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同名2626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日本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同名26263).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浅谈日本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同名 26263)论文 课题名称:浅谈日本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学生姓名:张婉宁 洪敏 何琪媛 戴安琪 院 别:美术学院 专 业:美术学 指导教师:刘乃芳 浅谈日本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目录:一、摘要 二、第 1 章 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 1、1.1 战后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 2、1.2 日本平面设计快速发展时期 三、第 2 章 日本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1、2.1 禅宗 2、2.2 武士、艺妓 3、2.3 传统绘画 4、2.4 传统名俗 四、结论 摘要 在当今的世界,平面设计的风格越来越注重对于本土文化的运用。通过对本土文化内涵的探索,继承
2、与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从而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对于当代平面设计师来说,显得格外重要。在设计与审美日益同化的今天,日本的现代设计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在世界设计强国中独树一帜,甚至成为代表东方设计体系的代言人。本论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日本传统文化的禅宗观念、武士、艺妓以及传统名俗和绘画等方面对进行简要分析并指出日本民族传统文化在日本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关键字:日本 平面设计 传统文化 第1章 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 19 世纪中后期,日本一直在致力于对外的领土扩张,使之经济、设计发展一直处于缓和停滞状态,所以日本始终没有能够进入现代设计的运动阶段。其
3、设计得到真正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在朝鲜战争之后。1.1 战后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 战后的日本,在经济上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扶助,使得日本的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在面向世界方面,日本为了更好的在世界市场上立足,采取了走世界认同的国际形象以及国际主义风格的平面设计形式,争求在其中得到广泛了解。在面向国内方面,日本则采取了符合本民族传统审美观的设计形式,主要依据传统方式,特别是采取汉字作为设计的构思依据。1.2 日本平面设计快速发展时期 随着 20 世纪 40、50 年代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采取走向世界的发展模式。日本人很擅长学习,不管是在经济还是在文化方面,就像他们曾在中国唐代时期全盘
4、吸收汉字而发展出自己的文字那样,在日本现代设计的开端,他们也全盘接受了欧美现代设计的成果,把欧洲设计的式样完全照搬过来。日本设计采取了一种“拿来主义”是的发展方式,但他们很注意扬长避短。在 50 年代,他们经常邀请一些欧美著名的设计师来日本传授设计知识,还举办了一些欧美的设计作品展览,派遣学生去欧美学习或是在旅行途中学习他们的设计经验。日本政府以及民间设计者对此的重视,使得日本的平面设计得到迅速的发展。然而到了 20 世纪五十年代后半期,随着日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日本设计师对现代设计的深一步了解,发现国际主义风格过于单调和形式主义,不符合不同民族和不同人群的需要,于是开始在设计中寻求自己的风格
5、。日本人深刻知道,一直走模仿的道路,是永远不会有所超越的,只能是成为别人的附庸。在对外交流中,日本敏锐的发现在欧洲现代主义文化强大的设计浪潮冲击下,长期保留传统工艺的瑞典、丹麦、芬兰等国家的设计在世界市场上深受好评,而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在世界上开始受到批评,于是开始意识到要改变现有的方式,将“具有风格”这种方式当成一种对外贸易的手段,试图以传统手工艺在国际市场上赢得关注与影响,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观念的引导下,日本平面设计在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双规并行的体制。在 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的经济水平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前茅。随着商品经济带出的平面设计,在世界上得到了
6、广泛的传播,也让世界都看到了他们的设计,在国际市场上得到认同,成长为世界设计界中一支强有力的力量。到了 20 世纪60 年代后期日本积极面向世界,为将日本设计更好的展现在世界面前,参与了各种世界设计会议。1960 年日本承办世界设计大会,使与会各国开始关注日本的现代设计;1961 年“世界工业协会联合会议”开始走向世界;1963 年巴黎“世界工业设计协会”。20 世纪 70 年代的日本,工业化高速发展,使得大批的各具特性的新素材诞生,印刷技术从活版开始转向胶版,使微妙色阶调的渐变表现成为可能。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佐藤晃一的成名作新音乐媒体也是在这个新材料出现的背景下产生的,由此使得日本平面设计的
