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影戏起源与发展.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939482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9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皮影戏起源与发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皮影戏起源与发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皮影戏起源与发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皮影戏起源与发展.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四、皮影的流传与地方特色 中国皮影戏,至宋代已发展成熟。元明以后,流布于全 国各地,呈现出不同的流派与地方特色。但元明以前,影戏 尚未有地区之分,虽早已在长安、汴京及杭州等地普及,却 并没有长安影戏、汴京影戏、杭州影戏等称谓。这大约与当 时皮影戏班只在当地演出有关。元明时期,皮影戏发达,许 多皮影戏班都要跨地区到外埠演出,为了宣传自己的戏班,展示自己戏班的特色,所以,才出现冠以地区称谓的皮影 戏。例如,明清时期滦州影戏大盛,首先以“滦州影戏”或“乐亭皮影”的名称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皮影戏,此后才渐渐 有了冠以地区之名的影戏之称谓。山西皮影 长期流传于陕西民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 程中形成许多分支。

2、陕西皮影戏的唱腔有十余种,其中较为 普遍的有五大调,即老腔、碗碗腔、阿宫腔、弦板腔、秦 腔。此外还有陕北、陕南及关中各种道情等。陕西皮影造型有东路西路之分。西路皮影形体较大(高 约 56 厘米),多刻通天鼻形,轮廓简明,图案花纹大方,魁 伟壮丽。东路皮影形体较西路皮影略小(高约 36 厘米),男 性角色多是豹头深眼,装饰严谨;女性形象,极尽委婉妩媚 之态。两路皮影虽有一定差异,但与外省皮影造型相比,都 显示出陕西皮影特有的成熟性。陕西皮影造型非常重视观赏性,演出时是“演员”,不 演出时也能作为艺术品欣赏。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 括,线条优美,有势有韵;整体造型以镂空为主,适当留 实,做到繁简

3、相宜,虚实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 部位,都饰满不同的图案花纹,使整幅皮影画面繁丽而不冗 沓,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美,而且整体配合 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成为完美的艺术整体,体现着艺人 们的精心构思和天才创造能力。山西皮影 山西皮影主要集中在晋中孝义地区和晋西南 地区,尤以晋西南地区最为普及。秦、晋两地因为历史和地 理的缘故,长期以来,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关系一向极为密 切。明末清初,陕西关中(华阴、华县、渭南等县)影戏班 和晋南影戏班的交流十分频繁。陕西雕刻艺人东渡黄河经营 皮影雕刻行业,为晋南兴盛的影戏班雕刻新箱、补添残缺,故山西晋南皮影受陕西皮影影响极大。山西晋南皮影的造型

4、极富装饰特色,图案丰富多彩。“福禄寿”、“五蝠捧寿”、“八仙庆寿”、“麒麟送 子 u、“莲生贵子”、“双喜迎门”、“鹊星提点”、“五 子夺魁”、“招财进宝”、“刘海戏金蟾”等传统图案,都 能在皮影造型中看到。建筑、器具上的古老花纹,如“富贵 不断头”、“万字连年”、“万字套梅花”、“花开富 贵”、“如意长流”、“雪花连串”等,也都成了皮影人的 服饰。在皮影里还可以看到雕刻玲珑、彩绘精致、形象各异 的桌、椅、箱柜和古朴的摆设、器皿等,都富有晋南风格。晋南皮影的雕刻材料,以精选的母牛皮为主,黑牛皮最 佳(不同于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皮影造型的制作,严 谨而规范,雕刻技法精妙。从艺术风格看,受战国

5、时代的帛 画、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宋代院体画影响很大。形体小 巧,刻工精细,用线刚劲,以古才,、含蓄著称。在色彩上,民间艺人多采用矿物质颜料,色泽艳丽,经久不变,纯正大 方。这是形成晋南皮影造型艺术装饰性、夸张性、趣味性和 浓郁的乡土特色的重要因素,甘肃皮影 中国西北皮影戏以陕西为中心,向各路发 展。如弦板腔,盛行于陕西关中地区西部,一直流布于甘肃 的陇东及天水一带。除了弦板腔外,陕西西路皮影碗碗腔也 直接地影响了甘肃皮影,与甘肃的陇西梆子腔融合,形成了 早年甘肃的皮影戏流派。皮影在甘肃的分布,一路是由陕西经宝鸡而入甘肃的天 水、陇西,经兰州而入河西走廊,沿旧凉、肃二州直到敦 煌。此外,还曾扩

