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pdf(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z.历史文献学 题型:填空题 20、名词解释 40、简答题 20、论述题 20 王应麟玉海;版本学有叶德辉书林清话,是第一部版本学专著,辑译之书的鼻祖 清末大官僚王懿荣-1899 年鹗,第一部甲骨著录著作铁云藏龟-诒让契文举例-整理和研究甲骨文最有成就的是: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假设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宋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编写完成册府元龟宋真宗时完成,都是北宋时编写的,故后世合称此四书为宋朝四大部书,或宋四大书。目录学开端人物六分法成果:六分法即创始于歆的七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目录书籍 史记三家注:俗
2、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守节注。敦煌三大家:亮文、向达、王崇明 正史:指官修的以纪传体为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双璧: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振直斋书目解题 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有解题的书目,在学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名词解释 文献、辨伪、辑译、向、三通、校勘、玄、四分法、六分法、底本:是校勘时选用的本子。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巧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版本:是相对于以前的抄本,专指雕版印刷复制的书籍。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屡次传抄、-
3、.z.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随着时代的开展,版本也开场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尤氏遂初堂书目第一部著录版本的书目。金石: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反切法:前面字的声母与后面字的韵母和声调,例如都宗Dong 文献的涵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根据此定义,不仅传统的纸本载体,以及纸产生以前的竹木简牍、帛书这些习惯上归入文献围的记录文字容的载体形式属于文献,而且历代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摄影技术作品、影视胶片磁带录音磁带、电脑磁盘光盘等等,均属文献。文、献二字联成一词,出现在中国古书上,是从论语开场的。过去封建学者们所强调的征文考献,便是说要
4、了解过去的历史,一方面取证于书本记载,一方面探索于老耆旧言论。用文献二字自名其著述,起于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穿历代典章制度的 文献通考。文献学的概念,广义、狭义;历史文献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开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文献学是在文献工作经历积累的根底上产生和开展起来的。为了收集、整理、交流和利用文献,就必须对文献的特点、生产方式和整理方法进展研究,从中总结出规律,从而逐渐形成了文献学。研究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开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开展历史等。治学的根底、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关于历史文献
5、,目前大致有三种解释。一种是将历史文献等同于文献或古典文献。第二种解释是把历史文献视为文献或史料的一个组成局部,强调其专业属性和容特性。第三种看法是历史文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玉杰、-.z.王继光认为:广义历史文献,系指一切文献;狭义历史文献即历史学科史料文献,其中历史学记注与撰述的典籍是狭义历史文献的主体。具体地讲,历史文献只是文献中的一个类别或组成局部,它有着特定的时间界限和容围。历史文献的时间围应以三代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宜。就容围而言,历史文献必须同时具备历史价值或曰史料价值和文字资料两大要素。广义上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一般是以历史的时间概念来划分围,因此只要是 1919 年以前的典籍都属
