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喜爱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032709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2.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希望你喜爱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希望你喜爱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希望你喜爱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希望你喜爱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pdf(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希望你喜爱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 希望你喜爱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通用 10 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希望你喜爱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你喜爱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 篇 1 一、学习目标: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2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3.了解用眼卫生及眼睛保健的知识。二、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难点: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三、学习用具:眼睛模型、近视镜、老花镜 四

2、、学习过程:(一)提出问题 爱动脑筋的小明和爷爷都戴着眼睛,平时他有这样的观察和体会:爷爷看书读报时必须戴上眼镜,而看远处的物体时可以摘下眼镜;而自己看远处的物体必须戴上眼镜,而看书时可以摘下眼镜;视力正常的爸爸却既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也能看清远处的物体。那么作为“心灵的窗户”人眼是如何看见周围物体的呢?小明和爷爷患各有怎样的眼睛疾病?他们各自佩戴的眼镜有什么特点呢?(二)自主探究 眼睛是一个既复杂又奇妙的“照相机”,它帮助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那么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观察图5.4-1眼球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了解眼球是由哪些部分构成。2.眼球好像一架,晶状体和角膜相当

3、于,视网膜相当于。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可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量。3.小组讨论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是凸透镜成像的那种情况?像有何特点?4.认真观察图 5.4-2,小组讨论我们的眼睛是如何看到近处和远处的物体的?5.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是我们有些同学成了近视眼,有些人成了远视眼,你们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是怎么形成的吗?(1)特点 近视眼只能看清 的物体,看不清 的物体.远视眼只能看清 的物体,看不清 的物体.(2)成因及矫正 近视眼的晶状体太,折光能力太,自远处的光汇聚在视网膜的 方。所以我们要让进入眼睛的光提前发散,在眼睛前方放 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认真观察图 5

4、.4-4,观察近视眼同学的眼睛 近视眼的晶状体太,折光能力太,自远处的光汇聚在视网膜的 方。所以我们要让进入眼睛的光提前汇聚,在眼睛前方放 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3)自学科学世界眼睛的度数,并回答后面的问题。(三)知识链接:儿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状体弹性强,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发生假性近视以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

5、复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预防近视要做到: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约 33 cm.看书一小时后休息,要远眺几分钟.要认真做眼睛保健操.不要在直射强光下看书.不在光暗的地方看书.不躺卧着看书.不在走路时看书.五、学习小结:1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主要由瞳孔(好像照相机的)、角膜及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组成。2近视眼佩戴 矫正。3远视眼佩戴 矫正。六、达标检测:1自于物体的光经过晶状体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B.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C.所成的像是实像 D.所成的像相对于物体是正立的 2下列与近视眼不符合的是()A.

6、晶状体曲度过大 B.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 C.眼球前后径过短 D.可用凹透镜纠正 3近,小华为了看清书上的字,眼睛与书的距离和视力正常时相比越越近了,这说明小华已()A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B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C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D.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4.下面是关于眼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分别填上近视眼、远视眼、正常眼(2)图中甲眼、丙眼比较,不同点是:a;b.5.图中分别画出了眼睛看近处和看远处的各两种光路,在 A、B、C、D 四种光路中,_描述了正常眼的成像情况;_描述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_描述了远视眼

7、的成像情况。A B C D 6.所示的眼镜的镜片是_透镜,这种眼镜可以用于矫正_眼。教师复备栏 希望你喜爱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 篇 2【教学目标】1了解两种透镜的形状,成像特点,对光的作用;会区分两种透镜。2初识猜想、假设、收集证据等探究要素,分类、比较等思维方法。3体现学习的乐趣,增进对物理的情感。【设计思路】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两种透镜的形状,成像特点,对光的作用;会区分两种透镜。因此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以实验为主线,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间的讨论、设计、动手及合作的观察、分析揭示透镜成像的特点,把透镜分成两类,再对它们的形状共性进行探究得定义;关于透镜对光的

