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方法和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方法和技巧+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pdf(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方法和技巧+阅读理解题和答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方法和技巧 一、文体分析 小学阅读理解常见文体:记叙文、说明文 (一)记叙文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记叙的线索及作用:常见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
2、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4.描写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9)环境描写(10)细节描写 (二)说明文 1.说明文的分类: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的说明文。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3.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3 作比较:把什么和什
3、么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4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5 打比方:将什么比作什么,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6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7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8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9 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洁、更直观。10 作引用:引用事例、数据(作用同上)引用名言、格言、谚语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引用神话传说、新
4、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如果引用说明在文章的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二、阅读方法 1.精读:逐字逐句阅读。2.泛读:大量阅读文章,增加阅读量,建立语感,提高阅读能力。3.略读:对文章内容进行粗读,答题掌握文章大意。4.浏览:对文章结构进行把握,了解文章基本结构,把握文体,弄清文章对象或人物。5.跳读:在浏览的基础上分重点阅读,把握文章重点段落。2 三、阅读与答题技巧 (一)阅读技巧 1.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2.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3.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4.选择适当方法,答题力求言之有理。(二)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不同的解答方法 1、
5、上下联系。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等。2、换位思考。就是让我们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4、立足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三)固定题目的答题方法 1.修辞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在语境
6、中的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 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证据 6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7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8引用:引用名言会使主旨开掘得更深刻,使主题得以升华;2.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3、
7、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 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8、。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3.段落或句子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为文章定下感情基调;议论文则可能是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讲诉故事引出中心论点等等。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9、);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引人思考,发人深省。(2)内容上的作用(写作手法、对内容的作用、表达的感情等)4.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准确理解文段上下文的有关内容并结合该词本身的意思来进行思考 (2)抓住关键词 分析表现方法 结合上下文(或主旨)挖掘含义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记叙的线索及作用:常见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