7、表现方式得到多元化的发展。日本的设计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却极其迅速,短短几十年,便跻身于世界设计大国的行列,并对欧洲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知其原因是由于成熟的双轨并行体制,以及兼容并蓄的设计理念,是日本现代设计崛起的关键所在。二战后发展起来的日本现代平面设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的传统性并没有因为现代化的飞速进程而被破坏,而是加深了对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并凭借其作品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在世界平面设计舞台上占有重要位置。日本的现代平面设计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观念完美融合,得到东、西方设计界的一致推崇,其作品也成为各国平面设计学习和分析的对象。从日本平面设计作品中传统的图形、文字
8、、构图、色彩等视觉形式的背后感受其民族文化深厚的内涵。日本文化很多东西已经和西方文化交融在一起,加上现代高科技工业的冲击,因此在日本平面设计中可以看出既传统又现代,充满矛盾的民族精神性格,但这没有使日本传统文化消失在平面设计中而是经历转化与现代设计融于一体,作为精神支柱基于日本现代设计理念中,使日本设计表现出独特的气质。第 2 章 日本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从文化发展时的角度来看,日本的传统文化一直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在日本这个国家的文化里有大量地吸收了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慢慢地就形成了如今独特、令人关注的民族文化。2.1 禅宗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
9、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杂文化”,有了日本独特的禅宗文化。他们崇尚自然,讲究干净整洁;他们俭朴、单纯,喜爱非完整、非规则的美学特点;他们推崇内敛、自我控制、自我修养,本文通过对日本平面设计这方面的研究,来分析平面设计中作品本身的所蕴含的文化。日本的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大力弘扬日本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禅宗是日本平面设计艺术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禅宗佛教是 12 世纪通过印度经中国传到的日本。禅,原本是佛家的一个修炼法门,但是经过了代代传承沿袭,禅成为了日本的灵魂。禅宗融合了儒和道的某些思想因素,对日本的平面设计有很大的影响。受禅宗的影响,日本的
10、平面设计推崇素色,讲究俭朴、简约、古香古色和留白。在日本平面设计师中,把禅宗文化精神发挥到极致的是佐藤晃一。在佐藤晃一的设计里面我们看到了有关日本传统文化中简约、肃静、柔和、淡雅的特点并继承了这些特点。佐藤晃一特别善于运用禅宗文化中的留白设计,在他的匣中鱼等作品中最为突出。他这种留白的设计体现出来了“肃静、虚、空灵”的神宗境界。他的成名作新音乐媒体即产生于 70 年代,在色彩、形体与光三者的关系中寻求平衡,既不完全归入西方古典的光线照射法,也不归入东方传统的几乎抛尽光源,只求色彩与体积的表现法,而是把装饰色彩、变形形体和折中了古典派和印象派的光表现在色渐变手法中融为一体。日本的禅宗文化反对奢华
11、,他们也将日本本民族的禅宗文化作为创作的源泉,应用于日本的平面设计中。日本这种带有民族文化元素的现代设计,获得了世界设计界广泛的认可。有人说,日本的平面设计给人感觉是心平气和、参禅悟道的老人的静心,如同细细品尝一杯茶,回味无穷。日本的平面设计推崇少而简约的风格,排斥俗艳,过于修饰被认为是浅薄和缺乏幽雅高尚情趣。日本知名品牌“无印良品”的极简主义风格和“虚无”的概念是体现禅境的一个典型代表。无印良品包装力求简单朴素,无印良品的审美意识具有深刻的日本特征,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广泛影响。在日本的平面设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禅宗文化对日本设计师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使其运用的十分巧妙。2.2 武士、艺
12、妓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一讲到日本的传统文化,就会想到日本的刀,刀就是日本核心思想“武士道”,武士是日本最经典、最生动、最深入人心的文化形象,那也就形成了日本独具特色的日本武士文化。除了武士文化之外,还有日本的艺妓文化,艺妓产生于 17 世纪的东京和大阪地区,日本艺妓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同富士山、樱花、相扑、歌舞伎一起成为日本的象征,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它从不同角度折射大和文化的魅力,唯美主义是日本文化追求的永恒的主题。艺妓在早期是通过才艺来取悦客人的一种营生,但是后来日本的艺妓文化逐渐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载体。日本的一些设计师将日本的武士、艺妓等传统民族文化元素十分巧妙的融入到了现代设计中
13、,日本的平面设计师田中一光把武士、艺妓文化运用的淋漓尽致。田中一光他把现代设计观念揉和到日本传统艺术中,作品带有明显的个性,富有一定的表现主义色彩,设计语言简洁洗练、意境清新、形式优美,在融合东西方传统美学观念与东西方文化特征之间,有独到的思路与手法,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视觉语言,更为突出的是他使用国际设计语言结合日本艺妓、武士、书法、面具等象征性符号作为装饰符号进行创作。田中一光在创作中格外注意视觉元素的表意功能,以脸作为表现对象的作品日本舞蹈,画面以方块等分,用几何性等分的形状,按理说是机械的、理性的,而田中在处理时却把代表眼睛的两个半圆同时向内侧倾斜,这一斜就产生了表情,形成满脸微笑的动
