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最新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天天练习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最新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天天练习题.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8 沪教版最新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天天练习题 班级:_ 姓名:_ 1.课外阅读。獐(zhn)与鹿 王雱(pn)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是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1“王雱数岁时”中的“数”的读音是_,“数岁”的意思是_。2“何者是獐”中的“何者”的意思是()。A.为什么 B.哪一个 C.哪个人 3王雱_(A.认识 B不认识)獐和鹿,这从文中“_”可以知道。4请写出画“_”的句子的意思。_ 5“客大奇之”,你认为客“奇”的是什么?_ 2.课内阅读。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
2、,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判断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抛弃)(_)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这)(_)2下面对“太白感其意,还卒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感动她的意志,回去完成学业。B.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C.李白感谢她的意志,最终完成了学业。3“问之”是_向_ 提问,他可能会这样问:“_”4下面成语中与“铁杵成针”意思相近的是()A.水滴石穿 B.恍然大悟 C.点石成金 D.粗中有细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
3、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女 娃 游 于 东 海,溺 而 不 返。2给下列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2/8(1)炎帝之少女(_)A少年女子。B小女儿。(2)故为精卫(_)A事情,事故。B因此。(3)以堙于东海(_)A填塞。B淹没。3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_ 4下面能概括出女娃形象特点的一项是()A.自不量力 B.英勇顽强 C.聪明能干 5读了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_ 4.阅读天地。画荻教子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
4、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或:_ 惟读书是务。务:_ 2翻译下列句子。(1)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_(2)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_ 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_ 5.文言文阅读。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坐:因为。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席而啖菱。啖
5、:_(2)欲以去热也。去: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前山后山,何地不有!_(2)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_ 3北人“强不知以为知”,说说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_ 4读了短文,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悟,请用一句名言警句来表达感悟,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3/8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C.敏而好学,不耻下问。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6.阅读课文,完成练习。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溺而不返:_(2)故为精卫:_(3)以堙于东海:_ 2翻译下列句子。(1
6、)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_(2)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_(3)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_ 3读完文章,你从精卫身上学到了什么样的精神?_ 7.阅读下面小古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勿 贪 多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握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儿/伸手/入瓶 B.儿伸/手入瓶 C.儿伸手/入瓶 2“拳不能出”最主要的原因是()A.瓶口太小 B.取之握满 C.手痛心急 3选出与“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的启示相近的事例()A.我跟同桌说了许多好话,终于吃到他的一点点美食。B.吃东西时,奶奶对我说,少食滋味好,多食滋味
7、少。C.妈妈给我报了好多个课外班,想让我得到全面培养。D.我坚持练了四年的书法,在全区书法比赛中获得一等奖。8.课文理解。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文中下划线的句子中,“人问之”的“之”指的是_,“取之”的“之”指的是_。2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 3你认为王戎的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_ 4/8 9.课内外比较阅读。语段一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选自精卫填海 语段二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wi);河
8、、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dng)林 B11。注释:本文选自山海经。夸父:神话传说中善于奔跑的巨人。逐走:追赶,赛跑。入日: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渴:他感到口渴。饮:喝。河、渭:黄河与渭河。大泽:大湖。未至:没有赶到。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弃:遗弃。B11 邓林:桃林。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故为精卫 为:化为()因为()(2)夸父与日逐走 逐走:走路()赛跑()(3)河、渭不足 河:河流()黄河()(4)道渴而死 道:路途中()道理()2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_(2)河、渭不足,北饮大泽。_ 3从夸父逐日中,你看到了夸父