8、作用进行假设,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为突出知识点,在课件制作上利用了艺术字进行处理,形象直观的表现透镜的特点。为巩固知识,设计了区分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的活动,最后通过常见的冰、水制作透镜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光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 观察鱼缸中的金鱼,引发学习兴趣与欲望,将学生从生活引向物理。师:(手托养有金鱼的鱼缸)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一下老师所养的金鱼,并用你的手比划它们的大小。生:师:(捉一条金鱼与学生的比划的大小进行比较,发现实际上的金鱼要小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了揭示这其中的奥秘,我们用下面的几个小实验来进行探究。2 新课

9、教学 21 通过水杯看字等活动体验透镜成像的情况,丰富学生的信息。实验1:透过装水的透明玻璃杯看近处的字:从侧面看字是放大的;把书放在水杯下,从杯口向下看,字是缩小的。实验2:利用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看近处的字:老花眼镜看字是放大的;近视眼镜看字是缩小的。实验3:在透明塑料纸上滴一滴粘纸的胶水,透过这滴胶水看近处的字是放大的;当在这滴胶水上覆盖一层透明塑料纸后再在这滴胶水的中央,用手指轻按一下,透过这滴胶水看字是缩小的。实验4:用老师提供的圆形镜片看近处的字(两类透镜各两个);一类成放大的,一类成缩小的。(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的相应栏目中)22 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类,知道透镜按成

10、像情况分成两类。师:同学们,你们能把刚才看到的现象分成几类?各有什么特点?(根据刚才的实验记录中的实验现象,小组交流、讨论,进行分类。老师课前将实验的现象拍成照片,制成课件,适当的时候放出来,请学生对着课件再次进行分类,增加师生的双边活动。)生:两类:一类能成放大的像;一类能成缩小的像。23 探究两类透镜的外部特征,定义透镜的名称。师:其实这就是老师今天要讲的两种透镜一种能使近处的物体能成放大的像;一种能使近处的物体能成缩小的像。你们以镜片为代表,探究一下,成放大像的镜片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成缩小像的镜片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究过程中老师分发被从中间切割成半圆的镜片)生:成放

11、大像的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成缩小像的镜片是中间薄边缘厚。师: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这里的透镜是从眼镜店中购买的普通老花和近视眼镜的玻璃镜片,并从镜片的中间切割成两片半圆形。)24 实验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师:透镜是能透光的,同学们设想一下,一束光线通过透镜后将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上课前没有预想到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上的内容还能记得,并应用在这里,老师并顺着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介绍光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并进行了适当的补充,从而增加了环保教育。)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师:说出你的理由。生:在小学的自然课上,我们用放大

12、镜在阳光下时能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在光斑处放上火柴后能把它点燃,所以我认为是会聚。师:这位同学肯动脑筋,结论也对,并且它的这一实验现象也进一步表明,光在传播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同学们这会儿在课堂上,不到外面去用阳光验证他的结论,但我们可以用手电筒验证一下。(学生讨论,在纸上画出自己的猜测,并用老师提供的手电筒验证自己的猜测。)生:一束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光斑变小,通过凹透镜后光斑变大。(老师通过激光演示仪进一步验证学生得出结论的正确性,并结合实验介绍出相关知识点)师:由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作,所以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又叫发散透镜。凸透镜对光会聚的一点叫焦点,用 f 表

13、示;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其实就是透镜的焦点。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寻找凸透镜的焦点和测出焦距。25 整理知识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透镜的特点有哪些?(说明:为节约版面,未按原文用艺术字图示)26 以辨别、设计透镜等活动方式,深化和“活化”课堂内容。师:现在我手上有两副带外框的皮眼镜,现在请一位同学拿去辨别一下,哪一副是老花眼镜,哪一副是近视眼镜?说出你的方法?生: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用手摸,根据中间和边缘的厚薄来区分;第二种是看近处的字,根据成放大或缩小的像来区分;第三种是放在阳光下,看它对光线的作用来区分。师:这位同学回答很好,能把

