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是人的灵魂的教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应该是人的灵魂的教育.pdf(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的灵魂在哪里?(第 125 页)“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遭到普遍的漠视: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我们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教育书籍和文章,教学方法和技巧不断花样翻新;人们花了大量精力去从事没完没了的教学实验,做一些无关痛痒的调查分析;教师辛辛苦苦地工作,结果只是让学生学了大量考试之后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为了获取最佳发展,而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看重和考试成绩;我们的素质教育讨论得热火朝天,但如何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至今却没有
2、搞清楚,结果把素质分割成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和知识的堆集,而与智慧无关。因此,现代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特殊智能的训练而胜任某一种职业,从而使教育萎缩为职业的附庸和工具,这绝非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应包含智慧之爱,它与人的灵魂有关,因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熟悉的堆集”(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若是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发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现今流行的教育口号,诸如培育学习爱好、学得一技之长、增强能力和才华、增广见闻、塑造个性等都只是教育的形式,而非教育的灵魂。”
3、“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穷广漠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久的终极价值:聪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和成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切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酷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文章引用自:回到原点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精彩摘录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是无数教育工作者都在思索、探讨的问题,结果答案无穷。有人主张“爱是真正的教育”、“爱惜是真正的教育”、“树人是真正的教育”;也有人以为“启智是真正的教育”、“传道是真正的教育”、“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众口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在此不想评说以上观点的是与非
4、,只想说明自己的一管之见。笔者在连年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只有震撼、触摸、牵引人的灵魂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记得当年阅读“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东西都忘记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句话时,怎么也读不懂爱因斯坦所说的意思。今天细细品味才“嚼”出个中滋味。原来,爱因斯坦在告诉我们,教育的永恒是那已站立的灵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也告诫人们:“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可见,牵引、塑造出高尚的灵魂才是教育的真谛。否则,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就有可能“像一架安装了坏发动机起飞了的飞机一样,不但自身毁灭,而且也给别人带来牺牲”。事实就是如此,前几年北京某高校两名同室研究生,其中一位
5、把另一位从四楼推下摔死,自己随后自杀。据说,这次事件祸起肇事者那颗嫉妒的灵魂。“教育”这个词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引出”,意即把一个真正的人引出来、塑造出来。正如一名智者所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呼唤另一个灵魂。若是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发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笔者还以为,没有把人的灵魂牵引到至善、至美、至高的境遇的教育,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人类呼唤牵引灵魂的教育的事例举不胜举。一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如此说:“亲爱的教师,我亲眼看到人类
