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假设矩阵的构建未来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定位的思考.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954778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性假设矩阵的构建未来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定位的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性假设矩阵的构建未来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定位的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性假设矩阵的构建未来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定位的思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性假设矩阵的构建未来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定位的思考.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性假设矩阵的构建未来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定位的思考 陈洪安;刘俊红;王伉【摘 要】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基础.本文模仿管理理论“丛林”对人性假设进行了梳理,构建了基于时间坐标与空间坐标的人性假设矩阵,从而将人性假设归类入“实体-静态”“实体-动态”“关系-静态”及“关系-动态”四个象限.在梳理西方实体人性假设与东方关系人性假设的基础上,论证了未来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应定位于“关系-动态”象限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了人性假设整体性、过程性、演绎性与非均衡性的特征.最后,本文还指出未来管理理论将出现的四种研究趋势.【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42)001【总页数

2、】6 页(P1-6)【关键词】人性假设;管理理论;实体;关系;动态【作 者】陈洪安;刘俊红;王伉【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市 200237;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市200237;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市 200237【正文语种】中 文【中图分类】F270.7 引 言 人性假设是管理研究开展的逻辑前提。不同的管理学家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构建了不同的管理理论,不同的管理理论在管理实践中演绎出了不同的管理原则、方法、制度和准则1。如基于“经济人”假设泰勒等建立了古典管理理论,基于“社会人”假设梅奥等构建了人际关系理论,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马斯洛等提出了放权自治理论,以及基于“复杂人”假

3、设沙因等提出了权变管理理论2。这些都表明从逻辑上来说,要建立有效的管理学理论,首先需要界定的就是人性假设。自从麦格雷戈提出人性假设概念,不同时代的学者都对“人性”做出了具体的定位,而产生了人性假设的“丛林”。然而随着对人性界定日益纷杂,人性假设逐渐陷入了以西方实体人性论为代表的论证怪圈中3,纷繁复杂的人性假设学说对人性做出了不同的定位,然而没有一种假说能衡量变化的时代中“具体的人”。本文尝试基于具体的维度对当下的人性假设进行归纳,从而开发出人性假设的新思路。1“时间”与“空间”其实除了西方的人性假设之外,中国自古以来也有对人性的概括如墨子的“人性素染论”、孟子的“人性善”、荀子的“人性恶”等等

4、。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本土的管理学一直以学习、效仿西方管理理论为主,所提出的人性假设也沿着此路径不断开拓。但未来管理学理论的定位到底应该在哪里?如果要对当下东方情境下的人性假设进行界定,应当是在怎样的范围中?1.1“时间”之“静态”与“动态”西方人性假设一般是基于实体的,其演化过程可以让研究者很清晰地看到两部分“静态”与“动态”。“静态”指的是将人性看为是宏观静态的。如“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受经济利益驱动而从事生产活动的主体,倾向于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得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但人又是天生不喜欢劳动的,只有在组织强迫、控制和激励下才会被迫从事劳动4。经济人假设仅考虑了人追求物质利益的属性,而忽略了人的

5、情感、心理等因素,具有片面性。其实,无论是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还是自我实现人假设,都只是定义了一个理想主义环境下个体的选择倾向,且没有考虑到环境是变化的,因此对这些人性假设的分析是完全“静态”的。随着人性假设的发展,西方的人性假设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转变。在人性假设的转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人性假设上一个很大的突破,虽然依旧是基于人的需求的,但是已经考虑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即时间是会对人性的定位造成影响的。“动态”的人性假设思路逐渐被打开。因此,“时间”维度成为本文一个重要的分析维度,其分为“静态”与“动态”两个子维度。1.2“空间”之“实体”与“关系”如前文所述,西方的人性假设

