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 作者:吴珊珊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 年第 17 期 摘 要 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签,做好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高职院校做出特色的立身之本。通过梳理职业素养的定义、目前职业素养的培养状况,浅谈未来职业素养培养的发展方向。关 键 词 职业素养;培育路径;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7-0186-02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一直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视的核心问题,但是职业能力不完全等同于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不仅包括知识
2、技能的教授,还包括职业道德修养、思想信念的引领等等。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水平决定着未来职业发展的高度。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如何培养好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如何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作出评估,是未来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职业素养的内涵和意义 要培养好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應明确什么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包括哪些内容。目前职业素养的普遍定义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指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技能、职业行为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的本质是指人的个性品质,在职场上逐渐训练形成的工作能力、作风、态度等。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素养中的各项内容
3、也会随着行业的发展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将职业素养从类型上再细分,根据美国学者莱尔斯潘塞提出的“素质冰山理论”,可以分为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他生动地将水面漂浮冰山的露出部分比喻为显性素养,显性素养主要包括外在的形象、职业的知识以及专业的技能;冰山下水底部分为隐性素养,隐性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前者主要是行为,后者更强调内涵。在过往的传统概念中,我们常常把职业能力等同于一个人的职业素养,但是即便是同一种工作、同一个岗位且具有相同工作能力的两个人,所制作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都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别。这个差别的来源,往往是因为隐性素养中的内涵素养的不同。在社会工业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学
4、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单单重视技能的培养,还应该重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与职业态度的教育引领。比如,防护产品生产者的责任心关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安危。在具有生产正规口罩能力的情况下,如何不偷工减料追求利益,考验的正是生产者的职业道德与态度。因此,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有着非凡的意义。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的培养现状 (一)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1.课程培养 学校的职业素质培养目前还是以课程培养为主,在调研用人单位、学生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各个岗位的职业素养测评维度,制定出相应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但是,当前绝大部分的课程培养满足的只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知识与技能的需求
5、,对于职业素养的内涵建设还停留在表面,课堂的育人功能还未完全发挥。课程培养还存在一定的局限。2.实训、顶岗实习项目 高职院校强调动手能力,通过开展实训课程,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让学生在工作的状态中学习。实训课程按不同的专业特点有不同的侧重,技术类更注重动手实践能力,服务类则重视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不同专业针对专业特点所开展的实训项目,也是目前较被师生所认可的职业素养培养路径,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有较好的成效。3.社团活动等素质活动课程 社团活动作为常规课程的重要补充,在职业素养培养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过往的一些针对学生群体的调研之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社团活动等课外实践对培养职业素养的帮
6、助更大。素质活动课程日趋丰富、学生选择的自由度较高、评价制度较为宽松等,都是学生认可与喜欢社团活动的原因。4.学徒制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几年,为解决在校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足的短板问题,许多学校纷纷实施学徒制,利用企业导师的行业工作经验与学校导师的知识授课相结合的双导师模式,力求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徒制较好地解决了之前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岗位要求不一致的问题,提升了学校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高度,也为企业提供了切实“能干活”“会干活”的人才。在一些一线城市,高校灵活运用学徒制,与地方特色产业相结合,实现了学生高质量就业、学校内涵式发展。(二)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在
7、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上,模式丰富,内容全面,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2018年 12 月,厦门软件职业学院曾进行过一项关于职业素养培育状况的三方调查,调查了学生、教师以及企业的评价。结果发现,即使三方对于职业素养的认知基本一致,但是学生更倾向于社团活动等课外模式,而教师则更重视课程教学模式;教师在课程培养中,更重视知识点的实现,忽略职业素养的养成成效;校企合作育人仅停留在实训部分,没有贯穿育人全过程,企业导师没有足够热情将工作成果转化成教学成果,校企合作的目标没有达到效益最大化等。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学校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众多,但是还是存在培养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的问题,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
8、个方面。1.职业素养的内容比较抽象 目前的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上已基本构建了完整的课程体系,但是训练的主要是职业技能,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还是不够重视。隐性职业素养的要求,不像知识、技能等有具象的考核目标,更多地只能是促进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干一行爱一行”,从而达到学生对职业的自我要求提升。2.高职院校教师对职业素养的重视不够 职业教育受到重视以来,高职院校的教师门槛也越来越高,基本上都是硕士以上学历。教师的学历高,却不代表职业素质能力就一定强,这部分教师基本上教学与科研能力强,但是部分教师对于企业岗位的认知度不高,往往存在“纸上谈兵”的情况。学校教师更倾向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获得
9、,对学生本身对职业的素质与要求重视度不够。3.形式多样,但缺乏一套系统的成效评价体系 从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路径看,形式是多样的,内容也较为全面,但是缺少系统、可持续操作的评价体系。职业素养的培育多半是从情境下产生,不单单包括完成具体工作任务,还包括从进入工作场所到工作结束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隐性素养,本身内容比较抽象,評价也不容易量化,学生也会存在重视度不高的问题。三、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做好学校顶层设计,整体规划职业素养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与其他本科院校、专科院校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职业”教育。因此,高职院校更应该也要更专业地做好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工作。学校应
10、从顶层设计,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当中。除了整体规划的培养方案,还需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成效进行评估。目前多数学校采用的评价多是针对教师、企业导师的评价,弱化了学生对学校职业素养培养成效的当事人评价。(二)重视构建全面有效的培养环境硬环境与软环境 学生的职业教育需要全面有效的培养环境,真实的工作场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体验,增加对职业的认识。目前多数学校建设了实训基地,对应的实验室、车间等职业素养培养的硬环境较为完善。除了这些“看得到”的建设,高职院校还应该重视软环境建设。软环境,主要指乐于钻研的学习氛围。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传统观念,常常会对自身的要求不高
11、,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学生自我要求是软环境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软环境建设是做人的工作,需要多部门的合作,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利用新媒体平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三)加强高职院校职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行业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学徒制的实施,较为有效地促进了校企育人合作,高职学校应利用好这个机遇,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选派一些教师到行业头部企业学习,将企业的先进生产经验与自己的教学相结合,提升教师职业素质水平。高职教师必须以行动为导向,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调节,强化职业素养意识,以正确的职业素质理念教育和引导学
12、生,才能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有效落地。对于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学校应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制定一套科学、可操作的评价办法,将教师到企业学习与继续教育管理结合起来,为教师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建设一支能真正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师资队伍。(四)注重价值观的引领,以信念带动行为 显性的职业素养便于考核与评价,但是对于隐性职业素养等不便于考核的范围,则应该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引领。2019年 1月,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使职业教育迎来了黄金发展期。高职院校应该做好中央政策的宣传与解析工作,让学生看到作为未来的“技术银领”的发展前景,树立学好自身本领的自信心。同时在日常课程中,应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中
13、,老师的言传身教、精益求精都会深刻影响学生。“工匠精神”的思想引领会让学生对职业精神有更深刻的体会,也更明白身上所背负的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责任。参考文献:1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8-83.2许亚琼.职业素养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J.职教论坛,2010(25):15-18.35林华红,林晓丹.多重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J.智库时代,2019(52):62-63.4钟绍辉.现代学徒制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与构建J.现代盐化工,2018,45(6):125-126.6魏芽芽.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及其培育路径探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7(3):7-9.7郭春燕.试析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养教育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3):132-134.8王宇苓.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提升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1):66-68.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