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科研团队建设计划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发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科研团队建设计划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发展.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实施科研团队建设计划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发展 张喜爱【摘 要】本文简述了科研团队建设对高校优化学科资源、提高科研绩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以我校实施的科研团队建设计划为例,探讨了高校如何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和管理,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发展.【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08(028)003【总页数】3 页(P154-156)【关键词】高校;科研团队;建设计划;学科建设【作 者】张喜爱【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科技处,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G644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发展的龙头,立足之本,同时也是学校办学水平、学术水准和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高校科研团
2、队建设是发挥高校人才和学科的集成优势,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学术实力的根本措施,也是促进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统一的有效手段和组织形式。为进一步提升我校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培养和汇聚优秀拔尖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实现我校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学校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科研团队建设计划,依托学校现有的 16 个省级重点学科,投入 1 000 万元建设 30 个左右的科研团队,通过资助科研团队研究项目的方式,使科研团队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增长点,推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跃上新的台阶。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目的就是集合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国际科技
3、前沿领域、集成和发挥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群体优势来提出和解决问题,不仅要提高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出更多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更要注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集成优势,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支撑学科建设发展。高校科研工作存在着规模较小、力量分散、队伍整合比较困难、不易形成合力,而且,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院系之间、实验室之间和研究人员之间,科技资源相互封锁,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面临多方面的困难。科研团队建设为形成较为齐全的学科体系,为学科交叉、渗透、融合提供了可能,从优化配置相关学科的优质资源角度出发,在学校内部,打破原有的封闭局面和学科界限,有组织、系统地整合现有学科资源,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科研团队,能够充分发
4、挥群体优势,形成设备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凝聚,建立全新的合作、运行、共享和交流机制,通过争取和承担重大科研课题,培养团队精神和产生具有显示度的、前瞻性的研究成果,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和能力。只要称之为科研团队,必须是高绩效的,这是团队的价值所在,低效平庸的学术群体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团队。科研团队由于有合理的组织分工、明确的目标、任务和适度的工作压力,有助于团队成员的相互交流、沟通、学习、合作和工作协调,便于相关学科知识、信息的集中和共享,便于资金、设备、工具和其他条件的合理配置,科研人员在这种精力高度集中、容易受到启发、既有激励又存在一定压力的特殊情景下,最容易产生特别的创新
5、绩效,产生巨大的突破效应,才能够比个体更多、更快地获得信息,能够想到个体所不能想到的问题、做个体所不能做到的事情、适应个体所难以适应的环境变化、达到个体所不能达到的创新高度,能够产生 1+12 的效应。也就是说,科研团队通过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作用,使团队绩效水平远高于个体成员的总和。因此,通过科研团队的建设,才能达到团队成员的智力整合、知识共享,提高科研水平,增强科研实力。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要上水平、上台阶,关键是人才。只有抓住人才队伍建设这个根本,才能促进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因此,学校的科研投入应着力提高科研队伍申请承担重大研究计划的能力,科研团队只有承担重大的科研项目,充
6、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才有可能产生高水平的成果,才有可能使自身的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上水平、上层次,才有可能建成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使高层次人才和其他层次人才相互依存,上下承接,有利于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在全校形成鼓励人干事业、支持人干成事业、帮助人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力度。宽松环境的创造,特殊政策的支持,是科研团队发展必要条件。为科研团队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和自由探索的学术空间,可以促使学者自身更快速、健康地成长。科研人员如果不参与团队工作,个人的认识往往具有局限性,在学术探究、追求真理的认识过程中,也没有机会敞开胸怀,自觉容纳他人的指点批评,因而容易产生
7、学术上的武断作风和片面性观点。科研团队建设能使大家在平等、民主、自由、活跃的学术气氛中,对学术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比较参考、批判创新和融化组合,通过激烈的辩论,依靠紧密的团队协作,开展创新性研究,出创新性成果,有力地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因此,学校要努力改善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生活环境,同时要尊重科学家在科学领域的自由研究,尊重个人的特殊禀赋和个性,遵循科学研究的特点与规律,培育不浮躁、不哗众取宠的学术氛围,让科研工作者潜心研究、厚积薄发。尤其要在全校提倡对科学研究的宽容态度,兼容并蓄,以创新精神论英雄,鼓励人才敢为人先,营造科研团队适宜的生存环境与气候。高校的教学、科研的基层组织根据高校职能的拓展
