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地方特色文化外译的模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世纪地方特色文化外译的模式.pdf(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世纪地方特色文化外译的模式 石春让【摘 要】新世纪以来,人们积极地从事地方特色文化外译工作,逐渐形成了众多模式.从译者身份来看,地方特色文化外译的模式有三种:中国译者译地方特色文化、外国译者译地方特色文化、中外译者合作译地方特色文化.从译作成品来看,地方特色文化外译的模式有 6 种:全译本、节译本、个人选集译本、多人合集译本、丛书译本、改编本.地方特色文化外译是中国文化外译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人们发挥创造性,探索更多的地方特色文化外译模式.【期刊名称】池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1)001【总页数】5 页(P1-5)【关键词】地方特色文化;翻译;模式【作 者】石春让【作者单位】
2、西安外国语大学 欧美文学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061【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H059 主持人语: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译实践与研究有独特之处,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期专栏刊发的四篇论文,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地方特色文化外译问题。石春让教授论文新世纪地方特色文化外译的模式,主要以文化大省陕西为例,综述了新世纪以来地方特色文化对外译介的多种模式。论文认为,从译者身份来看,地方特色文化外译的模式有三种:中国译者译地方特色文化、外国译者译地方特色文化、中外译者合作译地方特色文化。从译作成品来看,地方特色文化外译的模式有 6
3、种:全译本、节译本、个人选集译本、多人合集译本、丛书译本、改编本。刘金龙博士的论文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的地方特色文化外译原则,指出地方特色文化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论证了地方特色文化外译可以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语言维的接受性、文化维的充分性和交际维的互动性。李晶先生的论文中国影视剧成功走向世界的翻译策略以美版的翻译为例一文探讨了饱含中国特色文化的中国影视剧外译的问题。文章指出,甄嬛传的英译成功源于使用了多种翻译策略,既有内容、篇幅、叙述方法、音乐配器方面的巨大调整,也有片名、称谓、专项文化项、电影歌曲等细节的独特翻译,这些翻译策略和方法既满足
4、了传播机构的赢利目的,也满足西方观众的接受需求。王巧英先生等论文“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黄梅戏海外传播研究结合在培养专业传播人员、翻译文本及相关资料、培养海外受众、建立外语网络平台以及资金支持等方面诸多问题,探讨了黄梅戏海外传播应采取相应对策,要进一步加强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建立官方文化交流平台;依托安徽省政府相关项目,制定交流合作专项计划;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发挥黄梅戏海外传播的整体效应,从而抓住机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推进,黄梅戏海外传播成为中国与丝路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必要形式,是地方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主持人简介:石春让(1969-),男,陕西西安人,西