6、于历史文献,细分起来,包括史学方面的传统文献狭义历史文献、文学史文献、哲学史文献、经济史文献、军事史文献、教育史文献、中医史文献等等。而狭义的历史文献学,则以历史的学科概念即史学来界定其研究围和对象,从而与文学史文献、哲学史文献、经济史文献、军事史文献、教育史文献、中医史文献等相区分,而仅仅以史学方面的古籍,即以四部中的史部书籍为其主要研究对象。而历史文献,首先,从时间概念来看,一切文献都是各种知识的记录。时间就好似一个链条,过去时间中产生的文献叫历史文献。这个时间链条,是极不稳定且稍纵即逝的。其次,从学科体系来看,广义历史学包括自然界的变迁以及最初人类会活动开展的过程,容涵盖十分广泛。广义的
7、历史文献,它包括世界上的一切著作,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文学专指人类社会史,即所谓狭义历史学。历史学典籍则指古代各个阶段分类分录中的史部典籍,以及现代文。章学诚:字实斋。会稽今人。乾隆四十三年进士。曾主讲定州定武、莲池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所著文史通义共9 卷篇 6 卷,外篇 3 卷,是清中叶著名的学术理论著作。与同时代其他在文献学领域做出奉献的学者相比,章学诚的奉献更为全面更为突出,他不仅是实践家,而且对于文献学作为一个整体的认识,也更为清醒,更有系统理论方面的建树。所撰校雠通义,集中表达出他在文献学方面理论建树。十通、九通-.z.习惯上称通志
8、、文献通考、通典为三通;清代乾隆年间,参加官修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称九通;1935 年再加上清朝续文献通考,总称为十通。所谓的伪书,主要指两方面的情况:一是一部书的一般公认的著者并不真实,二是所题著作时代不可靠。伪托、伪书出现原因:一、在封建社会,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崇拜古人而鄙视同时的人;二、每逢统治阶级下诏求书,或者说明献书有赏,于是投机取巧的士大夫们便乘时制造伪书,行欺牟利。三、封建社会的学者们,有彼此轻视、互相攻击的恶习。四、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不独论学有门户之争,势同水火,而有关政治的斗争,更加厉害。伪书集中产生的时期:战国之末、西汉之初、西汉之末、
9、晋之交、两晋至六朝、明中叶以后。伪书种类:全部伪、局部伪、容不伪而书名伪或作者伪、版本伪。著名的注 南朝宋裴松之所作三国志注不同于以往的史注,独具一格。裴松之认为寿三国志失之于略,时有脱漏,于是收集三国史料凡一百五十余种,充实寿之书,表达出 三国志注的重点是补充史料和考订史实。梁孝标作世说新语注,不拘于词语的诠释,广搜材料,全注引经史杂著四百余种,诗赋杂文七十余种,对原书所述容,或是加以充实,或是发其含蕴,或是考其当否,或是纠其谬误。北郦道元所作水经注是第一部突出地理特色的注释典籍。水经原文极简,只记述一百三-.z.十七条水流,而记每条水流亦寥寥数语而已。为什么要做考证、意义 考证,又称考据。
10、是研究历史文献或历史问题时,依据资料对其进展考核、证实和说明,是指考订一书中所记载史事的真假对错问题。考证是整理、鉴别史料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和重要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考证不是单一、独立的一种方法,而是与整理、搜集史料的其它方法密切相连的,在一定程度上是目录版本、辨伪、校勘等诸方法的综合运用。我国史书浩如烟海,所包括的史事材料极其丰富,但由于时代的变迁,记录人的见闻、认识围有限等等各种复杂的原因,文献中所记述下来的史事材料,往往谬误百出。因此,欲对历史*事作出论断,必先搞清楚史事的真相及来龙去脉。意义不祥,自补。校勘简答、填空、论述 文献校勘主要还是古籍校勘,其他近代以来新参加文献领域的容,
11、如出土简帛、文书档案等,在校勘方面也仍要使用传统的古籍校勘方法。而这种校勘,自向、歆父子以来,经过二千多年的开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规。校勘的目的是恢复作者原稿的本来面貌。古籍的致误原因即为什么和今天出版物不同:一、除个别明人和少数清人著作尚有原稿,绝大多数原稿都没能流传下来,因而不可能如同今天的做法,利用原稿来校对;二、流传下来的古籍一般是刻本或抄本,还有少量活字本,但不管刻本或活字本,过失都远远超过今天的出版物,而抄本在传抄过程中,抄错的现象就更多。三、古籍流传至今,一种书往往会有多种刻本或抄本等不同版本,各种版本之间也往往会存在文字歧异出入、甚至容多少繁简都会不同。古籍的错误类型:误讹
12、、衍、脱、倒。-.z.从事校勘的要求:一、要在文字、声韵、训诂方面有些素养,并对通行的、常见的古籍,务求比拟精熟;二、需要按照校勘工作规,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三、要有严肃正确的态度,一定要慎重从事,慎而又慎,必须明确,校书的目的是恢复原书本来面目,而不是替前人改文章。校勘四法 对校法:也称为版本校,是最根本的校勘方法。是在广泛搜集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的根底上,从中选择一个错误较少的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进展校勘的方法。本校法:是用一部书的本身进展校勘,通过前后文字的对照,比拟找出其中差异,从而发现并改正错误。他校法:就是用与本书相关的其他书籍进展校勘。理校法:在校勘时,运用推理的方法进展校勘,