6、不该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炼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疑心: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忙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只有在使咱们的小孩具有人性的情形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换一句话来讲,致力于打造灵魂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最后,笔者以北大在任最长的校长蒋梦麟先生昔时曾说过的一句话作为文章的终止,那确实是,“教育若是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爱好,那是本末倒置的方法”。摘 要雅斯贝尔斯的名著什么是从“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基础动身,详尽、深切地论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明白得,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7、教育即生成,教育的使命在于成为“全人”:自由的生成与精神的唤醒。因此,教育不仅需要进行文化教育,还需要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尊重,提倡苏格拉底式教育方式,教师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者。雅斯贝尔斯的观点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 Abstract:Based on the existentialist philosophy,Jaspers famous work whats education elaborates his special views on education,and it shows us a new perspective to u
8、nderstand education.Jaspers takes education as humans soul education.That is education is generation,and the task of education is to make“a whole-man:developing freedom and awakening spirit,which not only needs civilization education,but also emphasizes mutual respec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a
9、nd advocates Socrates-mode education.Jaspers suggests that teachers should be inductors for students to self-educate.Jaspers views are significant reference for chinas education reform.Key words:Jaspers;whats education;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德国哲学家、精神病家,是公认的西方“存在主义”大师
10、之一。他的思想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对当代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雅斯贝尔斯是承前启后的哲学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一环,是生存(超越)哲学的系统阐释者,是世界哲学的倡导者,是交往哲学的推动者,是与时代同步的思想者。其著作什么是教育从他的“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详尽、深入地论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理解,为我们认识和理解教育的问题展现了一个极为宽阔的视野,引导我们去追溯教育的本真意义。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对“什么是教育”的回答往往是对“教育”的一种定义,或者是通过事实本体结构的描述来实现。人们总会有许多想象,除了要提出自己的标准与答案,常常还会列举从古到今成功教育的范例。但
11、是雅斯贝尔斯似乎太苛刻、太挑剔了,他的论述充满了遗憾与焦虑在过往的长河中,无数“教育家”对教育的理解,能被他认可的寥若星辰,只有孔子和苏格拉底两位教育家对生活经验、交往、教育实践与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思想得到了雅斯贝尔斯的认可,因为这些都在雅氏关于什么是教育所给出的答案的框架中。在他看来,要解释“什么是教育”就需要深入到价值层面对其意义进行阐发即要对其“教育性”作出说明。雅斯贝尔斯认为,对教育的正确理解首先是把握教育的本质。“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而“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1(P44)。那么,什么是“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呢?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关于个人而言,比如真实
12、、独立自主、责任和自由”才具有“终极”和“绝对”的意义,若是缺少对“终极”和“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人就活得不象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成心义”1(P4)。雅斯贝尔斯灵敏而睿智地提出:“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和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熟悉的堆集。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什么缘故样的人和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1(P4)“所谓教育,只是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教授、生命内涵的领会、意志行为的标准,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