5、安外国语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教授,译审,博士,翻译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文化也逐渐走上世界舞台展现风采。但是,目前中国文化外译还存在较多问题,如外译的数量小、传播效果不佳等。我国政府已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这对中国文化外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人们对中国文化外译的研究已有很多,这些研究促进中国文化外译的理论研究和翻译实务的发展。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更容易引起世界的关注,所以地方特色文化外译研究值得重视。许多特色鲜明的中国地方特色文化已被成功地译介到国外,为中国文化传播起到了
6、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新世纪以来,人们已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地方特色文化外译模式,这些模式值得总结推广。本文对前人的地方特色文化外译模式进行总结并评述,以期为今后地方特色文化外译工作提供借鉴。地方特色文化是指特定区域范围内独有的文化,是与特定区域环境相融合的结果,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地方特色文化源远流长。地方特色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地方特色文化的形成与地理背景相关联,地理背景的范围大小不一,风貌千差万别。地方特色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特色鲜明的单要素的文化,也可以是丰富多元的多要素的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可以从不同的
7、载体呈现出来,文学作品是最直接、最清晰表现地方特色文化的载体之一。地方特色文化范围有限,并可能与一个国家的社会主流文化不同或者是其分支。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社会的方方面面。我国幅圆辽阔,各地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各有差异,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特色文化,诸如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湖湘文化、徽文化、京文化、沪文化、蜀文化、赣文化、闽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生活的综合反映。近年来,我国各地都在努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并籍此推广地方特色文化,提高地方知名度,为经济建设服务。地方特色文化外译不但有助于把地方特色文化向世界传
8、播,也有助于提高地方的知名度,促进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因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译者是翻译的主体。译者身份不同,对地方特色文化的理解、把握、翻译千差万别。可以说,译者身份决定着地方特色文化的翻译模式。3.1 中国译者译地方特色文化 从事地方特色文化外译工作的中国译者大多是高等学校教师。近年来,一些高等学校根据地缘关系,设立地方特色文化翻译研究机构,积极从事地方特色文化外译工作。陕西是文学大省,每年都有大量文学作品问世。这些作品影响巨大,常被称为“陕军文学”。这些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陕西特色,反映着陕西地方特色文化。陕西省的一些高等学校就积极地翻译“陕军文学”,力图让“陕军文学”走向
9、世界,陕西文化走向世界。西安工业大学设立陈忠实文学翻译研究中心,着力进行陈忠实作品的翻译。2012年由马安平副教授主译,十多位英语教师翻译的陈忠实散文选译一书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陕西作家协会和陕西省翻译协会联合组建成立的“文学翻译委员会”制定了陕西文学走向世界的 SLOT(Shaanxi Literature Overseas Translation 陕西文学海外翻译)计划,以“先易后难,先短篇后中篇再长篇,先英文后其他语种”的发展原则,推出了陕西作家短篇小说集等多部作品。陕西作家短篇小说集精选陕西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如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 20 位著名陕西籍作家的短篇小说代表作,选定的译者
