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色散精品【一等奖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的色散精品【一等奖教学设计】.pdf(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第 5 节 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2.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3.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4.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教学重点:1.红外线的作用;2.紫外线的作用。教学难点:1.红外线的作用及应用;2.紫外线的作用及应用。教学用具 有关红外线、紫外线的挂图、光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白天我们看到的光从何而来?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引入: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最单纯的光,不能分解,到17 世纪英国的科学家牛顿通过一个实验发现了一种极为奇妙的现象,让人们对于上面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大家想知道
2、他的实验是怎么做的吗?白光到底能不能分解呢?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给了基础差的学生一定提示,使其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利用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便于学生更新已有经验,接受新知识,诱导学习动机,丰富感知。情景导入 播放关于彩虹传说的动画,提出“为什么天空中会有彩虹呢?”,引出课题。说明:也可通过播放与光的色散有关的自然现象的图片来引入课题。二、推进新课 探究点一 色散 情景介绍:17 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光是最单纯的颜色。直到 1666 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dispersion),这才解开了光的颜色之谜。牛顿是怎样让太阳光色散的呢?我们一起来
3、做一下。出示三棱镜让大家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点评:透明的,有三条棱。演示: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调节,另一边用白屏承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了什么?在黑板上画示意图,播放色散图片: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来解释,更加直观,易于学生理解和识记。结论: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会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如果用一个白色的光屏来承接,在白色光屏上就形成了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我们把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颜色叫做色散。问题:根据光路可逆原理,被分解出来的七种色光如果逆着原来出射的方向入射到三棱镜,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点评:七种色光如
4、果逆着原来出射的方向入射到三棱镜,会复合成白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兴趣。扩展:雨后的彩虹就是由色散现象引起的。下雨过后,有很多小水滴,由于重力的作用,它的下半部分较大,上半部分较小。水滴像三棱镜,太阳光经水滴后也会发生色散,空中有很多水滴聚在一起,正因如此,我们在雨过天晴会看到彩虹。设计意图:从生活走向物理,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将生活和物理紧密地联系起来。探究点二 色光的混合 问题:阳光可以分解为七种单色光,但我们看到大自然的色彩远比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来得丰富多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点评:一些色光混合后会产生许多丰富多彩的颜色。问题:白光色散后的各种色光
5、混合后又复合成了白光,那么七种单色光中的任意两种或几种混合后又将得到什么颜色呢?播放色光的混合视频学生观看 点评:人们发现,把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值得注意的是,颜料也有三原色:红、黄、蓝,拿红、黄、蓝这三种颜料混合也可以得到各种颜色的颜料。它跟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扩展:彩色电视机的制成原理。电视屏幕上显现出的画面,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机画面就会观察到这一现象了。探究点三 看不见的光 1光谱 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带,自上而下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光?点评: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
6、屏上形成一条彩带,自上而下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三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spectrum)。如课本图。设计意图:在对比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扩展思维。问题:我们在前面学过,人耳有听不见的声音,同样的,是否存在人眼看不到的光呢?点评:在光谱上看的红、橙、黄、绿、蓝、靛、紫各色光,称为可见光。扩展: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在 1800 年研究光谱中各种色光的热效应时,把温度计移到光谱的红光区域的外侧,结果温度上升得很快,说明那里有看不见的射线射到温度计上,于是发现了红外线。德国化学家里特 1801 年在光谱的紫光区域外侧
7、放置了一张照相底片,结果底片感光了,于是紫外线被找了出来。在光谱上,红光以外是红外线,紫光以外是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的,称为不可见光。2红外线的应用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红外线的应用。问题:红外线有什么应用?点评:热作用、红外线夜视仪、遥控器。问题: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越强。这桌子在辐射红外线吗?我们人呢?点评:辐射;都在辐射。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展示:多媒体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扩展: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它辐射的红外线会大大增强。人体生病时,局部皮肤的温度异常,如果在照相机里装上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给皮肤拍照并与健康人的照片对比,有
8、助于对疾病做出诊断。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草木、岩石的温度高,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红外线夜视仪,可以用在步枪的瞄准器上。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其实也在不停地吸收红外线,吸收红外线后物体温度会上升,按照这个原理制成了红外线烘烤炉。红外线还可用来进行遥控。如电视机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问题:把遥控器对准电视周围墙壁按按钮,有时也可以控制电视,说明什么?点评:红外线可以反射。3紫外线的作用及应用 问题:我们平时拿到一张钞票,是怎么辨别它的真伪的?点评:对着光看,摸一下,看手感对不对。问题:我们去银行,银
