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2名著阅读(解析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32名著阅读(解析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备战 2022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 32 诗歌鉴赏之名著阅读【考点详解】名著阅读均考核先秦诸子散文,以论语居多,一般考核词语含义和文意概括,注意结合文段的翻译答题。【典例引领】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论语雍也)(注)居:居心。行:做事。大:同“太”。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_为本。“敬事”的意思是_。2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答案】1 民 严
2、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2“居敬而行简”,“居敬”也就是“敬事”。凡政事居心于敬,思虑周密;而行事简约,把握重点,不敢烦扰百姓。这样百姓就能享受和平安宁之福。“居敬而行简”,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而行事也只图简单,敷衍塞责。这样百姓就会受其苟且草率之弊。【解析】1依据“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以及孔子对仲弓“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的肯定,可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民”为本。“敬事而信”的意思是:恭敬谨慎地对待政务,并且讲究信用。所以“敬事”的意思是“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2“居敬而行简”的意思是:态度严肃认真,而办事简约不烦。其中“居敬”也就是“敬事”。“居简而行简”的意思是:敷衍塞责
3、,态度马虎,办事简单。其中“居简”与“居敬”相对,指“办事不用心,不尽力,思虑不周全”。二者相比,“居敬而行简”不仅强调“行简”,更强调“居敬”,只有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思虑周密,才能把握重点,而只有把握了重点的“行简”才能使百姓真正地享受和平安宁之福。如果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态度马虎,思虑不周,敷衍塞责,那么百姓是会受到苟且草率之弊的。所以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名师点睛】一、概括段意(内容)的方法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3、拓
4、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二、理解词语的方法 注意瞻前顾后,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闯关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2 题。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5、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下面两句加点词在文章中具体意思分别指的是什么。(1)期已久矣 期:_(2)期可已矣 期:_ 2结合材料简析孔子“三年之丧”的现实意义。【答案】1 为期 一年 2(1)丧期应该态度诚恳,心有挂念,即“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2)现代生活快节奏,是否“三年”因人而异;关键是父母活着时回馈父母的“三年之爱”。【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三年之丧,期已久矣”意思是“服丧三年,为期太久长了”,“期”,为期。“钻燧改火,期可已矣”意思是“取火用的燧木已经轮换了一遍,服丧一年就可以了”,“期”,一年。2本题考
6、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首先理解孔子“三年之丧”的观点。材料中宰我对当时丧礼规定的三年丧期很不满意,觉得时间太长了,认为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形式上,一年就足够了。而孔子认为“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意思是“君子服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感到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安宁,所以不那样做吧”,由孔子的话可知,孔子认为为父母服丧态度上应该诚恳,孝是发自内心的回报,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形式主义,让孔子生气的并不是宰我质疑三年丧期,而是宰我内心对孝的态度。然后结合现实生活分析孔子“三年之丧”的现实意义。现实生活中,因为工作、学习的原因,守丧三年并非人
7、人都能做到,更为重要的是,父母活着的时候能够回馈父母,不仅仅是物质的回报,更应该是情感的回报。真正的孝道是发自内心地替父母着想,尽心尽力地满足父母的需要。参考译文:宰我问:“父母死了,服丧三年,为期太久长了。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一定会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荒废。旧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取火用的燧木已经轮换了一遍,服丧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丧期不到三年就吃稻米,穿锦缎,对你来说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做吧!君子服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感到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安宁,所以不那样做。现在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了,孔子说:“宰我不仁啊!孩
8、子生下来三年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予难道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怀抱之爱吗?”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3-4 题。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 先进)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3这两则材料都体现了孔子_的思想。4请结合现实生活
9、事例,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看法。【答案】3中庸 4中庸之道的核心是过犹不及,强调的是适当、守度、得当。它指的是认识事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以义为原则,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例如生活中我们待人处事,要不卑不亢,以正义、正气为原则,说话办事要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也要适度。【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材料一中,冉求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这些都是过犹不及的,是中庸之道;材料二中以容器装水的不同,状态不同,告诉我们做人应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
10、斜。也是中庸之道。4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中庸之道的释义: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做人应居于中正之道,看待问题时,不偏不斜,做人做事要有适当的态度、做人要守度,把好界线,不要过犹不及。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说明即可。为人处世之时,要注意把握好度,要有分寸,懂得什么场合说什么,对待别人时,要不卑不亢,以义为原则。参考译文:公西华说:“子路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我感到迷惑,我大胆地请问这是什么缘故呢?
