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舒伯特《菩提树》的音乐分析及演唱表演思考.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023966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4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舒伯特《菩提树》的音乐分析及演唱表演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舒伯特《菩提树》的音乐分析及演唱表演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舒伯特《菩提树》的音乐分析及演唱表演思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舒伯特《菩提树》的音乐分析及演唱表演思考.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对舒伯特菩提树的音乐分析及演唱表演思考 作者:方强1 指导教师:高艳 摘 要:菩提树是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第五首,作为舒伯特的代表作品之一,因其意境深刻,创作手法简练,艺术表现完美,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通过对菩提树的结构形式、调性、和声以及钢琴伴奏进行系统规范性的音乐分析,来了解该曲的创作手法及艺术表现力,最后对怎样如何唱好这首作品提出一些建议,望对声乐学习者有所帮助。关键词:舒伯特;菩提树;音乐分析;演唱表演 一绪论(一)课题研究目的 文章通过对菩提树的结构形式、调性、和声、以及钢琴伴奏进行整体系统性的音乐分析,去分析这首曲子的创作手法及艺术表现力,并在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更深入的揭示它所

2、反映的社会思想内涵;最后对怎样唱好这首作品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声乐学习者有所启发和帮助。(二)课题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菩提树的结构形式、调性、和声、钢琴伴奏的音乐分析以及对其意义的深入剖析,帮助我们去全面地了解对于菩提树这样一个意境深刻的作品,不仅要求歌唱者有高度的演唱技巧,还需要深刻地体会出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思想意图,这样才能用歌声充分的展现出这首伟大作品的深刻意境。我们通过对菩提树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舒伯特的音乐将自己的人生际遇融入到了作品中,这样能够更深刻的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无比黑暗,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内心活动,揭露了当时浪漫主义音乐家对实现希望、摆脱现实、追求幸福的强烈渴望和期望

3、。二菩提树的创作背景 菩提树是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第五首。声乐套曲是由结构上各自独立、情节上相互联系的歌曲组成的。十九世纪以来的声乐套曲,大多是以爱情故事为题材,通过一些爱情故事,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主要内容。舒伯特的这部冬之旅是 1827-1828 年根据诗人缪勒的诗歌谱写而成的,由二十四首歌曲构成。第一首晚安与最后一首老乐师是整部套曲的引子和结尾。二十四首歌曲全部都是悲剧,整部歌集充满着忧郁、阴暗与凄凉的气氛,除 1 作者简介姓名:方强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9 年 7 月 30 日 民族:汉 籍贯:安徽省合肥市 毕业院校:安庆师范学院 2015 届毕业生 了八首歌曲外,其

4、余的全部用小调谱成,从而使整部套曲都蒙上了一层暗淡、忧伤的色彩。即使在选择大调为主调的作品中,舒伯特也经常通过和声大调的运用以及向关系小调或同主音小调的转换等手法来暗淡大调明朗的色彩,强化作品暗淡忧伤的色彩。那悲痛哀愁的情绪,在全部乐曲中表露无遗,充分达到了舒伯特创作生涯的顶峰,感人的悲惨程度,就像舒伯特本身短暂一生贫病窘迫的写照。事实上,舒伯特自己也说过,他的作品从未有过真正快乐的音乐,这或许就是和他人生的际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冬之旅的创作中,舒伯特的思想和创作手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和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与舒伯特的个人生活是分不开的。冬之旅是舒伯特的呕心力作,在这部作品中创作者投入了巨大的

5、激情和狂热,以致于在完成这部作品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整部作品尽显灰暗和消极的情绪,是一套令人为之痛楚而战栗的歌曲。总体上看,舒伯特的作品带有深刻的个人印记,类似倾诉内心的深情独白,这种悲剧性的抒情独白,实际上从某方面说就是抒写他的自我心境,反映了作者一生的悲惨遭遇和当时社会生活的无比阴暗。舒伯特在这两部作品中的钢琴伴奏丰富多彩,如画似的优美而又生动逼真。舒伯特所创作的歌曲,反映出了纯真无邪自然的天性及魅力。他常用大自然的声音作为创作的素材和体裁,像树木飒飒的声音,像猛烈的狂风暴雪,大自然美妙的声音都被他谱写成了真实的音乐。在菩提树中我们能够很深刻的领略舒伯特其艺术魅力。三对菩提树的音乐分析 菩提