6、展到少数民族地区。据调查,在五十年前 阿拉善右旗的蒙古族牧区就曾有过皮影戏的演出。另一路是 经咸阳、乾陵而入甘肃,在陇东一带扎根。这一路自清代中 叶就引进了陕西同州府(今大荔县)的皮影工艺,而且有许 多来自于同州的演出班子。这些地区的皮影,无论造型或工 艺,都深受陕西东路皮影的影响。值得指出的足,早在清代 道光、咸丰年间,甘肃环县、庆阳及武山、漳县一带就已经 有了道情皮影的存在。清末环县的皮影艺人解长春(1843 1916),对陇东道情的艺术改革曾有过突出的贡献。据此可 知,道情皮影在甘肃流传大约已有两百年左右的历史了。西北皮影的头部造型约有干种以上,最为丰富多样。西 部造型截然不同于滦州驴皮

7、影,一般采用“五分脸”,即全 侧面的表示法,“一个眉子,一双眼,大耳垂,半面嘴鼻,一分脸”,也有不少是半侧面的。一般生、旦类的头茬,均 呈方形轮廓,额头突出,小嘴下颔多呈直角弯曲,弓状眉或 叶状眉,卧鱼眼。旦角均有鬓发通到下巴,有如戏曲旦角的 贴片,看起来十分协调、雅致而合理。皮影的净角、丑角,种类繁多,而且各种花脸与神头的脸谱都有一定的谱式,共 有一千多种,其中不少保留了明清时期的脸谱造型。皮影的 身段基本上是侧面表示,但上身多少有些半侧面,腰部则为 全侧面,腿部又采用一前一后的表示法。从整体身段上看,虽然各部分的透视角度都不一致,但整个组装起来,却又使 人感到非常协调、合理。目前,在甘肃的

8、一些偏远农村,皮 影戏仍然很活跃。每逢年节,除了玩社火、跳春官之外,都 要有皮影戏的演出。青海皮影 青海皮影也是由陕西传入的,主要分布在以 西宁、大通、湟中为中心的东部农业区,迄今已近两百年。皮影雕刻制作的历史也有百年之久。据传,第一代雕刻艺人 可追溯到陕西人罗氏(名字不详),艺名罗狗熊。清末咸丰 年间(185l1861),它就在西宁、湟中等地耍狗熊卖艺,兼雕皮影。从他传艺始,至今已有五代传人。已故的著名雕 刻艺人有马福、殷长安、魏玲、甘世霖、张生华等,他们为 后世留下了许多雕刻珍品。现今著名雕刻艺人有祁永昭、刘 有才、景国成、罗生祥等。青海山川纵横,交通不便,农业生产落后,文化贫乏。过去群众

9、的戏曲欣赏主要靠业余剧团和灯影戏班,故有“一 影二戏”之说。灯影戏成为山区群众的一项主要文娱活动。它和当地的时令节日、民俗风情紧密联系。青海各地传统节 日、庙会很多,每逢节日、庙会,除县、市贸易外,都有传 统的文体活动。如赛马、花L 演唱、耍社火、太平秧歌等,灯影戏是必演的娱乐项目。有时几台戏班同时上演,观众人 山人海,场面十分壮观。灯影戏演出不仅为节日、庙会增添 了喜庆色彩,而且群众习惯以“唱灯影”祭祀神明,祈求丰 年,灭灾降福,表达了人民的美好愿望。青海灯影戏是河湟 地区生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以当地特有的“影子腔”为主 要曲调,剧目有上百种,内容多是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其 形式可分为三种:

10、一是“大传戏”,也叫连台本戏,可连续 上演十天半月。以历史剧为多,主要根据杨家将、三 国演义、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历史故事改编。二 是单本戏,青海群众叫“窝窝戏”。多是民间故事和神话传 说,例如花园会、忠孝图等。其次是折子戏。灯影 戏以优美的雕刻造型和青海影戏的地方唱腔“影子腔”相结 合,用乡土方言道白,群众说“戏中有画,爱听”。其乡土 艺术的情感和艺术魅力,至今仍为当地群众所喜爱。青海皮影造型基本上受陕西西路皮影的影响。艺人们在 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在继承传统造型特征的同时,对影人脸 谱、服饰及道具,在造型、图案纹样装饰以及敷彩等方面,吸收了青海民间美术的表现手法和装饰特色,逐步形成了深 厚、强

11、烈、质朴、粗犷的艺术风格。由于青海地处高原,交 通闭塞,受外来文化冲击和影响较少,因此,至今青海皮影 仍保持着原有的古朴风貌。青海各地皮影的造型风格基本统 一,影人较陕西影人略大,通常身高在 43 厘米左右,适合广 场演出。全身由头、身躯、四肢等 1l 件组成,有 9 个活动关 节,头身比例一般为五停。形体特征是头大,腰细,臂长,袖宽。纹样装饰简练概括,整体效果好。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戏始创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滦州,以乐亭县最盛,所以也称为“滦州影”影”,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唐山皮影的影人造型优美,雕镂精细,色彩艳丽,外简 内繁,在历代艺人精心创作的过程中,唐山皮影也形成了一 套程式化的规律。各

12、种不同的行当,都有相应的脸谱,刻画 了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具有明显的直观效果。如“生”、“旦”这类相似的脸谱,属白净俊脸人物。以阴刻镂空为主,脸部留有轮廓线,其余全部镂空,鼻底和 下额呈角状,鼻梁平直,弯眉秀目,嘴角上翘,形象俏丽英 俊,轮廓清晰,黑白分明。“净”的脸谱和“生”明显不 同,“净”多圆环曲线,以阳刻为主,突出块面效果,极力 夸张眉眼在头部所占位置,粗大的眉毛和圆睁的怒目,占据 了脸部二分之一的面积,表现出人物豪爽奔放、勇猛刚烈的 性格。而另一种奸白脸的“净”,则以阴刻为主,大扫帚眉 拧成一个疙瘩,环眼中露着凶光,眼角和鼻翼处伸出一条弯 曲下沉的咬肌线,完全是一副奸诈凶残的面孔。“

13、丑”的脸 谱多为“六分脸”,弯眉笑目,龇牙咧嘴,盔帽头饰都歪斜 侧倾,显得诙谐、滑稽。唐山皮影中,还有为数众多的天神、地灵、水怪之类的 造型,一般采用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一种以神怪的本形直 接作脸谱,如牛头、马面等;另一种以拟人化的手法,使脸 陪具人形,而在头上装饰各种神怪的原形,如水族、八怪 等。运用这些方法处理,使得形象既生动传神,又具有一定 的象征性。北京皮影 北京皮影分东、西城两派。东派由滦县、乐 亭传入,影戏班在东四一带活动。西派传说是明代由兰州传 到涿州,后传入北京的,班社集聚在宣武门至新街口一条长 街上。早期皮影已不多见,清初作品尚有存世。北京皮影人 物性格和身份全靠单线表现,武

14、将如古时壁画,基本未受戏 曲艺术影响。清中叶后,京剧影响了皮影造型,出现了生、旦、净、丑脸谱。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影戏借灯取 影,哀怨异常,老妪听之,多能泪下。”因北京西派皮影主 要来自涿州,故又称作“涿州影”,或“老虎影”、“流口 影”;东派主要来自滦州,因而又称“滦州影”。西派用牛 皮制作影人,染颜色不用桐油,长约 50 厘米。东派先用羊 皮,后改为牛皮,尺寸小,只有 30 厘米左右,上桐油。在脚 本方面,西派全为口授,没有本子:东派有影卷,演出时要 看本子,长篇本戏也如此。西派在表演上比较朴实简单,而 东派则巧妙复杂。所唱腔调以东派最有特色。光绪年间,北 京西派的涿州影日趋衰落,全城几乎