14、我们本节课的内容正确应用了。但是我现在手上有许多粉笔灰,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眼镜让我摸一下?生:师:对于重要的光学元件一般不用手摸的方法来区分透镜的种类,所以我们主要提倡另外的两种辨别方法。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看到鱼缸中金鱼比实际的要大?生:鱼缸和水组合,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里面的金鱼有放大作用,我们看到的是放大了的金鱼的像。(由刚才的那位学生讲的凸透镜能使火柴点燃进一步拓展,适时进行环保教育。)师:大家有没有外出旅游?特别是登山?生:去过。师:有没有见到过一种特别的警告牌与我们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是什么内容?生:有。请不要随便丢弃盛有饮料的透明饮料瓶。师:为什么要这么

15、说?生:从前面的实验中我们知道盛水的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盛有饮料的透明饮料瓶也相当于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同时伴随能量的传递,能使火柴点燃,表明也能点燃干草等,容易引发火灾。师:(借学生的话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除了老师刚才教你们做的一些透镜外,你们讨论一下,还能用哪些材料制作透镜?生:可以用冰块制作冰透镜。可以把透明塑料纸的四角用线吊着,把中间倒水,制作水透镜。师:(对学生的想法大加赞赏和肯定)现在大家知道了为什么雨过天晴时,种反季蔬菜的农民要及时将透明塑料薄膜上的积水清理掉。生:希望你喜爱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 篇 3 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

16、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过程方

17、法目标: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 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

18、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机能来主动学习。5、教法设计:实验探究法、视频辅助法、指导读书法、问题引导法。运用实验探究法能更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视频辅助法把不容易展现的汽油机工作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给学生,弥补了模具小、可视性差的缺陷。指导读书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课本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使自主学习更具指向性,目标性更强。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通过针对点专门突破讲解。6、学法设计:

19、实验法、观察法、阅读法、讨论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让学生限度的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参与,自己解决。二、教学准备:利用铁丝、铅笔、图钉等随手可得的器材让学生动手体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演示两个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电子式火花发生器、酒精、小瓶,学生体会归纳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利用汽油机模型、观看汽油机工作视频,物体与视频资源结合,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学习。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ppt 图片导入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什么?图片情境导入:为什么汽车高速行驶时,轮胎的温度会升得很高?火箭上天,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寻找图片中改变内能的方式,复习回顾旧知 复习旧知

20、,引出新课题。二、新课教学 1、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活动与演示:(1)把图钉按在铅笔的一端,手握铅笔使图钉在粗糙的硬纸板上来回摩擦,用手触摸一下摩擦的地方,有何感觉?图钉的内能变化了吗?(2)小组活动:弯折铁丝十余次,用手指触摸一下弯折处,有何感觉?铁丝的内能变化了吗?(3)学生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提问:在刚才的活动中,物体增加的内能从何而来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在克服摩擦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即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做功 提问:(1)采用哪些办法可以使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些方法中,哪些是采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

21、内能的?哪些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学生举例,如:放在太阳下晒;在石头上摩擦;放在热水中烫;放在火上烧;用锤子敲;用力反复弯折等。(2)仅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一现象,能否断定是通过热传递方式还是做功方式来实现的?(做功与热传递的等效性)(3)你能再举一些通过做过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吗?(钻木取火;飞船自由下落时温度升高;)区别:热传递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能的形式没有变;而做功方式是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能的形式已经发生改变。2、热机(1)热机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演示:演示点火爆炸实验。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分析能量转化情况:化学能内能机械能 结论:酒精燃烧后的燃气对外做功,

22、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成机械能。(2)汽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热机:是将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观看视频: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设问:(1)汽油机的主要结构是哪几部分?名称各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2)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要经历几个冲程?分别是什么?(3)每个冲程的特点是什么?(从气门的开闭和活塞的移动角度分析)(4)这四个冲程都有能量转化吗?如果有分别是怎么转化的?(5)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曲轴旋转圈,活塞往返次,四冲程内燃机只有_冲程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靠_完成。第 5 个问题教师利用模具进行突破。用考一考的方式来考察对汽油机的学习效果,用超链

23、接制造出翻翻看的效果.3、阅读:了解热机的发展历程。向学生补充一些蒸汽机、燃气轮机、涡轮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的初步知识。4、小结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做一做 看一看 学生思考,内能的增加是通过什么方式?归纳这三个活动的共性:做功,并且是外界对物体做功 学生举例 指导学生总结热传递与做功改变内能时的区别。分析能量的转化情况 思考:与前三个试验的区别是什么?学生看视频 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后经过小组讨论再回答 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后填写答案 通过多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并归纳总结。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三个活动分别对应:克服摩擦做功、压缩做功,让学生总结共性,学会归纳的方法。让