6、树是冬之旅中的第五首,由于这首作品的旋律优美动听,情感表达饱满细腻,因此成为舒伯特创作的大量艺术歌曲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歌曲的内容是这样的:在流浪汉故乡的家门前,种着一棵菩提树,他曾经在菩提树下度过了幸福的美好时光。如今他在凛冽的北风中四处飘荡,仍隐隐约约听见菩提树在向他轻轻呼唤。表现出一个被恋人抛弃、孤独地流浪异乡的人,回忆起家门前那棵茂密的菩提树以及曾经的幸福时那种复杂的心情。这首作品的旋律朴实、简练,感情真实亲切,并且具有典型的德奥民歌的风格特点。虽然菩提树的篇幅不长,但舒伯特在创作中注入了严密的逻辑思维。无论是歌曲的旋律、调性、结构、和声以及钢琴伴奏都严密地融合为一体。歌曲的主要部分

7、为 A-B-A 式的三段式结构。乐曲开始是一段描写性的句子,中板速度,钢琴伴奏用轻轻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均分节奏奏出风声的主题,通过描写了风吹树叶的声音,它把人们带到了树枝轻轻摆动、树叶沙沙作响的菩提树跟前:然后再第 7 小节出现驿站号角式的音型,唤起对故乡的思念。接着引出了亲切、感人、充满温情的 E 大调旋律,即是歌曲的 A 段部分。A 段部分从第 8 小节转入,有材料 a 和材料 b 组成。A 分为两个乐句,在 E大调上出现主题。运用了下行音阶,表现柔暗松弛的情绪,仿佛被它拉倒回忆之中。第一乐句是主题,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完全重复,是对主题的强调,在情绪上强调了对家乡的回忆和游子的思乡之情

8、。b 由 a 发展,情绪上是 a 的延续发展,与 a 保持了一致性。A 音区跨度只有五度,b 扩展为六度、八度,是对故乡情感的更进一步推进。材料 b 一出现就向下属调离调随后返回 E 大调,音型基本采用向上型,具有明朗兴奋的性质,旋律采用均分和附点的节奏型,伴奏音型也采用和声纵向进行,采用柱式和旋,要求强调崇高、悠长和浑厚的感觉。A 段音乐采用音型基本向下,结束于 E 大调主和旋上,旋律简单而优美动听,带有感伤的情绪,仿佛是自言自语地回忆、述说,旋律平稳,具有浓郁的德奥民歌的风格特点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整个框架上只有简单的四个平行乐句,表达了主人公对故乡的无限怀念和对家人的无比思念。在 A 段

9、中为了突出和加强主题,伴奏织体采用同歌唱旋律相同的节奏型,这样处理不仅强化了主题,而且达到了“伴奏”的目的,从情绪上造成一种比较平静地叙述的感觉。另外,四个乐句除节奏保持一致外,还采用了叠句式的发展手法,从而使忧伤的情绪中蕴含着甜蜜的情调。回忆毕竟还是回忆,现实却是冷漠和严酷的,通过四小节的间奏进入乐曲的 B 段部分。间奏采用引子中的材料,为乐曲的进一步全面发展奠定了情绪的基调。B 段在 e 小调上展开,音色更为暗淡,与 A 段大调式的主题形成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主人公无限的乡愁。A 段主要表现的是一种幸福的回忆,B 段则侧重于表达现实的流浪生活。主人公背井离乡,到处流浪的凄凉情景在这里得到了充

10、分地体现和诠释。第 29-36小节,音型节奏上附点音符更为密集,伴奏音型由原来的柱式和弦变为更为密集的分解和弦形式,伴奏音型后半拍的停顿休止,描绘了一步一顿、步履蹒跚的行进形象。另外,舒伯特还采用了大量附点音符和三连音,将情绪推向了最高点。这一部分是展开性陈述,由一个大乐句群构成,仍然是在 e 小调展开,这是对情绪表现的一种强调,材料 a 在 e 小调出现,材料 b 完全重复主部。在第 37-44小节,调式由 e 小调转入 E 大调,调性明朗,乐观积极,仿佛是游子经历种种流浪、窘迫后,终于看到了希望与光明,这是对家乡的深情呼唤与思念,内心充满了对家乡的渴望。从第 45 小节开始,兴许急转而下,

11、由大调进入同主音小调。旋律由材料 a 和 b 发展而来,采用 A 段节奏型,在属和弦上进入第 45-53 小节,强调了和声极为强大的推动力和不稳定性。B 段是说话式的宣叙调风格,同音反复,均匀音型表现出了坚定的信念,用小调的色彩表现主人公身处异乡的境遇和凄凉。51 小节的八度大跳音程,正好对应“帽子从头上吹落”的“吹落”二字,十分形象鲜明。这个八度音程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来源于引子的一个进行(第 2小节:B-C-B),具有冲击力。B 段结束于调式属和弦上,形成开放型结束。虽然,这一段的主题旋律是由 A 段发展而来的,但却运用了几种对比手法:一是调性上的对比,曲的作者采用了古典时期所常见的转调手法

