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歌栏目现状分析及其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影响探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生态民歌栏目现状分析及其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影响探讨.pdf(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原生态民歌栏目现状分析及其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影响探讨 加强对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是近年来热议的话题。随着阿宝、王二妮等歌手走上春晚舞台,原生态民歌通过电视这一现代媒体进入了大众视野,这对于扩大原生态民歌的影响,为其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自然是有所裨益的。然而,也应该注意到原生态民歌最大的也是最需要保护与传承的特色就是她的土生土长、原汁原味;一旦有现代化手段加入,无论是什么手段,都势必消减甚至颠覆其“原生态”的特色。民歌中国是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于 2004 年开播的一档原生态民歌节目,也是“中国唯一一档以中国原生态民歌歌种版图概念全景展示的中国民歌艺术”的节目,至今已走过十个春秋,本文以民歌中
2、国节目为考察对象,通过该节目发展现状及优劣得失,探讨电视媒体对原生态民族音乐所产生的影响。一、民歌中国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简述 2004 年春节期间,央视西部频道播出了西部民歌大赛擂台赛。此次大赛共有来自全国 44 个民族的 1300 余名歌手参赛,最后有 96 名歌手进入决赛。赛事几乎将我国西部的所有民歌歌种都纳入其中,尤其蒙古族的“呼麦”唱法等极为罕见的歌种在电视中首次亮相,使赛事引起了巨大反响。甚至有评论称“大赛标志着原生态民歌以集团军方式进入电视传媒”。民歌中国最初的创意即来自此次大赛,节目总编导王冼平从一开始就将原生态定位为节目的核心理念。2004年 3 月 29 日,民歌中国正式开播,
3、此后一年多的时间,栏目尚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形式较为单一,一般是由主持人先对民歌手进行采访,然后由歌手展示民歌,接下来播出该民歌歌种的相关资料,节目的最后会安排一个民歌的 MTV。在这一年多的摸索中,每期节目基本都是在演播室内完成,虽有形式单一之弊,但却将中国几乎所有的地方性民歌歌种都覆盖其中。王冼平之后曾表示:基本上完成了栏目组的预定计划。2005 年民歌中国进行了节目改版,实行每天(周一至周六)一个主题板块的形式:周一“民歌故事”,周二“民歌寻访”,周三“民歌影像”,周四“民歌博物馆”,周五“民歌版图”,周六“新民歌”,这样的改版是节目更具标识性和层次感。除形式外,此次改版在节目内容上也做了
4、较大改进,增加了外景拍摄的内容,同时聘请地方台的摄影师带着作品来讲述他们对原生态民 2 歌的亲身感受。应该说,经过 2005 年的改版后,民歌中国真正成为了一档原生态民歌的节目,因为“原生态民歌”不止是民歌,更重要的是“原生态”,欠缺了外景拍摄就等于割裂了民歌与其“生态”直接的联系。2006 年,节目再次改版,周一改为“民歌民说”,周三改为“原生圆梦”。10 月,民歌中国栏目组策划了大型系列节目“2006 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这一系列节目再一次将原生态民歌推上舆论关注的焦点。同时,凭借这一系列节目成功所积累的经验,民歌中国栏目组在其后几年中经常策划与之类似的大型节目,对我国的民歌事业贡献卓
5、著。2007 年,民歌中国栏目在积淀了三年的基础上再次全面改版,定名为民歌世界,在节目中增加“民歌经典”版块,介绍国外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应该说,经过了三年的发展,民歌中国已经成为一档十分成熟的民歌栏目。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就在此时,栏目的发展陷入低谷,2007年下半年的节目基本都是之前节目的重组,几乎没有新的内容;到2008年,使用了仅一年的名称“民歌世界”被撤销,栏目名称恢复“民歌中国”,这与栏目的经费紧张有着莫大关联。2008 年至 2012 年,民歌中国栏目在保持较高文化品位的前提下平稳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节目内容已不限于原生态民歌,很多地域性的民间歌舞艺术进入到节目内容制作。2012
6、 年始,栏目由周一至周六每天一期拓展为周一至周日,增加“周末民歌会”版块,该版块内容以民歌欣赏为主。2013 年至今,民歌中国栏目总体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水准急剧下滑,多期节目基本都是“演唱会”的形式,即由不同歌手轮流唱歌以供观众欣赏,而且所演唱的歌曲已不限于原生态民歌,甚至不限于民歌,很多流行歌曲进入节目。同时,有关中国原生态民歌的背景介绍和文化解析的内容在节目中少之又少,甚至消失殆尽。二、对民歌中国栏目现状及造成原因的分析 通过前文的叙述可知,在节目创播之初至 2012 年的八年时间里,民歌中国栏目基本保持了其原生态、小众化的节目品质;而且在此期间对中国原生态民歌的介绍也能基本复现其生态性。因
7、此可以说,在2004 年-2012 年的 8 年期间民歌中国栏目为我国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发扬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在2013 年以后,栏目发生质变,已无法再将其定义为“原生态民歌”栏目,这就 3 意味着原生态民歌栏目彻底淡出了电视媒体。当然,并不是说原生态民歌与电视舞台彻底绝缘了,在许多其他类型的音乐栏目或大型演出中,依然有原生态民歌节目的出现,但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表演基本割裂了民歌与其“生态”间的联系,对于受众而言,“看看热闹”可以,要想深入了解则需通过其他途径(如学术专著等)。三、电视节目对原生态音乐的影响 凡事皆有两面,当原生态民歌以电视栏目的形式出现在大众传媒之中,其必然对民歌本身构成积极和
8、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从积极方面说,电视会促进原生态民歌的整理与保护。电视作为现代化媒体可以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那些濒临灭绝的原生态歌者进行录音、录像等整理工作,这就起码完成了对原生态民歌的保存,使之不会不留痕迹的消亡。比如新疆刀郎地区的刀郎木卡姆,现在仍然会唱的仅有二十余人,且年龄都在 60岁以上,也就是说,如果这些老人去世,刀郎木卡姆即成绝响。这种情况下,以电视栏目的手段对其进行收录整理,至少可以使人知晓其曾经存在的事实。同时,电视大众化的传播效应可能唤起有识之士对原生态民歌的传承意识,从而使更多的人参与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效果会更加显著。其次,电视有电视的规则,而这种规则与原生态
9、民歌的“生态性”并不能完全契合,即便是民歌中国这样努力维护其“原汁原味”的栏目,也必然会有损其全貌。比如,据王冼平叙述,民歌中国曾经制作过一期节目,节目中有西藏某一活佛“跳锅庄”的镜头,因内容涉及宗教问题,节目未能通过审核。再比如,我国多数的原生态民歌歌种无论是陕北的“酸曲”、青海的“花儿”,抑或以内容纯正著称的客家山歌,都或多或少的含有情色内容,而这些在进入电视栏目时就都被屏蔽掉了。这样一来,大众就极易误解为电视上看到的就是原生态民歌的全貌,不利于对其文化价值的正确理解。对于原生态民歌而言,电视栏目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在用电视传媒对原生态文化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度”,尽量做到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