14、的造型。嘴的大小两个圆稍微一错,就不仅与眼部的表情统一起来,而且使眼部的半圆形和嘴的半圆弧形的统一节奏有一个装饰音。长久地凝视这张脸,仿佛真能聆听到佳人的莺莺细语。作品中完全没有古板的呆滞感,反而使人物更加生动活泼,表情丰富,把日本大和民族的那种文化韵律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使用国际主义风格流行网格系统,将一些最常用的几何形体,构成了日本艺妓的造型。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优雅、素净的特色,他又以土生土长的日本传统文化为设计基础,呈现出浓厚的日本传统文化的艺术气息,也把武士、艺妓等日本的民族文化运用的淋漓尽致,推动了日本平面设计的快速发展。2.3 传统绘画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1.“大和绘”是作为和
15、”唐绘“的区别提出的,和后来的”南画“即源于中国南宗以明末清初苏州画派的作品为范本的日本文人画也不同。日本作为一个经济、科技、文化落后的小国,引进了大量的中原文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学习极有目的性。大和绘题材是以日本风土人情为主题的内容,绘画笔法上以柔韧的线条为特征。2.浮世绘即日本的风俗画。它是兴起于日本江户时代,盛行于京都和大阪,浮世绘艺术历经 300 多年,影响遍及欧亚各地。日本设计师非常注重把日本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结合进行创作,其中横尾忠则是一位先行者。横尾忠则,于 1936 年出生于日本兵库県,是日本一位既多产又极具国际知名度的插画艺术家。他的职业生涯始于其以一个舞台设计师的身
16、份,为东京剧院进行前卫风格的舞台设计。横尾忠则号称“日本安迪沃霍尔”,他从民族绘画和民族文化中提取设计元素,并结合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波普艺术、达达主义等手法进行创作,他的作品具有极其强烈的日本民族色彩。1981 年,他出人意料地从商业作品中抽身而出并且放弃了绘画。但作为一位平面设计师,横尾忠则不仅多产而且全情投入的艺术感染力仍使得他出色异常。直到今天,他的许多作品依旧每年都会进行很多的展览。2.4 传统名俗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传统名俗中,往往具有典型的名族特征,历史悠久,广为流传,个性鲜明。包括衣食住行、一年的例行节日,风俗信仰、民间传说等方面的风俗内容和风俗习惯。传统名俗的表达,
17、一般借助于全名族都熟悉的文化内容,比如十二生肖,看到鼠牛虎兔等动物,联想到时间概念。比如相信梦具有预示意义,在古代的日本就认为在除夕梦到老鹰、茄子、富士山同时出现画面中,意味着新的一年交好运,这种方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往往给观者心领神会的温馨感。传统名俗在日本设计中的应用也非常多,因为设计者们喜欢运用一些寓意深刻的名俗来加入到日本的平面设计中去。第四章 结论 借用一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来表达对于日本平面设计的感想,不只是说说而已,放眼世界日本的书籍插图、浮世绘、木刻海报、各类传统包装设计等在世界上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日本的平面设计常常借助于鲜明的民族传统图形,一一种传统东方的思维方式和感受
18、力来表现作品内容。二战后日本平面设计发展,还有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设计师在对于文化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刻领悟、对于传统文化继承方式都值得我国设计师学习的。一件设计作品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并不是体现在对民族传统图案。纹样的简单照搬和复制,而是能深刻领悟传统民族文化的内涵,将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体现到设计作品中去。传统民族文化石支撑艺术设计并可以让它永恒不息的精髓。从传统文化中西区营养是日本设计不断进步的根源。我们通过研究传统文化在日本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能够感受到日本设计师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领悟。也不得不承认我国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思考和重视远没有日本深刻。我们国家往往把文化更多地放在浅层的传统图案和物
19、质的表现上,而忽略了其更深的精神内涵。其实民族文化从大范围上包括内容很广泛,比如历史、科技、哲学、宗教、艺术、建筑、民俗、习惯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平面设计的元素和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在平面设计中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融入其中,结合现代化的技术和意识,与新媒体的表现手法有机结合,从而创造出如日本设计的独特风格,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为何日本平面设计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标志,原因在于不仅仅在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运用还有日本设计更用心地去吸收西方现代平面设计中的精神元素,将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在民族性和现代性的结合上,我们国家的设计者虽尽心在努力,但还需要继续努力。不管怎样,设计在不同的阶段都有其自己的定义和形态。日本平面设计作为亚洲的佼佼者,在世界上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是值得我们这样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需要学习的。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第 1 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 郑岳华.日本现代设计的形式美溯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0(4).3 郑岳华.禅之意味试析佐藤晃一的平面设计J.艺术探索,2000(4).4 冯翔宇,张颖.日本设计的民族性与时代感初探J.美与时代,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