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7.2《爱莲说》教案设计及导学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7.2《爱莲说》教案设计及导学案.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17.2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及导学案 教材分析:这篇文章是以议论为主的名篇,文章通过莲高贵品格的叙写,赞扬了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讽刺了那些当时追名逐利的世俗之徒,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处世态度。学习这篇文章主要要求学生理解“莲”的形象,理解莲的品质,明白他的比喻意义。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以及“说”这种文学体裁。2、自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阅读时遇到的生字生词。3、收集关于莲花的图片及诗句。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凭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
2、文大意。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评价任务:1、通过品读,赏析莲花的形象领略其内在的气质。2、通过朗读,体验作者文中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3、通过对比、分析莲花、菊花、牡丹花的比喻意义来理解本文托物言志和正称和反衬的写法,体会其好处,。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说”这种文学体裁。理解并积累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全文,背诵全文。2、疏通文意,把握主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学习文中运用对比烘托的表现手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的人们的喜爱,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在他
3、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花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二、新课(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作者和文体)1、简介作者 周敦颐 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j)月”。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2、关于文体 说: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风
4、的散文。(复习)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押韵的。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墓志铭。3、注音 敦 颐 蕃 淤 濯 涟 蔓 亵 逸 鲜 噫 予 听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句子的停顿,和字音)4、学生自由朗读 5、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拨)6、全班齐读课文(男女生分别读课文,看谁读的整齐)7、重点字词翻译(除课件上的字词翻译外,学生自由提问不会的翻译,指名学生解决)8、教师展示重点字词并讲解用法及解释 不蔓不枝:(蔓)、(枝)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生枝蔓,长枝节 香远益清:(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远播 9、询问学生有没有不会
5、翻译的句子,如果有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如果没有教师出示重点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文: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译文:它的茎中间空,外面直,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译文:香气越远越清芳,挺拔地洁净地立在水上(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可以远远的观赏,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它啊!10、我们解释了词语、翻译了课文,现在我们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爱莲”的?(1)、问:“我”爱莲花什么呢?(用课文中的话说说)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2)、问: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分别是从哪几方面写莲的?那这几个方面分别写到了莲的哪些品格呢?答:生长环境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态香气豁然大度,正直不苟,美德传扬(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香远益清)风度气质端庄,气节高尚(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也正是君子所具有的高尚品质)11、思考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又分别写到了菊花和牡丹(1)、作者分别把菊花、牡丹比作什么?菊花隐逸者 (写菊花和牡丹的目的是什么)牡丹富贵者 (是为了)衬托莲的形象(2)、文章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记叙引题,写世态炎凉 描写突出莲的形象 议论赞赏莲的品质 抒情贯穿全文,意在明志 (3)
7、、作者托物言志,借莲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就像莲一样做一个花中的君子)12、随堂练习(学生思考后,指名学生回答)13、最后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组莲的图片,让我们共同体会一下莲的那种庄重质朴、气节高尚、豁然大度,正直不苟的高贵品质。(幻灯片欣赏)三、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菊花隐逸者 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富贵者 17.2 爱莲说导学案 导入设计:1.复习上节课的文言词语及重点句子翻译。文言词语:(1)陶后鲜有闻()(2)濯清涟而不妖()()(3)不蔓不枝()()(4)宜乎众矣()重点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8、染,濯清涟而不妖。译文:(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2.指名学生回答“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参考答案:(齐读,读出赞美之情,予独爱莲之)一、预习展评 学生展示背诵课文。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2.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衬托的写作手法。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三、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周敦颐只是在赞美莲花吗?他在赞美谁?作者把莲花比喻为什么人?这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预设问题二:这三种花分别比喻哪三种人?(原句回答)这三种花分别象征哪三种生活态度?爱菊花,爱牡
9、丹,爱莲花的人有谁?(原文回答)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是怎样表现出来的?预设问题三: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四、精讲点拨 预设问题:小结本文写作手法。参考答案:1.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贴切鲜明。2.衬托的写法: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褒贬宛然,表达了对世俗婉曲的批判,突出了自己对高洁的君子风范的追求。3.描写,议论,抒情的结合:第一段以记叙、描写为主,第二段以议论,抒情为主,二者相得益彰。4.句式变化得当,文笔摇曳多姿:陈述句、判断句、反问句、感叹句运用恰当,排比、对偶
10、的整句与散句交错有致。五、当堂达标(一)必做题 1.理解性默写。(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是:(2)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3)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的句子是:(4)比喻君子美名远扬,志洁行廉的句子是:(5)比喻君子体态端庄,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句子是:(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是:2.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二)选做题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婀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荷花为雨所洗 (2)实为花中仙子也 (3)余以为妙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译文:3.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六、布置作业及预习 必做题:1、诵能默写爱莲说 2、完成练习册爱莲说的内容 3、爱莲说的作者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可有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怎么看待。选做题:课文托物言志,借莲花的特性寄寓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请你也写一段“爱 x 说”,表达自己的追求,不少于 1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