10、来自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陕西知名高校1。南开大学教授王宏印是陕西人,他组织翻译了陕西民歌,并冠名西北回响出版。这是第一部比较全面的译介陕北民歌的英文读本,很好地向世界传播了陕西地方特色文化。中国译者译地方特色文化的模式有较多的优势。首先,中国译者可以忠实、准确地翻译地方特色文化的本质内涵。俗语说,地方的就是世界的。地方特色文化因为其独有的特质而与众不同,能够在世界文化之林独树一帜,被关注,被传播。要让地方特色文化快速走向世界,就需要忠实地把地方特色文化的本质内涵传播给世界。中国译者可以准确地理解地方特色文化的内涵,因而能够忠实地、准确地翻译出来。土生土长的地方译者更具优势。胡宗锋是西北大学
11、教授,他生于陕西,学习工作在陕西,他因翻译了多部贾平凹作品而广受赞誉。他认为,就翻译贾平凹作品而言,陕西译者当然是最佳人选,因为贾平凹的作品里有很多陕西的方言。陕西译者能够准确地、深刻地理解这些陕西方言。比如他在翻译贾平凹的废都时,遇到了“搅团”一词,他的译法是音译加注释:Sticky cornflour jelly(jiao tuan)is a tofu-like foodstuff often sea-soned with vinegar and chili.It is a typical staple food from rural central Shaanxi.这样,“搅团”这种独具
12、特色的陕西饮食就忠实地传播出来了1。他能够这样译,是因为他懂得“搅团”为何物,以及与“搅团”有关的陕西饮食文化。“搅团”是陕西人喜爱的一种由玉米面掺杂麦面制成的糊状物美食。陕西人把做搅团叫打搅团,打的意思就是搅。通常是水烧开后,一个人向锅里倒面粉,一个人用擀面杖在锅里使劲地搅动,搅得越匀越好,才不会有面疙瘩。随着倒进锅里的面粉越来越多,锅里会越来越稠,搅动就越来越吃力。打搅团需要二人配合默契,否则做出的搅团就会疙里疙瘩,不光滑,也不好吃。搅团的吃法多样,可将热搅团盛在碗里,浇上酸菜、韭菜、辣子制成的汁子吃,也可以把搅团放凉切成小块凉拌着吃,还可以把放凉的搅团用热汤煎着吃2。其次,中国译者可以方
13、便地考察地方特色文化,并满怀真情地将其本质内涵翻译出来。中国译者距离地方特色文化的源头很近,他可以直接与原作者进行交流。据马安平、胡宗锋等译者说,他们在翻译陈忠实、贾平凹作品时,有疑问,就直接向原作者提问,并能得到准确的答复。另一方面,中国译者往往对地方特色文化饱含真情和激情,他们愿意下功夫了解地方特色文化的本质,并将其翻译出来。例如,陕西译者王宏印教授为翻译陕北民歌曾多次去陕北采风。中国译者热情地与地方特色文化非常近距离的接触,确保了他们很好地翻译地方特色文化。3.2 外国译者译地方特色文化 外国译者通过翻译中国不同地域作家的作品,也间接地翻译了中国不同地域的地方特色文化。外国译者翻译地方特
14、色文化也呈现出独特的、中国译者缺乏的优势。其一,能够更广泛地传播中国不同地域的地方特色文化。外国译者能更多地了解外国读者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懂得如何通过译本与读者对话,深入研究读者的文化心态,淡化文化外译的政治功能,避免西方读者的“政治化臆断”,会优先译介“接地气”“世界性”的题材和作品,因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一些译者成为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专业户,受出版商青睐,受到读者欢迎,成为文化市场的宠儿。他翻译不同中国地域作家的作品,可以传播不同的地方特色文化,他翻译中国一位作家的多部作品,可以对该作家笔下呈现的独特的地方特色文化更好地传播。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译了王朔、莫
15、言、朱天文、李锐、刘恒、阿来、毕飞宇、苏童以及萧红、老舍等 20 多位重要中国作家的作品,尤其是他翻译了多部莫言的作品。他选择的中国作家来自中国的四面八方,不同的作品反映了东北、西南、华北、华东、中原等多地的地方特色文化。这些作品中呈现的多元地方特色文化,尤其是莫言笔下山东高密的地方特色文化被葛浩文传播到了西方。其二,巧妙地再现地方特色文化的韵味。外国译者能从不同于中国译者的新视角,理解中国的地方特色文化,很可能用一种新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进而成为中国地方特色文化的再造者。汉语中,地方特色文化会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出来,因而独具韵味。外国译者从小就在译入语语境中生活,并学习运用译入语,他们在翻译
16、时,能够娴熟地运用译入语来传达地方特色文化的意味。这有利于地方特色文化被译入语读者理解、接受。葛浩文翻译的莫言的小说名就可见一斑3。红高粱家族被译为 Red Sorghum:A Novel of China,酒国被译为 The Republic of Wine,四十一炮被译 Pow!这些标题是外国译者根据自己的认知、以独特的视角意译而成的。外国译者还可以根据自己娴熟的译入语精准地把地方特色文化的韵味传达出来。毕飞宇在玉米中展现诗性想象才能,巧妙地写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比喻,这些比喻或出于认知需要或出于审美需要,但都呈现了地方特色文化。葛浩文的英译就将其独特韵味传达出来。例:但终究没有落到实处,那
