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读个性与价值取向共性.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007576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7.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元解读个性与价值取向共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多元解读个性与价值取向共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元解读个性与价值取向共性.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元解读个性与价值取向共性.pdf(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多元解读个性与价值取向共性 作者:王艺颖 来源:新教育科研版 2017 年第 10 期 新课标强调珍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文本阅读无定势,亦无“唯一标准答案”,人人读“自己的”文本,但不应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学生的多元解读,独特感受依附于文本的价值取向,在教学中必须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不能突破文本的意义界限。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

2、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语文教学应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不用质疑的。如今,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广大教师都很珍视学生的多元解读,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它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势,把学生从过去整齐划一的“标准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读中解放了出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这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和能力是十分有效的。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是“多元解读”是有界限的,它的根

3、应当生长在文本之中,应依从文本特定的价值取向,不应突破文本自身价值取向的“底线”。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等于可以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不等于可以放弃文本价值取向的引导。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使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多元解读达到统一呢?一、文本的价值取向 文本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客观存在。何谓文本?朱立元先生的解释是:文本,就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一种客观存在。文本就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有待解读的对象,广义的理解是语文教材。文本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媒介,即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凭借,物质基础。文本的价值取向是文本的核心和灵魂。每一篇文章,它都表达着自己的某种思想,某种情感,体

4、现着自己的价值取向,但是,文本的价值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文本的价值取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同样也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有的文本经历了一定的历史时期后,作者原初的价值取向让学生产生了质疑,批判。如许地山先生在上个世纪前期创作的落花生一文,对当时社会达官贵人、纨绔子弟虽外表好看但却是寄生虫的现象的抨击是有积极意义的。作者原初的价值取向是:做人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而在今天,学生解读这篇文章时,对它的价值取向产生了质疑,批判,提出:做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不是更好吗?苹果、石榴不但外表好看,而且很有用,二者兼有、两

5、全其美不是更好吗?这种辩证的价值观、人生观并非是作者当初撰文的初衷,但在今天,文本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无论是今天,明天还是将来,都是必须传承的人文精神。同一文本,在不同的时期,读者对其文本内涵的解读也会有所不同,文本也同样具有发展性,体现了阅读的本质:历史性文本总是在不同时期不同读者的阅读中生成永不完结的内涵。文本的价值取向是明确的,解读文本应着眼于教材的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价值取向,而不是只着重于局部,断章取义。有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时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6、生 1: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生 2: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生 3:我喜欢廉颇,不喜欢蔺相如,因为廉颇知错就改,蔺相如不讲信用,秦王和他约好在典礼时交出和氏璧,但他却叫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回赵国了。师:这是你个性化的见解,不喜欢蔺相如,把不喜欢的理由说得很到位。很显然,这位学生的解读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因为这位学生只着眼于局部内容,没有结合上下文,断章取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悟,让学生明白,秦王是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璧拿到手了,秦王边看边称赞,但绝口不提拿城换璧的事,蔺相如的不讲信用是因为秦王的背信弃义在先。任何一个文本,必有其自身

7、的固有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钻研文本,深刻领会文本内涵,正确把握其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学生的多元解读 新课程倡导珍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已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实,“多元解读”带来了课堂教学生命的活力,带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阅读不是全盘接受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读者的再创作过程,即阅读教学过程中,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不仅是文本内涵的接受者,更是主动的建构者,他们是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文本,建构意义的。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有着自己的生活阅历、生命体验和情感世界,阅读文本都有个性化的“前理解”。学生理解到的意义与作品本身的

8、意义是不完全等同的,也就是说文本的意义与读者理解到的意义是有区别的。因为这毕竟是对作品的理解,它加进了读者的前理解,但绝不是与文本内涵无关。只有建立在文本价值取向基础上的独特感受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如果学生的独特感受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那就只有“体验”而无“价值”了。由于学生受年龄、学识、心智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可能不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作者创作的动机,甚至无法体会文本的内涵。他们对文本的感悟、体验,是以其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这些经验可能是积极的、健康的、也可能是片面、消极的、不健康的。如一位老师在上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有的学生对狐狸的卑鄙行为给予批判,但有的学生却有着自己“个性化”的见解:狐狸

9、聪明,懂得随机应变,最后不劳而获,这样的见解曲解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师应这样引导学生:狐狸的行为是可耻的,卑鄙的,这种行为是建立在欺骗别人的基础上。文本的多元解读强调的是阅读个体的不可替代性。“尊重”不等于“赞同”,当学生的解读出现误读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努力实现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独特体验的统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德、智、美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从而完成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三、让多元解读与价值取向走向融合 教与学的本质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即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新课标提倡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的独特

10、体验,但必须以尊重文本为前提。学生毕竟是学生,因受自身各方面因素的局限,他们的多元解读可能是错误的、片面的、消极的、不健康的,教师的正确引领是必须的,这是教师的使命,特别是像语文这样承载着文化传承,精神引领和个体人格塑造的学科,通过正确的价值引导完成这一使命,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只要我们研读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建立在正确的价值取向基础之上。多元解读、独特体验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不能忽略语文的育人功能。虽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不能解读成哈利波特。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哈姆雷特是极具个性的,但所有的哈姆雷特都有一个共性,这个共性

11、就是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又要引导学生尊重文本,要正确处理好多元解读与文本价值,个性解读与共性认识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多元解读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有一致的时候,也有“背道而驰”的时候,在处理学生多元理解与文本价值取向相互矛盾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是一种创造性行为,但这种创造性行为一定要立足和基于文本的价值取向。无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着怎样的道理和新意,都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不改变。教师应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再一次走进文本,再一次理解、感悟,从而真正领悟文本内涵。我们说,文本是有时代性的。文本的创作有时代性,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作品

12、的解读也会有其时代性。学生有他们的时代感、现代意识。对文本的解读要与时俱进,在尊重文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只要学生的感悟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就应当允许其独特体验的存在,使文本的人文价值更加扎实。肯定这些独特感受,不是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削弱”,而是对它内涵的丰富与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动态课堂生成的必然。“价值取向”具有客观规定性,这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已经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理解,是共性认识,“多元解读”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是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是个性化解读。只有把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结合起来,才能把文本的多元解读,创造性阅读落到实处,并取得成效。参考文献:1董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胡海舟.小学语文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