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篇 1 内容来源:七年级语文(上册)主题:天净沙秋思 课时:1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张兆迪 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2)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2.学情分析:本诗歌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但是对诗歌中语言文字的妙处体会不深、对诗歌的节奏感把握不强,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诗歌。此外,七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较小学阶段有了
2、较大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抓住诗歌情节发展,体悟诗人心境,从而产生读好诗歌的兴趣和热情。3.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也是学生进入中学接触的第一首小令。该诗以简单的话语描绘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最为闻名,这首诗通过写景,表现出了游子的羁旅之情与思乡之情。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在读中理解与想象,分析这首诗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和写作特点;2.分析全诗是如何展开的,归纳体现诗人抒发感情的诗句。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 1,课堂注重读中理解,通过品析文中的关键词句,能总结出赏析诗句的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
3、解决此类问题。2.针对目标 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体会诗词的写作特点,能总结出诗词的类型和作用,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是丰收的,是浪漫的,还是多愁善感的?那么,你们知道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游子心中的秋天。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2作者简介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3
4、背景链接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交流点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
5、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二)整体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和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游子有家归不得的悲苦与凄凉。寒风嗖嗖,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
6、难想象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连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完整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图画,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交流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交流点拨】前三句是写景,后两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有不同的色彩
7、,但倍添迟暮苍凉气氛的作用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之人内心的凄苦愁楚之情。(三)深层探究 1这首小令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一幅诗情浓郁的画面,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九个形象,九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
8、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2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交流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的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形成鲜明对照。(四)熟读成诵 课堂小结 这首小令只有 28 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
9、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全曲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篇 2 教学目标:1、了解元敬曲小令的特点;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难点: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初一已经具备初步鉴定诗歌的能力,只要教学时
10、充分利用图片资源帮助学生解读作品,学生能够感觉到诗歌的优美环境,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课时:一课时 内容与步骤:一、导入:秋天已经悄然来临,金色的秋天固然有着收获的喜悦,但也承载了古往今来许多游子的悲哀,秋下一心合成离人愁。说到离愁,人们往往会想起一首流传七百多年的作品-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感受至深的作品(幕显 1)二、初步感知:1、释题,作者简介(幕显 2),介绍小令(幕显 3)2、听读欣赏(幕显 4)体会有何感受?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刚才朗读者的声音很有表现力,我们不妨练一练。3、指名读,表演读。三、赏析:自学讨论:这首曲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游子思乡之情表达他怎么样的思想感
11、情?(哪句话能表现出来的)这种感情除了抓住景色特点,还能通过什么来体现呢?我们细细品味。(幕显5)生:结合画面,加上你的想象,说说第一句描绘的景致。师:小节(幕显)(如果把枯、老、昏三个字去掉,还能表现出愁绪吗?修饰恰到好处。)(幕显 6)小结:(幕显 7)全曲前4 行写景,第 5行抒情,全篇不见一个愁字,满篇却是愁绪,以悲凉的景色衬托出秋野旅人的思乡情怀。感情朗读、背诵。对于这样只有 28 字的小令,不少人将它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有人这样诠释这首古曲:请欣赏:(幕显 8)轻声读,也是一篇佳作 四、拓展:你收集到哪些描写思乡之愁的诗句?(大屏幕 9 配合宿建德江幕显 10次北固山下,乡愁)五、
12、总结:说不尽的乡思,扯不断的乡愁,因为有乡思,使漂泊的人不管身在何处,心儿却回了家,因为有乡愁,使迁客诗人留下一首首感人的诗篇,让我们牢记这些凝重的诗句,牢记我们的家。六、作业:1、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2、积累乡愁主题的诗句至少一首背诵下来;3、将本曲改写成散文。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篇 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培养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诗歌大意,在读悟想象中品味本曲的语言,体会其情味,感悟曲中创设的意境,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揣摩古诗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3、通过对比阅读,拓展延伸,体验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
