及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使用混合声型较多。处于高原地区的少数民族,空气状态与平原地区存在差异,因此少数民族声音较清亮,音域较广,混合声型是其中的主要声型。在不同歌曲传递过
18、程中循环使用真嗓或者假嗓,使民族音乐的艺术效果最大程度发挥。(二)影响民族音乐演唱的因素 在演唱民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声音传播艺术,完成音乐表达。现代音乐演唱注重声乐及技巧的融合,受声乐演唱者及其情感的影响,影响传统声乐表演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演唱技巧。声乐演唱过程中通过音乐培训,声音会产生变化,包括先天声乐及后天声乐,先天声乐是人体既有的声乐功能,后天声乐则是后天学习的声乐技巧。二是情感融合。民族音乐的作曲家在作曲过程中会融入生活内容,每一首歌曲都表达着背后的情感故事,因此,在演唱过程中,还需掌握发声技巧及歌曲背后的情感,这样才能展现民族声乐的情感内涵。三是演唱者素质。演唱民族音乐
19、过程中,演唱者素质,包括综合创作能力、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对演唱效果有重要影响。演唱者应当掌握作品,在演唱过程中赋予灵魂,若演唱者声线呆板,没有灵魂,演唱的歌曲就不能体现民族性,比如天边是一首具有鲜明蒙古族特点的歌曲,歌唱者只有掌握歌曲背景及演唱技巧着力点,凸显艺术特色,才能完美地演唱这首歌曲。三、民族歌曲发声技巧训练方法 (一)呼吸训练方法 1.气息训练。气息控制对演唱者较为重要,演唱姿态等各个方面因素均会影响到呼吸。演唱者应当保持头部放松,脊柱保持伸直状态,将胸部抬起,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完成演唱。演唱过程中应当注意吸气打开喉咙及口腔,灵活活动下颚,保持顺畅的呼吸,避免过量吸气或者呼气,否则
20、音准会受到影响。在呼气训练过程中,声音应当保持圆润,及时将身体中的气体排出。2.呼吸方法。民族声音发声技巧依靠呼吸,胸腹联合呼吸方法能帮助演唱者掌握声音幅度,通过共同控制气息自胸腔及腹肌、横膈膜等完成训练。演唱者的音量变化需要进行专业化训练,将胸腹联合呼吸的效果充分发挥。要合理控制呼吸,在胸腔中伴随气息变化,配合横膈膜及腹肌,将气息控制在理想的情况,这是演唱动听的重点。3.用气方法。在演唱民族声乐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便是用气,通过小腹肌将气息保持均匀,随着音乐作品的变化,不断对气息进行调整,整个演唱过程中,应当关注上腹部及腰部。演唱过程中,表演者应保持稳定的歌唱状态,尾声阶段依靠腹部肌肉保持
21、稳定的气息,并利用肌肉群收缩力維持声音的效果。(二)发声训练方法 1.用声特点。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民族歌曲演唱方法开始朝专业化方向发展。自改革开放后,西方美声进入中国,美声唱法与民族歌曲融合发展过程,民族歌曲的传统演唱方式发生改变,民族歌曲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传授民族音乐发声及说唱过程中,应当关注日常训练过程,循序渐进地掌握发声技巧,通过反复练习,让演唱者的基本功更加扎实,演唱更加亲近自然。相比美声,在民族歌曲发声过程中,声音要求更加靠前,对于一些高音歌曲,可采取混合声演唱方法,让高音更加明亮。对此,在发声训练时,要遵循呼吸原则,气量小而纤细,表达出比美声更加秀丽的声音。2.发声原理。
22、在演唱民族音乐过程中发声原理较为复杂,表演者将人体作为载体,气息经过肺部及支气管等呼出,在声带的作用下发出不同的声音,在共鸣腔体的作用下,让演唱者演绎的歌曲更加洪亮,演唱者的声音也变得更加动听。但在发声训练过程中也要注意振幅对声音强弱会产生影响,高低音与声带振动频率息息相关,共鸣腔的灵活应用也会让音色发生变化。3.真假声转换。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真假声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歌唱者通过大脑及机体有意识地通过振动发出的声音。演唱过程中应当灵活转换真假声,反复练习,避免发生错误,保证演唱一气呵成。(三)共鸣技巧训练 1.共鸣特点。单纯由声带本身发出的声音叫作基音,基音并不能成为唯一的歌唱声音,它需要
23、通过人体各个共鸣腔的共振,才能把声音扩大和美化。但也要注意,演唱者在演绎作品时,利用民族唱法进行演唱,进入高音区域,声音在鼻咽腔振动才能发出。在演唱民族歌曲过程中讲求字正腔圆,准确表达。2.共鸣原理。共鸣是演唱者演唱的重要环节,也是基础性环节。人体有很多共鸣空间,口腔、喉腔及鼻腔均能够在声带的作用下发出声波共振,让人们聆听到优美的音乐。因此,人们应当重视共鸣音,做好声带控制练习,演唱时有共鸣效果也会让音乐作品更为生动。(四)咬字及吐字训练 在演唱民族歌曲过程中咬字及吐字发音是重点。咬字和吐字是辅音器官决定的,在演唱民族歌曲时,演唱者应当把握语言规律,根据地区民族语言特点,把握好民族歌曲的风格,
24、将声音及情感结合,演绎出具有特色的民族歌曲。(五)气口转换训练 中国民族音乐演唱过程中,需要转换呼吸的部分称为气口。气口伴随歌曲节奏变化转变为不同的状态。针对节奏较快的民族歌曲,气口可划分为小气口及中气口。具体的气口应用方法还需根据民族音乐特点进行调节,调节以和谐及合理性为原则。气口属于二次创作方法,表演者应当实现气声的转变,但气未断,以此保证民族音乐演唱的整体效果。与流行音乐相比,民族音乐的难度更大,演唱藏族及蒙古族歌曲时,均要完成气息转换,在不同的演奏节奏中调节嗓音状态,保证整体演奏过程的完整性,对此,民族音乐的演唱者应当控制自身的声带状态,融入合适的音质。掌握咬文嚼字的技巧,使声音和语言保持和谐的状态,可以在保证民族音乐艺术特点的同时赋予民族音乐丰富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