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差异性体现.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992258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5.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差异性体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差异性体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差异性体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差异性体现.pdf(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谈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差异性体现 作者:曾 真 来源:校园英语 2020 年第 28 期 文/曾 真 【摘要】翻译根据其内容的不同,总的来说可以分为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两个大类,其中非文学翻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应用比较广泛。本文试从两种翻译形式的目的,形合与意合的不同体现及翻译技巧的应用程度,不同辅助工具,文本风格的差异四个方面对文学和非文学翻译的主要差异进行阐述,以供大家参考和讨论。【关键词】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形合;意合;翻译技巧 【作者简介】曾真(1981-),女,重庆人,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英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翻译。

2、一、引言 翻译根据其内容的不同,总的来说,可以分为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两种形式,前者主要包括散文翻译、小说翻译、诗歌翻译、戏剧翻译、文学理论翻译和文学翻译批评等;后者则涵盖了经贸翻译、科学技术翻译、新闻翻译、广告翻译、政府文件翻译等社会性,实用性较强的翻译形式。随着社会经济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对非文学翻译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高,其分类应社会要求不断增加。因此,研究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差异很有必要性和迫切性,由此可以推动翻译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下面,笔者就从四个方面分别探讨这两种翻译的差别,以供大家参考和讨论。二、目的性不同 “文学翻译是艺术而非科学,它集美学、文学、认知

3、心理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于一身。而这是由文学翻译的内容、社会效应和特定的读者群决定的。文学作品要通过翻译才能在世界上广泛传播,许多中外作家是通过译文来接受其他国家文学的影响,得到启发,以丰富自己的创作。”因此,文学翻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人类进步的铺路石和阶梯。由上文可以看出,文学翻译的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但不管是诗歌翻译还是小说翻译,戏剧翻译还是散文翻译,其目的在于对不同语言的文化进行交流,将原文用译入语表达出来供译文读者欣赏,注重情感与审美上的交流和沟通。俗话说,文化是没有国度的,正是文学翻译的出现使其成为可能,使得全世界的人们可以相互鉴赏和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从而推动整个人类社

4、会的思想进步。可以说,这是文学翻译的根本目的。非文学翻译更多的是注重信息交流与事实传播,在这个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其实效性和商业价值较之文学翻译更大。译文读者更多的是从各种类型的非文学翻译中获取信息,以达到相互之间的贸易往来、技术交流、政治合作等目的。总的来说,文学翻译是不同文化、语言之间的交流,重在给予译文读者美的感受;非文学翻译是信息和数据的交流,重在给予读者实实在在的知识。三、形合与意合的不同体现及翻译技巧的应用程度 袁昌明指出:“与汉语相比,英语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与此相反,在通常情况下,汉语各句之间的联系则主要是通过逻辑纽带或语序间接地表现出来的。”这就是说,在衔接手段上,英语重“

5、形合(hypo taxis)”,句中各意群、成分之间都用适当的关系词来表明相互关系,形势比较严格,缺少弹性。汉语则重“意合(parataxis)”,句中各意群、成分之间通过内在逻辑关系连接在一起,不用或少用关系词,形式比较松散,富于弹性。汉语与英语的这种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文学翻译中,特别是诗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具有高度概括性、言简意赅的特点,通过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展现某种意境,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正是由于诗歌要追求韵律美和节奏感,因此在字面上非常简洁,比如对时间、人称指代、地点等没有明确表示,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较为混乱,通常读者只有靠阅读上下文来进行理解,这正是汉语意合的高度体现。译者在将

6、其译成英文时,首先要透彻理解原文意思,然后在译入语中添加必要的词语,如连词、关系副词等,使各部分之间关系明确,衔接自然,充分地体现英语形合的特点。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原文和译文分别如下: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A Tranquil Night Abed,I see a silver light,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原文通篇没有提到是谁在月夜思念故乡,暗自伤怀,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经常出现的情况

7、。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种无主句非常普遍,根据上下文或者背景知识可以推断出大致的主语,不会构成理解障碍或者读不懂的情况。而英译文在每行添加了人称代词“I”,明确了主语,句式结构更加完整,让读者读起来明白易懂。第二行用“if”构成了一个宾语从句,很好地再现了“疑”这个词的意思,意为诗人无法分辨地上的月光是否为霜,以物言情;同时,“if”一词准确地体现出了原文的逻辑关系。最后两行开头的现在分词短语,分别作时间状语和伴随状语修饰后面的部分,使前后衔接明确,容易理解,再次体现了英语重句法、重形合的特点。然而,在非文学翻译中,汉英语两种语言的构成特点体现得并不那么明显。这是因为文学翻译是主观性非常强的东西