9、哪些优秀品质呢?选择恰当的评价打上。(1)目标远大()(2)气魄非凡()(3)不自量力()(4)追求光明()(5)意志坚强()(6)决心坚定()4比较两个故事,完成填空。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都是中国古代_故事,我觉得精卫填海中想象最丰富的情节是_,夸父逐日中想象很奇 5/8 特的地方是_。5比较两个故事,选一选。(1)这两个故事都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_)的愿望。(多选)探索自然 征服自然 坚韧不拔 爱好和平(2)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来比喻(_);用“夸父逐日”来比喻(_)。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按既定的目标坚忍不拔地奋斗到底。10.小古文阅读。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
10、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zh),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选自书林纪事(注释)临:临摹。日:每天。率:标准。遂:于是,就。于:对,对于。尝:曾经。苟且:敷衍了事,马虎。简札:信件,书信。少:同“稍”,稍微。易:改换,更换。愈益:愈加,更加。1(字词理解)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文徵明临写千字文”中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玉树临风 B.兵临城下 C.身临其境 D.唐临晋帖 2(句段理解)对下面这句话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故愈老而愈益精妙。A.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越发精致巧妙。B.因为他越来越老了,所以书法更加敷衍了事。C.因此,愈老的书法
11、水平更加精致巧妙。D.因此,他的年纪越大,千字文就背得更加熟练巧妙。3(提取信息)文徵明之所以“愈老而愈益精妙”,是因为他()A.有兴趣,肯用功。B.人聪明,练得多。C.练得多,不随意。D.不随意,有耐心。4(分析判断)下列句子中不是文徵明勤奋刻苦习字的具体行动的一项是()A.日以十本为率 B.书遂大进 C.平生于书,未尝苟且 D.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5(评价人物)读了这篇小古文,你觉得文徵明是个怎样的人?_ 11.阅读理解。嫦娥奔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译文)后羿在西王母娘娘之处得到了能够脱离死亡的仙丹,但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却偷偷的吃掉
12、了仙丹,并奔到月亮上,居住于此,变化为蟾蜍,这就是人们传说 6/8 中的月之精灵。1“嫦娥奔月”中的“奔”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音是(_),意思是(_)。(A 紧赶,赶忙或赶急事;B 奔走,急跑。)这个读音还能组成词语(_)。它另一个读音是(_),可以组成词语(_)。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羿(_)请不死之药 蟾蜍(_)(_)3嫦娥是怎样飞上月亮的?(请引用原文回答。)_ 4故事为什么说嫦娥飞上月亮变成了丑陋的蟾蜍?_ 5远古人借助神话寄托自己的幻想,在嫦娥奔月中,人们的幻想是什么?实现了吗?请举例说明。_ 6你还积累了哪些带“月”字的成语,请写在下面。(至少 2 个)_ 12.小古文阅读。勿贪多
13、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注释)汝(r):你。矣(y):了。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瓶中有果。B.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C.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D.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2“取之满握”中的“之”指的是()A.瓶子 B.瓶中的果子 C.瓶口 D.拳头 3对“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果子,手就可以出来了。B.我不要那么多,你握紧拳头就可以出来了。4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 13.阅读理解。陪 客 钮儿在家,有客访其父。父适他往。儿邀客入,请客上座,己在下位陪之。
14、客有问,则谨答之。客去,儿送至门外。及父归,以客所言,告之于父。1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父适他往。()A.合适 B.恰好 C.舒适 2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想?7/8 _ 14.阅读下面小古文,完成下面小题。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涉:跋涉,就是“度过江河”的意思。遽(j):急遽,立刻,表示时间紧迫。契(q):动词,用刀子雕刻。惑:迷惑,这里指“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坠于水(_)(2)入水求之(_)2请说说
15、列句子的意思。(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_(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_ 3说说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 15.阅读课文,完成练习。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结合对古文的理解,把下面句子中画横线的部分换成合适的字词。(填序号)A.溺 B.故 C.堙 D.少女 夏天我们在水边玩,要注意安全,防被水淹没事件发生。()炎帝的小女儿叫女娃。()晶晶生病了,因此今日不能做学校的领操员。()乌鸦叼来许多石块,填塞在瓶子里。()2故事的主人公是_。精卫填海的原因是_,精卫填海的过程是_。(引用原文的话)3翻译画“”的句子。_ 4下面几则故事中,与“
16、精卫填海”的精神相似的是()A.八仙过海 B.愚公移山 C.嫦娥奔月 D.女娲造人 5读了这篇神话,你想对精卫说些什么?_ 16.阅读下文,完成题目。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 8/8 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史记)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发尽白,蚤死_(2)今也则亡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孔子哭之恸_ (2)门人益亲_(3)弟子孰为好学_ (4)不贰过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迁怒,不贰过。_ 4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那几个方面?_ 17.阅读囊萤夜读,回答问题。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1晋朝人车胤学习态度和学识如何?(用短文原句回答)_ 2他因“家贫不常得油”,又时如何解决这一困难的?(用短文原句回答)_ 3我还知道古人勤奋苦读的事例有_、_、_。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_。18.课内阅读。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本文选自_。2解释词语 少女:_ 故:_ 溺:_ 3翻译画横线的句子。_ 4精卫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_ 5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写上两个。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