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研究.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995241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研究.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研究 凌雅丽;钟安华【期刊名称】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18)004【总页数】7 页(P54-59,72)【关键词】清代;女子服饰;人物纹样;艺术形式;文化内涵【作 者】凌雅丽;钟安华【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3【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TS941.12 人物纹样作为中国传统纹样的一大类,在服饰上并不鲜见,尤其是在绘画、织绣工艺达到巅峰水平的清代,人物织绣纹样在服饰上的应用非常普遍。而在服饰品类中,以女性服饰数量最多,且装饰最为华丽繁复。清代人物纹样的题材丰富,造型多变,寓意深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现今国

2、内学者对清代人物纹样的研究集中在传统织绣品、长命锁、瓷器等方面,如刘洋的清代织绣人物纹样的民俗意趣,潘妙的清代汉族长命锁中的人物纹样,姜宏宇的试析清康熙瓷器人物纹饰艺术特征;还有学者针对某一类型的人物纹样进行研究,如梁惠娥在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品中童子纹样的艺术特征探析一文中就对童子纹样的造型手法、构图形式和色彩进行了归纳总结1;而以清代女子服饰为对象的人物纹样研究还较少,相关文献并不多见。本文以收集的 70 件清代女子服饰图片为标本,首先从艺术表现方式着手,分析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的造型、构图形式,色彩搭配及变化规律,以及人物纹样在清代女子服饰中是如何体现的。接着按不同题材归纳,针对不同的题材

3、阐述其艺术文化内涵。1 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的艺术形式 人物纹样在清代女子服饰品中的应用非常普遍,主要运用在女子的袍、褂、袄、衫各个部位,艺术形式丰富多变,具体表现于人物纹样在服饰中的体现、人物纹样的造型手法、构图形式和色彩特征。1.1 人物纹样在清代女子服饰中的体现 笔者整理了共计 70 件绣有人物纹样装饰的清代女子服饰,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及纹样线描图(表 1)可以看出,人物纹样主要以带状形式集中运用在女子袍褂衫的挽绣、滚边、云肩上,或者形成团状图案,以中心线对称散布在袍褂的衣身衣袖,其中属挽袖和滚边上有人物装饰的服装最常见,几乎每件服装的挽绣和滚边都织绣有人物纹样,还有少数几件服装

4、的人物纹样以水平带状式延续分布在衣身。表 1 人物纹样在服饰上的应用部位及布局模式分析表品类 数量 款式纹样线描图 应用部位 布局形式 品类 数量 款式纹样线描图 应用部位 布局形式images/BZ_60_499_568_786_718.png短衫 6 云肩、绲边集中分布images/BZ_60_499_721_786_784.png云肩、挽绣、绲边、衣身团状对称分布images/BZ_60_1474_600_1784_740.png 袍20images/BZ_60_498_793_779_947.pngimages/BZ_60_1473_761_1796_895.png 挽绣、绲边、衣身带

5、状延续分布上衣下裙 3 马面裙集中分布images/BZ_60_498_949_779_1047.pngimages/BZ_60_1473_896_1796_1030.pngimages/BZ_60_1473_1032_1796_1067.png褂10images/BZ_60_501_1048_773_1208.png挽绣、绲边集中分布马面裙2images/BZ_60_1496_1050_1796_1194.png 裙搭集中分布images/BZ_60_501_1209_773_1251.pngimages/BZ_60_1496_1197_1796_1242.png 袄 9images/BZ_

6、60_499_1236_775_1394.png 云肩、绲边、衣身氅衣 2衣身团状对称分布 images/BZ_60_499_1395_775_1443.png 滚边、云肩集中,衣身散点分布images/BZ_60_1499_1244_1778_1400.pngimages/BZ_60_508_1427_793_1579.pngimages/BZ_60_1499_1401_1778_1432.png 挽绣集中分布坎肩 2 衣身对称分布袍褂7images/BZ_60_508_1580_793_1636.pngimages/BZ_60_1540_1440_1745_1627.pngimages/B

7、Z_60_510_1627_768_1795.png 挽绣、衣身images/BZ_60_510_1797_768_1828.png 整体呈带状延续分布,局部散点分布 1.2 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的造型手法 从整体的造型模式来看,通常为组合式,主要有人物与人物组合、人物与动物组合以及人物与地景组合。多个人物处于一个限定的环境,人物作为主体处在画面的中心,周围修饰以花草树木、亭台楼阁。从单独的人物来看,不刻意追求具体的形象,而是强调表现人物在动态中的精气神。2 从表 2 的线描图可以看出,人物常常以 3/4 侧面的形象展示,头部和四肢是动作神态的关键,所以这两个部分的动作往往被夸张化。此外,人

