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公开课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公开课教学设计.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六国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2.自己预习,弄懂生僻字音、形、意,归纳重点文言实词语虚词。3.掌握本文的文体知识“论”以论证为主。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议论文的写作特点。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会苏询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2.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用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的论证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建议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积极抗战以维护国权。【教学
2、难点】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六国破灭之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继宫锁心玉、步步惊心之后,今年又出了一部吸引人心的穿越剧相爱穿梭千年,看来近几年穿越盛行哦。上课之前咱们也来穿越一下,请大家回到北宋,与我一同赴一场满汉全席。时间: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人物:苏轼(时年 20 岁)地点:北宋都城开封 事件:苏轼进京赶考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
3、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席间大家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
4、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你们喝酒哦!”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国论,昔日的战国七雄争奇斗艳何以演变为秦国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板书:六国论题解 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霸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六国论,其实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二、作者简介与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1)(2)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A
5、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3)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4)本段观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的哪一句观点?3第 3 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紧承第 2 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齐国:与虎作倡终陷坑 燕国:荆轲刺秦招祸患 赵国:良将李牧以谗诛 (1)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
6、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2)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4第 4 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1)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2)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7、”才是赂秦之根源。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3)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5 第 5 段,借古喻今,劝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
8、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四、总结全文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苏洵写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要奋起抵御外敌以维护国权。五、拓展探究(1)探究六国灭亡原因。六国灭亡的原因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苏洵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苏辙认为“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李桢
9、认为“不施行仁政”。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请同学们随我继续穿越回到战国时代,我们去聆听六王对各自国家灭亡原因的反思。燕:一个国家和朝代的兴衰,首先在于统治者的素质。秦始皇有雄才大略。齐:六国没有认清共同的敌人。魏:六国的国君没有做到真正的“合纵连横”,而是只图眼前利益。楚:秦国善用人才,而六国不能善待人才。(如楚国国君对待屈原)韩:秦国发展国内经济,增强综合国力,而六国不思改革。赵:不能听信谗言,诛杀谋臣呐!我杀了杜牧,自毁万里长城,终引狼入室。秦:“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六国灭亡,秦统一天下是历史前进的必然。(2)历史照进现实。六国灭亡已成为历史,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从六国
10、破灭的故事学到了什么?不震慑于权势。个人在权势面前如果表现出过多的胆怯和退缩,就会失去本身固有的爆发力和创造力,最终碌碌无为。所以我们要想干成一番不朽的事业,就要不震慑于权势,把自己熔铸成正气、胆色、韬略的利剑,勇往直前。团结一心,其利断金。六个大国,居然被地处西北的秦国各个击破,其实,有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六国虽然强大,但并不团结,甚至彼此隔岸观火,勾心斗角,这就不是六比一的封垒,而是一比一。今天,面对美国的强权,面对日本的挑衅,一定要精诚团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我中华 56 个民族团结一心,敢问世界谁人能敌?我们中华 56 个民族手拉着手,心连着心,用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