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的譬喻分类.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992376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98.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中的譬喻分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代汉语中的譬喻分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中的譬喻分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中的譬喻分类.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汉语中的譬喻分类 摘要:现在的比喻即是古代汉语中的譬喻。譬喻是汉语中用的最为广泛而且取得极佳的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语言艺术中的花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诞生于由此及彼思维模式的譬喻,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形象,化模糊为清晰,赢得了人们的长久青睐。为充分揭示譬喻的特点,理解古代汉语中的譬喻现象,本文从譬喻的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入手,聚焦譬喻的结构特点,将不同形式的譬喻进行整合、分类、剖析,试图构建一个比较合理的譬喻分类体系。关键字:譬喻 定义 分类体系 发展展望 正文:譬喻这种手法,源远流长。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记言史书尚书中商书盘庚记载了殷王盘庚迁都时讲的一段话,“若网

2、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以此来告诫臣民服从王命。此外,从楚辞、诗经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现代文体的各类文章,也都大量运用了各种各样的譬喻,有明的、暗的、标准的、变体的,形式不一,融会在字、词、句中,几乎达到了没有譬喻不落笔的程度。古人云:“无譬不成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想要深入品读古代文化(如:习俗,文学等),就必须掌握譬喻的结构特点,了解譬喻的文化内涵,理解汉语中的譬喻现象。一、譬喻的定义 要想准确把握譬喻这种修辞格,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必须先给予它一个恰当的定位。然而作为形象思维产物,千百年来,又一直在习俗、文学等多个文化领域演变发展,譬喻的定义

3、在人们心目中常常模糊不清。那么,究竟什么是譬喻呢?下面引用一些著名的学者论述及专著来说明: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这格的成立实际上共有思想对象、另外的事物和类似点等三个要素,因此文章上也就有正文、譬喻和譬喻语词等三个成分。1 比喻式是根据类似的联想和对事物关系的新认识,选取另外的事物来描绘本事物的内在特征。2 在两种具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不同事物中,用其中的一种来描写和说明另一种的修辞方式叫做比喻。这不同的事物的相似之处是构成比喻的基础:只有相似,1 参见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1 月

4、第 1 版第 59 页 2 参见张弓著现代汉语修辞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 年 2 月第 1 版第 82 页 才能构成比喻;只有不同,比喻才有意义。3 以上的定义指出了譬喻的基本特征与要求,即以浅显的语言(或常见的事物)作喻体,说明深刻的道理;以易晓的语言(或简易的事物)作喻体,说明难懂的事理。从而建立起本体与喻体间的内在联系,构成譬喻的基础。二、譬喻的类型 现有修辞学著作中,对于譬喻的分类依据并不一致;有些著作间虽然分类依据一致,但分类的详略也不统一。因此譬喻的分类结果常常因书而异,并不完全一致,这给读者理解譬喻这一修辞格增加了难度。笔者参考各类修辞学著作,结合自身理解感悟所得,试图构建一个

5、比较合理的譬喻分类体系,以加深对譬喻的理解与掌握。宋代陈骙曾谈论过譬喻:“易之有象以尽其意,诗之有比以达其情,文之作也可无喻乎?博采经传,约而论之,取喻之法,大概有十。十种喻:直喻(明喻)、隐喻(暗喻)、类喻(借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4譬喻类型多样可见一斑。根据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本文将譬喻类型大致分为三种:明喻、暗喻、借喻。每种比喻又有多种表现形式,各类形式还可互相融合运用,内容十分丰富。下面分类举例说明其形式特点及运用方法。“明喻是分明用另外事物来比拟文中事物的譬喻。”5常常会拿一些联系清楚密切,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做喻体,使人们对文中的事物了解更加真切。明喻最

6、大的特点正如陈骙所言:“或言犹,或言若,或言如,或言似,灼然可见。”6明喻常用“如、同、犹、似、同”作为譬喻词,从譬喻词的运用即可分辨。基本结构为“本体+譬喻词+喻体”,在本体较为清晰的情况下,“本体”可省略。根据本体与喻体的构成情况,本文又大致可将明喻分为三小类:(一)本体为名词性词语,喻体为名词性词语,少数为动词性词语。如:“(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 胆,睛若秋波。”【清】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