8、而不断变化发展,从教研室,到学科部、研究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往单兵作战、分散自发小型的科研和教学形式都已经不适应现代的发展,只有组成团队,才能真正提高学校持续发展的实力。从组织学的角度看,科研团队是一种多功能性组织,具有研究职能和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组织。高校通过建设持续学习型组织科研团队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打破原由组织和学科界限,积极探索跨学科、跨单位合作的科研组织形式,提倡科研组织的多样化,建构科研团队,提高科研队伍科研能力,实现科研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及信息资源最为合理和有效的配置,使科研团队能够成为推动学校提高科研竞争力,保持科研工作后劲十足的有效的
9、组织形式。高校科研工作从活动类型上来说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发成果应用以及科技服务,从所属学科来分,包括理、工、农、医、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管理等,而且服务对象几乎包括所有的国民经济行业,因此,在高校中建设科研团队要按照有利于发挥本校学术和学科优势,有利于多学科交叉、队伍整合、横向联合、资源共享的原则,根据科研活动的类型、学科分布及其特点,按不同的建设标准分类建设科研团队,才能最广泛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发掘科技潜力,整合科技资源,实现建设科研团队的目的。我校作为地方性重点师范大学,文理基础学科有一定的研究优势,教育、艺术、文理基础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因而,我校的科研团队资
10、助计划以整合学校科研资源为基础,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学科为依托,以资助科研项目为载体,支持一批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并在相关研究领域已取得较突出的研究成果,或在相关研究领域显示出明显的创新能力和研究优势,具有努力探索和团结协作精神,有良好科研合作基础的科研团队,通过科研项目的支持,23 个科研团队争取进入省部建设计划。科研团队项目资助计划包括“创新团队支持项目”、“交叉学科团队项目”和“技术创新团队项目”三个类别。各类团队项目的支持重点也有所不同,“创新团队项目”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加大对优势学科的支持力度,并对相关支撑学科给
11、予倾斜,支持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形成的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开展原创性、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科研团队支持项目”以省级重点学科为依托,支持科研团队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承担国家重点科研任务,为培养学科带头人搭建台阶、创造条件。同时,对学科结构性短缺带头人的培养、引进和科研团队建设给予倾斜。“交叉学科团队项目”重在支持急需开展前期基础研究工作,有望产生标志性成果,通过学科交叉能使传统学科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的项目;技术创新团队项目重点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 863 计划(B 类课题)等产业化项目的前期研究,实现科技成果
12、产业化。高校科研团队的目标对科研团队的科研工作具有指导作用、推动作用,它不仅是科研团队科研工作的“方向盘”,它能使团队少走弯路,使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且能在本学科领域形成优势和特色,从而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同时,团队目标也是激发团队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力的动力,是提高团队凝聚力的促凝剂,它能够确保整个团队始终围绕既定目标,不偏离方向,又能通过远大的目标增强团队成员对自身团队角色和团队整体的认可度,从而调动团队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欲望。高校科研团队实行目标管理,其科研工作就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前进,不断补充新的优秀人才,始终保持创新团队的生命活力,使科研团队的建设真正成为高校
13、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增长点,推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跃上新的台阶。我校科研团队建设计划的目标为,坚持科学研究工作与创新平台、科研基地建设、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重点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紧密结合,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培养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承担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科学研究项目,取得一批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科学研究成果,完成一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较大显示度的应用研究成果,获得一批高级别的科研奖励。高校科研团队应给是高投入,高产出的科研组织形式,在建设过程
14、中不能操之过急,生拼硬凑,一定要严格标准,循序渐进,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同时要不断改进管理办法,培育其在科研实践中打造成长,在重大科研项目研究中培养和锻炼队伍的创新意识、科研水平、管理能力和强烈的团队精神,实现知识与科技的创新,产生高水平的成果,从而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综合实力,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团结高效的科研团队。通过重点项目的研究,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在深化基础理论、强化创新性思维、提高高新技术研发能力、多学科交叉的重大项目各环节的把握等多个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不断提高队伍的科学研究能力、学术水平和整体素质,从而保证这支核心队伍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我校科研团队建设计划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科研团
