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城文化更新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前门地区为例.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940251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793.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老城文化更新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前门地区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北京老城文化更新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前门地区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老城文化更新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前门地区为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老城文化更新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前门地区为例.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北京老城文化更新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前门地区为例 内容摘要:前门大街是北京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在当今新时代商业文化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发展困境。应如何遵循“整体保护、合理保留、延续文脉、局部更新”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原则,以使其历史空间与现代商业空间和谐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前门地区为例,聚焦北京旧城更新现状与现代文化带来的一系列冲击,提出了对于老城更新问题的一些思考。关键词:前门,历史街区,文化更新 正 文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无数先辈们用充满智慧的劳动创造为我们留下许多历史底蕴浓厚的城市,北京城便是其一。北京旧城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的物质形式上,更体现在精

2、神层面上。然而在过去对北京历史街区的规划改造中,旧城肌理遭到了严重破坏,大面积的合院被拆除,胡同亦随之减少。基于此现状,如何在文化不断更新、融合的现代社会中,保留原有的城市文化风貌与价值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重点。明清时期即发展为著名传统商业街的前门地区,可以被看作是北京旧城发展更新的代表区域,这里见证了这座百年古城的历史变迁,聚集了整座城市几百年来的市井文化。如今的“前门”依然是一个区域性、空间性的概念,以正阳门为核心,八大胡同、菜市口、大栅栏、鲜鱼口等周边街巷与胡同不断繁荣,产生了一种“产业链”式的共存共荣的集群效应。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前门地区的生活不断变得丰富。前门大街街区 前门大街西侧

3、传统城市肌理 1 城市交通分析 1.1 地区交通历史遗留问题 前门地区的先天条件与其重要性十分不匹配。地区以承担居住和商业功能为主,街道步行空间丰富,商户集中,低端三产繁荣,再加上去天安门故宫的旅客必须途径此处,导致地区人口密度极大;原有道路狭窄,机动车的普及导致街巷空间尺度更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使用要求;长期乱搭乱建、非法侵占进一步加剧了街道空间的局促;长期缺乏统一尺度规划、街巷空间形式单一、人车混杂等原因使得街道空间的特色难以展现。重新规划、整合前门地区的交通迫在眉睫。前门地区图底关系 1.2 外部街道交通规划 北京市政府在 2001 年对前门地区进行大规模改造,提出“整体保护,合理保留,延

4、续文脉,局部跟新”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原则。在主干街道规划上,首先明确了前门大街作为商业步行街,以前门大街为中轴线,将其功能定为步行商业街。两侧开辟对称的前门东辅路(煤市街)和前门西辅路(前门东大街)。两条辅路将老前门地区全部包括在内。1.3 内部街道保护和更新 1.3.1 内部街道空间形态 前门地区的街巷有机生长过程深刻体现了管子的城建思想“因天时、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即地区的街巷体系适应性较强且形态自由多变,生长主要遵循经济规律、风俗习惯而非礼制思想。多种形式的街巷空间,再加上前门特殊的斜街肌理,导致形成了很多十字、T 字、Y 字形路口。这些交叉点往往容易形成交往的

5、公共空间,自然地成为地区活动中心。1.3.2 内部街道整体肌理 前门地区分布大量有老北京传统风俗和地域特色的院落胡同,这些胡同构成了前门地区特有的肌理。大栅栏地区的路网以“三纵四横”为骨架,鲜鱼口则为“三横三纵”。经加密的路网优化了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同时也将整片的区域分割成若干片相互独立又成一体的保护发展区域。大栅栏地区三横三纵道路骨架 鲜鱼口地区三横三纵道路骨架 2 城市空间分析 北京旧城大量存在的历史街区保留着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文化和建筑,它们是这座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着北京城的兴衰起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古都风貌保护渐渐让位于城市建设,到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上世纪 90 年代,

6、北京历史街区的大规模改造使街区传统面貌发生了较大改变。本节主要从前门片区的杨梅树斜街和北京坊进行对比展示。2.1 区域内功能划分现状 调研发现,前门地区的主要功能是居住和商业,两大功能基本独立,分别服务于游客和本区居民。北京坊的规划设计了四个空间分区:文化艺术展演空间、文化生活、国际生活、慢享空间,其定位为中国式生活体验区,并要成为破次元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故而构建了体验式商业体系并引入大量国际著名品牌,物理空间中嫁接着复杂的文化资源:西方现代品牌文化、本土传统文化、海派文化以及消费文化等。杨梅竹斜街的商业分布大致分为文创产业和饮食类两种,其中杨梅竹斜街的东侧文创产业居多,随之深入饮食类也逐渐

7、增多,形成了一种贴近生活的氛围感。2.2 街道尺度 街道宽高比是构成街道空间感受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不同街道的空间感受。经实地调研得出了以下数据:北京坊中道路宽高比 D/H1,加之两侧建筑采用仿古深色砖贴面,楼宇间有连廊连接导致道路上自然采光不佳,给人以狭窄略逼仄的感觉;位于西侧的杨梅竹斜街片区,由于是基于原址进行的改造,相对保留了较为完整的街区空间,街区宽高比是片区之中最舒适的,走在其中无论是空间与人的关系,还是自然采光都恰到好处。北京坊及杨梅竹斜街街道尺度对比 2.3 城市肌理 北京坊是对原有建筑片区进行拆除后,重新修建起来的相对大尺度的文化商业街区。其新建建筑尺度大且完整度高的坐落在原