9、行的员工是怎样检验钞票的?点评:他们把钞票放到验钞机去。说明:原来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钞票或商标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标记,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则会发出可见光,这是一种有效的防伪措施。在医院有很多病菌,可是如果用消毒水来消毒,它成本高,又比较难闻。紫外线有化学作用,能杀死微生物,所以医院和食品店常用紫外线消毒。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衣服、被子经常在阳光下晾晒可以灭菌消毒。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 D,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对骨骼的生长和身体健康有好处,紫外线有生理作用。问题: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适当地晒太阳对身体有好处,但是不是晒的越多越好呢?在阳光下,时间长了会
10、怎样?点评:头晕,皮肤很烫,会变黑。说明: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地球的周围包围着厚厚的大气层,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面,这才使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近年来,臭氧层正在受到空调、冰箱里面放出的氟利昂等物质的破坏,臭氧层出现“空洞”。为了保护臭氧层,保护我们的家园,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建议?点评:停止生产氟利昂,研制出氟利昂的替代品,少用空调。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性,并用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盘点收获: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光的色散,请同学们说一下,这节课学到了些什么?你们都做了些什么?红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光与色
11、的混合 一、色光混合 色光的混合为加色混合,是光线的增加,两种色光混合,光度为两色之和,合色愈多,则愈强,愈近于白。其中红与绿、黄与蓝、青与红,这些补色光混合和红与蓝、绿三原色光混合都成为白光。彩色电视机、彩色显示器、彩色液晶显示器,三基色日光灯管就是应用该原理而设计制作的。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将这色光三原色红、绿、蓝投射到一个白色的平面上时,两种光色相叠射,则得出混合黄、品红、青。如果将三种原色完全重叠投射,则混合出白光。格拉斯曼(H.Grassman)总结了加色混合的现象,叫做格拉斯曼颜色混合定律,有以下几点:(1)视觉只能辨别色彩的三种变化:明度、色相、纯度。(2)两种光色组成的混
12、合色中,如果一种色光发生变化,而另一种不变,则混合色也随之变化。补色律:每一种色都有一个相应的补色,便产生中间色,其色调决定两色的相对数量,其纯度决定二者在色相环上的距离。(3)色相相同的光,不论它们的光谱组成是否一样,在混色中都具有同样的效果,即视觉上相同的两色,都是等色。代替律:相似色的混合仍然相似。如果 A 色B 色,C色D 色,那么 A 色C 色B 色D 色。(4)由几种色光组成的混合色的亮度,是各色光亮度的总和。二、颜料混合 绘画颜料、印刷用的油墨及其他工业用的染料等,这些着色材料的混色大体上比原来的颜色暗。原因是它们反射的光线减少,两色混合后,光度低于两色各自原来的光度,合色愈多,
13、被吸收的光线愈多,反射的光线愈少就愈近于黑。颜料三原色红、黄、蓝是减色原色,它们相加混合而形成的是(近似)黑,或其中任何两种色料相加而呈现的混合色都是暗于原色,也就是要减却二色的补色成分。所以称这种色料的混合为减色混合。彩色印刷的油墨调配、彩色照片的原理及生产、彩色打印机设计以及实际应用,都是黄、红、蓝为三原色。彩色印刷品是以黄、红、蓝三种油墨加黑油墨印刷的,四色彩色印刷机的印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彩色照片的成像中,三层乳剂层分别为:底层为黄色、中层为红色、上层为蓝色。各品牌彩色喷墨打印机也都是以黄、红、蓝加黑墨打印彩色图片的。三、板书设计 第 5 节 光的色散 一、光的色散:白光通过三棱镜
14、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现象。二、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三、红外线:热作用强 四、紫外线:1.荧光作用 2化学作用 3生理作用 四、教学反思 光的色散 这节内容的重点其实是应该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不同物体显示不同颜色的原因。上课之前,学生对物体的颜色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因此如何让学生能够从科学的角度解释物体的颜色,就成为本节课的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在介绍光的色散知识基础上,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光的反射知识,让学生理解,我们看到哪种颜色,其实就是那种颜色的色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联系到教室里不同颜色的物体,举例说明,不透明
15、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由此联想到电影屏幕为白色的原因,进一步提问,放映机的灯泡发出了白光,但照到屏幕的确实五光十色,其原因在于光透过了有颜色的透明胶片,让学生体会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这样从生活中挖掘的现象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程的理念。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 1 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教学重点: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教学难点:1、单位的换算;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教具准备
16、测长度工具:刻度尺、皮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计时工具: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田径赛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如图甲所示;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所示。请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如何使用呢?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17、是: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m10-6m;1nm10-9m。长度的估测 问题 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请几 5 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问题 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 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知识拓展 阅读课本第 11 页“小资料”,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 792 458 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 1 米。阅读课本第 13 页“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形成感性认识。探究点二 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活动一
