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pdf(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2017 中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考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从近几年的全国各地的中考卷中不难发现古诗词鉴赏已成为一大亮点。其原因有二:一是和高考相衔接,高考中每年都考。二是体现“新课标”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纵观各地中考试卷,古诗词鉴赏的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品味诗词凝练、含意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2、对名句的分析理解。3、诗词节奏的划分。4、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5、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6、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感悟。古诗词鉴赏这类题目的一般所选材料来自唐宋名篇名家,由课内向课外
2、发展。从阅卷场反馈信息看,学生失分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诗词中的词语,典故等基础知识积累不够。2、分析问题时张冠李戴,或者脱离文本,不结合全文或背景来分析,3、表达时语言空泛,分析问题不具体,不全面。4、缺少必要的诗词鉴赏术语,造成表达不准确,针对以上情况,老师应采取以下一些应对措施。(一)、指导学生揣摩语言,理解作者“炼字”的技巧,尤其体味诗句中关键的动词、形容词,以及运用修辞方法的字句。(二)、学一首诗,一定要学生明白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审视题目,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准确把握主旨的有效方法之一,透过诗题,我们可以知道作品的内容是写景诗、怀古
3、诗、咏物诗,还是送别诗、咏史诗、叙事诗。从而大致推断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抓住诗中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来体味作者情感,另外也可以结合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感情。一般情况下“景乐则情乐”“景哀则情哀”如,“枯藤老树昏鸦”读出的就是凄凉,“好雨知时节,当春及发生”读出的则是喜悦。(三)、弄清诗歌创作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动静结合、引用典故等。了解这些手法便可在鉴赏时得心应手。(四)、答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分析意象、内容,还是语言、表达技巧,让回答什么答什么。
4、(五)、掌握必要的鉴赏术语:如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风格流派: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评价主旨: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深化主旨、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表现手法: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托物言志、象征、寄寓、寄托、侧面描写等。语言特点:勾勒、浓墨重彩、惟妙惟肖、诗情画意、朗朗上口、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语言风格: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形神兼备、简洁、洗练、浅显、明白如话、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雄健、深厚。恰当运用鉴赏术语,使表达更准确,更符合鉴赏诗歌的要求,提高答题质量。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绝非朝夕之功,必
5、须在提高兴趣的基础上反复涵咏、咀嚼体味、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主题;必须弄清与诗词有关的一些术语,必须反复历练,准确简洁地答题,规范答题语言,就会有较大的收获。二、关于诗词鉴赏(一)、套公式 10 个字:修辞、内容、特点、效果、情感 总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的手法(修辞),将的(内容),生动形象的(特点),描绘了一副的形象或画面(效果),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情感)。具体说来:1 修辞:比如修辞就有 8 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你要找准,没找准后面也难得得分,实在找不到就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什么虚实动静也比较常考。2 内容:所谓内容就是把该句用信达雅的句子翻译
6、一遍 3 再说特点一般就是生动形象的,含蓄委婉的等等几个概括的词 4 效果:通常就是描绘了怎样怎样的画面,烘托了氛围等 5 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根据所学诗歌的内容与题材归类:a 怀古诗。此类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杜牧的赤壁 b 送别诗。这类诗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此一吐胸中激愤或表明心态,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c 行旅诗。此类诗多抒发久宦在外或长期漂泊或久戍边关而引起的思乡怀人之情。d 闺怨诗。这类诗重在抒发女子对在外丈夫的思念。如望江南。e 战争诗(边塞诗)。这类诗表达的是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
7、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生活的艰辛和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渔家傲。f 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钟情山水,厌弃官场;或描绘山川,热爱河山。感悟诗歌要求掌握常用的抒情方法和表现手法,注意积累一些相关的名词术语。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直抒胸臆等。(三)、品诗。品关键词句,可以从画面、形象、思想感情、哲理和语言表达、锤炼词句、修辞等方面进行品析。(四)、平时学生要多读多理解性地背诵,并运用到写作中去,既提高了对诗歌的理解运用,又提高了写作能力。三诗词中常见思想情感的技巧点拨 概括全诗或诗句内容,对诗歌
8、要表达的情感、志向、观点、哲理等主旨进行揭示。解答这类题目时,分清体裁、题材和表达方式后,就可以按照相对固定的语言格式概括其内容。如:叙事诗的内容主旨:这首诗叙述了,塑造了,反映了的社会现实。抒情言志诗的主旨:这首诗通过对的叙述描写,抒发了的情感。哲理诗的内容主旨:这首诗通过对的叙述描写,揭示了的哲理。不仅概括的形式相对固定,而且不同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情感、主旨也相对固定,只是叙写的具体内容不同而已。四.诗词曲常见意象 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等无不可以写入诗歌寄寓一定的象征意义。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松坚贞高洁 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莲表达爱情或高洁志趣。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9、。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鹧鸪鸟离愁别绪。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柳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明月寄托相思。古诗词曲中的常用意象还很多,要在阅读鉴赏中逐渐积累这些表意抒情的符号 技巧点拨 解答信息提取题目,遵循以下四步:1.读懂提干,明确要求。2.读懂文本,包括题目、诗前小序、相关注解 3.准确筛选 4.准确表述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题材、情感和主旨 五.歌鉴赏的基本流程 第一步:明确作者和背景资料。这样可以确保鉴赏不盲目,但中考阅读的诗歌大多与作者背景没有密切的关系,除非有相应的注解,否则,可以忽略。第二步:读懂全诗,整体感知,明确题材、体裁、写作目的,得到粗略的印象,这一步也是鉴赏
10、成功的关键,要明确体裁,可以关注标题,如题目中有赠、送、别等字眼,一般为送别诗;如题目中有登、题、咏等字眼,也可能是山水诗或怀古诗,如次等等,当然判定的最终依据是诗的内容。然后感知诗歌描绘的是什么景象,明确意向、意境的内容和特征,明确诗人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志向或诗句中的关键字眼,要善于发现诗眼。第三步:分析诗歌是否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其关键是理清内容与情感哲理的关系,分清是直接表达还是间接表达,看意向有无明显的对比,有无古今、动静或虚实的变化等等。第四步:赏析语言,反观全诗。看那些词语使用比较精妙传神,一般要多注意动词、形容词,注意描绘色彩或情感的词语,看看有无叠词或连
11、绵词,进而品析诗句中的修辞格,可以尝试从表意、结构和音韵三个方面分析某些词语或修辞格的表达效果。六、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专题训练 举例分析:例一、十五夜望月【王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当时诗人孤独难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凄凉。)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简要分析。(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含蓄、委婉。)例二、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秋”字在诗中除交代季节外
12、,还起到什么作用?(烘托人物的心情。)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面对残烛,夜深不眠。在巴山夜雨中展读亲友询问归期的来信,心中充满归期无期的孤寂。)七、实战演练:1.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1)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八、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1.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2)三、四句说“纵使晴阴