8、有街区中,与南方和西方的胡同尺度形成较大的反差。北京坊试图以胡同的尺寸感来构建新式建筑,落地的建筑尺度比胡同建筑本身厚重庞大许多,相应的建筑间的道路也有拓宽,看似是胡同式的构成,但人走在其中更凸显人在空间中的渺小。杨梅竹斜街的改造基于原建筑之上进行保留、修缮等工作,其周围的居民建筑形成的合院尺度小巧、灵活度高,围合手法多样,保留了原有的城市肌理,与周边建筑对比并不突兀。历史上杨梅竹斜街片区院落是顺应自然地形形成的,致使该片区的院落为斜向而非正南正北向,其胡同空间尺度相比北京坊的胡同理念建造出的尺度要宜人许多,其空间尺度映射人们特定的生活方式,突出人在空间中的主体地位,让空间的使用者更感自如舒适

9、。3 历史街区的现代化 3.1 现代文化对老城区的冲击 3.1.1 对老城传统商业形态的冲击 现代商业的不断入驻使前门如今集中了多种不同质的商业业态,中西、传统与现代等各色商品和各类文化在同一城市空间里局促共生,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该城市空间在文化意蕴上的连贯性,原本独具特色的传统商业和“老北京风味”被无情地冲淡。3.1.2 对老城文化原生态氛围的冲击 在没有充分体现老北京特色的情况下,外来品牌、文化的强行入驻极大程度地破坏了本土文化氛围的协调性,传统文脉传承与现代商业业态的脱节成为前门大街缺少活力的重要原因。实地调研时发现,街道两侧商铺一律采用统一面貌、统一黑底金字招牌,这与前门的多样化、原生态

10、氛围形成强烈的冲突,令人感觉千篇一律、乏味无趣,引起视觉疲劳。3.2 现代文化为老城区带来的动力 3.2.1 社会效应 前门地区作为北京城市的新地标、重要的文化标识,一改作为旧城的“固守”,变得现代化、国际化,甚至成为年轻人热爱的打卡圣地。此外,前门北京坊也作为公共艺术平台,以中国式生活体验为核心举办了许多文化创新活动,全面覆盖了衣食住行等方面。其设计以老北京的生活体验出发,内部的设施也和空间也开放自由,既能满足游客消费、活动的需求,也能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散步的场所,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北京坊内新旧红砖建筑的对比 运用罗马柱式元素的建筑 3.2.2 文脉传承 辨证来看,现代文化对于文化传承也起

11、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前门地区的老城区更新结合了城市历史文脉与建筑特色,重视文化的保护,而不是一味追求城市现代化,选择新旧结合的方式,从外观上融入周围环境且与其相协调,将旧文化融入新技术,平衡了二者关系。外观与环境和谐的同时,建筑也有足够的文化内核为支撑,以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为目标,形成内外兼修的整体,提高了旧城的城市活力。4 结论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旧城更新规划工作也急需提上日程。合理更新可以对城市的有序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深入研究老城更新问题后,大致总结出如下看法:4.1 做好前期规划 规划者首先应做好前期研究,以精准街区定位,发掘历史街区的文化、经济价值为前提进行

12、城市更新,结合现场调研与资料查阅分析,最终形成真正可行的方案,而不是凭空想象。同时,城市是处在动态发展过程中的,规划工作需及时调整变化,以免二者产生不符的情况。4.2 强调老城整体性保护 老城更新应强调整体性保护,将城市的使用功能、发展需求与历史、文化氛围相结合。规划者应坚持历史发展观,多方面考虑,结合现代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居住生活和道路交通等建设活动对其进行整体性保护,通过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形成基于本地的、内在产生的可持续生命力。4.3 采用恢复性修建 规划者应以建筑的文化价值与使用价值为分类依据,将现有建筑分为保护、整治改造及延续再开发三部分,同时在更新过程中充分吸取居民的意见,为老城更

13、新设计提供有效依据,拓宽设计思路。旧城更新是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也是遵循客观规律的体现,在整体规划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自古身处繁荣之地的北京前门街区,总体规划有许多可取之处,但在后期的发展和反馈中也暴露出诸多不足。未来,我们仍需要不断吸取经验,积极探索,寻求对老城保护的更好途径和方式,修复老城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与艺术价值,力求实现旧城特色、活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归属感。参考文献 1.王淑娇.城市文化空间功能变迁与当代性重塑以北京前门为例J.治理现代化研究,2019,(02):61-66.2.孟丹.北京大栅栏商业街与前门大街景观演变的启示D.北京服装学院,2017.3.刘洋.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场所精神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4姬笑笑.北京老城特色文化精华区建筑色彩对比规律探究D.北京建筑大学,2020.1.王佐,张明.北京前门地区街道空间保护更新策略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6(06):121-122.2.穆祥纯.历史文化街区道路交通建设的实践及理性思考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04):1-9+5.作者简介:冯叶(2000.12),女,回族,河北省保定市人,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 院建筑系,本科四年级在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