10、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4.描写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9)环境描写(10)细节描写 (二)说明文 1.说明文的分类: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的说明文。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3.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3 作比较:把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4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
11、易懂。5 打比方:将什么比作什么,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6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7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8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9 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洁、更直观。10 作引用:引用事例、数据(作用同上)引用名言、格言、谚语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如果引用说明在文章的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12、二、阅读方法 1.精读:逐字逐句阅读。2.泛读:大量阅读文章,增加阅读量,建立语感,提高阅读能力。3.略读:对文章内容进行粗读,答题掌握文章大意。4.浏览:对文章结构进行把握,了解文章基本结构,把握文体,弄清文章对象或人物。5.跳读:在浏览的基础上分重点阅读,把握文章重点段落。三、阅读与答题技巧 (一)阅读技巧 1.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2.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3.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4.选择适当方法,答题力求言之有理。(二)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不同的解答方法 1、上下联系。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等。2、换位思考
13、。就是让我们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4、立足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三)固定题目的答题方法 1.修辞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在语境中的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
14、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 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证据 6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7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8引用:引用名言会使主旨开掘得更深刻,使主题得以升华;2.说明方法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
15、更有说服力。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 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
16、说明对象的作用。)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段落或句子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为文章定下感情基调;议论文则可能是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讲诉故事引出中心论点等等。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引人思考,发人深省。(2)内容上的作用(写作手法、对内容的作用、表达的
17、感情等)4.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准确理解文段上下文的有关内容并结合该词本身的意思来进行思考 (2)抓住关键词 分析表现方法 结合上下文(或主旨)挖掘含义 2 8分23秒的震撼 那年,我在南非克普格国家公园拍摄风光片,意外地捕捉到了一段动人心弦的真实画面。那天傍晚,一群野牛正沿着河岸缓缓前行,而在前方不远处,六七只狮子,正藏在草丛里,等待着猎物的到来。两头大野牛和一头小野牛不知道前方危机四伏,它们欢快地向前奔跑,距离队伍越来越远,却离狮口越来越近。没有任何征兆,埋伏的狮子们就纷纷跃起,三头野牛猝不及防,已与狮子获路相逢。野牛急忙掉头逃跑,但是,狮子的速度更快,一只狮子几个起落,就追上了落在最
18、后面的小野牛,并将其狠命地扑进河里。小野牛在河水里挣扎着,几只狮子一起咬住它,它们要把这个战利品拖上河岸来享用。但就在小牛即将被拖上岸时,河水里突然一片翻腾,一条巨鳄从河中一跃而起,它张开血盆大口,牢牢地咬住了小牛的尾巴,向河里狠命地拖拽着小牛。就这样,群狮与鳄鱼在河边展开了争夺小牛的拉锯战。几番撕扯,胜负已见,最终小牛被拉上了岸。我看着镜头里那可怜的小牛,它即将成为狮子的美餐了,这也许是自然界弱肉强食的必然结局。但我发现,镜头里突然有了新的内容。那刚刚逃走的两头野牛,竟带着近百头身强体壮的野牛狂奔而来。原来,它们在生死关头,丢下小牛逃去,并非为了苟且偷生,而是去搬救兵。众野牛如风而至,把几只
19、狮子团团围在中间,一头野牛开始狂追一只狮子,这画面让人毕生难忘:在强悍的猛兽面前,这头食草动物的温顺软弱已经荡然无存,它吼声如雷,似威武的战将;而那狮子的威风,早已消失殆尽,它在这头野牛面前落荒逃跑。但是,剩下的狮子依然咬住小牛不肯松口。野牛们终于发怒了。它们站成战阵,逼近狮子。一头野牛对着狮子疾冲上去,用牛角猛力一挑,一只狮子就飞到了空中,然后要猩猩摔到地上。几个动作,在瞬间内一气呵成,让人忘记了这竟是一头野牛。群牛怒吼,开始发动进攻,在雷霆万钧的气势下,剩下的几只狮子终于面露惶恐,它们无力地抵抗了几下,便松开口,四散逃窜了。如血的残阳中,野牛们如一个个勇猛的战士,它们用勇敢与力量,上演了一