12、,同主音大小调转调,首先与 A 段从调性上形成了对比,而且小调的运用从感情色彩上是显得比 A 段暗淡、凄凉,更好地表达了现实的流浪生活。此外,B 段本身也产生了调性上的对比,说到树叶沙沙声是对主人公的呼唤时,旋律又回到了 E 大调这种段落本身的调性对比,产生了一种激动的情绪。二是在伴奏织体上,更多地运用了八分音符的三连音的分解和弦,并且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节奏型,增加了音乐的流动性。三是在音区的使用上很有特色,即伴奏声部的低音区与歌唱声部坚定音调的紧密结合,很有特色地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悲凉情绪和不屈服的性格。接下来五小节间奏中风声的主题又一次出现,但不再是全音阶式上行,而改为半音阶形式,描绘了极为

13、猛烈的寒风,又以驿车号角声唤起对故乡的记忆。歌曲的第三段从第 59 小节开始,回到明亮的 E 大调,回到主题,是第一段的再现,旋律相同。与第一段所不同的只是伴奏织体有所改变和加强,伴奏音型采用均分型,把主部柱式和弦改为分解和弦形式,半拍的填充和分解和弦形式的结合,使得再现部更为流畅。这是对故乡温暖的回忆和眷念,更具有抒情性。这与 B段的第二部分几乎相同,这样处理一是为了音乐发展的需要,二是为了统一全曲,特别是音区的提高,以及右手伴奏声部的八度奏,不仅加强了伴奏声部的音调使情绪得到了发展,而且也使整个曲调变得更加明朗鲜明,然而造成一种亲切感,给人以召唤和安慰。另外,为了使整首歌曲结束的比较完满,

14、再现段略有扩充,以增添从容、稳定之感。尾声部分第77-78小节,是对歌曲情绪的补充。引子材料在结尾又一次出现,仿佛回到了菩提树枝随风摆动,树叶沙沙作响的意境之中,这样在音乐上首位呼应,更加完整。四对菩提树的演唱表演思考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中外高等艺术院校声乐专业课程中的常用曲目,对于菩提树这般一个意境深刻、形式完美的优秀作品,在演唱时候一定要表现出真实的情感,不能有丝毫的夸张和做作。演唱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控制,通过气息来调节声音,中强音量,用声适度;音色柔和、浑厚,共鸣要好,特别要求下巴和喉咙的放松,并且要有音色和力度的变化只有深刻理解体会歌词的含义,努力仔细品味曲调的歌唱性和抒情性,才能从内

15、心流露出歌曲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菩提树的旋律性较强,多为二、三度音程的进行,以附点节奏为主。像这种看似简单平淡的创作手法却深刻体现了流浪者悲伤、孤独的心情。第一段在风吹菩提树的沙沙声中,引出柔美的主题旋律,“门前有棵菩提树,站立在古井边,我做过无数美梦,在它绿荫间.”,要使用中等的音量去演唱,去诉说曾经的自己在菩提树下度过的幸福快乐的时光,表达对故乡无限的思念之情,演唱时要尽量体现出浪漫主义诗歌的境界;第二段主人公从幸福的回忆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今天像往日一样,我流浪到深夜,我在黑暗中行走.”依据歌词内容的不断变化,音乐情绪也会发生改变,虽然音乐旋律的节奏音型依然从主题发展而来,但是调性还是由

16、大调转为小调,从情绪上更好的为歌词的内容服务,歌唱上要运用柔和暗淡一些音色,朱仍背井离乡、到处流浪的凄凉情景;第 37-44 小节,“仿佛听见那树叶对我轻轻的呼唤:同伴,回到我这里,到这里来寻找平安”,调式由 e 小调转入 E 大调段落本身的调性对比,产生了一种比较激动的情绪,主人公经历了种种流浪、窘迫后,又看到了希望与光明,这是对家乡的深情呼唤与向往,内心充满了对家乡的无限渴望。演唱者在演唱这一段时一定要用心去体会歌词的含义,以及曲作者的创作特点,主义词曲的完美结合,既要体现出它浪漫优雅的格调,又要表现出它细腻的情感。接下来,情绪急转而下,由大调进入同主音小调,“凛冽的北风吹来,直扑我的脸,

