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生为本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pdf(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以生为本”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郑庆彬 来源:成才之路 2014 年第 2 期 福建甫田 郑庆彬 摘要:“以生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体现与深化。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对高职教育创新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创新、工学结合推进、学生考核方式创新、管理方式创新有重要的意义。凸显“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要求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词:以生为本;高职教育;培养模式 近一个时期,许多高校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思想和理念。“以生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体现与深化,它要求学校把每位学生当作是自由自主发展的人,关爱每一位学生,满
2、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促进他们个性与能力的发展,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句话“以生为本”,主张“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显然“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先是教育服务的顾客、学校教学与管理的适度参与者,然后才是教育和管理的对象。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高职教育必须建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贯彻“以生为本”,应当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创新专业和课程建设 要尽可能构建“人人有选择,人人可成才”的
3、专业和课程体系。由于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第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本科教育,它构建的是一种以学生能力(尤其是技术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在这种目标体系中,一要注意到高职教育对象的大众化。尽可能把高职教育纳入到终身教育体系的范畴,打破对学习对象在年龄、学历等方面的限制,让在校的学生以及已就业的成年人都可以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从而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开发多样化的专业课程。做到“人人有选择,人人可成才”。二要克服学院化、学术化和学科化的倾向。突出技术应用与技能培养,凸显学生认知主体地位,直接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获得充分和个性化的
4、发展。三应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因此,在构建专业和课程体系时应从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地方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对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实用型人才的社会调查,通过校企合作,由行业内专家和学校教学骨干共同完成专业和课程体系的制定工作,确保学以致用,避免毕业后供需脱节。二、突出能力本位,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容易扼杀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生为本”,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角色意识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以教为本”到“以学为本”的转变,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本位下的教学方式应是行动导向的,在教学层面有人称之为“工作本位学习”。它要
5、求学校加强模拟场景建设,加强实训、实验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准工作环境”乃至“现场工作环境”,实现学生角色由“学习者”向“工作者”转变,让学生以工作者的心态主动去学习、实践,从而在学习、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学校教学中重视概念、事实和程序性知识等显性知识的教学,把教学重心转移到对学生应用策略知识的培养上,把教学行为从课堂教学转为在工作环境中进行,融学习与工作为一体,克服了学习与工作分离的弊端,实现“应学什”到“会做什么”的转变,指导学生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由“知其然”达到“知其所以然”。当然教师的作用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6、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三、创新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 马克思曾经指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手段,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维度,也是锻炼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为此,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工学结合,既满足了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又有利于学校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
7、能素质。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就要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的规定。做好工学结合,强化校企合作是关键。为此,政府要伸“有形之手”助校企对接。政府要在校企办学对接中发挥主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校企合作办学。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形成政府推进、企业和院校密切合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机制,实现企业人才需求和院校人才培养的对话与对接,促进企业与院校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效解决企业人才供需矛盾和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企业借院校的教学资源,培训本企业需要的员
8、工,可把企业文化、价值理念、职业准则、岗位要求一并融入院校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但可大大降低培训成本,而且凸显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院校要借企业之水行教育之舟。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可以通过引进企业资金,补教育经费的短缺,增强办校实力,同时,也增强了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适应性,实现“进口旺,出口畅”的目标。与企业联手,校企双元培养,这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有效途径。职教兴,企业兴;企业兴,职教兴。一流的企业要有一流的职业教育来支撑,一流的职业教育才能支撑一流的企业,这应该成为政府、学校、企业的共识。四、创新学生考核模式 传统的考核方法对学生的考核过于简单,观念
9、落后,很难与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相适应。因此,要创新学生考核方法,树立科学全面的考试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考核相结合,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真正体现“以生为本”,多角度多层面科学评价学生。五、创新教育管理模式 目前,许多高职学校教育管理手段和模式,还保留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权力过于集中在校级机构,在校企合作大背景下,下级院系很难自主灵活地开展对外协作。有些院校采用本科管理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重知识及学科建设轻管理教育等。因此,创新管理模式势在必行。要充分发挥院系二级管理作用。院校要下放权力,采用二级乃至三级的管理体系,激活院
10、系的活力,创新管理模式。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自律组织的作用。督促检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学习生活作风,养成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习惯。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社会名流、专家、学者和企业参与学院的管理。实行职业教育资格标准的国家介入与行业监督并行,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在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上,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等灵活的学籍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分层次教学、分专业方向教学和分阶段教学。在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上,要根据职业类学校学生的行为特点,采取柔性与刚性相结合的手段,做到刚柔并举。特别是要根据职业类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将来的职业特点,侧重抓好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团队精神、创新精神、职业道德、劳动纪律等思想教育,克服重传授知识技能,轻思想教育的倾向,培养既有专业技术,又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参考文献:1扬利军.探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DB/OL.中国高职高专网.2马成龙.高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价值取向及其途径DB/OL.中国高职高专网.(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