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四章原文及译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四章原文及译文.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四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注音版】民(mn)不(b)畏(wi)死(s),奈(ni)何(h)以(y)死(s)惧(j)之(zh)?若(ru)使(sh)民(mn)常(chng)畏(wi)死(s),而(r)为(wi)奇(q)者(zh),吾(w)得(de)执(zh)而(r)杀(sh)之(zh),孰(sh)敢(gn)?常(chng)有(yu)司(s)杀(sh)者(zh)杀(sh)。夫(f)代(di)司(s)杀(sh)者(zh)杀(sh),是(sh)
2、谓(wi)代(di)大(d)匠(jing)斲(zhu),夫(f)代(di)大(d)匠(jing)斲(zhu)者(zh),希(x)有(yu)不(b)伤(shng)其(q)手(shu)矣(y)。【译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如果人民饱受暴政的逼迫,到了连死都不怕反抗的时候,统治者又怎能用死来威胁他们呢?“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若人民都畏惧死,一有人做坏事就被抓起来杀掉,那还有谁敢胡作非为呢?“常有司杀者杀。”天地间,冥冥中有专司杀伐的力量,无须人代劳。“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如果人代替天实施杀伐,就好像一个不会工艺的人代替木匠做工
3、一样,很少有不伤到自己的。扩展阅读:道德经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扩展阅读:道德经名句 1、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解释】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法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愤的一方会获得胜利。2、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
4、怀玉。【出处】道德经第七十章。【解释】能理解我的人很少,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比喻怀抱美才而深藏不露,或出身贫寒而怀有真才实学。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二章。【解释】当民众不再惧怕统治者的高压时,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三章。【解释】天道就像一张巨大的网,虽然疏松却不失一切。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四章。【解释】民众不害怕死亡,为什么用死亡来威胁他们呢?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六章。【解释】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
5、死了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嫩的,死了就变得干硬枯槁了。7、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六章。【解释】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强大的,总是处于下降的地位;柔弱的,反而处于上升地位。8、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解释】天道法则,犹如拉弓射箭。高了就压低一点,低了就举高一点,拉满了就放松一点,力不足就使劲一点。9、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解释】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而能够战胜坚硬的
6、,没有比水更厉害的了。弱能胜强,柔能克刚,天下没人不懂,却不去实行。10、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九章。【解释】和解深重的怨恨,还会有余怨难消。用德来报怨,这难道不是一种妥善的办法吗?11、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九章。【解释】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12、小国寡民。【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解释】国家小,民众少。13、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解释】邻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着,但民众到死也不互相往来。1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出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解释】真诚的话不见得好听,好听的话不见得真诚。善良的人不会与人辩解,狡辩的人不善良。真正知识渊博的人不卖弄,爱卖弄的人不是真正的知识渊博者。15、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出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解释】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