13、是校勘的补充方法。运用分析、类比、综合等手段,据理推断文献中的错误。校勘的依据 一、龟甲、金石刻辞、汉初竹简、帛书,和六朝隋唐写卷等实物载体,都足以作为校勘古书的依据,它们较任何刻本的时代都要早得多,可靠性也就更大。二、可从多种古书中找出许多容一样的篇章,作为校勘的依据。三、可依据较早的传注去校订正文。四、还可依靠类书和旧注所引古书,来校订今日通行本的错误和脱落。但是必须指出:古人引书,不一定完全符合于原文,做到一字不差。特别是在引用之际,有节略其辞的,也有引用书意的。注释种类传、注、章句、集解、释、正义、直解、笺 传:注释的一种重要形式。解释传经义的书称之为传,传是转述的意思,也就是讲解经义
14、-.z.以传示后人。先已开场使用,例如春秋三传。如果是集诸家之说以注经,则叫集传。注:古代注释中最通行的一种叫法。最早在西汉就有了以注为名的书籍了。在多家注释根底上进展注释,称为集注,如孟子集注、老子集注等。知几指出传与注的共同点是以训诂为主,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注就是玄的三礼注。章句:传注的一种。与传注比拟简明不同,它往往比拟繁琐,是对古书进展逐句逐章地加以详细注释的一种体例。它的特点除了解释词义外,还注重以分章析句的方式串讲经文大意,并在每章的末尾总括此章的容要旨。集解:解就是解释的意思,集众家之解,则称集解。解这种名称在东汉用得最多。疏、正义、直解:最早以疏为书名的是三国时吴陆玑的毛诗草木鸟
15、兽虫鱼疏。到南北朝时期流行一种叫义疏的注释体裁。它的特点在于它在注释经书的时候,选取一种古注,不但解释经文,而且对古注也一并解释,注中再注。到唐太宗时,孔颖达奉敕以义疏之体例注释五经,用以统一经义,称为正义。而直解是元代出现的一种注释形式,是用当时的白话注解经书的一种方式。笺:最早是从东汉的玄开场用作书名的。他注诗经,为了以示和毛亨、毛苌的不同,和不使后人将自己的注释和毛传的容相混杂,他把自己的讲解标明为笺。注释不同时期的校法 注即注解,释即讲解。注释古人给它取了一个专门的名词,叫训诂,训就是讲解的意思,诂是指古言。讲解古言使人通晓,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注释。早期的训诂还主要是字词形、音、义的解释
16、。后来其围逐渐扩大,包括对文献容的解释。注释的种类很多,因传、注两种名称用的最多,所以历史文献的注释,也叫传注学。传,取义于传述,指相承的资料或师说。注,取义于灌注。传注学是注解历史文献的学问。-.z.起源:我国古代的注释起源很早,在远古文字产生之初就产生了。由于汉字的特点,一是方块字,一是单音,应用起来与实际语言不能完全一致,加上古代以竹简和木版记录语言不能不求省,这就不免常有使别人不了解的地方需要解释,于是就产生了最初的传注。两汉:注释学开场兴起。标志着汉代注释开展水平的是尔雅、方言、说文解字三部专书的出现。隋唐:特别是唐帝国建立,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对于经书的解释要求一致。于是,规定五经的
17、定本,由孔颖达编写的五经正义就成为天下士人学习的官本。这个时期的传注家尊重汉人旧注,因此唐人注疏的特点是演绎申说有余,而创造缺乏。宋朝:理学盛行,治学讲求义理,形成一代学风主流。宋人则注重用简明的语言注释前人的著作。这时期对古书注疏最有奉献的是朱熹,朱熹本身是理学家的代表人物,积极吸收汉注中的精华,摒除唐注的繁琐,尽力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注释。朱熹不迷信前人注解,大胆疑古。元明:元代由于异族统治,学术遭到很大破坏。而且本身历史比拟短。而明代思想文化禁锢加剧,学习八股文成为文人仕宦的必由之路,传统的注释之学衰落下降到了极点。但明末顾炎武开场提倡经世致用,在治经时开场注重考据,开有清一代朴学风气之先。
18、清代:清代是注疏到达顶峰的时代。此期对注疏研究已走到自由王国,出现了大批文字学家和大量高质量的注疏经史子集的著作。辨伪的必要性 文献学上的辨伪,是对古代文献本身进展科学的考察,以区别其真伪,从而确定其价值的一门学问。中国古代,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大量的伪书,伪书的情况在古籍中是普遍的存在。伪书对于学术研究,造成很大的问题。学术研究以文献材料为根底,根底不牢靠,如何能够取得科学的成果。研究古代的学问,即从事所谓文史之学,主要依赖古文献,如果使用的文献不可靠,-.z.必然会影响到结论的可信性。因此辨伪是文献学中一项重要的工作。由于伪书的普遍存在,所以辨析伪书,成为学者们重视的学问。如何正确对待辨伪