17、份高兴就难免虚空,有点像水底下的竹篮子,一旦提出水面都是洞洞眼眼的了4。But when nothing came of it,her happiness seemed like a bamboo basket:its holes were revealed when it was taken out of the water5。“竹篮打水一场空”是一句特色鲜明的中国俗语,反映了中国特色文化,毕飞宇用诗性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呈现出了独特的韵味。“虚空的高兴”被比喻成“水底下的竹篮子”,而这种高兴与竹篮拎出水面就会漏洞百出的情况非常相似。译者将其韵味表达了出来,既说明了这个中国俗语,还把作者无羁
18、而曼妙的想象力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其三,一些删改阻碍了地方特色文化的翻译。由于多种原因,外国译者可能会删改原作中的一些章节,使得这些章节中的地方特色文化不能传播。葛浩文认为汉语和英语之间是不可能逐字逐句一一对应。他在翻译莫言的小说时,会根据他对小说的理解以及照顾西方读者的趣味习惯,做一些必要的压缩,比如丰乳肥臀有十几页内容被他删去未译,而这些内容被认为是一些晦涩的文化和历史背景。3.3 中外译者合译地方特色文化 这种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译者搭档,另一种是机构搭台译者唱戏。译者搭档的模式是中外译者结合搭档翻译中国文化。西北大学的胡宗锋和英国专家罗宾就是一对成功翻译地方特色文化的黄金搭档。近年
19、来,他们合作翻译了包括陈忠实、贾平凹、穆涛、方英文、红柯、吴克敬、叶广芩、安黎、阿莹、陈彦、闫安、寇辉、冯积岐等陕西文坛名家的小说和诗歌作品 30 多部。他们的翻译获得了较大成功,较好地传播了陕西地方特色文化。胡宗锋认为,“就汉译英来讲,最好是要有英语为母语的学者把关。我说学者是因为不是每一个普通的外国人都可以来做这个工作的。我个人认为,我们目前和罗宾博士的合作还是很令人满意的。”这些作品中有许多地方特色文化的表述,他们用独特的合作模式将这些地方特色文化完美地翻译成英语。贾平凹 40 万字的长篇小说废都就是他们历时三年,密切合作,才得以翻译完成的。两位译者在完成本职的授课工作之余,约定每周四为
20、“翻译日”。他们“约好翻译哪个章节,就提前分头准备资料,周四见面后,整整翻上一天。一般是他打字,我念,他提些意见,有时也换过来。”遇到有关地方特色文化等难解难译的东西,他们就攒到一起,过段时间,然后约请贾平凹解释。在翻译过程中,外国译者罗宾充当“检测器”,把不懂的信息全部标注出来。他检测到许多与人名地名事件有关的文化信息,比如杨玉环、于右任、八大山人、麻将、埙、大雁塔等,这些信息中国译者不易察觉,而外国译者往往不甚清晰,一脸茫然。对于外国译者感到不懂的文化信息,他们的应对策略是加注,他们会一起讨论是否加注以及如何加注释。通过讨论,外国译者还会受到启发,获得灵感,对一些地方特色文化信息给出独具特
21、色的英语表达。如比废都中有这样一句:“一老头拿手指在安全岛上写,写出来却是一个极文雅的上古词:避,就慢慢地笑了”。这个“避”字是陕西方言,极具地方特色文化特征,它源自古语,意为“闪开!”胡宗锋对陕西方言非常熟悉,而罗宾是研究英语中古文学的,所以他们讨论后,罗宾选择英文里一个古字 Shun 来翻译2。这可以说是非常妙的翻译。机构搭台译者唱戏的模式是指由机构牵头,组织中外译者翻译地方特色文化。由陕西省翻译协会牵头翻译的陕西作家作品的模式就获得了较成功。陕西本土著名作家叶广芩的长篇小说青木川的翻译就是一个典范。众多组织者和译者把翻译当作一个浩大工程来作。该工程由陕西省翻译协会承接、陕西省翻译协会的领
22、导、资深翻译家安危主席和马柯秘书长精心策划和协调,精心物色资深审稿人和译者,充当译者和审稿人之间的协理员。据安危老师后来的统计,在该书翻译期间,他本人向陕西译协秘书长、译者、编审共发送了近 500 封电子邮件。各位译者与审稿人之间相互来往邮件也都超过百封。该书由西北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教师高敏娜、杜丽霞和刘丹翎具体翻译,美国知名作家 JERRY PIASKY 进行英文审校,前后经过翻译、校订、审稿、定稿九道工序。这种“翻译工程”的目的在于力求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审美取向,译语更为流畅、地道,符合英美读者的表达习惯,保留原作的文学性和艺术性。青木川详细地描述了陕南的地方风情,这些地方风情当
