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形体演变中的声化现象初探.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形体演变中的声化现象初探.pdf(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汉字形体演变中的“声化”现象初探 作者:李聪 来源:语文学刊 2015 年第 8 期 李聪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 266000)摘 要 汉字是形音义三要素合一的符号系统,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动改变文字形体加强汉字表音功能的“声化”趋势,分析总结汉字“声化”的动因、类型及意义对于研究汉字形体的演变及分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声化;形声字;表音 中图分类号 H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8-0010-02 作者简介李聪,男,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字学。汉字是记录语言的
2、符号系统,语言有音、义两方面,因此汉字造字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以形表义和借形表音两种趋向,汉字的借形表音始于假借字的产生,最终催生了形声字的出现。这一过程可以称之为汉字的“形声化”过程。汉字“声化”正是在“形声化”趋势影响下,文字的使用者通过替换或改变汉字的构字部件的方式,使原本的象形字、会意字在不增加构字部件的情况下而具有表音的构字部件而变为形声字的过程。一、声化与形声字的形成 相比较于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具有丰富的信息承载量,形声字通过形符表示意义归属,通过音符表音,有的音符也承担了表意功能,文字形体清晰地显示了文字与其所记录的词之间的语音与意义的联系。此外,形声字还能有效地分别了表意字和假
3、借字中形近相混与同音相混的现象,增加了文字系统的区别。形声字具有如此多的优势,因形声字的数量得以不断增多,文字系统也产生了一种改造文字形体,变象形会意为形声字的“声化”趋势。“形声化”的影响产生了汉字“声化”,但同时汉字的“声化”又成为产生形声字的新的途径。但有一个我们应关注的问题是“声化”现象究竟处于形声字形成过程中的哪一阶段?在形声字产生之前,汉字系统内常存在着一字表多词和多字表一词的现象,“字形自身的混淆,假借引起的字形混乱,词组繁衍引起的分化要求,所有这一切都向文字提出了一个同一要求:区别!求区别的要求催促这形声字的产生,形声字满足了汉字求区别的要求”。也就是说形声字产生的目的在于区别
4、,是满足汉字记录语言的精确化和规定化的要求。此外,最早的形声字往往是在假借字上加注形符和在象形字上加注音符形成的,由于象形字是直接描摹事物而成的,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特点,因而其区别性较好,因象形字形体混淆而添加音符而成的形声字是少数的。实际上形声字产生初期,往往是为了区别一形表多词的假借现象而产生的,因而在假借字加注形符的形声字往往是大多数的。而且无论是在假借字上加注形符或者在象形、会意字上加注音符形成的形声字,往往引进了新的构字部件,增加了自身的构字部件数量。相反,声化的目的在于增加文字的表音功能,途径则是通过对文字在原有文字形体基础上改造替换某一部分形体,使之变为音符。因此,形声字形成的初
5、期并未产生成系统化和成规模的“声化”现象。显然声化现象是在形声字产生之后出现,如果一定要在汉字“形声化”过程中为“声化”现象找一个位置的话,我们可以将“声化”现象称为汉字构形系统的“二次形声化”。二、声化的类型 对声化现象进行分类,我们首先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在象形会意字上加注声符是否可以称之为声化?我们认为这种情况是不能称为声化的,汉字的发展中往往会产生混淆的问题,“造成混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形近相混,其二是同音相混,其三是同源相混。”最初的形声字正是为解决这些混淆问题所产生的,在象形会意字上加注声符则主要是为了对形近相混的现象进行区分,例如“鷄”、“风”简化后与鸟相混,所以加音符“奚
6、”“凡”在形体上区分,又如“齿”简化后与“臼”相混,所以加音符“止”在形体上区分。因此,象形会意字上加注声符的目的在于区别,而不同于“声化”现象的提示汉字语音信息的目的。此外,在象形会意字上加注声符形成的形声字往往与原有的象形会意字在共时层面上构成异体字的关系,并伴随着构型结构上构字部件数量的增多。从本质上来看,在象形会意字上加注声符形成的形声字是汉字“形声化”初期的产物,早于因声化而产生的形声字,其目的与特点也与因“声化”产生的形声字目的、特点不同。因此,我们不能将这一情况归结为“声化”。我们认为汉字的“声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变形音化、二是换形音化。(一)变形声化。刘钊先生曾对这种声化现
7、象做出过定义:“文字受逐渐增强的音化趋势的影响,将一个字的形体的一部分,人为地改成与之形体接近的可以代表这个字字音的形体,以为更清楚地表示这个字字音的一种文字演化规律。”我们是赞同他的定义的。变形声化体现了汉字形体发展过程中形声化的趋向,同时也是一种造字法上类推的结果。例如:这类声化现象除直接的形近声化外,往往还伴随着添加笔画、部件分离、构字部件位置变化这三大特征。添加笔画,例如“呈”字,甲骨文从人从土,后来在“土”添加笔画而声化成壬,说文:“呈,乎也。从壬口声。又如“年”字,在甲骨文中本“从禾从人,象人顶谷物,表示收成”后在人上添加笔画声化成千。说文:“谷孰也。从禾千声。”闢字金文作,像两手
8、推门推门之形,小篆已作,将像两手的象形字符改为表音的“辟”,说文:“辟,开也。从门辟声。”换形声化的过程是在汉字的表达律的影响,以明确的表达汉字的字音信息为目的的声化现象,但是它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原有字形的表意特征,是对汉字原有的字词对应关系的调整与改造,显示了汉字由象形性逐渐降低的趋势。三、结语 汉字的声化过程始终交织着汉字的“表达律”与“区别律”的对立与矛盾。汉字作为汉语的书面形式,通过自身形体的象形表意功能,清楚的体现其所记录的语言中的词的意义,这是汉字的“表达律”。同时,作为汉语书面形式的汉字,又必须在形体上能够充分的表示各词之间的差异,以免造成文字使用中的混乱,这是汉字的“区别律”。象形会意字通过自身通过自身形体满足了汉字求表达的需要,但其对于语言系统中的音近、义近词语却无法充分的予以区别,只能通过不断地繁华自身年形体来对其进行区分,这无疑对于文字使用者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也降低了汉字的便于识读与记忆性,形声字的产生就是为了弥补这种不足,以满足汉字的“求区别”的要求,在形声化趋势影响下产生的声化现象也正是汉字求表达的产物,声化字通过改变原有字体构字部件的方式以提示字音信息,通过字音使得文字所记录的词的区别得以体现。这实际体现了汉字在记录汉语的过程中的不断的自我改革与调整,其目的在于希望汉字的形体既便于识读、易于记忆,又能够符合满足区别语言中的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