13、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发其本性。”1(P3)他以为对儿童本性的启发培育意味着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唤醒集体的历史性精神,唤理象征着的生命意识。儿童在日常生活的无拘无束中,通过与类似集体的交流,语言交流方式和教育者教授的人类现实状况,而取得历史性精神和生命意识之流。”1(P32)由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本质的描述可以看出,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是非物欲诱惑下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不能独立,教育要依赖于精神世界,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是一种人与人精神相契合的活动;教育之本真的核心思想即“以对人的灵魂陶冶为核心”1(P24)。教育是需要触及灵魂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典
14、传统教育哲学观坚持人的双重性,人是由躯体(body)、精神(soul)和心灵(mind)一起组成,其中精神优位,人的本质是精神的本质,精神操纵和操纵着躯体。拯救与安抚人的心灵是所有人的活动中最有价值的活动,也是人的终极目的,生命的活着活动确实是为了灵魂的救赎,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只是如此。在有着丰硕人文资源的德国文化传统中,雅斯贝尔斯重提教育乃是“人的灵魂的教育”,答复到教育作为精神陶冶的本质。在他眼里,教育的目的确实是帮忙人自我超越。正如蒙台梭利因此为的:“教育确实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小孩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忙他们这种精神。”2因此,教育的目标确实是指向在于熟悉生命的本质,提高生命
15、的品质,追求生命的价值。生命聪慧那么是生命体的最高形式。人的生命除生命和情感、精神生命之外,还有潜能无穷的生命聪慧有待于在生命进程中取得开发和实现,这本身也是生命意义和生命欢乐的全然源泉之一。二、是“精神成长进程”基于对教育本质的独到理解,雅斯贝尔斯也对教育过程作出一脉相承的分析。他反复谈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获知的一部分”1(P30)。“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朝气蓬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把握知识和技术”,“咱们要想振兴,就必需让教育的内涵超越有效的技术教育和宗教限制”,“专门技术训练将人制造成最有效的工具”1(P34)。尽管束
16、育离不开知识,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识来充盈人,效劳人,启发人心,而绝非把人变成贯彻某种知识的工具。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技术的训练,但训练是为了修养人的整体聪慧,而不是把人看成训练的机械,使训练成为与人的心灵隔离的异己的活动。尽管知识技术的教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需超越于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置人的心灵的高度,以接近教育的本质。他把现实的教育进程分成三个层次。第一种是训练,它与训练动物相似;第二种是教育和纪律;第三种是存在与交流,“训练是一种心灵相隔离的活动,教育那么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两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
17、”1(P26)。真正的教育只是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年轻人“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慈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真正的教育绝不是“耳提面命”,不是役使,不是教训,乃至也不是“塑造”,更不是任意的“改造”,必需是立足于人与人之间人格平等之上的交流、合作、一起参与、一起制造、一起分享,只有如此,教育才可能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中的启发诱导才有内在的基础与可能。与此对应,雅氏将教育也分为三类,即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前两种是扼杀了教育中的人(教师、学生)的个性的。这种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权威具有神奇的力量,学生对教师的爱戴带有绝对服从的特
18、点。它们不利于“全人”的培养,用雅氏的话说就是“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归属于一个可以栖身其中的观念体系,而泯灭自己鲜活的个性”1(P7)。而第三种那么是雅氏所推崇的和提倡的,他以为在这种方式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是处于平等的交往中的,师生都可自由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教师运用“精神助产”方式,而不是强制性的灌输,唤醒学生潜在的力量,激发学生对探讨求知的责任感,使他们在探讨中寻求自我永无止境的进程。重要的是,这种教育中学生是靠自己的尽力慢慢熟悉真理的,因此,苏格拉底式教育适合全人的培育,应予提倡。纵观全书,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过程的思想包含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是师生之间自由交往的
19、过程。在其著作中,作者多次谈到交往的重要性。他认为,人都是自由的,但作为个体的人的自由只有在同其他个人的交往中,并与其自由联系在一起时才能实现,交往中双方都是自由的个体。有了交往,“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而如果没有交往,“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1(P28)。而且在交往中,两边(师生)处于一种身心敞放、彼此完全平等的关系中,没有权威和中心的存在。为此,雅氏专门推崇苏格拉底的“催产术”教育原那么,这一原那么正是顺应人的灵魂的需要,通过对话和反讽来唤醒学生内在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慢慢熟悉知识、探讨道