8、物的形象被简化,没有复杂的人体结构,凹凸有棱角的人体线条被圆滑的弧线取代,仅仅通过夸大人物身上最鲜明的特点来区分其身份:老妇的头为鸭梨形,背部佝偻;儿童四肢短粗,头部圆润饱满;仕女高盘发髻,身形婀娜;高官头顶展翅幞头,胸挺胯粗,衣宽裳肥。1.3 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的构图形式 人物纹样的构图形式常常受到当时绘画流派的影响,注重画面的骨架。3总的说来,可以归纳为 5 类构图形式:散点式构图、斜角式构图、三角形构图、水平线构图和对称构图。1)散点式构图。散点式构图是将画面中人物进行分离组合,配置而成的点形框架结构。4 如表 2 中的百子嬉戏图,画面中的 4 个儿童姿态各异,位置随意,分别在上下左

9、右,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给人自由,轻松,饱满的感觉,但又都相聚于中间,以大块面的形式出现在画面中,给人一种整体的美感,该构图形式常常运用在画面中人物杂多且人物多为动态的情况下。2)斜角式构图。斜角式构图是画面中人物以近似对角线的方向分布。如表 2 中的线描图 2,主体人物呈左上右下的方向分布,方向性明确,视觉中心明显且上有极强的延伸性,在左下方和右上方还造成了留白的美感,该构图方式在人物纹样中最常见。3)三角形构图。三角形构图是指人物按照一定规律的几何形态排列,有正三角、倒三角和斜三角构图5。如表 2 中的线描图 3,3 个人物的定位呈斜三角,该构图相比于斜角式构图画面更稳固,右上角的男性在画

10、面中起到了协调的作用,画面整体均衡感强烈。4)水平线构图。水平线构图是指画面中多数或全部人物以一种水平线的方式排列组合,人物起势以统一的水平线为基准,画面元素起伏不明显5。如表 2 中的郭子仪祝寿图一,2 名官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画面平稳、安静,节奏舒缓。5)对称构图。对称构图是指画面以中轴线为对称轴,两侧的人物纹样近似对称。如表 2 中的郭子仪祝寿图二,画面两侧各有 2 位官员,或端盘,或抱拳,人物的体态和姿势近似对称,远处的亭子也以中轴线对称,画面整体严肃,稳重,协调。表 2 人物纹样造型手法、构图形式及色彩特征分析表纹样线描图(笔者描摹)造型手法 构图形式 色彩提取图(笔者上色)色彩的统

11、一 色彩的对比images/BZ_61_289_1062_732_1258.pngimages/BZ_61_289_1259_732_1455.png 人物、动物、植物组合 散点式人物局部色相使用邻近色(百子嬉戏图局部)人物与服装底色的色相、饱和度形成对比images/BZ_61_289_1456_732_1652.png人物、地景组合 斜角式 人物局部色相使用邻近色 images/BZ_61_289_1653_732_1849.png人物与服装底色的对比、人物之间色相的对比images/BZ_61_289_1850_732_1948.pngimages/BZ_61_289_1949_732_

12、2145.png 人物、地景组合 三角形 人物局部色相使用邻近色人物与服装底色的对比、人物之间色相的对比 images/BZ_61_289_2146_732_2342.png人物、地景组合 水平线人物局部色相的对比 images/BZ_61_289_2343_732_2539.png人物与服装底色色相、饱和度的统一(郭子仪祝寿图一)images/BZ_61_289_2540_732_2727.png人物、地景组合 对称images/BZ_61_1277_1062_1641_2738.png人物与服装底色色相、饱和度的统一(郭子仪祝寿图二)人物局部色相的对比 1.4 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的色彩

13、特征 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的色彩注重对比与统一,其用色变化会随着服饰的底色、纹样的主题、服饰穿着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虽然人物纹样的配色没有统一的规律,但我们可以从色彩的对比与统一来分析其色彩特征。人物纹样的色彩对比主要包括色相和饱和度的对比。色相对比是指色相环上任意 2 种或多种颜色放在一起比较时所呈现出来的色相差异。饱和度对比是指色彩鲜艳度的对比,也指色彩的纯度对比。6 人物纹样色彩多大面积使用饱和度高的色彩,小面积使用低饱和度的同色相色彩调和,用色相环上的邻近色对比,达到画面的统一。如表 2 中的百子嬉戏图,服装底色是高饱和度的红色,人物使用低饱和度的绿色和蓝色与服装底色形成强烈的对比,使