17、把头上帽子吹落,我仍坚定向前”,声音要变得较为结实有力,以描写主人公对冷风的心境,演唱时要注意与伴奏声部的低音区紧密配合,这样才能更加完美地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悲凉情绪和不屈服的性格。这段中有一个八度大跳音程(51 小节),正好对应“帽子从头上吹落”的“吹落”二字,十分形象,演唱时一定要注意声音位置的统一,“吹”和“落”之间声音要流畅,不能有台阶现象的出现,而且“落”字不能发虚。再现部又回到明亮的 E 大调,回到了主题,半拍的填充和分解和弦的伴奏形式,使得再现部更为流畅,音区的提高,以及右手伴奏声部的八度演奏,不仅加强了伴奏声部的音调使情绪有了充分发展,而且也使整个曲调变得更加明朗清晰,造成一种

18、亲切感,让人有一种安慰,这是对故乡温暖的回忆,更具有抒情性。为了达到引人追忆的艺术效果,音色要求更美、更圆润,特别当唱到“如今我远离故乡,转眼又许多年,但仍时常听见呼唤,到这里来找寻平安.”它给人一种无尽的回味,似乎在恬静之中渗透着一丝悲凉之意。流浪者孤独痛苦的心灵只有在回忆的憧憬中才能得到一点慰藉。结尾重复句的演唱,尽量用弱声去处理。在运用德语演唱时每一个音节都需要交代特别清楚,字尾的辅音也要完全吐出,因为德语的每一个音节都是独立的,一般不连续,且不能一带而过。这也是在演唱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 整首曲子的情绪转折的变化都是用间奏来完成,全部采用风吹树叶沙沙声的主题,

19、所以演唱者在歌唱不同的唱段时,都需要有一种真实的切身感受。其情感的变化要与伴奏声部的起伏、变化相一致。此外,要很好的把握每段的高潮处,因此每段的高潮点就是旋律的最高音之处,把握好这一点对演唱歌曲的情感是尤为重要的。五对舒伯特菩提树的分析总结 此作品以典型的三连式分解和弦伴奏音型为背景,以主题式的节奏型贯穿全曲,营造了孤独悲伤的思乡之情。通过对家乡菩提树的怀念以及思念,反映出了主人公堵在异乡行走时对遥远家乡的思念以及复杂的内心活动。作品 A 段与 B段的对比和联系,整首曲子在调性上的主音大小调交替使用,旋律与伴奏的完美结合,和声的准确运用等,使得全曲完美地对比与统一,也充分体现了作曲家在艺术歌曲

20、创作上的完美高超造诣。舒伯特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这种个人的生活体验和遭遇,在当时的奥地利社会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菩提树真实反映了舒伯特所处的特定历史时代及市民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的德奥社会,是一个政治上非常黑暗的封建复辟时代,梅特涅的特务遍布全国,经济萧条、思想被禁锢,经历法国大革命后,新的革命高潮迟迟未至,在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之下的德奥知识分子正徘徊在十字路口。他们想要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世界,可又要为现实的悲惨生活找不到出路而迷茫。正如菩提树中所塑造的流浪者那样,无钱无地位,甚至失恋、孤独,痛苦,死亡的阴影随时胁迫着他。从根本上来说,舒伯特的菩

21、提树不仅仅是他自己,也是那整整一个时代市民知识分子真实情感的生活写照。作为一代艺术大师,舒伯特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音乐财富,而他的艺术歌曲,更堪称人类艺术宝藏中的瑰宝。本文通过对菩提树的结构形式、调性、和声、以及钢琴伴奏的整体音乐分析,希望对声乐学习者了解该曲的创作手法及艺术表现有一定的帮助。参考文献 1罗宪君,李滨荪,徐郎.声乐曲选集,外国作品(一)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2马慧玲,欧洲古典名曲欣赏,北京出版社,1985.3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西洋百首名曲详解.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4沈旋,谷文娴,陶辛著.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年出版.5周亨芳.歌唱与训练M.成都

22、:音乐世界编辑部,1989.6韩建.“无限的痛苦在折磨着我”奥地利音乐家舒伯特的生平和作品简介.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年.Analyzing schubert bodhi tree of music and singing performance Author:Fang qiang teachers:Gao Yan Pick to:banyan tree is schubert vocal divertimento winter trip in the first 5,as one of schuberts representative works,because of its profo

23、und artistic conception,simple technique,perfect art performance,and was deeply loved by people.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bod hi tree,tonality,harmony,and the piano,music of normative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song creation technique and artistic expression,and finally,how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sing this song works,hope be helpful to the vocal music learners.Key words:schubert,Bodhi tree;Analysis of music;Singing performanc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