18、 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活动二 观察下图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2)它的量程是多少?(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在上图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 08 cm,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 8 cm 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是 0.1 cm。教师强调: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 活动 学生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圆柱体的高、木块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教师
19、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要求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甲 乙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丙 丁 (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
20、对刻度线(如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 69.5 mm,其中 69 mm 是准确值,0.5 mm 是估读值。(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图中木块长度为 2.77 cm。3.特殊长度的测量(1)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方法 1(卡尺法):如左图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右图,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
21、直径 d。根据公式 L=d 求出硬币的周长。方法 2(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 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 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 L=s/n,再利用 L=d 求出硬币的直径d=s/n。方法 3(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 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 L=d 求出硬币的周长。方法 4(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 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 d=L/求出硬币的直径。(3)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纸的厚
22、度为 10-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 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 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 l=L/n。(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 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 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 d=l/n。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
23、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 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问题 1:如何测量一个碗口的周长?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曲线;规则(圆)。测量方法:直接用卷尺测量;化曲为直:用细线绕碗口一周再拉直测量;利用圆周公式C2rd:两把三角板一把尺子夹紧碗口即可量出直径或用纸将碗口的圆描下,再将纸上的圆对折即可测出直径或利用几何方法(有多种方法)找到直径来测量。问题 2:我国第一条高铁线武广高铁,如何知道这条铁路的总长度呢?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距离太大,难以直接用刻度尺测量。测量方法:上网查找;借助地图间接测量。说明:上述两个问题先分析特点,方
24、法让学生讨论后再一一评价。鼓励学生多找方法,并尽量找到简单实用的方法。探究点三 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时间的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时间单位: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s。2、时间的估测 活动:(集体活动):估测 1 分钟的时间长度。(请三个同学上台面向黑板,其余同学当裁判,讲台桌上的大时钟面向“裁判”,教师喊计时开始,三名若认为 1min 时间到则举手
25、,比比看谁对 1min 的时间估测更准一些。)3、时间的测量 讲解:时间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时间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4:(2 人一组):停表的使用。(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对停表的使用方法进行简单讲解,然后教师喊口令,学生按停表计时,请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搞清楚停表的使用方法。)探究点四 测量误差 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教师讲解: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交流讨论: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归纳总结:减小误差的方
26、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三、板书设计 第 1 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常用测量工具;2.长度单位。二、时间的测量 1.常用测量工具;2.时间单位。三、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四、教学反思 首先是导入新课,由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
27、,引出想办法测出长度和时间,那么长度和时间怎样测量呢,很自然的引出今天的课题,学生也会觉得很自然,不会感到唐突。在处理长度的测量时,我不按常规的方法,老师先讲如何操作,学生再动手操作。我觉得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特思维和创新思维,什么都是老师怎样讲,学生怎样做,根本不是探究实验,而是验证性实验。我先让“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学生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动手用自己的刻度尺测出一个身边熟悉的物品的长度,然后报出数据,老师写在黑板上,在学生得意时,告诉他们在物理上大家的读数都是不准确的,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之声则会不绝于耳,明显看出学生的不服气,这样学生就会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教师的释疑上,
28、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第 2 节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教学用具: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它吗?今天我们通过观察、研究走近它,认识它。二