20、德。雅氏以为苏格拉底的对话是一种深切灵魂深处的对话:“苏格拉底主张体会不是知者随意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一起追求真理。如此师生能够彼此帮忙,相互增进。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明白得中去寻觅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试探,教师指出寻求答案的方式,提出连续串的问题,而且不回避答疑。”1(P68)因此,对话不仅形成了师生交互性的关系,而且也使知识转变成学生个人的熟悉,使学生的精神受到对话的启发和引导。第二,教育是整体精神成长的进程。雅斯贝尔斯以为,教育不只是取得知识,技术的活动,而且是师生一起参与的精神生活。也确实是说,教育进程第一是“个体精神成长的进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进程的”。因为,“科学中
21、全然不存在作为立身之本和对终极价值叩问的东西,因此也就没有绝对价值可言”1(P31)。教育作为整体精神成长的进程,是增进人的知、情、意统一的进程。第三,教育是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的进程。雅斯贝尔斯以为真正的教育确实是自我教育,教育的进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教育帮忙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1(P68)。因此,在教育中,教育者的终极使命确实是把受教育者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去。在什么是教育这本书里,雅斯贝尔斯所看重的两位教育家,一位是苏格拉底,一位是孔子。苏格拉底是西方的,孔
22、子是东方的,他们生活的时代与环境相去甚远,但那两种时代的氛围却都是雅斯贝尔斯心中的理想与经典。孔子的教育场景似乎反映着历史上丰富的精神气象,为雅斯贝尔斯思考人类的文明提供了一个经典意象,而所谓的“苏格拉底式教育”则是雅斯贝尔斯心中最理想的西方教育。在雅斯贝尔斯看来,这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方式,有着很多共同点。他们与学生之间都是一种平等的关系,都使用“善意的争辩”,一步一步,循循善诱,使学生获得“道”,也就是真理。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使“双方均可自由地思索”,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与论辩中,学生获得了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是对真理不懈探求的动力。他矢志不渝地坚守一切真、善、理性的信念,不断地影响着他的学生
23、们,从而使他们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守卫自己的灵魂与精神家园。论语中孔子和学生们的对话,充满了智者的善良与幽默,他给学生探索的自由,而不是给他们一个标准答案。他常常在问:“尔何如?”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作为一个老师,他真挚,谦虚,讲究因材施教,保持学生的个性,同时,他自始至终地坚持自己对于善、恶、仁、礼的认识,他坚信,那些就是他的真理。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影响了他所有的学生甚至学生的学生,儒家思想才能在中国传承这么多年,以至于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三、借鉴与反思 什么是教育这本著作集中体现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点,同时也体现着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人本主义倾向。雅
24、斯贝尔斯倡导的学生的成长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学生的“生成”、“自由选择”,教育就是让学生“自由选择”的非连续形式,而不是有计划的“造就”,其实质就是教育即生成。尽管这种教育观过分强调通过个人自觉努力逐渐达到“全人”,容易使学生走上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自我设计、自我价值的实现,脱离社会环境的极端个人主义道路,是有一定偏颇的。但是,雅斯贝尔斯以一个家敏锐的眼光,智慧地洞察了当今教育的弊端,指出了现今教育的种种诟病。我们不得不说,雅斯贝尔斯对当今教育的遗憾与不满也是我们的遗憾与不满,从什么是教育问世至今,学校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仍然在以雅斯贝尔斯所不满意的方式进行着,带着浓重的经院教育与师徒式教
25、育的味道。目前通行的教育几乎“毫无创新精神”可言,它给予学生的,是知识的简单灌输,是“白纸黑字的书本”,是“现成的结论和答案”1(P7),它忽略了试探的进程,抛弃了对知识的期望。如此的教育,事实上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在对学校日常教学与学生学习状态的观看中,咱们会发觉,对结论和知识日复一日的灌输,使学生慢慢地失去了试探的能力和独特的个性,同时也失去了学习与自我进展的自由。教育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当下,为了有效,或更直接地说,是为了,为了就业。人们所希望的在知识习得中培育科学的思维,提升精神的价值,完善咱们的灵魂,成了漂亮的香皂泡。尽管需要权威,“权威就像人们所呼吸的空气,不可缺少”1(P73)。
26、但教育的权威不该该是强权,而应当做立在对真理的自由追求之上,因为人的求知欲只有在自由中才体验到。可是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有多少学校能真的给学生自由呢?设定的大纲、课程目标,和大大小小的教学打算,指定的教科书,现成的答案,乃至设定好的语言表达方式,学生在其中很难说能取得什么。爱因斯坦以为当一个人忘记了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一切知识以后,留下的即是教育。那么咱们的教育,能够给学生们留下什么呢?尽管有无数的学校标榜着自己的“素养教育”,宣传着自己的选修课、研究性课程和社会实践,但在应试强权的压制下,又有多少如此的课程能坚守它们最初的概念而不流于形式呢?选修课起不到它拓展视野,充实精神的作用,而是成了学生