6、基本上都是基于“实体”的,实体即具体的与人相关的“元素”,即人的想法、需求。“实体”的概念源自于西方的实体论,如巴门尼德和柏拉图的存在思想。在西方的实体论中,“实体”是核心存在5。“实体”具有逻辑上的明确性,也具有可识别性。马克思的理论初步将人定位于“关系”中。“关系”不是指人对关系的需要,而是东方社会结构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弱联系”6。关系作为东方一种独特的概念,具有持续的重要影响力,关系嵌入在人与人的联系之中,关系具有有效性,关系的实践也许会不断增长7,关系同样也许会影响人性假设。以科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其行为动机是复杂的,单纯的理性人假设不能完全解释现

7、实生活中的人的行为,故从现实角度出发对人的行为进行了假设,提出了“行为人”假设。因此,本文综合“实体”和“关系”两个互不包含的构念,将本文的第二个分析维度定义为“空间”。2 人性假设“丛林”为了以“时间空间”两维度对现有的人性假设进行分类,本文参考管理理论“丛林”对人性假设的“丛林”进行了梳理。现有管理理论丛林现象是大量视角不一、互相矛盾、逻辑独立的理论体系,反映出人性假设的庞杂性。而现有的国内外研究者在人的构成要素上不断发现人的“要素”,提出各基于人的“要素”的人性假设。在以“人性假设”等关键词检索后,可以梳理出诸多的不同的人性假设,主要的内容如表 1 所示。表 1 主要人性假设及其观点 T

8、able 1 The Main Human Nature Hypothesis and Their Views 人性假设提出者提出时间管理应用经济人 John Stuart Mill1776 年古典管理理论、实际生产工具人 Charles Babbage17921871 年暴力支配社会人 George Elton Mayo1933 年人际关系理论,以人为本决策人 Herbert A.Simon1938 年协调组织和个人共同发展,有限理性自我实现人 Abraham Maslow1954 年放权自治理论,追求自我价值复杂人 Edgar H.Schein20 世纪 60年代末 70 年代初人的动机复

9、杂文化人黎红雷 1999 年企业文化知识人张军 2004年知识管理自在人吴声怡 2004 年无我、无限信息人李德昌 2010 年六维的信息人意识:金钱、权力、知识、情感、审美、虚拟知识渐进人杨正道,肖皖龙 2013 年知识渐进,动态发展完整人黄春忠,李非 2015 年人性是完整的,其内在需求具有共性。从表 1 中可以看出,人性假设的“丛林”是不同的提出者在所在时空下对人的思考的产物,不同时代的人性假设都具有一定的管理应用价值,人性假设却总在演进。3 人性假设矩阵 人是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从本质的意义上来说,“人性假设”内容的构建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里对“人”做出阐释。因此以时间坐标来说,可以

10、有无时间变量作为纵向的衡量指标对人性假设进行分类,即有时间变量,称之为动态,无时间变量,称之为静态。而在横向方面,可以空间坐标进行衡量,西方管理学说中的大部分人性假设是实体论或元素主义,而中国的管理学说则是关系论或整体主义。因此,可建立以下基于“时间空间”的分类坐标体系。图 1“时间空间”人性假设矩阵 Fig.1 Matrix of Human Nature Hypothesis 管理学中西方语境以个人主义为逻辑起点,人性假设位于实体静态,实体动态二个坐标象限内,即管理学中的实体人性假设。而管理学中中国语境或中国管理学语境以整体主义为逻辑起点,关系是管理学中国语境的逻辑起点,以关系为特点的中国

11、管理学,即为管理学中的关系人人性假设。简单地说,人性的空间不是地理的空间。东方是关系起点,西方是实体(元素)起点。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建立了如图 1 所示的人性假设矩阵,并尝试将已有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人性假设归纳入矩阵。接下来,将分维度介绍“时间空间”人性假设矩阵。3.1“实体静态”人性假设 西方实体人性假设可以“静态动态”维度分为两部分,在“实体静态”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及“自我实现人”假设。古典管理理论中“经济人”假设以满足人的物质和生理需求为指向,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认识人的基础。在这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上,古典管理理论得以建立与发展。但该假设衡量的维度过于单一,它