29、、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照相机 大家想了解关于照相机的什么知识呢?照相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神秘的小盒子,里边到底有什么?照相机为什么能拍照?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排出全景和不是全景的照片?为什么照片中景物比实物小?有时拍出的照片很白,有时拍出的很暗,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们常用的照相机叫傻瓜相机?通过对照相机的观察和大家收集的资料,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哪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收集到的资料。教师适时的引导、评价。1.照相机前面镜头是凸透镜。想拍全景离景远点,想拍人大点离人近点。光线强拍出的照片发白,光线弱拍出的暗。照相机由镜头、机箱、调焦环、光
30、圈、胶片等组成。2.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像,这个像冲洗出来就是照片。像是怎么落在胶片上?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照片。想想做做:方案 1: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方案 2:用硬纸板圈成两个直径大小相近的,长约 15 cm 的圆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在直径较大的纸筒前面,
31、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屏幕。把较小的圆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内,这样模拟照相机就做成了。现在我们按照方案制作好后,对准某个人或物体,拉动纸窗改变透镜和屏幕之间的距离,能观察到什么?是不是可以看到一个缩小的、倒立的清晰的像?下图就是照相机成像的原理示意图,物体通过透镜在底片上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像。板书:一、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到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探究点二 投影仪 教学中常用到投影仪,现在观察它的结构,想想使用它有什么优点?分组观察,教师指导。投影仪由灯泡、投影片、镜头、平面镜、屏幕组成。演示:把投影
32、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正放),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像,再把反光镜安上,把图案打到屏幕上。天花板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用平面镜使像反射到屏幕上。实物投影仪能直接投影实物。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板书:投影仪上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探究点三 放大镜 我们桌子上放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也是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现在用它看书上的字观察有什么现象?放大镜能使书上的字放大,字是正立的,说明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像和照相机、投影仪不同,放大镜成像是正立的,投影仪和照相机成像是倒立的。刚开始移动放大镜,离书越远,字越大,到
33、了一定距离以后,字变模糊。伸直胳膊拿着放大镜看外面的景物是倒立和缩小的。放大镜成的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一侧。放大镜成的像打不到屏幕上。板书: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探究点四 实像和虚像 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动手、观察、研究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是光通过凸透镜射出会聚所成。如果把感光胶片放在那里,是可以记录所成的像,这种像叫做实像。物体和实像分别于凸透镜的两侧。凸透镜成实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放大镜所成的像也是虚像。凸透镜成虚像时,通过凸透镜射出的光没有会聚,只是人眼逆着出射光方向看去,感到光是从放置物体那一侧成虚像发出的,所以物体和虚像位于凸
34、透镜的同侧。凸透镜成虚像 三、板书设计 第 2 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二、投影仪:投影仪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四、教学反思:本节的新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和应用练习评价反馈等四个环节组成的。第二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着重解决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及成像问题,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而是演示、观察、制作、探究的混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目的是总结完 成成像特征,同时根据课堂的情况适时增加
35、三种凸透镜的动态调节来观察像的大小变化,深化了凸透镜成像的内涵,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比较好。实像与虚像的初步概念在上一章已经涉及到,本节复习提问时又回顾了该知识点,在三次观察探究过程中又进行了渗透点拨,所以本节把它放在梳理深化环节,通过学生的阅读自学来处理,点到为止,不要占用过多时间。近视镜与老花镜是生活中的透镜,课堂上增加这个动手实验,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良好的研究习惯。s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 1 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教学重点:1
36、、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教学难点:1、单位的换算;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教具准备 测长度工具:刻度尺、皮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计时工具: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田径赛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如图甲所示;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所示。请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如何使用呢?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
37、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m10-6m;1nm10-9m。长度的估测 问题 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请几 5 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问题 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 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 度。(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知识拓展 阅读课本第 11 页“小资料”,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 792 458 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 1 米。阅读课本第 13