15、队建设应满足以下条件。(1)团队项目应紧密结合国家、教育部或甘肃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与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领域,具有开创性、探索性,明确的科学研究目标,相对集中的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其中,“交叉学科团队项目”应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新颖的学术思想,具有创新性,立论充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优先资助通过学科交叉能使传统学科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的项目,鼓励跨学科、跨院(系、所)申报。(2)项目组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团队(510 人),以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或省级重点学科为依托,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和良好
16、的科研合作基础,对无合作基础、临时拼凑的“团队”不予支持。(3)团队项目负责人年龄应在 55 岁以下,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团队项目的负责人应是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具有正高级职称,至少主持承担过1 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完成 2 项学校认定的 A 类科研成果。(4)团队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一半成员为 45 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研究骨干,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创新性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学术水平在本学科领域中具有明显优势,研究工作已取得突出成绩,对所在学科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能够有力推
17、动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在科研团队建设中,培育有利于科研团队成长的文化氛围,是科研团队得以生存并取得成功的关键。团队文化是科研团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只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形成了团队文化,科研团队才会有传承、发展的根基。科研团队文化建设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倡资源共享、公平竞争、开放流动与合作攻关,鼓励和保护先进,崇尚科学的批判精神,形成民主、平等、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使高层次人才不断汇聚、学科交叉渗透不断深、标志性、创新性成果不断涌现,科研团队真正成为团队成员充分展示自己的学识与才华的创新平台。团队精神是团队基于其成员的共同利益在共同目标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科学的管
18、理机制和组织文化、价值观的感染与熏陶所形成的一种积极向上、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拼搏进取、顾全大局、真诚合作的健康的思想品质。团队精神是研发工作顺利进行的内在动力,是全局意识、合作精神、服务精神、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团队成员能力的发挥和工作效率的高低。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个人和组织的学习速度和能力已成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科研团队一旦建立了学习机制、组织内知识共享和群体的集体修炼,就具有了自觉培养和不断提升核心能力的能力,以至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竞争能力。事实上,一些研究实力强、成果多、注重组织文化建设的科研团队都带有学习型组织的特征。科研团队更应该成为学习型组织,永不
19、满足于现状,不断汲取人类知识宝库中的精华充实自身,大胆自由探索和自主创新,在科学研究中不断自我超越和创新,不断创造、吸收、传播和普及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方法,并能据此进行创新应用,及时调整行为,按照新的标准要求行事并善于捕捉信息,适应变化,不断培养并形成核心能力,使组织始终保持向上的活力,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科研团队所担负的科研任务艰巨复杂,所处的工作环境也复杂多变,对科研团队来说,完善的各项制度是团队成员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是科研团队的工作始终处于有序运转状态的重要条件,因而更应加强科研团队的制度建设,保证其建设成效。(1)健全激励机制。科研激励机制能激发科研团队与科研人员对科
20、研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持科研团队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推动科研团队的工作顺利开展,促使科研人员刻苦钻研,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获取更丰硕的研究成果。(2)建立评估机制。加强团队建设的管理,确保团队建设取得成效,也要建立一套严格的评估机制,对科研团队实行动态管理,掌握及时调整原则,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滚动式资助建设模式,利用科学的评估机制,定期对科研团队进行评估,促使科研团队总结经验,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加强团队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另外,科研团队的管理制度应不断完善,适应创新科研管理方式的要求,探索学校资金投入分配的公平化、透明化的尝试。根据我校科研团队项目的管理规定,资助科研团队
21、项目实行年度报告、目标考核和合同管理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项目实施中期,学校组织专家对资助项目进行实地检查,了解、掌握获资助团队项目和科研骨干培育项目的研究工作情况,协助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相关文献】1郭东明.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提高服务振兴东北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4(8):21-22.2康旭东,王前,郭东明.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J.科学学研究,2005(2):232-236.3张卫良.论大学“创新团队”的合规律建设J.现代大学教育,2005(1):87-92.4方文东.关于科研团队组建的一些认识J.科技管理研究,2002(4):41-43.5李美华.浅议气象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江西气象科技,2005(3):40-42.6潘冰,何丽梅.关于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5):106-108.7孙艳华.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5(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