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年级小学生同伴交往的案例与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一年级小学生同伴交往的案例与分析.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一年级小学生同伴交往的案例与分析 横山桥中心小学 黄婷君 摘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从与家庭成员交往,扩展到与家庭以外的其他个体进行交际,而年龄相仿,发展水平相近的同伴将成为他们重要的交往对象。可是小学生因年龄特点和个性,在交往中并不像大人般成熟,有着自己的特色,本文从一则案例来看一年级小学生同伴交往的特点,并做简要分析。关键词:小学生、同伴交往、特点、策略 案例:有一天,两个小朋友一起来我这哭诉,在听了大半天才弄懂发生了什么事,原来下课后几个小朋友在操场玩,赵如梦小朋友也要过去跟大家一起做游戏,可是因为她平时脾气不好,大家都有些怕她、排斥她,于是不答应她加入。一会儿徐
2、寒怡小朋友也看到了,她也跑过去,她是副班长,和同学相处很好,大家都很欢迎她,于是“战争”就爆发了,赵如梦不服气,她就大声呵斥徐寒怡,徐寒怡自然觉得委屈,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我觉得这件事是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把大家召集起来,开了一个小小的班会。首先跟学生描述了一下整件事的起因、经过,让学生说说这件事里谁做错了,当大家静下心来思考整件事的时候,教育就进行了一半。过会儿就有小手举起来,纷纷发言,有的小朋友说是之前的几个小朋友有错,不应该排挤赵如梦;有些小朋友说赵如梦也有错,不应该骂同学。至此,问题都找出来了,我又继续问这些小朋友他们为什么做错了,马上就有人回答说同学之间要友爱团结,大家都是好
3、朋友,一起玩才对;也有人说骂人是不文明的行为,而且赵如梦骂人没有道理,这并不是徐寒怡的错。我觉得此时该说的也都说出来了,但是必须要老师来总结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说一个班就是一个集体,每个人都是集体里小小的一分子,谁也不能排挤班里的任何一个同学,只有大家紧紧靠在一起才能一起进步。赵如梦小朋友也要反思一下为什么大家不跟你玩,缺点要改正,对同学友爱好一些,大家才会乐于与你玩,如归不能动不动就发脾气,那样只会让同学怕你,讨厌你,这点其他小朋友也要引以为戒。我当着全班的面说徐寒怡没有错,受委屈了,听了我的话,徐寒怡停止了啜泣,心情也渐渐平复起来。可是赵如梦还是很不高兴,头倔强地扭在一边,此时
4、下课铃响,下节课是体育课,我问赵如梦想上课吗?她摇摇头,我说那就跟老师去办公室吧,老师再安慰安慰你,她听了我的话,有些诧异。赵如梦跟我来到办公室,我让她坐下,给她纸巾擦干眼泪,然后让她帮我做一些小事。一会感觉她心情平静下来了,我才提起刚刚那件事,问她的看法,此时她低下了头,她说了自己不对的地方,我马上说不都是你的错,是那些小朋友不当在先,不过我想你应该对小朋友友好一些,她们也会很欢迎你的。这时说的话她都听进去了,在办公室里我们说了很多,她也高兴起来了。等到下午时,有小朋友来告诉我说赵如梦和徐寒怡和好了,赵如梦也跑来跟我讲,她跟徐寒怡约定好了,只要她不发脾气,大家都会跟她玩,徐寒怡也笑着点点头,
5、看着她们这么开心,我感到很欣慰,这件事就这样解决了。这样的学生矛盾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处理的方式不同,可能导致的结果也会不一样,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个性特点,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很关键,这件事的处理应该是很及时的,也有一定的效果,下面我想据此来分析一下一年级学生的同伴交往特点和应对策略。一、小学生同伴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从与家庭成员交往,扩展到与家庭以外的其他个体进行交际,而年龄相仿,发展水平相近的同伴将成为他们重要的交往对象。(1)、小学生的友谊。友谊是和亲近的同伴、同学等建立起来的特殊亲密关系,对小学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提供了小学生相互学习社会技能
6、、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以及体验情绪和进行认识活动的机会,为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小学生已经很重视与同伴建立友谊关系,当朋友在场时,他们会感到学习和活动更加快乐。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朋友?对此问题的认识水平与小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相联系。对学前儿童来说,“住在隔壁”、“和我一起玩”的人可以成为朋友。幼儿与一些外部特征(如年龄、性别、种族等)和自己相似的同伴可以建立相对短时的友谊。在此基础上,幼儿开始认识到同伴有与己不同的动机和情感,这时他们认为朋友就是对自己好、不伤害自己的人。到 8-10 岁,小学生开始理解友谊是一种相互的关系,双方相互尊重、友好、充满情谊。他们对友谊的认识是逐渐发展的。对“