12、将自利性视为“经济人”最为本质的特征,忽视了人性中“利他”的维度。另外,“经济人”假设所强调的完全理性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文化世界,这种完全理性预设存在着普遍主义的思维倾向,忽视了个体差异性,因此其所建构的具有普适性的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社会人”假设认为相比于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更重要,它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梅奥在“霍桑试验”中发现,工人不仅仅受金钱等物质利益刺激,更重要的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社会、心理需要才是驱动人们工作的主要动机。组织中存在的非正式小组表明,除了正式组织的经济诱因外,人们在工作中还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认同和社交激励。“人际关系理论”就是在该假设的基础上

13、得以建立。然而尽管“社会人”假设关注到了人的心理、情感等社会需要,但过分地强调了个体的心理需求和归属感,而忽视了经济需求,过分强调了“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力,而轻视正式组织的作用,甚至把人的“社会依赖性放在人的本质属性的首位,甚至几乎排除了人的其他特性。”8“自我实现人”假设是依据需求层次结构提出的,认为人除了低层次的生理、安全和社会需求,还有高层次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人”具有自主性,能够主动寻求工作的意义,积极应对工作中的挑战,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能力,力求在工作上展现自身的独特价值。依据“自我实现人”假设,马斯洛主张进行“放权自治”,满足人们自我实现的需求。但是,“自我实现人”

14、假设依然具有“单一静态性”特征,尽管它把人的需求划分为不同层次,但需求实现的途径是依次渐进的,认为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之后才能满足高层次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显的既定倾向性1。实际上,无论是“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还是“自我实现人”假设,对人性的假设上都具有片面性,都只抓住了人性中的某一属性,并试图将某单一属性作为人性的本质,忽视了人性中的复杂多样,与现实相背离。另一方面,仅从静态的观点看待人性,忽视了人的动态发展性。事实上,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在后天实践中由外界所塑造生成3。所以,尽管“实体-静态”的人性假设在其当时所处的环境下具有合理性,但注定会被替代。3.2“实体动态”

15、人性假设 在“实体动态”方面,主要有复杂人、决策人及知识渐进人等方面的人性假设。“复杂人”认为人既不是单纯的“经济人”,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人”,更不是纯粹的“自我实现人”,而应当是因时、因地、因各种情况采取不同反应的“复杂人”。其基本观点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动机需求和能力,人不单是复杂的而且变动性很大;个体会依据外界环境的变动而进行自我调整,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他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人可以依自己的需要、能力,而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产生不同的反应,所以管理方式也要依时、依人而异9。“复杂人”假设虽然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但它又过分强调了这种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忽视了人性中的共同

16、部分,没有辩证的看待人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值得肯定的是,“复杂人”假设率先从动态的视角看待人性,打破了管理学界既定的静态认知。西蒙提出的“决策人”假设在人性假设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他认为,组织中的所有人(上至最高领导下至一线操作员工)都具备自主决策并采取相应行动的能力。它指出了人行动的动态性,认为尽管个人的决策往往会受到“生理”“目的动机”以及“认识”上的限制,但具有不同知识经验和动机模式的人,其决策结果也自然不同。“决策人”假设试图通过“有限理性”来摆脱实体人性论中理性主义方法论的影响,然而却依然无法彻底突破实体人性论的既定思维,但它提出的组织创造条件而引导个体决策的方法为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着

17、眼点。“知识渐进人”假设将时间引入人性假设中,结合人类知识的渐进性规律,从人的本质属性出发,总结了人性特征的动态演化和内在联系。该假设认为人的知识和能力是一个不断累积和提升的渐进过程,人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认知、探索,经历了从无知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属性,故而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10。然而“知识渐进人”假设并没有具体地解释人发展变化的具体规律,且其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衡量维度也难免片面与单一,实质上又陷入了“实体论证”的循环思维之中。3.3“关系静态”人性假设 在“关系静态”方面,马克思的人性论最具有代表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

