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汉字与书法】.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033598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5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汉字与书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汉字与书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汉字与书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汉字与书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 7 课 汉字与书法【考情定位】概述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了解中国书法艺术胡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主干梳理】汉字与书法 1汉字(1)起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一些刻画符号。(2)成熟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商周时期出现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3)统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文字使用出现混乱状况;秦统一六国。统一:秦始皇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又推广书写简便的隶书。意义: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书法艺术的发展(1)历史条件士人群体的形成,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2)发展

2、历程魏晋: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隋唐: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 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宋代: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 “有意无法”。明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 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3)基本特点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 抒情达意。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 布局,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 内容有机融合。【深化拓展】1.中国汉字主要字体的特点及演变的总趋势(1)特点 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隶书: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稳定。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

3、畅纵情,极高的审美价值。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较强的实用价值。行书: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2)总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渐规范化、稳定化。2.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1)秦汉时期的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2)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3)隋唐时期既有张旭、怀素的草书,也有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4)宋明书法的个性化创造,出现了各具情态的苏、黄、米、蔡四大家,还有赵佶创造的“瘦金体”。3.分析时代变迁对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形成及特点的影响 首先,从汉字的起源到商代成熟文字甲骨文的出现,都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4、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使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到秦朝用小篆体(随之又用书写简便的隶书作为新的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既是社会生产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而社会生产和巩固国家统一,又是能够实现统一文字的根本。第二,随着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统一的巩固及教育的发达,使单体汉字的数量极其庞大和知识群体的形成,这样,汉字在保持其实用性的同时,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显现东方审美情趣的艺术功能开始形成。造纸术及笔墨等文具的改进也为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在魏晋时期,汉字就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隋唐盛世的出现,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书法艺术达到新高峰,书法理论

5、日趋成熟,在社会走上正规之时,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在书法艺术也呈现出讲究法度和规范的特点。第三,宋代统治者出于消除地方割据和武将专权的政治需要,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化知识分子队伍的扩大;同时,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书法艺术呈现出各具情趣和诛求个性而忽略法度的特点。第四,明代,城市工商业进一步发展,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政治思想上专制色彩日趋浓厚,这使明代的书法艺术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训练提升】基础题 1.秦朝实行的“书同文”“行同伦”政策,最早可以上溯到孔子,子思在中庸中转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说明 A儒法两家

6、思想具有互补性 B文化统一成为时代要求 C秦朝奉行外法内儒的思想 D当时学术思想日益趋同 2 下列关于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中国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秦小篆 B在唐代初期已经能欣赏到王羲之的兰亭序 C借物抒情,追求意境神韵的画是文人山水画 D北宋书法大家书法风格都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 3 书法家张胜利认为,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凡是人工刻意造作、雕痕明显的书法,即是适用性、装饰性工艺,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据此推断,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是 A小篆 B隶书 C楷书 D草书 4.怀素曾这样描述一种书法形式“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

7、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当时擅长这种书法的人物是 A王羲之 B张旭 C柳公权 D颜真卿 5.文征明是明代“吴门画派”的杰出代表,诗文书画俱佳。下图是其书法代表作之一的西苑诗十首(局部),该作品()A.隶书范式突出 B.楷体特色毕现 C.行书风格明显 D.草书形韵兼备 6.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提升题 1.图 4 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 4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

8、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2.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3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4.清代书法家翁方纲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

9、,仍存古隶之横直”。他所评论的书体是 A小篆 B楷书 C草书 D行书 5.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6.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参考答案 史料研读 答案 一是中国文字和绘画起源上有相通之处,二是在表现形式尤其是笔墨运用上书法与绘画有共同的规律性。训练提升答案及解析 基础

10、题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题干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分析和解题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当时的孔子提出“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主张顺应了这一历史趋势。秦朝统一全国后,实行“书同文”“行同伦”的政策,以文化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故 B 项符合题意。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D 两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排除。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注意获取材料中的答题信息“错误”,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中国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3.答案 D 解析:张胜利先生认以自己的独特感悟,提出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是书写者的天人合一、心手双畅与生命、精神的升

11、华,跃动的点画线条形成律动的音乐。书法家的情绪、心态、环境、功力、顿悟、体质、时代等因素,导致书法家创作的作品具有随机性、不可逆性、不可重复性!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怀素观云翻舞滚而顿悟书道之奥秘,因此选 D 4.答案 B 解析:材料上的描述是草书,张旭人称“草圣”。A 王羲之以行书、楷书见长。C 柳公权以楷书见长。D 颜真卿以楷书见长。5.答案 C 解析:隶书字形结构平衡对称,与题中字体不符,故 A 错误;楷书字形方正,结构形体严整,与题中字体不符,故 B 错误;行书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新,又飞洒活泼,故 C 正确;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与题中字体不符,故 D 错误。6.答案 B

12、解析: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政治的体现,服务于政治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把七国文字统一为小篆,这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也巩固了统一故 B 项正确 隶书、楷书和行书都出现与小篆之后,并且不是国家强力推行的书体,故 A 项、C 项和 D 项错误故选 B 7.(1)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 (2)东汉末年,王羲之 (3)孔子 (4)蔡伦,丝绸之路 (5)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我们的先辈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等。提升题 1.【答案】A【解析】从图片上可以看出前一个文字的笔划比较繁琐,后面的比较简单,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私学的

13、不断兴起,同时各诸侯国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使用文字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为了方便而造成的笔划的简省。,所以出现了这种现象。它是主要因素。D 项是秦统一后推行的,它是干扰项,其他两项是无关项。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争霸战争服务的,变法并未涉及文字的演变问题,所以排除 C 项。西周到战国时期书写材料是有些变化的,但这种变化并不是字体简化的原因,它对字体由繁到简的变化影响不大,并不是字体简化的主要原因。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秦统一时,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故 A 项错误;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

14、书的脉络演变发展,题干“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正是汉字演变过程的一部分,故 B 项正确;三国曹魏时期流行的字体是隶书,这与材料不符,故 C 项错误;中国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文字”,后来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故 D 项错误。3.【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皇帝好恶和朝代更替都是影响社会对艺术评判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 A、D 两项;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B 项;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既与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时代选择分不开,故 C 项符

15、合题意。4.【答案】B【解析】5.【答案】D【解析】题干强调的是汉字的作用而不是特点,排除 AC;B 项“完全”说法太绝对;根据“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可知汉字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内聚性,D 正确。6.【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由材料描述可知:因为篆体难写故让胥吏修改。在结合所学知识隶书是由小篆演化而来的,故,B 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 是该字体形成的背景,C 和 D 都与材料无关,故不选。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B。7.答案(1)无道理。因为结绳仅是一种记事方法,中国的汉字起源于原始的刻画符号。(2)有道理。因为商朝已有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3)秦统一后的“书同文”。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人们对文字的丰富、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但各诸侯国任意减省笔画,紊乱偏旁,削弱了汉字的交流功能,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生产的进步。影响:克服广阔帝国文化交往中的文字障碍,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