7、、譹者、穾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得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庄子齐物论 3 参见吴家珍著现代汉语修辞知识 转引自张致钧著比喻大观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8 年 7 月第 1 版第 2 页 4 参见谭全基著古汉语修辞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8 年 11 月第 1 版第 96 页 5 参见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1 月第 1 版第 59 页 6 参见戴锡琦 戴金波著古诗文修辞艺术概观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 4 月第 1 版第 135 页“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以上用于描写“

8、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晋】陈寿三国志“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梁惠王“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战国策楚策“谭拾子曰:请以市喻。”战国策齐策 以上用于叙事 见于韵文者如下:“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屈原九歌湘夫人“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九歌国殇“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居易长恨歌 见于成语如下:口若悬河、心如枯井、味如嚼蜡、目光如炬、归心似箭、巧舌如簧、虚怀若谷、忧心如焚、势如破竹、心如刀割。(二)本体为形容词性词语,喻体为名词性词语,少数为动词性词语。“王小玉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

9、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空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壁立千仞,以为上与天齐;及至翻到傲来峰,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有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清】刘鹗老残游记“好似和针吞却线,刺人肠肚系人心。”【元】高明琵琶记拒婚 以上用于描写 见于韵文者如下:“存仿佛而不见兮,心踊跃其若汤。”屈原九章悲回风“岁曶曶其若颓兮,时亦冉冉而将至。

10、”屈原九章悲回风“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屈原九章哀郢 见于成语如下:形容容易:以汤沃雪、易如反掌、摧枯拉朽、利刃齿腐朽 形容疾、快:如矢别弦、白驹过隙、箭驰风疾 其它:寥若晨星、呆若木鸡、安如泰山、危如累卵、一贫如洗、固若金汤、噤若寒蝉、洞若观火、骨瘦如柴。(三)本体为动词性词语,喻体为名词性词语,少数为动词性词语。“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春秋】孙武孙子九地“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响赴。”【汉】班彪王命论 以上用于描写“如薰亦能诗,士趋之若鹜,宾座常满。”明史萧如薰传 “狐突闻勃鞮挥金如土,购求力士,心怀疑惑,密地里访问其故。”【明】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以上用于

11、叙事 见于韵文者如下:“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唐】李白蜀道难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江吸百川。”【唐】杜甫饮中八仙 见于成语者如下:应答如流、用兵如神、从善如流、归之若水、挥汗如雨、嫉恶如仇、惜墨如金、爱财如命。小结:明喻型的句子,因为本体和譬喻词同时出现,又是直陈其事,故譬喻的寓意较为浅显,多用于描写本体的特征特点,有较强的描述性。“暗喻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譬喻。正文和譬喻的关系,比之明喻更为紧切。”7暗喻的特点是句子中只出现本体与喻体,但无譬喻词连接。这类句子实际上是明喻的一种缩减形式,若补上省略的譬喻词,就是一个完整的明喻。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是一句暗喻,在明喻之中应用“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之类的形式。但是,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似的关系,“甲如同乙”;暗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关系,“甲就是乙”。虽然结构上缺了譬喻词,但意义上的联系更加紧密,句子蕴含的情感就更深厚,正如陈骙所言:“其文虽晖,义则可寻。”因为在暗喻中,本体与喻体之间是相合关系,意思联系十分紧密,所以本体与喻体的词性基本是一致的,且以名词性词、句居多。见于散文者如下:“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13、。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霸 7参见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1 月第 1 版第 62 页“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左传文公七年“嗟怨之水,特结愤泉。感哀之云,偏含愁气。”【南北朝】庾信拟连珠 “杨布问曰有人于此:年,兄弟也;言,兄弟也;才,兄弟也;貌,兄弟也;而寿夭,父子也;贵贱,父子也;名誉,父子也;爱憎,父子也;吾惑之。”列子力命 见于诗赋者如下:“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唐】白居易长恨歌“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宋】辛弃疾念奴娇“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唐】杜牧阿房宫赋 “所守或匪(非)亲,化作豺与狼。”【唐】李

14、白蜀道难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唐】白居易杜陵叟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唐】韩琮骆谷晚望“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汉】贾谊鵩鸟赋 由于暗喻较明喻结构更为简洁精巧,形式多样化,所以,暗喻也可用于一些字词之中,使字词的表意更加丰富。对于暗喻在字词中的运用,本文根据词语的构成特点,分为以下三类:(一)名词 1+名词 2,整个词语词性为名词。此类词语构成类似于明喻中的分类(一),名词 2 为本体,名词 1 为喻体,以喻体本身类比本体,使本体更加形象化。但是有一点不同:由于词语仅出现本体与喻体两个名词,所以为保证人们理解,对本体与喻体相似度的要