13、文修养。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小令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在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感受曲中所创设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鉴赏表现秋景的意象,体会曲中的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生平资料、古筝曲香山射鼓)胡琴曲悲秋)学生准备: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相关资料。教学方法:采用品味、诵读、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交流导入,理解课题 1、学生用一至两个词语表达对秋天的印象。2、温故知新,学生重温与秋有关的古诗词。3、导入新课,解题,简介元曲的有关知识。二
14、、初读疏言,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读这首元曲,注意曲子每个字的读音,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通,读顺。2、指名学生朗读、齐读,教师相机评价指导读出曲的节奏、韵味。3、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同桌合作学习理解诗歌大意。4、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大意。教师随机提问:对“残霞、轻烟、寒鸦、飞鸿影下”等词的理解。这首曲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5。有感情地朗读本曲,把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图景用朗诵表达出来。三、细读悟象,把握诗境 1、找一找作者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全曲中秋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2、朗读第一
15、句中的景物。(1)这些景物让你感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秋天?(暗淡、萧瑟、冷清)(特别注意:孤、落、残、轻、老、寒六个字。)(2)想一想第一句中,“孤村?寒鸦”这些景物容易让我们产生哪些情感?为什么?)(3)请同学们把这种凄凉、冷清、孤寂的情感读出来,声音要轻、缓。(4)引入一组写秋的古诗词,进一步感受“悲秋”。3、朗读最后两句的景物。(1)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景物又让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秋天?(灿烂的、明朗的、绚丽的、美好的、恬淡的)(2)用读展示出最后两句一个多彩绚丽的世界,声音略快略高。(3)第二句选择“青山?黄花”写来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青山绿水:充满生机;白草红叶黄花
16、:色彩艳丽、多变。这些景物不仅美丽,而且象征着生命鲜活明亮。表达作者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4、此曲描绘的秋景图由两部分构成:前面部分是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而后面部分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对比)5、两者是如何连接起来的?“一点飞鸿影下。”(1)鸿雁有什么特点?(一点:说明远,高;影下:说明速度快。)从大雁的这些特点你体会到了什么?(充满活力)(2)读出作者看到飞鸿打破凄凉、冷清、孤寂后的惊喜,读出飞鸿速度之疾。6、小结,引读。(1)小结:整首曲全都由一些自然景物构成,前二句呈现出一片萧瑟而荒漠的深秋景象。第三句“一点飞鸿影下”,使
17、寂寞的秋景图,鲜明活跃起来。最后,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结束,增添了五彩缤纷的亮丽色泽。(2)引读:在作者眼中秋是孤寂、凄凉的读前两句;又是充满活力的第三句;更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最后两句 四、研读悟意,体察诗蕴 作者将秋日傍晚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还要考虑到作者写这首散曲时的背景和作者生平这个因素。(渗透“了解背景,知人论诗”的学习诗词方法)(1)学生阅读白朴的生平资料。(2)本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抒发自己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表达乐观积极地对待人生)五、诵读顿悟,表达诗情 朗读全曲,要读出节奏,读出
18、韵律,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情感。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渗透吟诵的技法“平长仄短,依字行腔”读出诗文的声韵之美。六、拓读积累,赏析延情(一)总结欣赏古诗词的方法(反复朗读,了解诗意;品味语言,感悟意境;情景交融,体会感情;了解背景,知人论诗。(二)出示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对比阅读 思考题: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什么样的感情?2、天净沙秋思与天净沙秋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三)汇报交流 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1)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孤寂、萧索、荒涼的景象)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
19、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2)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思乡之情。(“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2、配乐引读天净沙秋思想象意境,读出情感。3、讨论汇报第二个问题:天净沙秋思与天净沙秋有那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1)曲牌相同(2)作者朝代相同(3)都写了秋季、秋景,都写了老树、乌鸦(写景的特点是将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4)写了夕阳西下傍晚时的景色,景色都有令人凄凉的感觉。不同点:(1)题目不同(2)作者不同(3)景色也有不同(4)表达的情感不同。天净沙秋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天净沙秋思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孤寂之情。4、配乐诵读两首元曲 板书设计:萧瑟孤寂 天净沙秋充满活力美丽秋景 明朗绚丽 凄凉之景 天净沙秋思情景交融 思乡之情 课外拓展作业:请你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去读懂一首著名的散曲,感受曲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小学生必备古诗词93首朝天门咏喇叭(明王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