23、然也就随着译者较好地在英语世界传播。4.1 全译本 全译本就是不加删节地全部译出原作。一些原作都是以地方为中心展开的,小说中描述的地方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如贾平凹的废都是以古都西安为中心展开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都西安的地方特色文化被鲜活地呈现出来。叶广芩青木川则以陕西汉中古镇青木川为中心展开的,青木川是“鸡鸣三省响”之地,交通要道,自然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文化。莫言的小说几乎都是以“高密东北乡”为中心展开,这个是莫言笔下的一个文学高地,形成了独特的虚幻融合的地方特色文化。中国作家作品以全译本的形式在世界传播,能够较多层面、多角度地传播作品中呈现的地方特色文化。4.2 节译本 节译本就是部分地译
24、出原作。陈忠实的白鹿原因为版权问题,英译本的全译本不能顺利诞生,一些节译本就应运而生,这些节译本由于流通范围有限,受众相对较小,影响力也较弱,不能很好地传播地方特色文化,但是聊胜于无。4.3 个人选集译本 个人选集译本就是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的汇编译本。陈忠实散文选译就选译了陈忠实的火晶柿子永远的骡马市黄帝陵不可言说等 20 篇优秀散文,这些散文分为三类:一是写风土人情,二是吟咏自然山水,三是文学创作的感受。这些散文作品透露出了地方特色文化。这样的译本能够呈现出同一作家描述的地方特色文化。4.4 多人合集译本 多人合集译本可以呈现不同作者描述的地方特色文化。陕西作家短篇小说集精选陕西具有代表性的
25、作家如路遥、贾平凹、陈忠实、叶广芩、高建群、冯积岐、红柯、李康美、张虹等 20 位著名陕西籍作家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这部合集译本既展现了陕西不同地域的地方特色文化,从整体上又呈现出陕西的地方特色文化。4.5 丛书译本 丛书译本往往围绕一个主题选材,旨在从不同侧面展现同一主题下的地方特色文化。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编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出版的中国京剧百部经典英译系列丛书第一辑已经问世,内收10 部京剧经典剧目,如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盗御马等。这是中国首次将整部京剧完整翻译成英文。丛书计划收录100 个剧目,全部为有影响力的知名剧目,预计 5 年内出齐。全国政协副
26、主席郑万通在丛书序言中写道,“这无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一种新尝试,一种新方法”。丛书第一辑历时两年半,经过了 21 道工序,着力解决了与京剧文化有关的翻译难点问题,如准确翻译“相公、夫君、郎君”等称呼的问题,“生旦净末丑”的服装、扮相的解释问题,台词的翻译问题,特别是“力拔山兮气盖世”(霸王别姬)、“露滴牡丹开”(西厢记)等语义高度浓缩、文化信息异常丰富、韵味特别独特的台词的翻译问题。这些翻译实质是传播京剧文化,也就是传播地方特色文化。4.6 改编译本 改编译本形式多样。陕西作家路遥等人的作品就被人改编成连环画在法国出版。这样的译本通过画面和文字的多模态形式向外传播,作品中展现的地方特
27、色文化也就随之传播到世界各地。新世纪以来,人们积极地从事地方特色文化外译工作,积累了众多经验。以译者身份为视角考察地方特色文化外译的模式,可以发现主要有三种模式:中国译者译地方特色文化、外国译者译地方特色文化、中外译者合作译地方特色文化。以译作为视角来考察地方特色文化外译的模式,可以发现有 6 种模式:全译本、节译本、个人选集译本、多人合集译本、丛书译本、改编本。地方特色文化外译是中国文化外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轻骑兵。地方特色文化渗透在各种形态的文化产品中。我们需要发挥创造性,探索更多的地方特色文化外译模式,以便更多更好地向外传播。【相关文献】1王锋.陕西作家短篇小说集英文版 9 月 3 日在京首发J.华商报,2011-09-05.2罗皓菱.废都英译本完成浓厚地方特色让翻译家头疼J.北京青年报,2013-07-25.3莫言作品译者葛浩文:我只译我喜欢的小说N.洛阳日报,2013-12-10.4Telegram,2010.毕飞宇.玉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5Feiyu,Bi.Three SistersM.Li-chun.Trans.London:Howard Goldblatt&Sylvia,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