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小学语文22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小学语文22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22 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查词典会正确认读 10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武”“拣”两个字。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理解排比句的构成及作用,并会自己说一个排比句。4.通过学习第四自然段,学习总分总的构段方式。鼓励学生将其应用于作文中。【教学重点】1.查词典会正确认读 10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武”“拣”两个字。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理解排比句的构成及作用,并会自己说一个排比句。2.通过学习第四自然段
2、,学习总分总的构段方式。鼓励学生将其应用于作文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的西沙群岛的资料。一、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22 课,齐读课题:富饶的西沙群岛。二、检查预习 过渡:课下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检查一下自学情况。1.出示认读的词语:(课件出示)富饶 岛屿 山崖 威武 产卵 栖息 鸟粪 渔业工人 去掉熟字读读生字:(课件出示)饶 屿 崖 威 武 卵 渔 栖 粪 辈 2.出示认读的词语:(课件出示)深蓝 懒洋洋 披甲 划船 威武 拣贝壳 颜色 形状 肥料 渔业工人 祖祖辈辈 去掉熟字读生字:(课件出示)蓝 懒 披 划 威 武 拣 颜 形 状 料 渔 辈 3.指导书写:(1)
3、听写词语:威武 拣贝壳 形状 懒洋洋(2)展示学生的听写,师生共同找出错字:武(斜钩上多了丿);拣贝壳的“拣”写成同音字“捡”。指导书写“武”:教师讲解“武”的造字法。(课件出示图片、字义。)字的上部是“戈”,是古代的一种武器,下部是“止”意思是“脚”,表示拿起武器动身出发去打仗。“武”的本义是军事、技击、强力的通称。教师讲解“武”字的演变。(课件出示)同学们请看,“武”字的字体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教师编字谜记忆“武”字,范写生字。同学们读过武松打虎的故事吗?武松的“武”就是这个字。谁记得:武松是用什么打的老虎?(木棒)。我们写时要记住:武松打虎不带刀,所以斜钩上没有“丿”。区别、
4、书写“捡”和“拣”:教师讲解“捡”和“拣”的区别。“拣”有挑选的意思,拣贝壳是挑选好看的贝壳;“捡”不分任何东西,掉在地上都要捡起来。教师指导书写“拣”:第六笔是“横折钩”。(3)学生每个字练习写两遍,同桌互相提建议,修改。(强调学生的写字姿势)三、读通课文 初步感知 1.一人一个自然段连读课文,说说每段各写了西沙群岛的那个地方?海面 教师板书:总特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海底 海滩 海岛 2.海面:海水的颜色?为什么?3.海底:写了几种事物?各是什么样的?事物:珊瑚、海参、大龙虾、鱼 蠕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想像:海参胖乎乎的,没有脚,怎么行动呢?教师动作演示:用左胳膊当做海底,用右手表示
5、海参,右手在左胳膊上慢速伸曲伸曲地动,就叫蠕动。4.海滩:写了什么?各是什么样的?5.海岛: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四、精读赏析 你最喜欢哪一段?(学生自由说)老师也最喜欢第 4 自然段,我们一起学习:1.写了几种鱼?找出相关句子。(课件出示)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 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分号变红(课件出示),一个分号表示一个分句,前后是并列关系。四个分句并列排列。(课件出示)四个分句中都有一个相同的词,找出来。(课件把这个词变红)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像这样: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分句的意思是
6、并列的,就叫排比句。(板书:排比句)比较阅读修改后的句子和原句,说体会,哪个更好?(课件出示)原句比修改句的不同地方变红(课件出示):说好处。彩色的条纹:写出了色彩,形象、生动。红缨:写出了颜色,形象、具体。(板书:形容词)像插着好些扇子:比喻句,形象、具体。像皮球一样圆:比喻句,形象、具体。(板书:比喻句)2.课件配乐欣赏四种鱼。3.看四种鱼的图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只看四种鱼的图片,试着背诵课文内容。五、拓展练习 1.让我们漫步海滩,欣赏美丽的贝壳:(课件配乐逐步出示贝壳图片)2.看着美丽的贝壳,自己说一个排比句和比喻句。3.学习完整的第 4 自然段(课件出示):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
7、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教师引导:第一句写什么?(生:鱼多、好看。)总写;最后一句写什么?(生:鱼多。)也是总写;中间四句:分写四种鱼。这种够段方式叫:总分总(板书),我们写作文时,也要运用总分总的结构,这样文章会:浑然一体,更加完整!六、布置作业:1.摘抄优美词语和句子。2.背诵喜欢的段落。【板书设计】22 富饶的西沙群岛 海面 风景优美 海底 鱼:排比句 形容词 比喻句 总分总
8、 物产丰富 海滩 海岛 22 富饶的西沙群岛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一、学生现有学习情况分析:三年级是一个过渡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能有自己的主见。逐步学会积累语言,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诵读。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和积累语言方法。班内男生占学生总数的六成以上,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较为独立。他们对优美的语句描写较感兴趣,经常阅读作文大王、小学生阅读与写作、小学生优秀作文等书刊,并摘抄好词、好句、好段,增加语言积累。经过大半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审美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理解感悟能力得到加强。他们已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绝大多数学 生阅读速度较快,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他们
9、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是较短,好动,好玩。本班不少同学在学习上好胜心强,乐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思维活跃,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有成效的学习方法;但也有不少同学厌倦学习,畏惧困难,或是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学习习惯较差,积年累月,致使学习基础薄弱。学生的阅读量不足,阅读感悟能力较差,学生搜集和存贮的好词、佳句、文段较少,能灵活运用所积累材料的学生寥寥无几。二、学生的课外知识学习情况分析:西沙群岛一带海水颜色鲜艳,异常美丽,一般人都缺乏实际的感受;对海里鱼的品种、数量之多,以及其他丰富的海域物产,也大都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描写还水的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对于远离海域的学生来说,也是学
10、习的难点。学生对于“美丽富饶的祖国”这个主题都有一定的认识,但西沙群岛距离学生生活太远,又没机会去旅游,因此,应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来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本课将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个性化阅读为指导,进行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学习效果分析 本课达标练习共设计了四个习题,侧重了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检测和阅读能力,有效落实了三维目标。既有生字书写的专项训练,又有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和写作方法的训练。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总体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全对,有部分学生出现知识点的错误。下面将进行逐题分析:第一题:“我会写。”全班 36 名学生参与答题,34 人全对。有 1 人威武