8、,比如散文翻译,其内容都是较主观和感性的。不同译者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理解可能存在极大差异,当然这是建立在正确理解原文大概意思的基础上,对主题、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某种意境等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于是,在译成英文时每位译者增减与诠释的词语都有所不同,同一篇文章就会出现数种或更多译文。而在非文学翻译中,通常情况下文章中的内容偏向于客观、科学、理性,译者可以发挥自己想象力,调动自己的主观意识的余地不大。笔者认为,一些基本的翻译技巧,如增补与省略、主动与被动、分解与组合、正说与反说、名从主人等都可以适当地用在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之中,使得译文更加地道、准确、流畅。但是某些特殊的翻译技巧,如美化词语、双声、

9、叠韵、归化和异化,则多用于前者,后者很少使用或基本不用。因为这些翻译技巧的使用多是为了增加文本的文学性(literariness of text),即增加美感,塑造某种意境,这在文学翻译中是极其重要的;而非文学翻译主要是为了传递某种信息,因此正确性是最重要也是唯一的目的。换句话说,文学翻译中充满了大量变异,没有变异的不是好的文学文本,而在非文学翻译中以常规语言为主,几乎没有变异的情况。例如,“Up there the stars grew magnificently bright”这句话,笔者开始译成“星星在天空中格外明亮耀眼”,而指导老师则译成“繁星在中天闪光,异常明亮”,相比之下,明显第二

10、种译法更好。译者采用美化词语的技巧,将“the stars”译成“繁星”,“up there”译成“中天”,成功地再现了大草原的苍茫和浩瀚之感,同时营造出一种何其美的意境啊!四、必要的准备和辅助工具有所不同 正如上文讨论到的,文学翻译中变异的情况较多,有些词语或短语在原文中不再是普通意思,即使在字典中也无法查到,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上下文来了解,只有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想象力才能使译文地道正确。在进行一篇小说、戏剧或者散文翻译前,正确理解文本非常至关重要,对此,以前出现过两种极端的方法,一是苏俄形式主义理论或者英美新批评主义,另一个是新历史主义。前者关注的是文本本身,注重文本的内部联系、语言特征、

11、艺术技巧、文本风格等,这主要靠细读(close reading)来完成;后者重视对作者背景、身世、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文本本身则受到了忽视。笔者认为应将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同时进行才能对原文有一个准确、广泛、客观的理解,然后才可以开始翻译,缺少了这些准备工作是无法进行一篇文学文本的翻译工作的。因此,这也决定了文学翻译不能够用机器来翻译,至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能实现。而非文学翻译可以由机器,如电脑来进行辅助翻译,因为电脑翻译通常采取顺句驱动的原则,即先将每一个词或短语译出来,然后按照句子的本来顺序将其组合成完整的句子,通常情况下可以正确传达

12、出原文的意思。除此之外,非文学翻译的数量一般比较庞大,并且所给时间相对较短,对于长期从事非文学翻译的译员来说,机器翻译是一种高效的辅助方式。五、译文对原文文本风格的再现 非文学翻译的文本风格一般是正式、简洁、直接、明白易懂,然后再根据具体的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如政论体文章的翻译要严肃、正式,旅游翻译可以适当地口语化和简洁。而文学翻译的文本风格没有一个大概的,统一的标准,因为这是一个主观性较强的操作过程。风格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在形式上最精妙、最细微的部分,著名的作家和作品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流畅、简洁、华丽、朴实、凝重、典雅等。同时,不同译者对同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翻译时或多或少地会渗入自己的感想和翻译风格,使得最后的译文同时兼具了作者与译者的风格。译员应具有自己的翻译风格,但是当他的译文完全成为自己想法和风格的产物时,就会歪曲原文主题,破坏原文风格,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译员也应引以为戒。参考文献:1蒋坚松.英汉对比与汉译英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2袁昌明.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J.中国翻译,1989,04.3朱徽.文学翻译基础D.成都: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