7、什么是朋友”、“别人如何向你表示他是你的朋友”这样的问题,低年级的同学认为朋友就是一起玩耍的伙伴;而中高年级的同学强调相互同情和相互帮助,认为忠诚是朋友的重要特征,朋友关系应该是比较稳定的。我们选择朋友的理由包括他们的积极人格特点(如勇敢、善良或忠诚)及志趣是否相投。他们总是先认识同伴与自己的相似性,大约 4 岁以后的儿童都能非常准确地说出有关与同伴之间的相似性,而认为朋友与自己的相异之处则要在 9 岁以后才能达到。友谊的发展表现在亲密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等方面。随着人从童年向少年、青年过渡,友谊的这些特性也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塞尔曼(Selman)曾提出小学生友谊发展有几个阶段:1 第一阶段
8、(3-7 岁),这个时期的友谊关系还很不稳定。朋友只是一个玩伴,友谊就是一起玩,在这个时期,我们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我们之间的关系还不能称之为友谊,而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朋友往往与实利的物质属性及其邻近性相联系。如果询问我们友谊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们的回答通常是“一起玩”。如果要求我们描述一个朋友,我们往往描述具体活动,如他和我一起玩,他不打我等。第二阶段(4-9 岁),单向帮助阶段。这个时期我们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如果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如“他不再是我的朋友,因为他不肯跟我走”。第三阶段(6-12 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
9、。我们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第四阶段(9-15 岁),亲密的共享阶段。我们发展了朋友的概念,认为朋友之间可以相互分享,友谊是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朋友相互之间保持信任和忠诚,甘苦与共。我们开始从品质方面来描述朋友:“她理解人,她很忠诚”,认为自己与朋友的共同兴趣也是友谊的基础,“我们喜欢一些相同的东西”。我们的友谊关系开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我们出于共享和双方的利益而与他人建立友谊。在这种友谊关系中,朋友之间可以倾诉秘密,讨论、制定计划,互相帮助,解决问题。但这一时期的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第五阶段(12 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随着年
10、龄的增长,对朋友的选择性逐渐加强,由于择友更加严格,年龄渐长,建立的友谊关系能持续较长时间。(2)、小学生的同伴团体。小学生对同伴交往的需要是逐渐建立的,小学生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刚入学时,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集体关系和集体生活,还没有形成集体的意识。班集体还只是人为编凑的、松散的集合。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到一年级下学期时,初步形成集体关系和集体意识。此时小学生已能明确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名成员,能逐步把集体的要求转变为自己的要求,把班集体的荣誉当作自己的荣誉,服从集体的要求,完成集体所交给的任务。在这个时期,班集体内部成员也逐渐分化,一部分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同学开始崭露头角,成为班
11、上各项活动的积极分子,逐步成为集体的重要支柱和老师的得力助手;另一部分小学生则成为班里的基本群众,这就使小学生的班集体在组织和纪律上得到巩固和加强,形成真正的集体。随着中高年级小学生的集体活动范围日益扩大,集体意识日益提高,初步懂得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并能自觉服从集体,维护集体利益。(3)、小学生的同伴接纳性。在同伴团体中,有些同学往往是受大家欢迎的,其他孩子都喜欢和他一起玩,大家都尊重他,如案例中的徐寒怡,因为能力较强,被大家所接受;有的同学则通常是为大家所不喜欢的,没有人愿意和他在一起,如赵如梦,不是班干部,没有令大家崇拜的特长,加上脾气不好,被大家排挤;还有一些同学在同伴中不惹人注
12、意,大家对他既说不上喜欢,也没有什么讨厌之感,他是否介入到同伴活动中来,大家并不在意。上述第一类同学通常被描述为是平和的、开朗的、合作的并有忍耐性的,第二类则被描述为破坏性的、夸夸其谈、势利、脾气不好、攻击性强等,第三类则往往被认为是退缩的、安静的。研究指出,一个小学生能否和其他小学生友好相处,外部因素(相貌、姓名等)固然是一个影响因素,但更为主要的是小学生的内在因素,即小学生的社会能力。善于交往、恰当地使用交往策略的小学生往往容易得到同伴的认可,受到同伴的欢迎。相反则易遭到同伴的拒绝。研究发现,受欢迎的小学生知道如何对一个新来者提出问题、提供信息并发出邀请。在与同学接触时,他们很少有攻击性,