15、成为滦州影的天下,并 出现了许多有名的皮影戏班,如“三义班”、“三乐班”、“永乐班”、“玉顺和班”、“同乐班”、“荣 J,匝班”、“德胜班”、“毓秀班”、“鸿庆班”等。东城派皮影还涌 现出一人批著名的弄影艺人,如“耍人子”的李真、赵连 仲,“唱小嗓”的瘸子、王瑞、白四、严三、查二、张永、李成林、刘真、范文奎,“唱大嗓”的李纶、苏达、高德然、李奇逢、丑子等。辛亥革命以后,还出现了李昆、陈 重、张百万、杨进光、赵梦梅、傅成志等艺人。河南皮影 河南皮影历史悠久,在北宋时期已经相当发 达。当时的东京(今开封市),有许多专业的皮影班子,据 东京梦华录记载,元宵灯节,北宋京城在许多街口都设 置“小影戏棚子

16、”。公元 1127 年,北宋南迁后,一批影戏艺 人随皇室南逃,而大部分艺人则散落在该省四方,皮影成为 民间的一种很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河南省许多地区都有皮影 演出,如:长垣、内黄、栾川、偃师、伊州、淅川、邓县、内乡、南召、方城、卢氏等地。目前坚持演出的只有南阳的 桐柏、信阳的罗山、新县和豫西的灵宝等地。湖北皮影 湖北皮影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流行于荆州 地区的天门、沔阳、潜江、监利、洪湖、石首、江陵、公 安、京山等县,并远及孝感、汉川、应城等县的部分地区。据沔阳县志记载,早在明末清初,沔城一带凡办谢神会 事,就有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 雕镂特色。在长期的演唱过程中,艺人们不仅

17、推进了皮影唱腔艺术 的发展,而且对皮影的雕刻工艺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现代 艺人演出的皮影人多是“汤格”和“郭格”。“汤格”为汤 玉堂所创。汤玉堂,潜江王场人,他一生专门从事皮影雕 刻。汤格皮影尤以花草图案精细见长。“郭格”,即郭大彪 师傅家传的范格。郭大彪,潜江三江口人。他 8 岁就随父学雕 皮影,刀功娴熟,花路多变,尤以人物造型逼真见长。50 年 代,天门皮影艺人杨双林帅承郭大彪,开始从事皮影的雕 刻。由于他兼通戏曲,熟悉舞台脸谱衣冠,所以,他雕的皮 影较汤、郭两种格谱又有了新的变化。他雕的关公、包拯、焦赞等人物,女靠、花箭袖、跨蟒等衣装影子,都较郭格更 为细致、逼真。湖北皮影一般身高 72

18、 厘米左右,较鄂东皮影要高出 3 至 6 厘米。在总体上讲究圆润,不像四川皮影有棱有角,也不 像北方皮影重于图案。江汉皮影既讲究装饰美,也使用夸张 浪漫的手法。粉脸、女旦、须生等头像讲究清秀、干净、无 枝无蔓;花脸、奸白脸、丑角等头像则比较夸张。奸白脸一 般代表反面人物,通常是心术不正、秉性不直、奸诈邪恶、虚伪阴险的形象。丑角的脸谱最为有趣,人物的眼睛下面吊 着一个葫芦形状的红砣,艺人们称为“门栓眼”。丑角出场 表演时,演员将影子不断抖动摇晃,口中不断道出滑稽诙谐 之词,声影相配,格外令人开心爽怀。皮影中还有一个称之 为检堂影子的人物,造型设计得最有趣。这个无姓无名的小角 色,是整台皮影戏中不

