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探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探讨.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之一,是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趣味性的特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授课对象因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教学上不能“因材施教”,教学内容陈旧,理论和实践脱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采取以下措施:分层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强调实验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改革考核方式。我国的高校计算机教育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至今已经有 30 多年的历史了,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计算机作为工作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与此同时,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
2、能力之一。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之一,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的办公软件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据调查,当前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还是较差。因此,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特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即实践性、综合性、趣味性。所谓实践性,是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操
3、作计算机,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综合性是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通常跨越多个学科,与传统学科课程相比,理性知识传授较少,更多的是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另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还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教师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授课对象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 目前,我国从小学到中学基本均开设有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课程,随着计算机教育低龄化的进一步深化,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掌握了一定计算机常识。但是我国教育在地域上的差异较明
4、显,尤其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这使得高校新生在进入高校之初就存在着对计算机常识的一些认识差别,有的基础好,有的基础差,有的“零起点”,如此复杂的大学生群体,加大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难度。(二)教学上不能“因材施教”现有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选用统一的教材,谈不上因材施教,没有针对性。有些专业用到的知识讲解不深或者不讲解,有些专业不需要的知识讲解过多,这就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后,面临专业上需要的操作时一知半解,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另外,在教学内容上,对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教的内容一样。对基础好的学生讲授他们已掌握的知识,学生会心不在焉;对基础差的学生讲授他们不容易掌握的知识,可能使其跟不上教学进度,
5、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三)教学内容陈旧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网络基础知识,网页设计等,这些内容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变化,有些高校部分教学内容已经严重滞后,主要体现在软件版本上。例如操作系统部分仍然在讲述 WindowsXP,办公软件讲的是 Office2003,甚至是 Office2000,这些内容是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使用这样的内容进行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没有保证。(四)理论和实践脱节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6、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目前,教学方式依然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课程教学所占学时多,对上机实验环节不够重视,结果造成学生上课听教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理论部分的考试成绩理想,但亲自上机操作时无所适从,不能有效利用计算机。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分层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首先在新生入学后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摸底考试,将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一类是只具备少量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同一类别的学生要分到同一个教学班。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样全体学生知识水平都能够通过
7、教学得到提高。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可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实验题,使学生每次上机都有所突破。(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强调实验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时展的要求。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要避免内容过于高深,确保大部分学生能达到课程要求的基本水平;其次,教学内容必须贴近社会需求,贴近学生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实际,只有和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内容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学内容应该跟上时展的步伐,增加一些最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知识。只有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8、才能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持续发展,确保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与其在课程上由教师空洞地讲授,不如让学生坐到实验室里随着教师的讲授“感同身受”。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加大实验课时比例,突出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已经将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的课堂搬到计算机实验室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三)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所学习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例如在讲授 Excel 电子表格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作成绩表,要求统计及格人数、最高分等,在讲授 PPT 时,让
9、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团日活动制作成 PPT,方便交流等。学生能参与到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教学实践中,自然就有了学习兴趣,对相应的操作就能更深入的掌握。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对案例的分析、研究,重视得出结果的过程。案例教学模式把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四)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有些高校的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考试仍然采用传统的纸质试卷考核方式,这样只能使学生动手能力进一步缺失。因此,采取上机考试的方式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考核方式变革的大势所趋。目前,这种上机考试有大量的课程题库,考试时通过人工或自动的方式由题库产生试卷考核,比如设定好单选、操作题的数量和分值即可。学生上机操作,最后系统可自动判卷。四、结论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校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一些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先导课程。由于其课程内容更新较快等特点,要做好课程的教学工作,就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改革。本文对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能对此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真正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终身不断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