20、场悲壮的生命之歌,令人动容。我看了摄像机上时间,从小野牛落入群狮之口,到众野牛奋力救出小野牛奇迹逃生,这一过程只有短短的8分28秒。118分23秒的牛狮之战,完全颠覆了我曾经对于强者和弱者的定义。强者与弱者,原来并不取决于体魄的强壮或孱弱,也不在于其食肉还是今草。12强与弱,是一种精神与意志的较量。有些个体,看似软弱,可它们一旦同仇敌忾、紧密团结在一起,就会形成一股无比强大的力量,在这种力量面前,再强悍的对手都会被折服,被击败。1.在不使用“猝不及防”和”狭路相逢“两个词语、又不改变原段意思的情况下,请重写第自然段。2.第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3.第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都提到“
21、8分23秒”,有什么作用?4.作者从牛狮之战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你是怎么看待他的观点的?结合平时所见所闻谈谈。3 父亲的秘密 周海亮 假期里,父亲和他八岁的儿子去森林里游玩。他们往密林深处不停地走,不知不觉迷了路。(A)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父亲背起疲惫的儿子,试图走出去。可是他无奈地发现,自己能够做的,只是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到原地。那里有一个废弃的木屋。木屋里也许住过守林员,也许住过伐木工人,现在它空着,破烂不堪,仿佛随时可能倒塌。可它毕竟是一间屋子,这给他们父子俩带来了一些安全感。晚上他们挤在里面,生起一堆火。外面传来野兽的叫声,似乎距他们很遥远,又似乎近在咫
22、尺。儿子呜呜地哭起来,他说我们会不会死在这里?父亲用力拍拍他的肩膀,说儿子别怕,我们会走出去的。可是第二天,他们仍然围着木屋不停地划着圈子。让父亲稍感欣慰的是,木屋外面有一口水井,水井里面有干净的水。他小心地踩着井内壁的缝隙下去,用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打上一壶水。可是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了,恐惧的乌云笼罩着他们。第三天,父亲放弃了那种徒劳的尝试。他对儿子说,这里有木屋,有水井,这很可能是一些过路人的临时驿站。我们只要等在这里,就肯定会遇到人你留在这里等我回来,我到附近找些吃的。儿子问附近有什么吃的?父亲就笑了,说森林里还能饿死人吗?你难道忘了野生蘑菇很有营养吗?他为儿子打上一壶水,然后一
23、个人离开了木屋。他一边走一边回头对儿子说,守着屋子,千万不要乱走等我回来,我们一起吃晚饭。父亲并没有马上去寻找蘑菇。他把衣服撕成布条,系在木屋周围的树干上。系完,仔细检查一番,调整了几个布条的位置。他想如果有人经过,就会发现这些布条,再发现小屋,再发现小屋里的他们,并将他们带出森林。他想这可能是他们唯一的机会了,他不敢有丝毫马虎。那天父亲很晚才回来,他拣回了一小把蘑菇。虽然仍然走不出去,仍然没人发现他们,可是有了蘑菇,他们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儿子问这蘑菇不会有毒吧?父亲说不会在走出去之前,我们天天喝鲜蘑菇汤。儿子问这附近蘑菇多吗?父亲说不多,也不少。儿子说明天我也去拣。父亲说不行,你得守在这里
24、,万一有人经过怎么办?我们的目的是走出森林,不是在这里吃蘑菇宴。父亲朝儿子做了一个鬼脸,儿子发现父亲的脸,有些浮肿。父亲出去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拣回的蘑菇却一天比一天少。(B)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儿子问怎么了?父亲说没事,有些累。儿子害怕地哭起来,他说爸爸,我们是不是真的走不出去了?父亲说不会的,只要我们坚持住,就会有人发现我们 终于有人经过。是一位猎人。是父亲的布条把他引到了小屋。猎人把他们带出森林,他们再一次回到了城市。那以后,每次谈起这次经历,父子俩都心有余悸。家里的饭桌上,从此没有蘑菇。甚至,儿子说,哪怕在菜市场见到了蘑菇,他都想吐。可是时间会改变一
25、切。十几年过去了,有一天,儿子回家时,竟提回一袋蘑菇。他告诉父亲,这是真正的野生蘑菇,是近邻的农民在大山里采的,刚才在街边叫卖,他看着不错,就买来一袋。十多年没吃蘑菇了吧?儿子对父亲说,我想您可能都忘记蘑菇是什么味了。父亲笑笑,没说话。他似乎对蘑菇并不反感。父亲把蘑菇倒在水池里仔细清洗。突然,他低下头,从那些蘑菇里挑出两个,扔进旁边的垃圾桶里。儿子问,爸您干什么?父亲说,这两个蘑菇,有毒。有毒?儿子怔了一下,您怎么知道?父亲得意地笑了。他说,还记得十五年前我们的那次历险吗?那几天,我可能尝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蘑菇 1.父子俩因_而身困密林,第二天,又面临一个新的困难:_。第三天起,父亲为解决这两个
26、困难采取了两个办法:(1)_;(2)_。2.阅 读 全 文 后,我 们 终 于 发 现“父 亲 的 秘 密”原 来 是:_。3.从全文来看,第段中父亲不让儿子跟自己一起去拣蘑菇,这是为了_,更是为了 _。4.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A.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B.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5.相信你已经被文中的父亲感动了,请你谈一谈你心中的这位父亲是怎样的人。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多年之后再回想到这一次经历时,你想说点什么?1.迷失方向(迷路)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 撕破衣服系在树干上作求援标志 寻找蘑菇充饥(大意对即可)2.
27、当年森林历险时,父亲几乎尝遍了森林中所有的蘑菇(能答出“尝毒蘑菇”这个意思即可)3.让儿子守在木屋里等待救援 不让儿子发现自己的秘密(大意对即可)4.示例一:A 句“巨大的笼子”这个比喻贴切生动,与前文“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的情境极为吻合,凸显了迷路的父子俩受困于密林之中欲出而不可得的那种焦急、无奈的心境。示例二:B 句每一次的“筋疲力尽”“脸色蜡黄”,都是遍尝蘑菇时遭受毒蘑菇之害的生理反应,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儿子食物中毒。什么叫作“父爱如山”?什么叫作“大爱无声”?这位父亲给了我们一个具体的答案。这句话也暗示了父亲尝毒蘑菇的相关内容,为下文揭开“父亲的秘密”埋下伏笔。5.示例:我心中的这位父