15、求要高于明喻中的分类(一)。典型词语如下:【云锦】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高级提花织物,色彩鲜艳,花纹瑰丽如彩云。【腹地】靠近中心的地区。【柳眉】女子细长秀美之眉。【虎将】英勇善战的将士。【娥眉月】细而弯,形状如同娥眉的月亮。(二)名词 1+形容词 1,整个词语的词性为形容词。此类词语构成中,名词 1 为喻体,整个词语作为形容词修饰的主语为本体。实际上,完整构架为“本体+形容词 是(像)喻体+形容词”,如“漆黑”,完整构架为“天黑像漆黑”。但是,又不能把“黑”字去掉,直接说“天像漆”,因为“漆”与“天”的类似程度远没有“云”与“锦”高,加上一个形容词对人们理解这个譬喻意义具有导向作用。所以,虽然说此

16、类可以说是从第一类中衍生出来的,但还是有分类的必要。典型例子如下:【鱼肚白】近似于鱼腹部的白色。【人高马大】人生得高大壮实,身材魁梧。【海阔天空】像大海一样辽阔,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猴急】比喻人急得像猴子一样。【火热】像火一样炽热。(三)名词 1+动词 1,整个词语的词性为动词。此类词语构成中,名词 1为喻体,整个词语作为动词所对应的主语为本体。实际上,完整构架为“本体+动词 是(像)喻体+动词”,如“云集”,完整构架为“人集像云集”。但是,和分类(二)一样,又不能把“集”字去掉,直接说“人像云”,加上一个动词也是为对人们理解这个譬喻意义起到导向作用。典型例子如下:【冰释】像冰一样融化。【龙

17、行虎步】像龙、虎一样前行,形容人的威武之态。【蜂起】像蜂一样成群地飞起来。【壁立】(悬崖等)像墙壁一样陡立。【鼎立】形容三方像由三足支撑的鼎一样稳定地对立着。小结:暗喻型的词、句,由于譬喻词的省略,在内容上对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之相似程度更高。相似程度的提高和譬喻词的省略,一方面使本体与喻体出现的方式更为灵活,形式更趋多样化;另一方面,是暗喻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描述性功能,更能突显出本体的内在特性。“借喻是比暗喻更进一层的譬喻。借喻之中,譬喻和正文的关系更加密切;这就全然不写正文,便把譬喻作为正文的代表了。”8换句话说,在借喻中,本体和譬喻词完全隐去不写,句中只单独出现喻体,

18、直接借助喻体说明事理,表达情感,可看做是对暗喻的进一步的压缩。借喻较明喻、暗喻更为含蓄委婉,与本体最为贴切。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又要求喻体的比喻义在汉语中要有稳定性和共识性。见于散文者如下:“博陵崔师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放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论语微子“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史记越世家“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见于诗赋者如下:“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东西植松柏,左右植梧桐。枝枝相覆盖,

19、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 “西京乱无象,豺虎芳构患。”【汉】王粲七哀诗 “宁与燕雀翔,不随鸿鹄飞。”【三国】阮籍咏怀 8参见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1 月第 1 版第 63 页 “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唐】王安石木末诗 由于借喻是譬喻中压缩程度最高的一类,它直接反映了被压缩的譬喻的重点所在,所以随着借喻的发

20、展,在缩减过程中,渐渐会有不同的缩减方式来保留各类譬喻的精髓,从而使缩减最终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本文根据缩减的结果,分为以下三类:(一)名词或短语。如:心腹是指能把重任托付的亲信。在明喻中,结构可以是这样:“亲信如心腹,缺之,吾不得活。”在暗喻中,结构可以是这样:“亲信者,心腹也。”无论在明喻和暗喻中,譬喻这种手法都是为了强调本体“亲信”的重要性,而“心腹”二字恰恰可以成为重要性的代名词。因此,当需要对譬喻进一步缩减时,留下“心腹”足矣。典型例子如下:【爪牙】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党羽,帮凶。【绳墨】法律。【桑梓】故乡。【尺素】书信。【风波】纠纷或乱子。(二)动词。如:煎熬是指人在困难环境中艰