13、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2.浪淘沙?怀旧(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2)“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3.梅花绝句(陆游)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4.雪中偶题(郑谷)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1)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对这首
14、诗宋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它“奇绝”,也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待?5.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6.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
15、中有什么作用?(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8.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9.闺怨(沈如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10.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
16、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11.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12.从军行(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13.雨晴(
17、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14.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15.新晴(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效果。16.东栏梨
18、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7.秋江(道潜)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1)前两句诗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分析。(2)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18.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9.鹧鸪天(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
19、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0.题奉晚(周敦颐)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21.早梅(张谓)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
20、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22.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 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这首诗用豆和豆秸比喻什么?(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反映了什么?九、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1.(1)答:“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诱人,意在留客.(2)答: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人高人一筹之处.2.(1)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2)答: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
21、希望.3.(1)答:空旷、寂寥、清冷、洁净.(2)答: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4.(1)答:选择景物很有典型性.诗人选择了“僧舍飘雪”“歌楼密洒”“渔人晚归”三个经典场景.既突出表现了下雪的景色,更表现了雪景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2)提示:这是开放题,可任选一个角度回答.如:“浅俗”体现在语言,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奇绝”体现在写景,选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别是“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一景象描绘富有诗情画意,也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的崇敬之情.5.(1)答:景物:江、鸟、山、花.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2)答:“欲”字妙在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22、6.(1)答: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2)答: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7.(1)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2)答: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8.(1)答: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2)答: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23、。9.(1)答: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2)答: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团聚;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洒泻亲人的身上。10.(1)答: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2)答:“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11.(1)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2)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12.(1)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
24、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2)答: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13.(1)答: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2)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14.(1)答: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
25、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2)示例: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15.(1)答: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2)答: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
26、“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16.(1)答: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 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精工,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2)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17.(1)答:第一句将耀眼红枫与青白酒旗相缀,第二句将白沙洲渚与微红夕照相
27、映,而两句之间用火焰般的枫林秋色与绚丽的夕照晚霞相映衬:满天满树的红色,真是绚烂之极,好一幅色彩浓丽、美不胜收的画面。(2)答:前三句为“实”写,末句为“虚”写。前两句从视觉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角度写苍茫中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结句冷然一问,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但从景联想到人,由实而虚,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18.(1)答: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2)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答“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19.(1)农村(田园、乡村)风光(2)破、鸣、点。(3)答: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20.(1)吟余小立闲干外。(2)答: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矣。21.(1)答: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2)答: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22.(1)答:比喻同胞兄弟.(2)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排挤、互相斗争的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