18、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在马克思看来,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存在物。人的自由而有意识的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有的属性,而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则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从出生开始就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不断地与其他人发生联系。所以说,从本质上来说人是社会人12。其次,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决定了人如何去劳动创造,如何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人与社会的交换关系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了分工与交换,为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相互联系,而这种相互联系又反过来决定了社会生产。也就

19、是说社会关系决定了社会劳动,而人们的活动反过来又改变了社会关系13,形成一个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化的内在动力。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系统理论表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关系”,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人与社会间的互动构成的复杂结构,确定了现实社会中人的本质。3.4“关系动态”人性假设 马克思的理论初步将人定位于“关系”维度中,而在此维度中,以科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提出了“行为人”假设,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表现出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在现实世界中,由于人处于关系之中,其行为及行为动机是复杂的,单纯的理性人假设不能完全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行为。人的行为还有一些非财富的动机如名利、地

20、位等。“行为人”假设认为,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往往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甚至会为了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而借助各种不正当手段,从而走到机会主义上去;但另一方面,人的行为目的又具有双重性,还会追求非财富效益最大化;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的不对称,因此人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完全掌握现在与未来,在不确定和复杂的环境中人的决策是动态性的。“行为人”的人性假设为理解中国语境下的人性假设提供了一个参考。关系人是中国管理学语境的元概念,不仅有中国管理性,也具有世界性意义,中国本土管理学想区别于西方管理学而独立于管理学科领域,就必须构建基于动态关系的人性假设14。李德昌(2010)认为中国社会本

21、身是一个大的关系型社会,因此揭示“关系”的内在逻辑对理解中国管理实践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研究“关系”则离不开时空信息,由于管理要素(主要是人)分布于不同的管理时空点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状态不同,使得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15。而孙新波(2018)指出中国情境下的人性假设应当是过程假设而非状态假设,是演化性假设而非存在性假设16。中国情景下的管理学理论始终是与环境的变动保持着同步性,人也是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调整自我的行为。Heyden et al.(2018)通过实证验证了人在中高层的不同位置对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是不同的17。此外,领导-员工关系也对员工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18,这些研究

22、为“关系-动态”维度下人性假设的构建提供了实证依据。综上所述,在“关系动态”象限中,“行为人”及“中国情境下的人性假设”可界定于此。4 中国情境下人性假设特征 根据中国情境下的人性假设定位,可以分析得出该人性假设具有以下四项特征。(1)整体性。中国人及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决定了中国情境下人性假设的特点之一为整体性。不同于西方对个体价值的追求,中国文化的成果往往为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对集体智慧的推崇反映了人性假设主客体之间的和谐关系的稳定发展,及追求整体的价值。(2)过程性。西方实体人性假设往往是某一特定时期的产物,这决定了实体人性假设的绝对化、孤化性与片面化。而当前中国情境下的人性假设要跳出实体论

23、证的范围,就必须将人性假设的研究转化到过程性追求中。在以“关系”为主导的社会中,个人的行为是动机与环境交互的结果,因此人性假设并不是既定的对象,而是主客体与环境联系的过程产物。(3)演绎性。人性假设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其动态性决定了研究该系统的方法不能是静止、形而上学的,而应当是可演绎的。把握系统的演绎性规律,就要深刻了解人性假设在时间与空间的表现形式。(4)非均衡性。人性假设在演绎的过程中受个人动机、思维易变的影响,支配人性假设的意识也将出现自我与环境的交互,这种交互的过程并不是均衡的,而是处于不断分裂与相变的状态,从而丰富自我认知的能力。因此,在该象限中的中国人性假设具有非均衡性的特点。5