11、”孔子说:“冉求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孔子到周庙参观,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5-6 题。材料一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 宪问)材料二 孔子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季氏)材料三
12、 子曰:“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 先进)材料四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 里仁)5材料一“不敢不告”中的“敢”字体现了孔子_的态度和的_心情。6结合材料,谈谈儒家对大臣有哪些要求。【答案】5 对周礼虔诚 无可奈何 6积极参与,尽到自己的责任。要做好国君的辅助者。作为臣子应该用正道侍奉君主。劝谏君主要保持恰当的度。【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理解名著中重要词语含义,分析把握名著中人物形象能力。“敢”是敢于的意思,面对弑君事件(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不合周礼,应该讨伐,但是孔子的建议没有采纳,表现了孔子的无可奈何。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名著内容,归纳概括
13、名著内容要点能力。材料一中“不敢不告”则体现要了积极参与,尽到自己的责任。材料二中“则焉用彼相焉”,“相”是辅助的意思,可知臣子应该尽到辅助者的责任。材料三中“以道事君”则表明臣子应该用正道侍奉君主。材料四中“事君数”意思是“进谏君主过于频繁”。“斯辱矣”意思是“就会遭受侮辱”,由此可知,侍奉君主,要保持恰当的度。参考译文:材料一 孔子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不敢不报告。”(论语 宪问)材料二 孔子说:“盲人遇到了危险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论语 季氏)材料三 孔子说:“大臣,应该能以合于仁道的方式去侍奉君主,如果行不通,便宁可不干。”(论语 先进)材料四 子游
14、说:“进谏君主过于频繁,就会遭受侮辱;劝告朋友过于频繁,反而会被疏远。”(论语 里仁)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8 题。材料一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实。”(论语宪问)材料二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论语子罕)材料三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注)麻冕:麻做的丧帽。7“深则厉,浅则揭”
15、中的“厉”意思是_,“揭”意思是_。8荷蒉者说孔子的磬声中透着固执,事实上他也有变通的一面,孟子就称赞孔子是“圣之时者也”,请谈谈孔子的变通思想在后两则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答案】7 穿着衣裳涉水 提起衣服 8用“麻”做“冕”是周礼的规定,但是用“纯”更为节俭,也不妨碍哀悼者真情的表达,孔子赞同大众的做法,说明他懂得应时而变。管仲没有为公子纠殉难,还辅佐了曾经的敌人,看似不符合个人修养对“仁”的要求,但孔子认为他辅佐齐桓公匡正天下,让百姓沐浴恩泽,在更高的层面实现了“仁”,体现了孔子评价人物富于灵活性,不刻板。【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深则厉,浅则揭”是说“水深,穿着衣裳
16、涉水走过去;水浅,无妨撩起衣裳走过去”,“厉”的意思是“穿着衣裳涉水”,“揭”意思是“提起衣服”。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经典名著作者观点的能力。第二则材料中“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是说“用麻线来做礼帽,这是合乎礼的;如今用丝来制作礼帽,这样省俭些,我赞成大家的做法”。由此可知,孔子赞同大众改用“纯”的做法,认为用“纯”更为节俭,也不妨碍致哀,这说明他懂得应时而变;第三则材料中,孔子针对子贡的质疑“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去死,却又辅佐桓公),指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
17、国)在诸侯中称霸,把天下纳入了正轨,民众到如今还受到他的好处”。这在更高的层面实现了“仁”,体现了孔子评价人物富于灵活性,不刻板。参考译文:孔子在卫国,一天正敲击着磬,有一个挑着筐的汉子从门前走过,便说道:“这个击磬是有深意的呀!”等一会又说道:“磬声砼砼的,可鄙呀!(它好像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没有人知道自己,这就罢休好了。水深,穿着衣裳涉水走过去;水浅,无妨撩起衣裳走过去。”孔子道:“好坚决!没有办法说服他了。(论语宪问)孔子说:“用麻线来做礼帽,这是合乎礼的;如今用丝来制作礼帽,这样省俭些,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论语子罕)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去死,却又辅佐
18、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把天下纳入了正轨,民众到如今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在左边开的落后民族了。难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论语宪问)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9-10 题。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述而 子日:“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 述而 9“悱”解释为_,“抑”解释为_。10孔子一方面说要“诲人不倦”,而当学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时候,他却说“不复