11、的“武”书写出错,斜钩上多了丿;1 人“形状”的“状”写成“壮”。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书写时没有认真看字形,粗心造成。第二题:“我会辨。”全班 36 名学生参与答题,36 人全对。第三题:“我会填。”按原文填空。32 名学生能按要求填写词语。1 人“绽开”的“绽”的写成“站”,写成了同音字;1 人“分枝”的“枝”写成“支”;1 人“披甲”的“披”写成“拔”。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平时学习不扎实,没有认真看字形,粗心造成。第四题:“我会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出错的题是:2.这段话主要写出了鱼的(数量)多和(种类)多。2 人出错。5.这一段作者写 鱼成群结队,总的感觉鱼多;接着分别介绍了 四 种形态的
12、鱼;最后再写 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让人感到这里的鱼确实多。全段结构是 总分总。3 人出错。6.对“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分析,正确的是:(B )1 人出错。A.西沙群岛的海里鱼很多,鱼和海水各占一半。B.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为了说明西沙群岛的海里鱼很多。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课文理解不充分,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从整体看,本次检测目标达成度还算是不错的。针对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学生生字字形、笔顺的指导,引导学生规范书写,不写错别字。2.加强学生辨认形近字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准确辨认形近字的能力。积累读写生字的数量。3.重视学生背诵课文优美段落的训练,在课堂上
13、多读,多背,多积累。4.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能养成仔细读书、深刻理解文章的习惯。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材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美丽富饶的祖国”专题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写海面主要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它的美丽;海底主要写水产资源,突出其富饶。西沙群岛的海里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鱼的品种多、数量也多。写海滩则突出贝壳的“千奇百怪”和海龟的“庞大”、“有趣”。写海岛是围绕“鸟的天下”来写的,从总到分,使人确信西沙群岛是
14、“鸟的天下”,进一步表现西沙群岛的富饶可爱。最后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特点是首尾相呼应。第一自然段写出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第七自然段则写西沙群岛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第二个特点是用词准确,写珊瑚的形状像“花朵、鹿角”,写海参“懒洋洋地蠕动”,写大龙虾“全身披甲”“威武”等。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感受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二是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本课的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理解排比句的构成及作用,并会自己
15、说一个排比句。本课的教学难点:1.西沙群岛一带海水颜色鲜艳、异常美丽,学生可能缺乏实际的感受;对海里鱼的品种、数量之多,以及其他丰富的海域物产,也大都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对于远离海域的学生来说,是教学的难点。2.通过学习第四自然段,学习总分总的构段方式。鼓励学生将其应用于作文中。本课内容可以安排 2 课时的新授课。富饶的西沙群岛评测练习 一、我会写 wi w f ro mo m jin bi k()()()()shn ln ln yng yng hi shn zzbibi ()()()()二、我会辨 蓝()拣()状()渔()篮()捡()壮()鱼()三、我会填 海底的
16、岩石上长着()的珊瑚,有的像()的花朵,有的像()的鹿角。()到处都是,在海底()地蠕动。大龙虾全身(),(),划过去,样子挺()。四、我会读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缨;有的周身像插着(),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1.在()里填上合适的词语。2.这段话主要写出了鱼的()多和()多。3.我从_、_、_等词语中看出鱼的数量多。4.作者写了哪几种形态的鱼,请用_画出有关的句子。5.这一段作者写_,总的感觉鱼多;接着分别
17、介绍了_种形态的鱼;最后再写_,让人感到这里的鱼确实多。全段结构是_。6.对“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分析,正确的是:()A.西沙群岛的海里鱼很多,鱼和海水各占一半。B.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为了说明西沙群岛的海里鱼很多。22 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反思 最近,我执教了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感受很深。这篇课文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本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二是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由于有课件,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决定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我们的语文教
18、学进行充分的整合。这样,抽象的事物具体了,静态的东西鲜活了,课堂效果非常好。如在第 4 自然段鱼的教学中,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海里奇异的鱼缺乏感性认识。一段视频的播放立即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鱼在眼前游动起来,将他们带入一个奇异的海底世界。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赏读内化,读出了海水的美,读出了鱼的种类繁多。另外,许多相关资料的浏览使学生开拓了眼界,课文内容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其次,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过程,努力营造一种“平等、信任、激励、自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们主动地学、自信地学,兴趣盎然地学,达到扎实有效的课堂效果。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
19、趣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西沙群岛位于祖国的南端,那里的海水、海底、海滩、海岛有着独特的特点,对于生长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比较遥远、陌生。故此,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我采用了放配音录像的方式导入,在放片子的同时,我认真观察学生,发现孩子们在观看的时候,一个个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小眼放光。看完后,当我问:“你觉得西沙群岛怎么样?”时,孩子们争着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特别美。”“风景优美。”“鱼很多,鸟很多。”看到孩子们投入的样子和积极地回答,我知道我的这一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难怪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