19、:一、必须实事。辨伪是项复杂的考证工作,必须坚持实事的态度。二、辨伪是一门学问,只有博闻多见,广泛稽考,才能发现作伪之迹。三、对伪书不能全盘否认,要细加鉴别,要区别不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理。四、辨伪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要以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武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耐辨伪上做出科学结论。辨伪梁启超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史料搜集与鉴别总结辨伪十二公例,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一书中,梁启超对辨伪方法阐释得更加详密,扩展为三十二条,可供参考。十二条公例是:一、*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突然出现者,十有八九是伪书;二、*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容等与旧本完全不同者
20、,十有八九皆伪;三、*书不管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四、其书流传之绪,从它方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今此题*人旧撰为不确当;五、*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左证,而今本与之歧异者,则今本必伪;六、其书题*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局部伪;七、*书虽真,但其中有一局部经后窜乱之迹既确凿有据,则对其书之全体须慎加鉴别;八、书中所言确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九、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两具伪;十、由文体之时代特征可以断伪;十一、书中所言时代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为伪;-.z.十二、书中反映的思想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为伪。人物提出的辨伪方法参看
21、八九十编 简答题 辨伪工作始于西汉。第一个正式揭开辨伪学序幕的是西汉向。西汉末向整理群书,撰写别录,歆据之以成七略都有辨伪的容,从汉书艺文志可以看到他们辨伪的成果。南朝勰创造文体辨伪法;北朝颜之推创造地名辨伪法。直到唐代中叶,知几才首倡辨伪,柳宗元继承这一学风,在区分诸子伪书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他在辨伪容和方法上均有开创,影响很大。宋代辨伪风气盛行,有的学者由不信汉唐旧注进而大胆疑心经典,使辨伪古籍开场成为系统而有条理的工作,并且辨伪方法渐密,容渐广。元初学者孟頫、吴澄在古文尚书辨伪方面直承南宋之风。明代是辨伪学比拟成熟的一个时期,辨伪学者成就颇丰。明代辨伪学以宋濂、梅鷟、慎、胡应麟为代表。清代
22、辨伪学到达一个顶峰,代表性的有际恒的九经通论,对经书进展辨伪。又作古今伪书考,是继四部正讹之后的辨伪专著,分经、史、子三类,共辨伪书或真伪杂糅之书 91 种。清末民初,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王国维的今本竹书纪年疏证都是有名的辨伪之作。梁启超所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辨伪之学有所论述,在总结清代辨伪工作的根底上,提炼出一套辨伪方法。20 世纪 20 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为廓清有关古史的荒唐传说,继承乾嘉学派的传统,做了大量相当透彻的考辨工作。以下是具体人物辨伪方法:知几的辨伪方法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据本人自序及其碑铭证伪;二是据门人记录证伪;三是据目录证伪;四是据引文证伪;-.z.五
23、是据史书记载证伪。而柳宗元开考辨群书之先河,其辨伪方法如下:一是指明了剽窃群书是作伪的重要手段;二是创造了从学术源流辨伪的方法;三是创造从称谓上辨伪的方法。南宋朱熹辨伪途径有二,一是着重探讨作品的思想容,所谓义理之当否;二是注意考证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时代、图书的流传情况、文章的体例、使用语言的修辞等,即所谓左验之异同。明代宋濂在辨伪学上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提醒作伪类型,即有所附丽或凿空扇虚;二是正统色彩较为浓厚;三是辨伪态度比拟客观;四是探索古书通例。晚明胡应麟的辨伪八法如下:一、核之七略以观其源,一本可疑的古书,先查看汉书艺文志里曾否有著录过。二、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接着便是检查历代经籍志或艺