28、亲是深爱儿子的,勇敢的、有智慧的、伟大的。这次经历让我收获颇多,让我知道了遇到困难不要慌张,不要放弃希望,要认真想办法。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只要不放弃就会有希望。当然,真正让我铭记在心的是我的父亲,他无私的爱是我前进中的不竭动力。4 一棵树,三堂课 查一路 儿时家门前有棵桃树,我最初对事物的认识是从那里开始的。桃树每年开花结果,诱惑就悬挂在我头顶,很长一段时间,我垂诞三尺地抬头望。可是一直不敢爬上去。我家的门前住着一个瘸子,我父亲就拿他来恐吓我,说瘸子就是儿时爬桃树摔的。直到某一天,一种突如其来的力量结束了我在树下观望的窘况,我爬了上去。作为回报,我尝到了自己亲手摘到的桃子。而且此后没有一次
29、空手而返。这时,我才明白,在成功之前,失败是事物的全部可能,而在成功之后,失败已没有可能。桃树并不难上,难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心理权衡时产生的矛盾和别人施加的影响。在桃子成熟的季节,父亲让我看管桃树,这是我的口福和我们全家的部分口粮。看桃的日子,总让我无端地心惊肉跳,天空中向这边飞来一只鸟,路边行人的脚步声,夜晚毫无先兆的一场暴风雨,只要有点儿妹丝马迹,我的心都会为桃树牵挂,为此常常从梦中惊醒。当有一日,桃树只剩下空空的枝头,我的心充盈而且踏实,不但是我,一家人都感觉轻松又坦荡,夜晚睡觉,一家四口的鼾声,像交响乐中四个声部的重奏。财富是诱人的,你我家门前那一棵桃树的果实。只要它还挂 在 枝 上,
30、只要它不定期对他人存在着请意,总会让看管它的人担惊受怕。而简单质朴的生活,让人感到轻松、踏实。我曾经尝过那种毛茸茸的青果。那是一种青涩的溢味,父亲说,等它们长成了,就跟蜜一样甜。于是,我只好等待。等着青色一点点褪去,慢慢变成深红。但是,不经意的某一天,忽然间一夜醒来,一树的桃子不翼而飞。成熟的果实已被父亲偷偷摘下,连夜挑到镇上,换回了口粮。我对着桃树哭喊,但已经无济于事了。未成热的果子是青涩的,可是在等待之中,煮热的鸭子往往也会飞。在生活中,需要恰当地把握时机,否则,可能人生一头是青涩,另一头是空虚。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垂涎三尺:窘况: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3.用自己的话概括
31、出文中“三堂课”的具体内容,再用文中的三句话分别指出“三堂课”给了作者哪些启发。“三堂课”的具体内容:“三堂课”给作者的启发;4.文中作者从挑树上感悟到的三个启发中,你对哪一个的感触最深?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1.垂涎三尺:形容嘴馋到极点。窘况:非常困难又无法摆脱的境况。2.用比喻手法将“鼾声”比喻成交响乐中的声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我们一家四口睡觉的踏实,引出下文自己的感悟。3.“三堂课”的具体内容:爬树摘桃。看管桃树。等待桃子成熟,失去桃子。“三堂课”给作者的启发:在成功之前,失败是事物的全部可能,而在成功之后,失败已没有可能,桃树并不难上,难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心理权衡时产生的矛盾和别
32、人施加的影响。财富是诱人的让看管他的人担惊受怕,而简单质朴的生活,使人感到轻松,踏实。在生活中需要恰当的把握时机,否则,可能人生一头是青涩,另一头是空虚。4.略 5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相信你,能行!“气死我了,成绩差还要偷看,作弊!”数学老师边嚷边推着两名学生走进了办公室。班主任一看,是本班两名“双差生”,他们垂着头,涨红着脸,胆战心惊地等着训斥。看到他们的样子,班主任克制住火气,把他俩拉到身边,亲切地说:“是不是考试时作弊呀?那好,老师就给你俩讲一个 作弊的故事。”“十几年前,有一个孩子成绩比你俩还差,又调皮捣蛋,是个十人看见九摇头,阎王看见伸舌头的讨厌鬼。作业考试,不是抄袭就是偷看作弊,老
33、师们对他也没办法。五年级时,新来了一名语文老师,给他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进行一次摸底测验。”“那他又偷看了?”李峰已没有了先前的恐惧,插话道。“是啊,他还作弊。可正当他拿出一本作文选准备抄作文时,却发现新的语文老师竟然站在他的身后,而且用一双威严的眼睛盯着他!”“惨了,惨了,这下是吃不了兜着走,他有苦受了。”徐军也被故事吸引,竟为故事中的主人公担忧起来。“是啊,当时他心里也这么想。可是新的语文老师却没有发火,而是用一种亲切的、充满信任的眼光看着他,一只手轻轻地把作文选合上,尔后在他的肩头轻轻一拍,一字一顿地说:好好写,自己写,相信你,能行!”“这老师多好啊!”两孩子轻声感叹着。“是啊,那孩子心里
34、激动极了,鼻子酸酸的,直想哭。因为读书至今,他从来没有被一位老师这样真诚地信任过!他觉得一下子有无尽的自信和动力在他身上聚集:老师相信我能行,我一定也能行!”“后来,他把老师的那句相信你,能行!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痛改前非,成绩一点点赶了上来。几年过后,在他的努力下,他终于从一名差生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老师的故事讲完了,我觉得你俩一点儿也不比故事中的他笨,只要你们能相信自己的能力,努力学习,克服缺点,老师坚信,你们一定不会比他差!你们说行不行?”“行!”两人异口同声地高声回答,走出办公室,去向数学老师认错了。几天后,他们的课桌上写着五个字:“相信你,能行!”(1)班主任老师讲的故事中的孩子是 _。(2)“作业考试,不是抄袭就是偷看作弊”,句中“抄袭”与“偷看作弊”能否换个位置?为什么?下文中与本句相呼应的是哪句话?(3)故事中的“他”由差变好的原因是_。(4)促使李峰、徐军转变的根本原因是_,直接原因是_。(5)文中两位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目前被称之为_。答案:(1)班主任自己(2)不能,“抄袭”与前面的“作业”对应,“偷看作弊”与前面的“考试”对应。“他还作弊”。(3)老师尊重他,信任他 (4)有上进心;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与信任 (5)常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