24、未来管理理论的研究方向 孙新波(2018)沿用了简单的时间排序对人性假设进行了分类,总结出 64 种假设。本文认为在这个基础上加上时间空间维度,更能有助于准确找到管理学未来的位置。如图 1 矩阵所示,管理理论的发展是有一定的时间路径的,从古典管理理论到管理理论丛林到后现代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定位与人性假设的基础密不可分。要想定位未来管理理论方向,就需要基于人性假设思考。由上文对“关系动态”象限中的人性假设梳理与界定,可以得出在此象限已发展的相关理论:1)新马克思主义管理学、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导向。该学说以人及社会关系为出发点,将马克思主义人道化,并倡导社会形态的变革归因于人的自由动态选择;2)

25、以米塞斯、哈耶克(奥地利学派)、熊彼特为代表的行为及创新途径、知识视角、管理理论。该理论强调了人的行为的复杂及动态性,并指出了管理创新的必要性;3)基于整体视角的中国本土传统管理学派。该管理学派认为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是整体性的,因此中国文化情境中的人性假设是基于关系而呈现出对称的、立体的且富有变化的特点;4)现代量子科学为主的量子管理理论,现代科学哲学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导向。量子管理学诞生于2014 年,其管理思维重视的是不确定性、潜力和机会,强调“动态”、“变迁”,该理论的研究是基于“互联网+”与管理领域颠覆目的:某一个视角的二维或者三维的人性假设性的变革。因此,如果要摆脱既有西方实体人性假

26、设的局限性,又要构建中国管理学理论的人性假设基础,则当代中国管理学应当借助已有的管理理论,在“关系动态”象限中有所开拓。6 结 论 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基础。本文对人性假设“丛林”进行了梳理,以时间坐标与空间坐标进行分类,从而分化成“实体静态”、“实体动态”、“关系静态”及“关系动态”四个象限。西方实体人性假设具有片面化、既定性的弱点,目前大多数的人性假设都陷入了重复的实体论证的误区。而中国语境下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可定位于在“关系动态”象限中。未来管理理论的研究也将基于“关系动态”象限的人性假设。本文研究的意义主要有:第一、丰富了人性假设的理论研究,突出了中国情境下的人性假设特点。第二、将人

27、性假设从实体论引导到过程性、演绎性及整体性追求上来。第三、在实践上,为个人的定位及发展的独特性作出指导。本文作出的人性假设定位倡导个人在人生发展中的动态及变化,为个人在人生的不同位置做出不同的决策提供依据。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宋培林.基于不同人性假设的管理理论演进J.经济管理,2006,1(11):19-24.2 周文霞.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基础人性假设J.南开管理评论,1999,1(5):14-16.3 乔东.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中的实体人性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5(1):136-139.4 沙因.组织心理学M.余凯成等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57.5

28、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笺注J.世界哲学,2000(1):41-50.6 CHANG K C.A Path to Understanding Guanxi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Variations on Network Behavior J.Sociological Theory,2011,29(4):315-339.7 YANG M F,MEI H.Gifts,favors,and banquets:the ar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China 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4.8

29、袁闯.管理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9 李国杰,刘云忠,李育良,陈浩等.现代企业管理辞典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6.10 杨正道,肖皖龙,陈强,等.集合西方典型人性假设理论后的“知识渐进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1):43-49.1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邹升平.从马克思劳动异化学说到共享发展理念J.经济纵横,2018(7):13-19.13 陈士勋,杨敏.“五维”视阈下马克思人的本质系统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系统科学学报,2017(1):78-82.1

30、4 吕力.中国本土管理学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1(20):132-133.15 李德昌.势科学管理理论对于中国管理的实践价值理性信息人假设的完备性视角J.管理学报,2010,7(11):1605-1614.16 孙新波.管理哲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17 HEYDEN M L,SIDHU J S,VOLBERDA H W.The conjoint influence of top and middle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on management innovation.Journal of Management,2018,44(4):1505-1529.18 陈洪安,黄一帆,臧文佩.资质过剩与组织公民的关心行为研究基于角色效能感的中介效应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1(6):578-5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