21、难痛苦地生存。在明喻和暗喻中,可能会使用煎熬的本意,即对食物的两种烹饪方法。在对譬喻进行缩减时,若想延续“对艰难痛苦地生”这种情状的描述,那么,对喻体保留的不会是“烹饪的食物”,而是“烹饪的方法”“煎熬”。典型例子如下:【剥削】无偿地占有别人的劳动或产品。【鞭策】促使、督促。【变卦】已定的事,突然改变。【续弦】男人丧妻后再取。【穿梭】像梭子织布一样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三)形容词。如:辛酸比喻痛苦悲痛。在明喻与暗喻中,本体将会是“心中的感受”,喻体将会是“辛的、酸的滋味”。同理,在缩减过程中。要突出心中痛苦的感受,需要的不是“滋味”这个空泛的概念,而是“滋味”前面的形容词“辛酸”。典型例子

22、如下:【炎凉】比喻对待地位不同的人的热情与冷漠。【刻骨】比喻永记难忘。【中肯】抓住要点,击中要害。【辛辣】痛苦,悲苦。【狼藉】比喻行为不检,名声不好。小结:借喻使整个譬喻结构以喻体单方面存在,所以和明喻、暗喻相比,借喻更要求神似,讲究本体与喻体本质的一致性与稳定性。与本体本质的高度契合也大大提高了借喻的意蕴丰富性和完整性。此外,由于借喻被高度压缩,往往短小精悍,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三、结语 明喻(直喻)、暗喻(隐喻)、借喻三类主要的譬喻种类其实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反映出人民思维方式的变化。“在早期,人类的抽象思维水平还比较低,只能诉诸直观形象。从外形、色彩等较易认识的特征为相似中介去说明

23、或描写对象物,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的思维不再执着于事物的外貌,而是深入其内部,去把握事物内在的品质、韵味,使语言表达形象生动。”9从明喻到借喻,从“本体+譬喻词+喻体”到只有喻体,从实物词汇到抽象词汇,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确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在抽象化思维的一次次的飞跃。当然,这并非说借喻将最终取代明喻与暗喻,成为譬喻唯一的类型。这是不可能的,一方面借喻由于自身高度缩减,要求喻体寓意稳定,且获得广大共识,其被认可的喻体个数终究有限,远远少于明喻与暗喻,并且由于此类原因,新喻体的发展速度也不能和明喻和暗喻相提并论;另一方面,明喻、暗喻、借喻有着各自的应用。在文学中,明喻简明易懂,暗喻情感浓

24、烈,借喻含蓄委婉,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建文学中的譬喻之美;在生活中,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对明喻、暗喻和借喻有着不同的喜好,明喻、暗喻、借喻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笔者认为,经过千百年文化传承,各主要类型的譬喻已各得其所,发挥着自身的独特价值,稳定地存在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类型的譬喻相互间碰撞、吸收、融合,极有可能产生新的譬喻种类,就像在譬喻发展早期,对明喻一步步缩减产生了暗喻、借喻,在譬喻发展后期,借喻衍化出了引喻一样,使譬喻功能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完整。甚至一些譬喻类型还可以与其它修辞格之间产生碰撞,如借喻与象征(绿草借喻生机,绿色象征希望),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使这个修辞格大家

25、族更加丰富多彩。总之,譬喻作为修辞格中首屈一指的修辞方式,随着文化的传承发展,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演变与完善,推陈出新,继续在修辞格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若想深入学习了解汉语文化,就必须对譬喻这一重要的修辞继续进行细致的分析探讨,并且与时俱进,关注譬喻的发展,不断深化对譬喻的研究。9 参见王苹著汉语修辞与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6 月第 1 版第 5 页 参考文献:(包含阅读和引用)1、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1 月第 1 版 2、王希杰著汉语修辞学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4 年 10 月第 1 版 3、张弓著现代汉语修辞学天津人民出版社 1963 年 2 月第

26、1 版 4、张致钧著比喻大观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8 年 7 月第 1 版 5、谭全基著古汉语修辞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8 年 11 月第 1 版 6、戴锡琦 戴金波著古诗文修辞艺术概观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年 4 月第 1 版 7、郑子瑜 宗廷虎著中国修辞学通史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11 月第 1 版 8、周振甫著中国修辞学史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4 年 3 月第 1 版 9、王苹著汉语修辞与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6 月第 1 版 10、周荐编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词汇论文精选商务印书馆 2004 年 北京 11、汪丽炎著汉语修辞上海大学出版社 1998年 12 月第 1 版 12、史灿方著修辞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6年 9 月第 1 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