27、们在学校紧张的学习生活中突然凭空多出的休息时刻;研究性课程最后只是交一篇,教师从只是问结论从何而来;社会实践往往与春游无异。这些五花八门的打着“素养”旗号的教育,其实或多或少都是在做表面文章。而作为受教育者,却无法找到一条真正提高素养的道路。换句话说,学生已经被抛到了一个貌似自由的教育氛围中,但却失去了对真理自由追求和对教育方式自由选择的权利。俄罗斯思想家洛扎诺夫曾说教育不应当只注意教什么,而应同时懂得不教什么,他又说,习得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保持什么才最紧要,洛扎诺夫认为理想的教育应该坚持三大原则,“个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和“类型统一原则”。洛扎诺夫还认为教育应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
28、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是其中最美好的东西,哪里的个性没有得到保存,受到压抑或被忽视,哪里的教育就完全不能实施。他设身处地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说:“只有作为个人,作为这一个人,而不是一般的人,我才能在思想和感情上有所建树,才能坚持不懈地追求。”3这与雅斯贝尔斯的思想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雅斯贝尔斯谈到了许多学科的教育理念,比如教育,这对我们当下也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在对科学技术近乎推崇到了神话的时代,在大力宣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我们对科学的追求已经到了近于盲目的程度,从社会开始,一步步渗透到了学校。回头看一看我们的科学教育所走过的路,是真正的科学教育吗?学习科学到底为了什么?中学的学科知
29、识越来越艰深,只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懂了”、会做题,这不是素质,只是书面的结论,离真正的科学实践相距甚远,也很难说学生已经建立起了关于科学的理念。雅斯贝尔斯曾经指出过这种状况,大批大批的科技专门人才被培养出来,教育的所谓“经世致用”被放在了首位,“科学和培养科学人才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强调而人们也愿意为此付出最大的物质代价”1(P49)。其实,依照雅氏的明白得,“科学的隐秘在于:科学的意义不是只凭明白得力或看得见的成绩就能够够决定的,它飘荡在科学世界的上空,从而超越了每一种有限知识的固定内容”1(P166)。在教育上对科学的错误熟悉、迷信致使了许多不堪整理的局面:一是对所谓专门知识的强调培
30、养了“片面”的人。“扩展专业技能,并把与此相关的知识带进可运用的方法和最简单形式的结果之中,到处都存在与混乱隔绝的宁静处所,在这里人们能够成为某一方面的内行。然而目前专业学科已四分五裂,个体只能掌握单方面的知识和有局限的技能,而这些并不能使人的本质和陶冶意识的大全达到统一。”1(P120)二是由对技术的崇拜导致了教育中的工具主义倾向,制度、计划、秩序、组织形式等等成为教育的法宝,而“在我们这个以群体秩序、技术和为主的时代里,当必然性被绝对化时,那么人类存在的精神就陷入危险的境地,精神的基础就将被毁灭”1(P102)。“哪里能找到真正的生活,而不被官僚打算者和学校君主操纵的令人憎恶的生活,那里就
31、有充满着精神内容、彼此之间负责任有义务的人类友谊。而那个地址尽管有所打算的原始真实性的空间,但当打算者看到这一真实性,他只可能想到尽可能少地扰乱它。”1(P35)三是教育对人文学科忽视与在人文精神上的缺失。雅斯贝尔斯遗憾地说:“至今还没有一种尽善尽美的陶冶理想,能将人文主义与现实主义融会贯通,以收到相得益彰之效。”1(P114)由于学校教育关于道德培育,关于精神升华的缺失,学生步入社会以后往往缺少完整的精神生活和明确的对人一辈子价值的熟悉,在生活中,就表现出了急功近利,有效至上的生活态度。莘莘学子们对所谓的成功箴言,致富秘籍等等有着异乎寻常的爱好,而关于充满哲思,一代代地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却充
32、满着无知,乃至是排斥。这是半个世纪前的美国和欧洲的情形,而在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在咱们的周围,一样的情形不是天天都在发生吗?学生把握的理科定理,远比咱们所能背诵的古诗多得多;学生在一道题上的试探,远比咱们对生命价值的试探多得多,通常所说的“人文学科”无一例外地成了学校里的“弱势群体”。咱们对理科的大学生一篇论文写得错字连篇已经习以为常了;书店里一轮轮的“奶酪”风暴也慢慢让咱们习以为常;小学生写篇日记,隔壁总摆着本什么好词好句好段之类的书;至于贯穿小学到高中的各类奥林匹克竞赛,那么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小孩们从小就在为着夸奖,为着成绩,为着往后优质的物质生活而奋斗,而最终成了知识的奴隶。除艰深
33、的专业知识,他们大体上一无所有,成为毫无个性的社会建设的工具。不能不佩服雅斯贝尔斯的远见卓识,在那么久以前,他就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知识固然是需要学习的,可是它仅仅是一个工具,是通往科学的思维,通往理性的途径,不是教育的全数内涵,不是教育存在的缘故,更不是教育最终的目的与任务。而只有技术与知识的教育,是严峻缺失的教育,学生有所谓的“知识结构”,却不可能唤醒精神自由地生成,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灵魂。正如雅斯贝尔斯在另一部高作今世的精神处境中指出的那样:“教育借着个人自己的存有,使个人体认到整体的存在,他从自我出来,走进世界,再也不牢牢地停留在某个地址,因此他尽管仍然生活在狭小的环境中,却因与所有人的生命发生关联,而充满活力。一个人若是与一个更明朗、更丰硕的世界结合为一体,他将更能成为他自己。”4 自由地追求真理,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教育应该教会我们的。逝者如斯,周围的世界总是不断地在变化,但我们的教育,应当始终坚持着它的本真,它应当将一代代人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并始终保持对真理的虔诚与热情,否则所有的教育,都会变得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