14、得人物形象更加突出,而在单个人物看来,衣褶之间使用临近的蓝色、绿色和黄色形成统一。又如表2 中的郭子仪祝寿图,服装底色是高饱和度的蓝色,人物使用蓝色的邻近色紫色和绿色,整体看来画面色彩协调,明度低,而在人物的衣服局部,紫红色和绿色作为一组互补色形成对比。2 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的题材类型 在清代女子服饰中,虽然人物纹样的运用不如植物、动物纹样那么普遍,但题材类型却丰富多彩,纹样多为织绣制成。清代刺绣继前朝之精髓,达到极盛。当时皇家织造为宫廷织绣的御用品,其数量之大、工艺之精堪称历史之冠。7 这也为繁复细致的人物纹样织绣提供了工艺基础。总的来说,人物纹样题材类型可以归为 5 类:神话传说、历史

15、典故、戏曲小说、民俗生活、宫廷生活。2.1 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人物纹样 神话类人物纹样是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的组成部分,多以佛道等宗教人物为主,取材以神话传说为样本,以祝寿、送子、祈福为主题,将吉祥寓意的人物纹样发展到极致8。例如八仙祝寿纹、麻姑献寿纹、钟馗纹样等。2.2 以历史典故为题材的人物纹样 以历史典故为题材的人物纹样通常都是极具教育意义的。在民间,具有教育意义或规范社会生活的历史典故会被民间艺人改编为戏本,使其流传范围更广。例如二十四孝经中的 24 个典故就多次出现在清代女子的服饰上,如表3 中的“芦衣顺母”讲的是孝子闵损的故事。传说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

16、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东一,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扯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在地,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飞了出来,父亲才知道闵损受到虐待。返回家,父亲要休逐继母,而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人受冻,休了母亲两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图案中共有5 人,左边 3 人是闵损的弟弟和抱着小弟的继母,右边 2 人是推着车的闵损和父亲。9 还有与该服装同一系列的蓝底缎绣人物故事团花图案服装上的鹿乳奉亲图和都是出自于二十四孝经,这与历朝历代以来宣传的孝文化有很大关系。2.3 以戏曲小说为题材的人物纹

17、样 相对来说,由于明清戏曲小说发展至鼎盛时期,唱戏听戏活动繁荣,以戏曲小说为题材的人物纹样十分常见。而许多戏曲的戏本改编自小说,所以戏曲与小说的内容没有明显的界限。清代女子服饰上人物纹样的取材通常来自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小说,如: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片段,表 3 中的黛玉葬花图源自于红楼梦,崔莺莺和张生幽会图源自于西厢记,还有单纯的戏曲表演场景,如表 3 中的“耍大刀”。由此可见,服饰上的人物纹样故事图对戏曲小说中故事片段的选择也十分讲究,通常来讲,戏曲小说中的著名片段更受人们的青睐,大场面、人物多的故事片段会以大块面刺绣在服装的衣身上,而人物少、场景小的故事片段多刺绣在挽绣或绲边

18、上。2.4 以民俗生活为题材的人物纹样 以民俗生活为题材的人物纹样是最贴近生活的一种,在史记循吏列传中记载,“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10 由此见得世俗生活是最能反映当时社会经济情况的。一般描绘的是民间普通百姓实际的生活场景,比如耕织人物、渔樵人物、童子嬉戏人物、重要盛会等。或者是人们向往的生活场景,人们用刺绣这种方式把美好的图景记录在服装上,表达美好的愿望。如表3 中的樵夫砍柴图,樵夫背着枯枝从小桥上经过,小桥流水,表达的是一种安宁的日常生活。2.5 以宫廷生活为题材的人物纹样 宫廷生活也是人物纹样题材的一大组成部分,以仕女和天子为对象的故事场景尤其多。

19、仕女纹样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系统11。如仕女春游纹、仕女采莲纹、仕女嬉戏纹等。表 3 中的天子出游图描绘的是天子身骑白马,身后的侍从手持掌扇,塑造出天子气宇轩昂的形象。由于笔者收集的 70 件清代女子服饰多为宫廷服饰,所以以宫廷生活为题材的人物纹样占了很大比例。题材类型 人物纹样线描图(笔者描摹)应用部位 布局形式神话传说(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和合二仙等)历史典故(芦衣顺母、卧冰求鲤、鹿乳奉亲、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等)戏曲小说(黛玉葬花、崔莺莺和张生、耍大刀、郭子仪祝寿等)民俗生活(渔民打渔、儿童戏莲、樵夫砍柴等)宫廷生活(天子出游、仕女春游、武场训练等)3 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的艺术文化内

