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劝学教案范文大全-.doc

上传人:海*** 文档编号:86040098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范文大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范文大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范文大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劝学教案范文大全-.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0高二语文劝学教案范文大全小学教案 汇报人:XXXXYour content to play here, or through your copy, paste in this box, and select only the text. Your content to play here, or through your copy, paste inthis box, and select only the text. 高二是承上启下的一年,是成绩分化的分水岭,成绩往往形成两极分化:行则扶摇直上,不行则每况愈下。在这一年里学生必须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让你更好的学习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二

2、语文教案劝学希望你喜欢! 劝学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

3、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4、、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

5、来读。 劝学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劝、学、疾、强”等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等文言常用虚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暴、知”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4.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2.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古代有个富翁,他不识字,

6、因此经常吃亏。为了不让儿子不自己的后尘,他请了一位先生教儿子识字。先生对孩子说: “一字是一横。” “二字是两横。”“三字是三横。”孩子把一扔,跑去见富翁,兴奋地说:“现在我已经会识字写字,还要先生干什么?”于是富翁就辞退了先生。一天富翁想请一位姓万的朋友喝酒,就叫儿子早晨起床写张请贴。到了中午还没有看见儿子把请贴送过来,富翁就去儿子的书房看个究竟。儿子说:“天下有那么多种姓氏,为什么就偏偏姓万,我从早上到现在只写了五百画。” 这则笑话是笑话的是自以为聪明的人,那些没有正确学习态度的人。有句俗话: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养女不学习,不如养头驴。怎样才能把学习搞好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感

7、知作者和写作背景方面,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加以补充。 字词方面,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译课文,并勾画出课下注释中重点的字词和文中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译课文。把文章中的重点实词,特殊句式找出来并解释。 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找出本文中所有的“而”字并进行归类。 解题:劝学的“劝”字是什么意思,勉励人们要不停? 明确: “劝勉”。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4. 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

8、来阐述这个中心论点的? 明确: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2.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明确:“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 “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明确: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

9、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5.“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明确: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10、 四、拓展延伸,总结写法 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你认为荀子的观点过时了吗? 小组合作:就观点“学可以已”和“学不可以已”进行辩论。 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并不是开始我们所想象的老学究那枯燥、乏味的说教。 运用了排比和对偶,文章句式整齐又节奏和谐。排比还增强语势、增强说服力。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背诵课文。 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 尝试用比喻论证的手法来写一段话,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200字左右。 劝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

11、.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掌握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 比如: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善学者,假人之

12、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

13、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听录音

14、或教师范读 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读。 学/不可以已 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师生一起处理课文词句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可以先自学,后提问。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讨论分析下列词语的一词多义。(闻,绝,假,强,望) 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

15、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特殊句式 五、布置作业 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检查字词及翻译。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

16、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

17、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

18、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四.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

19、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

20、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 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五.小结 本文作为

21、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

22、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摘录或创作有关劝学的格言。 劝学教案(四) 教学目标: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 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3、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

24、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明确:(1)ku(2)q(

25、3)lu(4)zhng(5)yu通“又”;p(6)zh通“智”(7)xng通“性”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

26、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

27、结构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1.检查背诵 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 A.字词解释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2)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

2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一词多义 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青,取之于蓝 冰,水为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

29、,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

30、“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 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 论述的。 4.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

31、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

32、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

33、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5.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 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6.课下作业: 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名言警句、诗歌文章。编辑劝学名言录。 2.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写一篇以“学习”为话题的诗歌或散文。 时间:XXXX2020感谢您的审阅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