19、可缺少的人物,他起着连接剧情,插科打诨,充当多种角色的作用。影子身高仅为其他影子的 一半,头直接钉在身上。头小,肚子大,腿短且细,一抹菱 角胡,一只门栓眼,说到得意处,小头可以成圆周转动。他 一上场,就惹得众人捧腹大笑,这个类似生活中侏儒的人物 造型,虽是缩小的影形,却也是一种艺术夸张。戏曲中的靠 背旗约占人体身高的三分之一,而江汉皮影的靠背旗则只有 影子身高的十分之一。皮影的手是动作幅度较大的部位,为 了方便,手的比例也适当缩小了许多。影人的头却要大得 多,但从总体上看却并不显得头重脚轻,倒觉得虚实得当,重点突出。这又是湖北皮影造型中的又一大特点。湖北皮影 制作精细,造型生动,唱腔优美,富有

20、古朴的楚文化风格,深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爱。皮影是广大下层人民群众最主要的娱乐形式之一。过 年、庆丰年、谢神、祭庙都少不了皮影戏。湖北江汉平原上 过去演出皮影戏的风俗是,正月闹元宵,唱大回窑:二 月二日土地菩萨生日,唱土地会;三月三是寒食节,唱 火焚绵山;四月八日祭神,唱箍箍阵;五月端阳唱 们日罗江:六月初六祭汉代杨泗将军,唱哪吒闹海;七月七唱鹊桥渡:八月十五唱唐明皇游月宫。这些 演出,活跃了节日气氛,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 皮影艺术的发展。,四川皮影 四川皮影又称“灯影戏”,历史悠久,风 格独特,绚丽多姿。它精湛的表演技艺,高亢圆润的唱腔和 激越悠扬的音乐及丰富的传统剧目,千百年来流传

21、于川西平 原的城镇和农村,赢得了人民的喜爱。民间艺人运用独特工 具,巧妙地利用驴皮或羊皮,刻制出多姿多彩的皮影戏曲人 物,包括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并按人物不同的性格 和不同的形象,配以恰如其分的服饰和道具。皮影人物的眉 目举止、唱腔道白,在音乐烘托下,既能表现体态轻盈,温 柔文静的少妇美姿,又能表现横戈勒马、驰骋疆场的将军形 象。总之,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喜、怒、哀、乐的思想感 情,都被皮影造型表现得活灵活现、传神入微。川西皮影长于演出神话、童话和各种传奇故事。在艺术造 型、结构及音乐唱腔等方面,都表现了川西人民的艺术才 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它继承了汉代石刻画像的表现手 法,线条简练

22、,造型优美,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富有浓厚 的装饰性;它的头、颈、身结构灵巧,手足更为灵活,能表 演出许多有声有色的高难动作,如武打、上天入地等。至于 川西皮影的脸谱、服饰、道具等,追本溯源,还是沿袭川 戏。由于表演条件的限制,每个皮影的形象,必须精心做成正侧面,方能投影于素幕上。制作所用的材料,则要求轻 薄透明。在工艺造型上,镂空为主,辅以染色(红、黄、蓝),虚实相关,疏密相间。这样精制出来的皮影,可以 表现出文、武、老、幼、忠、奸、美、丑等各种人物的完 整形象。湖南、广东皮影 湖南影戏用纸人,广东影戏也用纸 人,以潮州影戏最为出名。关于湖南影戏,剧学月刊 曾有介绍:“影戏班自三人至五六人即可

23、成立一班。此外所需者即便套纸壳做成之各色人物桌椅,及全副应用 之乐器而已戏目不出汉调与花鼓戏每出之上下出 场,一如人演各戏演毕得代价二三元不等”湖南 地区,在过去是崇祭祀、信巫鬼最盛的地方。不仅傩戏傩 舞盛行,而且皮影戏等其他形式也成为酬神还愿的工具。这种用途,可能也影响到湖南皮影戏的内容。东北皮影 受河北、山东影戏影响较大。河北蓟县、玉田、遵化等县的艺人和居民去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较多,清代几次大的移民更是从山东一带迁入的。因此,东北皮影戏与河北、山东两地的皮影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旧时长春有皮影戏班,艺人多为乐亭、滦县人,东北人称 它为“老耷影”,即乐亭影戏。所唱腔调均为乐亭、唐山 等地口音,称为“乐亭影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