24、文志,看此书是什么时候出现或佚失的,书流传大体就可以清理出个头绪。三、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如各志均未记载,则须翻阅与此书同时代的其他著述,看有无引用的。四、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再考察一下此书出现以后的各种著述,看是否有引用抑或发挥此书中*种观点的。五、核之文以观其体,把此书所使用的语言、文体和同时代、同类的其他著述比照,看其有无差异之处。六、核之事以观其时,它所阐述的一些事件,和当时的历史实际是否符合。七、核之撰者以观其托,如果以上六点的答案均为否认的,则此书必伪无疑。但还得-.z.注意两点:一为作者是谁是古人还是今人以此可以考察出作伪者的用心 八、核之传者以观其人,二为传者是谁查出传者,
25、对认清作伪者会有所帮助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核之传者以观其人。核兹八者,而古今赝籍亡隐情矣。杜泽逊主要根据四库提要中涉及到的辨伪书,写成文献学概要,归纳为二十条,代表清代中期乾嘉学者辨伪的成就,同样很有道理。晚明胡应麟辨伪成就突出,著四部正讹,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文献辨伪专著。胡应麟在书中首先提出辨伪的重要性,然后将古籍中的伪书条分缕析,予以辨证,所辨之书达 104 种,围扩及经、史、子、集四部。他把伪书分为 20 类,并总结前人经历及本人实践,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总结出了辨伪八法,从文献著录
26、情况、作者处境、文体形式、语言称呼及典籍由来等方面进展考辨、审订,促进了辨伪工作的进展。梁启超是近代以来在文献主要是古书辨伪方面理论建树最为突出也是公认的这方面取得最大成就的学者,他系统地分析总结了历代伪书出现的原因和辨伪的一般原则,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尤其是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有集中的论述。梁启超先生从史迹、思想、文学三个方面指出辨伪书的必要:一是进化系统紊乱,梁启超所说的进化系统实即社会开展;二是社会背景混淆;三是事实是非倒置;四是由事实影响于道德及政治。心澂将他人成果汇为一编,以书名为纳,以诸儒辨伪之说列其下,集结为伪书通考一书,全书收录论辨之书 1059 部,后又增入
27、45 部,总数达 1104 部,是目前最完整的一部综合性辨伪工具书。辑佚就是将亡佚图书的存于他书的容抄录出来,重新编辑成书以恢复或局部恢复亡佚图书面貌的方法。辑是指搜集、编辑,佚是指散佚。辑佚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容之一,是整理研究中国-.z.古籍的手段之一,也是从事中国古代文史研究的根本功之一。清代辨伪 清代辨伪学到达一个顶峰。代表性的有际恒的九经通论,对经书进展辨伪。又作古今伪书考,是继四部正讹之后的辨伪专著,分经、史、子三类,共辨伪书或真伪杂糅之书 91 种。万斯同在群书辨疑中对易传周礼仪礼左传等书都提出了疑问。阎假设璩尚书古文疏证。述考信录对先古书几乎都疑心是伪书,推翻了许多伪史。际恒的古
28、今伪书考的辨伪价值:批评默证法,反对滥用虚证,归纳辨伪条例,阐发一己之见。辑佚就是将亡佚图书的存于他书的容抄录出来,重新编辑成书以恢复或局部恢复亡佚图书面貌的方法。辑是指搜集、编辑,佚是指散佚。辑佚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容之一,是整理研究中国古籍的手段之一,也是从事中国古代文史研究的根本功之一。辑佚的分类:一是辑佚书。辑佚书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全书亡佚,其二是局部散失。二是辑佚文。辑佚书分而言之可谓辑佚文。三是辑佚诗。即对单篇诗词的辑佚。辑佚文、辑佚诗的数量比拟少,一般文献学上的辑佚都是指辑佚书。辑佚构成条件:其一是佚书曾经作为一个独立的文献单位存在过;其二是现时这本书已经不存在或有了残缺;其三是现
29、时客观上有着可辑的容或资料。辑佚的产生和开展:辑佚古书的工作,一般认为始于宋代;到了元代,辑佚反而衰落;明代辑佚有一个特征,就是表达了明人好奇、好异的治学风气;大规模地辑佚古书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是在清代。清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大批佚书,仅著录于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即达 386 种,4926 卷,整理和保存了极其丰富的有重要价值的史料。-.z.民国以后,辑佚进入相对低潮时期,大规模的综合性的辑佚之作不多,较多的是一些专书的辑佚。与辑佚书的低潮相反,民国以来辑佚理论却有较大的开展。清代辑佚的开展:一、辑佚出的文献数量最多;二、涌现出一批著名的辑佚学者;三、形成了不同的辑佚流派;四、辑佚
30、的门类非常广泛;五、辑佚体例越来越规。关于辑佚书的鉴定标准,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曾提出四条:佚文出自何书必须注明,数书同引,则举其最先者,能确遵此例者优,否者劣;既辑一书,则必求备,所辑佚文多者优,少者劣;既须求备,又须求真,假设贪多而误认他书为本书佚文者则劣;原书篇第有可整理者竭力整理,求还其书本来面目,杂乱排列者劣。辑佚的资料来源:类书;史书;总集;地志;古书注解;杂纂、杂钞;金石、考古。关于辑佚书的途径和方法,梁启超总结为以下四条:以唐宋间类书为总资料;以汉人子史书及汉人经注为辑周古书之资料;以唐人义疏等书为辑汉人经说之资料;以各史传注及各古选本各金石刻为辑遗文之资料。关于辑佚书