24、学生明白: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进行归纳,寻找异同 由点火爆炸试验引出热机,同时与前面知识做一对比。让学生分清机械能与内能转化包括两种情况:外界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对外界做功 先通过视频让学生对汽油机有一个整体认识 再通过问题驱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寻找答案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是热机的四个冲程,其中属于做功冲程的是()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2、汽油机工作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A.吸气冲程 B.排气冲程 C.做功冲程 D.压缩冲程 3、汽油机在压缩冲程中,工作物质被压缩,气缸中气体的()A.压强增大,温度降低 B.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C.压强减少,温度降低 D

25、.压强减少,温度升高 作业布置 练习册 21 页 1-10 题 板书设计 希望你喜爱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 篇 4 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情感目标: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

26、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2、力的相互性;3、力的矢量性;(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1、两种分类;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教法建议: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

27、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概念。教学过程设计方案:一、提问:什么是力?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师通

28、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三、

29、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教师总结: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四、提问:如何表示力?先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力的表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讲解例题:用 20N 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推力。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说明: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 通过作图练习、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

30、力的图示作图规范。力的示意图:用一条无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让学生体会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不同。五、力的作用效果:回忆初中的知识,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六、力的分类:教师总结力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力的性质划分,在力学范围内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等;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等等;在力学范围内,按力的性质划分的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探究活动 测定患者的血沉。在医学上有助于医生对病情作出判断。设血液是由红血球和血浆组成的悬浮液。将此

31、悬浮液放进竖直放置的血沉管内,红血球就会在血浆中匀速下沉,其下沉速率称为血沉。某人的血沉 v 的值大约是 10mm/h。如果把红血球近似看作是半径为 R 的小球,且认为它在血浆中下沉时所受的黏滞阻力为。在室温下 Pas。已知血浆的密度,红血球的密度。试由以上数据估算红血球半径的大小。答案:m。希望你喜爱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 篇 5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2、过程与方法: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重、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教学器材:显微镜、电脑平台。教学

32、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凸透镜的焦距为 10cm;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 25cm;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 15cm;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 5cm;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进行新课:1、显微镜:(1)、显微镜的结构:各部分的作用目镜:物镜:反光镜:(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 P65 示(作光路图说明)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2、望远镜:图 3.5-2 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物镜:反光镜: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 P66 示(作光路图说明)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33、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1、完成课本练习。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希望你喜爱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 篇 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2、理解杠杆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力目标: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爱科学、爱动手,事实求实的学习态度。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学生自制蜡烛跷跷板:长蜡烛1支,大号缝衣针1根,杯子 2 个,薄铁皮(或塑料板)1 块,

34、小碟 2 个。教具准备: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弹簧测力计。教学难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教学重点: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幻灯片 1、2 二、出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出示幻灯片 3、4。三、展示收集的杠杆,出示幻灯片 5、6,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四、分组讨论:什么叫杠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7,杠杆的定义,学生齐读。五、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展示撬石头的幻灯片,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什么叫支点?什么叫动力?什么叫阻力?。出示幻灯片8,教师归纳总结。讲解什么是动力臂?什么是阻力臂?出示幻灯片 912 说明做图过程。六、实验探究:提出问题:

35、你想探究的问题是 XX。作出假设:你作出的假设是 XXX。提示:杠杆要平衡:1、只与力的大小有关;2、只与力臂的大小有关;3、只与力的方向有关;4、只与力和力臂的乘积有关。制定计划:根据小组确定的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讨论和完善计划:实施计划:你可以参考下面的实验装置(出示幻灯片 15)和实验步骤(出示幻灯片 17、18),让学生分小组实验。得出结论:你得出的数据是 XX,填入设计的表格中,结论是 XX。展示学生的分析结果,并给以评价: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出示幻灯片 17。板书:杠杆的平衡条件:六、趣味小实验:自制蜡烛跷跷板 目的:证实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设计:1、把蜡烛底端的蜡刮掉一些,让