38、页“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形成感性认识。探究点二 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活动一 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活动二 观察下图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2)它的量程是多少?(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在上图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 08 cm,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 8 cm 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是 0.1 cm。教师强调: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39、。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 活动 学生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圆柱体的高、木块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教师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要求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甲 乙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
40、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丙 丁(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 69.5 mm,其中 69 mm 是准确值,0.5 mm 是估读值。(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图中木块长度为 2.77 cm。3.特殊长度的测量(1)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方法 1(卡尺法):如左图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
41、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右图,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 d。根据公式 L=d 求出硬币的周长。方法 2(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 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 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 L=s/n,再利用 L=d 求出硬币的直径d=s/n。方法 3(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 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 L=d 求出硬币的周长。方法 4(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
42、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 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 d=L/求出硬币的直径。(3)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纸的厚度为 10-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 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 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 l=L/n。(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 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
43、圈的长度 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 d=l/n。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问题 1:如何测量一个碗口的周长?思路:被测长度的特点:曲线;规则(圆)。测量方法:直接用卷尺测量;化曲为直:用细线绕碗口一周再拉直测量;利用圆周公式C2rd:两把三角板一把尺子夹紧碗口即可量出直径或用纸将碗口的圆描下,再将纸上的圆对折即可测出直径或利用几何方法(有多种方法)找到直径来测量。问题 2:我国第一条高铁线武广高铁,如何知道这条铁路的总长度呢?思路:被测长度的
44、特点:距离太大,难以直接用刻度尺测量。测量方法:上网查找;借助地图间接测量。说明:上述两个问题先分析特点,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一一评价。鼓励学生多找方法,并尽量找到简单实用的方法。探究点三 时间的单位及测量 1、时间的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时间单位: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s。2、时间的估测 活动:(集体活动):估测 1 分钟的时间长度。(请三个同学上
45、台面向黑板,其余同学当裁判,讲台桌上的大时钟面向“裁判”,教师喊计时开始,三名若认为 1min 时间到则举手,比比看谁对 1min 的时间估测更准一些。)3、时间的测量 讲解:时间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时间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4:(2 人一组):停表的使用。(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对停表的使用方法进行简单讲解,然后教师喊口令,学生按停表计时,请同学相互帮助,共同搞清楚停表的使用方法。)探究点四 测量误差 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教师讲解: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
46、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交流讨论: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归纳总结: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三、板书设计 第 1 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常用测量工具;2.长度单位。二、时间的测量 1.常用测量工具;2.时间单位。三、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两者区别:误差
47、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四、教学反思 首先是导入新课,由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引出想办法测出长度和时间,那么长度和时间怎样测量呢,很自然的引出今天的课题,学生也会觉得很自然,不会感到唐突。在处理长度的测量时,我不按常规的方法,老师先讲如何操作,学生再动手操作。我觉得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特思维和创新思维,什么都是老师怎样讲,学生怎样做,根本不是探究实验,而是验证性实验。我先让“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学生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动手用自己的刻度尺测出一个身边熟悉的物品的长度,然后报出数据,老师写在黑板上,在学生得意时,告诉他们在物理上大家的读数都是不准确的,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之声则会不绝于耳,明显看出学生的不服气,这样学生就会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教师的释疑上,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