31、的途径和方法,当代学者舜徽在所著中国文献学中也提出五个方面:取之唐宋类书,以辑群书;取之子史及汉人笺注,以辑周古收;-.z.取之唐人义疏,以辑汉经师遗说;取之诸史及总集如文苑英华之类,以辑历代遗文;取之经典释义及一切经音义以慧琳音义为大宗,以辑小学训诂书。目录学不同开展时期的几个著名成就 四库全书总目由乾隆年间纪昀、戴震等人编撰。为我国古代最巨大的官修图书目录,根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我国重要的古籍,特别是元代以前的书籍更完备,该书著录了清乾隆以前包括哲学、史学、文学以及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文化典籍一万多种,为我国收书最多的目录,而且写有容提要和评论,为学者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
32、,提供了一部翔实的书目。但它是由乾隆钦定、督办的官修书目,在图书入选、容著录、提要、评论等方面,都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观点和利益。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属于史志书目,汉书十志之一。汉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表达了先学术思想源流。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并且是第一部采用四部法的史志目录,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开展,影响极大。隋书经籍志由征、延寿、敬播编撰,是唐初官修的一部目录,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的一部重要史志目录。
33、它主要依据隋代、唐初的政府藏书,并参考以前的有关目录书编纂而成,是现存最早的四部目录。二十六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书、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综上是二十四史;后加上清史稿、新元史逐成二十六史。通典唐杜佑撰,共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记载了上古至隋唐-.z.的制度,二十略。文献通考南宋马端临著,共三百四十八卷,简称通考,实为通典的扩大与续作。唐会要北宋王溥撰,共一百卷,王溥采择唐宣宗以后的故事加以续补,撰成唐会要,但所补宣宗以后事并不多。宋会要辑稿共三百三十六卷,清
34、代徐松根据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宋代官修宋会要加以辑录而成。大唐六典共三十卷,由唐说、九龄、林甫递监修,所写多依据颁行的唐令和其他官文书,与通 典、唐会要、册府元龟的唐代局部同属第一手资料而受重视。书的形式从卷轴装、旋风叶、蝴蝶装、包背装,到后来的线装。刻书系统从宋代起就已形成,根据不同刻书单位,一般可分为官刻、家刻和坊刻三类。书目分为官簿、史志、私录、专门性书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尤袤遂初堂书目,振直斋书目解题,可考宋时典籍的存佚、真伪,一直被考证家所重视。专载历史书籍的目录,当推裴松之的史目为最早。章学诚有志于修成史籍考,才算是史部目录有专书的编述方案。清代史实方面的整理黄宗羲明儒学案,万斯同明
35、史稿,马骕绎史,述考信录,毕沅续资治通鉴,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翼廿二史记箚。六分法、四分法 六分法汉成帝时,向等人校书的分工是按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来进展的,把学术分类的精神融贯到了图书分类中。向的别录是一部提要书目总编。歆在其父的根底上,进一步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分类著作七略。七略将图书分为六大类,即六艺-.z.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而以辑略总冠全书。这就是图书分类目录的六分法。六分法是我国图书分类目录的最早分类法,史籍却并没有附入六艺略的春秋家后。这正反映了当时史籍数量少的现实。四分法始于默的中经,西晋荀勖因中经而更著新簿,分为四