13、他们提出好的建议,赞同合作游戏,有礼貌并遵守团体标准,使用亲社会策略,如轮换、和解,而不是用打骂来解决问题,活动积极,有幽默感。受拒绝的小学生通常缺乏社会交往能力,他们的行为(如站在食堂的桌子上)不受人欢迎。他们可能是注意分散,活动过度,有攻击性,不善于解决冲突。例如,问他们将如何对付一个拿走他的玩具的孩子时,他们通常说“要揍他”。他们可能打断别人的活动,不能合作游戏,不能坚持与其他小学生玩;他们可能喋喋不休地惹人心烦,也可能是退缩的,自己独自玩耍。二、对小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指导:针对小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的以上现状,作为与学生最为密切的,也是影响他们交往最重要因素的班主任和家长,应给予他们一系列的
14、交往策略方面的指导与帮助:1、告诉孩子人际的基本原则。虽然学生还小,但是他们的交往行为符合人际的一般规律,因此有必要给他们人际交往的一般原则,以利于孩子在交往过程中不走弯路。(1)交互原则。在交往过程中,人们总是倾向于与喜欢自己的人交往。这个原则告诉孩子们,如果你愿意和谁交往,你可以主动向他表示,你对他的敬佩、喜欢等感情,有利于孩子迅速建立友谊。(2)功利原则。交往过程中,人们总是倾向于获得或给予对方帮助,这种帮助是相互的,帮助不仅仅体现物质方面,还体现在精神上的相互支持与安慰。这个原则告诉孩子们,要在交往过程中维系相互的关系,需要彼此的帮助和支持。也让孩子们知道在交往中要团结友爱,不能互相排
15、挤。2、鼓励孩子打破性别界限。小学生中存在男女生分开玩的现象,他们在交往过程中,有较多的孩子局限在同性之间的交往,这就局限了孩子之间的交往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此,要对孩子进行一些必要的引导,要告诉孩子,异性同伴具有很多优点,不与她们交往是一种损失。女孩子一般较为细心、认真,男孩子较为勇敢、率直,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有利于他们性格互补,并且在同伴身上学到同性同伴身上没有的优点,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3、引导孩子学会维系交往,减少冲突,并提高冲突平息能力。在交往过程中,如果与同伴产生分歧,应该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应该做到:(1)避免争论,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见,可以给对方保留空间,不要太过武断,这样只
16、会制造冲突。(2)尊重别人的意见、避免指责。直接指出对方意见的错误,会让对方很难接受,应当学会尊重,即使有意见,应该商量的语气来协商,而不是指责。(3)如果自己错了,应该主动承认,不能将错就错,要告诉孩子,错误每个人都可能犯,如果发现自己错了,应该鼓励自己向他人道歉,这样不仅不会降低自己的身份,让他人看不起自己,还会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更加有利与今后的交往,试着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他们,这对小学生来讲,相对较难,小学生一般较为主观,不会移情。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慢慢学会站在他人角度去看问题,那么冲突就会迎刃而解。如果一旦产生冲突,就应该立即解决,不能听之任之,一般有以下策略:(1)遇到冲突
17、时,深呼吸,平息怒气,避免进一步产生冲突,扩大事态。(2)客观地回忆冲突的经过,找出自己在冲突过程中的不对之处,及时认错。(3)如果对方在冲突过程中存在很多误解,不宜直接指出对方的不对,这样只会扩大矛盾,而宜选择双反都心平气和的时候,开诚布公地讲出自己的观点,争取同伴的理解与接纳。三、总结 总之,小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烈的交往需要,在交往过程中有他们的特点,有自己的一些原则,但也需要成人的适当的指导,以避免孩子在交往过程中走入误区。对小学生适度的交往策略的指导,可以为他们解决在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种种疑惑,轻松应对交往过程当中的问题,尽力避免同伴之间的冲突,学会平息冲突,使孩子健健康康交往,快快乐乐成
18、长。注释:1心理学家塞尔曼(R L Selman)称之为社会观点采择,柯尔伯格称之为角色承担机会,它们所指称都是社会认知。参考文献:郑健成、潘洁、李伯泰: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与研究1990年第2 期。赞可夫:年龄与教育心理学,A.B彼得罗夫斯基主编 年龄与教育心理学(1972年),M.B加梅佐等主编年龄和教育心理学(1984年)。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11 月。陈文彬: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及其归因心理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 5 期。王红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交往能力,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 08 期。李红伟:浅谈小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2年第 09期。成祥:培养小学生互助交往道德实践能力初探,西部科教论坛,2009年第 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