36、它象顶端一样露出烛芯。2、把缝衣针从蜡烛中部穿过,露出的针头、针尾架在两只杯子的边缘上。3、用薄铁皮(或塑料板)剪成两个小人,用腿间的尖头插立在蜡烛上,两个小人的位置到缝衣针的距离相等。4、点燃蜡烛两头,就做成了一个蜡烛跷跷板。做出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出示幻灯片 18。七、比拼台:出示幻灯片 18(通过超链接和 1925 相连),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答题,竞赛。学生竞争选取题目,抢答题。目的:活跃课堂气氛,巩固课堂教学,并颁奖鼓励。八、小结本节内容:出示幻灯片 26。1、杠杆的定义。2、杠杆的五要素。3、杠杆的平衡条件。九、作业:。出示幻灯片 27。课堂作业:课本 193 页题目 2、3 板

37、书设计:第一节杠杆 一、杠杆 1、定义:一跟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2、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 O(2)动力 F1(3)阻力 F2(4)动力臂(5)阻力臂 二、探究实验 三、杠杆的平衡条件 希望你喜爱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 篇 7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4能在日常生活上灵活运用压强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三、器材 学生探究实验器材:自制压力小桌,10X10X5

38、厘米 3 的塑料泡沫,质量为 200 克的砝码,50 克的砝码各一个,细砂,海绵、玻璃杯、铅笔等 教师演示器材:汽球,图钉,鸡蛋等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 将一气球置于讲台上让班上个最高力最大的男生用手掌压气球,因气球打气不很足,他必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压破球,接下来叫一个个头最小的女生(偷偷给她一根针)。她只要轻轻一碰气球便破了,学生必大笑。此时设问为什么?从而引入新课。(二)观察与作图什么是压力 1、用两摞书作桥墩,一张偏厚纸板做桥面,再放上一重物,此时桥面压弯了,设问为什么?分析原因是受一向下压的做用力。2、举例老师站在讲台上受什么力(重力和支持力),讲解地面支持了老师(要不老师不掉地

39、下去了),老师也压了地面。请同学们观察分析书本图 91 例子的三副图并在练习本上画出三副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各画一图。同学们作图时,教师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学生画完后,讲评学生作图情况,错误的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让同学们讨论思考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得出:压力是由于物体形变产生的。压力作用在接触面上,压力的方向跟接触面垂直,指向受力物体。教师归纳总结得出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得出压力的定义、特点及与重力的区别。(三)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1、播放三幅插图,创设情境。让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

40、的现象,感受压力的效果。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用大脑去思考,看看在这些图中你们能发现些什么?同学们发现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记录下几条有关的问题,大致归纳为三个问题:(1)当人们在松软的地上行走时,为什么会在地上留下一道深深的脚印?有了滑雪板人为什么就能在雪地上自由地滑翔?(2)为什么在泥泞的沼泽地里有轮子的车辆寸步难行,而装有履带的坦克和拖拉机却可以行动自如呢?(3)同一个物体压在海绵上,为什么海绵的形变程度不同呢?2、亲自体验一下。做书本图 93 的实验。让学生利用一支一端削好的短铅笔,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两头,提问: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为什么两个手指的感受不同呢?提醒学生注意

41、发现问题。接着让笔尖压在手指上,先轻压后重压,比较两次疼痛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同学们猜测并讨论,同时说明猜想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但一定要用实验验证。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讨论设计方案,收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交流实验体会)学生在这里的实验方案很多,可采用复式教学法各组学生先分别做自己设计的实验,然后分别上讲台汇报。从而得出:在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在相同的压力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因此,压力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系,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系。叫两个体重悬殊的学

42、生站在讲台,请学生比较他们对地面的压强。(学生由于他们对地面的压力不同,受力面积不同,所以很难比较)所以,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需要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由此引出压强。(三)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2.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并由此引出压强的单位是由力的单位和面积单位共同组成的。3.单位:牛顿/米 2 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 Pa。4.介绍压强的物理意义:以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X104Pa 的含义是:1 米 2 的地面受到的压力约 1.5X104 牛顿。(4)课堂练习 例:计算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