20、涵 笔者收集的 70 件女性服饰年代基本上为清中晚期,属于宫廷服饰,无论是以神话传说、戏曲小说中的虚拟人物为织绣对象,还是以实际生活中的人物、场景为织绣对象,它们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大致可以归为4 类:繁衍生子类、歌颂爱情类、宣扬礼教类、娱乐生活类。每一主题下的人物织绣纹样都有着鲜明的情感导向和文化内涵。3.1 对延续生命的渴求 自远古以来,生存与繁衍便是我国人民最高的理想追求,在农耕文明中,多子多福是家庭美满、社会昌盛的标志。人们通过刺绣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展现在服饰上,由此,与繁衍相关的鱼戏莲纹和婴童纹应运而生。又因为在当时早婚早育、近亲结婚、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等原因,新生儿存活几率极低,所以人们对

21、生命更加珍视。据史料记载,清代 9 任皇帝 146 个子女中 15 岁前死亡的有 74 人,夭折率超过 50%。足以见得子孙后代的繁衍确是一件大事。整理发现,以婴童纹为题材织绣的服饰有件。其中以百子图纹样最具代表性,100 名儿童或玩耍嬉戏,或埋案苦读,姿态各异。3.2 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在清代,男女仍延续前朝的分配:男主外女主内。在一方闺阁之中,女子出嫁为人妇,通过刺绣将自己对男性的情感表现出来。清代普通女子的婚配通常由父母作主,皇亲贵胄的嫁娶更是有严格的规定。女子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婚姻大事,所以只能通过女红等活动来寄托自己内心的诉求。3.3 对社会礼教的教化 对社会礼教的教化主要表现在两个

22、方面:第一,对女性贞洁品行的约束;第二,对孝文化的宣扬。笔者认为清代女子服饰上的人物纹样除了表达女性自身的诉求,更是封建制度下统治者政策引导的结果。一方面,这表现在封建礼教制度融入女性生活,约束女性的思想和品行。比如清世说新语中记载,“高宗纳傅恒姊为后,后尚俭德,三年不佩服珠翠。宫中向缉金银丝索为荷囊,后以为暴殄,惟用鹿羔蒙绒缉之。帝加敬爱。”12 可见当时皇宫内帝后妃嫔都非常重视品行的教化,皇后更是以身示范,不难看出清代的礼教制度,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评判标准渗入到了衣着佩饰的方方面面。上至皇后妃嫔,下至女红宫女,当女性从事织绣活动或是穿上绣有具备教化作用图案的服装时,这些人物纹样故事寓意就会时

23、刻影响约束着她们的思想。另一方面,这是封建统治下宣扬长幼尊卑制度的表现。在收集的 70 件服饰中,有关祝寿的人物纹样不少,仅郭子仪祝寿这一题材就有多种呈现方式。此外,以二十四孝图为创作题材的人物织绣纹样服饰有 5 件,且表达方式各异。而清代的服饰制度已经十分成熟,有了单独的体系,服装的款式、色彩、图案纹样、面料质地都有统一标准,所以任何一件有记录的服装都是符合当时的主流文化的。可见在清代长幼尊卑思想深入人心,这表面上是对孝文化的宣传,实际上是统治者为了巩固君主集权,维护社会稳定所采取的文化措施。综上所述,人物纹样是清代女子服饰纹样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具有强烈的叙事性,表现手法和内容丰富多变,没有

24、固定的形式。作为传达服饰文化和情感的载体,人物纹样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情况,更寄托了清代民众的内心情感和文化内涵,蕴含着人们对多子多福,安宁盛世的向往。研究清代女子服饰中人物纹样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有利于深入了解清代女子服饰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1梁惠娥,吴玥.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品中童子纹样的艺术特征探析J.丝绸,2019,56(2):77-83.2姜宏宇,宋魁彦.试析清康熙瓷器人物纹饰艺术特征J.民俗研究,2012(10):44-46.3李冠雄.论中国传统人物纹样之起源J.现代装饰(理论),2011(08):93.4邢乐.民间服饰云肩中

25、人物纹样的语义考析J.艺术设计研究,2015(01):54-60.5柴娟,崔荣荣.传统民间服饰中人物纹样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6,29(04):13-17.6王淑华,柏贵喜.清代服饰三蓝绣基因图谱研究J.丝绸,2019(01):86-93.7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8刘洋.清代织绣人物纹样的民俗意趣J.上海艺术家,2011(6).9李敏.二十四孝白话讲解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0周希陶.史记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11王金华.清代女子服装首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12夏敬观.清世说新语校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