20、,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正是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这一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进入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的最佳状态。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我紧接着提出要求:“这么好的地方,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呢?请大家打开书 87 页,认真地把课文读一读。”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课文中,孩子们开始兴趣高昂地读起课文来,有的同学读完一遍,还情不自禁地读第二遍。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再次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重点展现西沙群岛海里奇形怪状、色彩鲜艳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以及那些没见过甚至是没听说过的形态各异的鱼儿,由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
21、课文内容的理解,自始至终地调动着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二、平等和谐 民主开放 平等表现为和谐,融洽,不一味强调师道尊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来学习、品味,比如在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来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在读自己喜爱的内容时,往往是最具情感的,听着孩子们用带着欢喜的心情,读着描写西沙群岛景色的句子,看着他们仿佛亲眼看到这美景的表情,我真是感慨万分。看来,朗读以及在朗读基础上的感悟,能够给人多么神奇的想象力。三、抓重点句 挖掘生成点 进行语言文
22、字训练 在学习第 4 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鱼的句子,进而学习排比句的构成及作用;通过欣赏四种鱼的图片,再按原文填空,进而看图背诵课文,学生对排比句有了深刻地认识。通过句子对比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形容词和比喻句对描写有生动、形象的作用。接着欣赏美丽的贝壳图片,运用排比句、比喻句说一句话,使这两种修辞方法得到很好地练习。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语言文字运用”的理念。四、阅读训练 扎实有效 读,是学生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读,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全国小语理事会理事长崔峦强调:“一定要把课文读对、读通、读顺、读好。”这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理解课文的前提。因此在这次教学中,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
23、龄特点,采用听读、初读、速读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学生做到将课文读对;在熟读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在精读、理解的过程中,又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朗读内容指导学生将课文读好。在这样有目的、有层次地阅读指导中,学生逐步学会了读书。当然,我的这次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中让我体会最深的是:没有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讲授深刻。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学生情况把握的不准,导致这一课时的个别环节用时较长,对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学生只是认识了,体会不够深刻,也没能进行联系巩固。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充分地认识到自己还应继续加强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钻研
24、教学方法,潜心搞好教学研究,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富饶的西沙群岛课程标准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3-4 年级)”的要求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具体体现如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是:“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威武的“武”通过听写出错很多,为了培养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这一理念,我制作的课件是:“武”的造字法图片和意义;由: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的字体演变。使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读读造字意义,形象、直观地理解了。再边
25、说边写“武松打虎不带刀”的顺口溜更加形象地记忆。课程标准 要求:“4 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我要求学生把重点指导的“武”“拣”二字,端端正正地在田字格中写两遍,同桌互相提建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对“阅读”的要求是:“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授新课伊始,我让学生一人读一个自然段,及时纠错。因为是初读课文,所以还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故安排最后感情朗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对“阅读”的要求是:“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蠕动”一词学
26、生很难理解,我启发学生想像:海参胖乎乎的,没有脚,怎么行动呢?再亲自动作演示:用左胳膊当做海底,用右手表示海参,右手在左胳膊上慢速伸曲伸曲地动,就叫蠕动。形象、生动、直观,学习效果很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中“第二学段”对“阅读”的要求是:“7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本课中第四自然段连续出现了三个分号,构成一组排比句。我把三个分号变红,引导学生认识四个分句,四个分句都是并列关系,进而认识“排比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对“阅读”的要求是:“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 50 篇(段)。”所以,在认识了排比句后,我引导学生看图填句子,进而看图背诵排比句,积累优美语言。我设计的作业是:“1.摘抄优美词语和句子。2.背诵喜欢的段落。”都是落实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堂课我遵循这一特点,品读课文、理解文意、感受美丽富饶,体现了“人文性”;学习排比句、比喻句的修辞方法;运用准确的形容词和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读写结合,体现了“工具性”。有机地完成了二者的统一,让学生思想品质受到教育,各种能力得到培养。以上是我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所做的设计,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指正,定当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