43、。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题,其余同学在下面做,教师来回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解题问题,给予及时纠正。做完后。讲评练习的同时指出同学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规范的问题。(四)压强知识的应用 为了使同学了解压强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并且如何运用压强的知识为我们服务,设问:压强是越大越好,还越小越好呢?然后解释生活中我们需要压强大时要想办法增大压强,需要压强小时想办法减小压强?同时说明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会被压坏。举例说明:如砖能承受的压强大约是 5X106帕,混凝土是(550)X106 帕等等。为了不压坏物体,使物体受到的压强小于物体能承受压强,因此人们就想方设法减小物

44、体受到的压强。设问:如何去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由 P=F/S 分析出增大压强与减小压强的办法,并引导鼓励同学分类举出生活中我们应用的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例子,如:书包带平而宽;吸管一头尖一头钝;椅子用宽而平的板平不用一细杆等等。同时让同学们参与做对比小实验,这样不仅说明问题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轻轻松松学习,又懂得了生活中的很多情况用到了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和表达能力,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和学习信心有很好的作用。(五)作业 1、收集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少压强的例子。2、课外小实

45、验:测出你站立在地上的压强。3、一人空手站立在地面上,怎样才能很快地使地面受到的压强增大到原来的两倍?如果他要营救一个掉进冰窟窿里的孩子,是站着跑过去还是爬着过去?希望你喜爱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 篇 8【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计算。2.过程与方法: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

46、,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实践活动】课外小实验: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要求:1.测出:(1)体重 G;(2)楼层高 h;(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 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 t2。2.计算:(1)上楼所做的功;(2)两次登楼过程的功率。【板书】第一节功 1.功的定义: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2.功的计算:功=力 X 距离 公式:W=Fs 单位:焦耳符号:J 3.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用 P 表示。公式:P=W/t 单位:W 1W=1J/s 希望你喜爱物理优秀教

47、学教案设计 篇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2、知道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并知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3、学会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4、学会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情景的再现和实验模拟体会物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3、通过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析,理解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的意义,并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情景,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究的兴趣。2、通过对力的分解实际应用的分析与讨论,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培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利

48、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教学难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析。三、教学过程(一)引入:1、观察一幅打夯的图片,分析为什么需要那么多人一起打夯。2、模拟打夯,指出用多个力的共同作用来代替一个力的作用的实际意义,突出等效替代的思想。3、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把一个力分解成几个分力的方法叫力的分解。(二)一个力可分解为几个力?由打夯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个力的作用可以分解为任意几个力,最简单的情况就是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三)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遵循什么规则?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此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四)力的分解实例分析 以一个力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可以作

49、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因此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有无数组解,但如果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那力的分解就只有唯一解了。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一、斜面上重力的分解 演示用薄塑料片做成斜面,将物块放在斜面上,斜面被压弯,同时物块沿斜面下滑 结论重力 G 产生两个效果: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和压紧斜面 分析重力的两个分力大小跟斜面的倾斜角有何关系?结论通过作图和实验演示可看出倾角越大,下压分力越小而下滑分力越大。问题游乐场的滑梯为什么倾角很大?山路为什么要修成盘山状?分析斜面倾角越大,使物体下滑的力越大,物体越容易下滑,故公园滑梯倾角较大,但山路若直接从山脚

50、往山顶修,则倾角太大,车辆上坡艰难而下坡又不安全,是不可行的,修成盘山状则可解决这个问题。二、直角支架所受拉力的分解 实验模拟同学甲用一手撑腰,同学乙用力向下拉甲同学的肘部,让同学谈体会,即分析向下拉肘部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实验演示在支架上挂一重物,观察橡皮膜的变化,分析重物对支架的拉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分析支架所受拉力一方面挤压水平杆,另一方面拉伸倾斜杆。分解按效果分解拉力并作出平行四边形法。三、劈木柴刀背上力的分解 观察图片为什么一斧头下去,木桩被劈开了?作用在斧头上的力实际产生了什么效果?小实验同学甲双手合十,同学乙用一只手试图从甲的两手中间劈下去,体会手上的感觉。分析乙同学的手向两侧挤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