19、也”,这两者之间是否有矛盾?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9 想说而说不出的样子。只是。10不矛盾。“诲人不倦”的意思是教学生不厌倦,这是孔子的教学态度,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孔子的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教育非常强调启发诱导的时机,如果学生没有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就不用再教他,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两者并不矛盾。【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中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第一空,这句话意为: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悱”:想说却说不出来。第二空,这句话意为:不过是朝着圣与仁的方向去努力做而不厌倦。“抑”:只是,只不过。10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分析评价作者观点的能
20、力。孔子认为学而不知满足是知,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是仁,他谦称道,说起圣与仁,自己还愧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自己也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自己也会不感疲倦地去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也是他的教学态度。即不厌其烦地教诲别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讲的是教育者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让受教育者开启活泼的心灵、生动的智慧,能够独立思考。这是一种典型的“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他反对“填鸭式”的机械教学做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是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的。是教学的方法。这二者一为态度,一为方法,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参考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
21、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孔子说:“如果说到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是朝着圣与仁的方向去努力做而不厌倦,教导别人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弟子学不到的。”【高考链接】【2021 年浙江高考试题】根据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论语阳货)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1(1)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教育弟子要爱人:在“颜渊,季路侍
22、”章中,孔子表达了自己“爱人”的志向,其具体内容是什么?(2)第二则材料中,孔子说憎恶四种人,另举一个孔子“恶人”的例子。2有观点认为,第三则材料中的“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能够使人有好名,能够使人有恶名”。试举例分析。【答案】1(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2)如:乡原,德之贼也,巧言令色,鲜矣仁。2仁者评定某人品质的好与坏,都可以被普遍认同,这样的评判具有道德权威性,会成为历史的定论。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方面批评他生活奢侈,行为越礼,否定他“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一匡天下”的贡献,评定他是“仁者”。又如:孔子称赞伯夷、叔齐“求仁得仁”,为“古之贤人”;批评季氏僭越礼制,开
23、启了祸端。【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颜渊、季路侍”章中相关内容为: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故此处应填“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2)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恶人”即厌恶别人。此处可理解为孔子认为不好的否定的人或者事。比如“小人穷斯滥矣”,小人遭受困厄就会胡作非为;“乡原,德之贼也”,不分是非的老好人,是道德的破坏者;“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相关观点的能力。观点是讲仁爱的人,能够使人有好名声,使人有恶名声。可理解为仁者本身有号召力,
24、能得到人们的信服。故此仁者评定某人品质的好与坏,都可以被普遍认同。这样的评判具有道德权威性,会成为历史的定论。比如孔子评定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称赞颜回贤德;孔子评论子产说:在他身上体现了君子的四种道德准则:“他约束自己行为谦恭严谨,他事奉君主敬业负责,他爱护百姓以实惠,他调度百姓遵循法度。”说明“君子”决不是“老好人”的称谓,更是做实事、会做事、做好事的代名词;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方面说,“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批评他生活奢侈,行为越礼,否定他“知礼”;一方面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此为肯定管仲“一匡天下”的贡献,评定他是“仁者”。参考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别人。”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说:“只有讲仁爱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