36、部: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经史子集的顺序是由东晋的充改定的。正式采用经、史、子、集之名来命名甲、乙、丙、丁四部的是唐代史馆官修的隋书经籍志,清乾隆时,四库馆臣编辑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即以经、史、子、集四部记录所收图书,其目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成为我国历史上体制庞大、总括群书的大型目录著作,四分法的体制至此完备。历代校雠学家整理文献的业绩简答题 中国历史上有大名的校雠学家,也就是奉献较大的文献学家。所谓校雠,本不限于勘对文字异同,而尤重在他们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功,为不可没。历代校勘学者整理成
37、果 中国历史上有大名的校雠学家,也就是奉献较大的文献学家。所谓校雠,本不限于勘对文字异同,而尤重在他们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功,为不可没。向约前 77前 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沛县人。汉高祖弟楚元王交的第四代。值得注意的是在文献学方面的奉献:在文献校勘方面,提出一种规。向、歆父子同时受诏校书祕阁。向撰成别录,他的儿子歆在别录的根底上删繁就简,编为七略,为中国校雠学开辟了道路,奠定了根底。后来班固作汉书,又在七略的根底上,写成艺文志。历代史志,多沿其体。给后来学术界的影响,极其深远。玄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他所整理、注释的书,不限于六艺经传,也还注纬、注律。其代表作有三礼注、毛诗笺,而在学术领
38、域作出的奉献,大体和向相近。不同的地方,便在于他在介绍古代文化方面,起了翻译的作用,给后世学术界带来了许多方便。-.z.陆德明,名元朗,表字德明,以字行,吴今吴县人。经典释文是为当时的儒家十二经和老、庄作注释,其中列举各本的异文校勘文字,是今能见到的最早包含完整的校勘成果的著作。陆德明在校理群书的根底上,搜罗而涉览了数百家的音义专著,然后舍短取长,写成了集汉、六朝音训之大成的经典释文,创造性地打破了过去有关旧音一类写作的体式。他是继玄之后,在整理古代文献方面卓然有成的不废大家。樵所写的通志一书的精华,全在二十略。而他对校雠学上的主要奉献,集中发表在校雠略里,这也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将校雠写为专著的
39、开场。此外,樵独创了十二大类图书分类法,和明确强调类例的重要。而到了章学诚,他的著作很多,而以文史通义、校雠通义为其代表作,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主要容。他将樵在学术史上的崇高地位加以肯定,而自己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纪昀在整理文献方面,所负责写成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和别录相比;而所撰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又与七略相似。因此其作出了重大奉献。元济 一、元济最初着重译印政史技艺新书和编辑小学适用的最新教科书,后又大量辑印汉译世界名著和自然科学小丛书。著有校史随笔。二、四部丛刊:从 1919 年开场,到 1922 年完成。这是一部包罗宏富的大丛书。它集合了经史子集之书 323 种。所采用的底本,除涵
40、芬楼所藏外,还遍访海外藏书家,以及江南图书馆、图书馆所藏宋元明旧槧,缩印成为体式整齐的本子。1934 年,又继续搜集宋元精刻,印成续编收书 77 种,1936 年又续出三编,收书 71 种。于是四部中最常见之书的善本,也大约荟萃于此。三、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始于 1930,直到 1936 年才全部完成。从此全史中出现了最标注德尔本子,课据以订伪补缺,对史学界奉献最大。四、光绪中,黎庶昌出使日本,从日本收藏的善本书中,选辑中国早已失传的古籍 26 种,影-.z.刻为古逸丛书,氏仿其例,辑印一部善本丛书,成为续古逸丛书。而丛书集成初编则是主要从许多丛书里收集唐宋以下的笔记、杂说、丛钞以及偏僻文集和
41、零散著作。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罗振玉 一、从王懿荣最初收购甲骨,后转到鹗,出铁云藏龟。二、1912 年罗氏出版殷墟书契8 卷,1914 印成殷墟书契菁华,1914 年殷墟书契考释三卷,1915 年又印成铁云藏龟之余,1916殷墟书契后编2 卷,1933殷墟书契续编六卷。由此,研究甲骨文字的风气,也就大展开了。三、1937 年,罗氏综合古今所有钟鼎款识文字,无论一著录或未著录的拓本,影印成 三代吉金文存20 卷,从此考索商周铜器刻辞的人们,不必再从他处找资料了,这给予研究工作者以极大的方便,因而也推动了金文研究工作向前开展。四、熹平石经和汉晋木简的整理。宋代发现熹平石经,以洪迈隶释的著述最为详尽,备受学界推崇。1929 年七月,罗振玉以马衡的汉石经集拓为依据编次整理汉石经资料为汉石经残字集录一卷,八月又编汉石经残字集录补遗,9 月汉石经残字集录续编,11 月汉石经残字集录三编,不久,又编定集录四编。罗振玉根据敦煌的简牍文字的容,分为三大类。罗氏整理小学术数方技书和简牍遗文,王国维整理屯戍丛残,两人又各位考释。即于 1914 年编为流沙坠简,在日本付印。五、敦煌石室佚书和西陲时刻的整理。六、阁大库档案的保存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