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916845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1.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pdf(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一、知识要点 1、正确辨识和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2、能依据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3、语言表达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4、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方式的表达作用。二、从题型分析看,对修辞的考查要求是:有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式的辨识。解答时,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的三种形式,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有对各类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解答时,除抓住各类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

2、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珠思想、用意。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还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愈来愈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式仿写句子等。三、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式。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九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对这九种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概念、理解其要点,并能正确辨析,熟练运用。一般说,比喻、比拟、夸张、借

3、代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这九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1比喻 按照事物的相似点,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讲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式。作用:即打例如,帮忙人容易深切理解。用在记叙、说明、描述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练,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比喻由三部份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恍如、

4、恍如)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看成、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恍如、如、好像、比如、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恍如一朵花一样。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注意:不要把有“像”“恍如”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在多数情况下,“像”“恍如”“恍如”表示比喻,可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表

5、示比喻的:他长得很像他哥哥。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适才恍如出去了。表示例举。如:攀枝花有很多风光优美的去向,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表示想象。托起它,恍如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附】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彼此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硕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义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组成特殊的艺术美。最典型的例子:“轻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恍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

6、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另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彼此沟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彼此沟通。2比拟 借助丰硕的想像,把物当做人来写,或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作用:色彩鲜明,描画形象,表意丰硕。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情感,引发共鸣,令文章更生动。(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给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情感、活动,用描述人的词来描述物。作用:把

7、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做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模拟人):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看成彼物来写。例句:1人群悍然不顾,涌了上来。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写。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吼怒。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比喻与比拟的比较】比喻和比拟,都是增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腕,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

8、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看成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归纳性的区别原则,若是教师照本宣科,不仅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就是初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我以为必需作进步的全部阐释。(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例如;必然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令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情感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

9、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固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4)真理它却不会哈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仇敌那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二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

10、“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述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传神,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份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无论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如果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仍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组成,又如“咱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

11、故乡)。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看成人描述,给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情感。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咱们把握了区分二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3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份代全部、整体代部份。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练精炼,语言富于转变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部份

12、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份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忿忿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工具代本体。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借喻与借代的区别】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此容易混淆,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式。首先

13、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不是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究竟是借喻仍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军队。烽烟:古代边境有仇敌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大家想一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

14、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仇敌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可以将二者区分开。其次看可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如“仇敌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仇敌”,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

15、以转换成明喻。“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判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再,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不是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需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没必要改成与

16、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咱们的血肉。(借喻)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咱们的血汗。(借代)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B2大白熊承诺了我的价钱。(借代)上面两组中 A1、B1 都是借喻。A1 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关的词语“吃尽”“血肉”都采用了相应的比喻说法。这句话可改成明喻“最可恨那些仇敌像毒蛇猛兽一样吃尽了咱们的血肉”。A2 是借代,不能换成明喻。因为与客体(毒蛇猛兽)相关的词语(榨尽、血汗)没有改成与它相应的说法,可见客体只是作为一个代号,换个名字算了,并非是用来打例如的。毒蛇猛兽代指反动统治者或仇敌。改成一般说法就是“最可恨那些反动

17、统治者榨尽了咱们的血汗。”第二组中 B1 是借喻,可转为明喻“那个人像大白熊一样向我扑来。”形象地描述了那个外国人肥胖的身躯、笨拙的动作,又像熊一样凶狠。而在 B2 中“大白熊”仅代指那个又白又胖的外国人,是用某人的特征来代替该人,与它相应的词语“承诺”没有改成描述动物相应的说法。若改成一般说法就成了“那个人承诺了我的价钱。”但不能改成明喻:“那个人像白熊一样承诺了我的价钱”,显然不成句子。总之,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不是采用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喻,与客体(喻体)相应的词语必需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代,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没必要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若是从以上三方面进行辨析,就不难将借喻

18、和借代区别开。如“丈夫难过了,她却感觉安慰,到底,萤火虫飞回了车间,她自己也没影响工作。”(离不开你)这句是借喻用法。首先萤火虫光虽弱但也要奉献给社会,与耿玉亭身体残废却坚持工作、为社会作贡献二者有相似性,其次与客体(萤火虫)相应的词语“飞”采用了比喻说法,由此可判断这句话运用的是借喻手法。以下句子中一样运用了借喻手法,分析从略。1、要清除语言中的“垃圾”,拭去蒙在“镜子”上的尘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奏效的。2、很难没想,在五颜六色的染缸里,纯丝素绢能够维持自己的洁白。(1、2 选自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3、我就知道,咱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故乡)下列句子运用了借代手法,

19、读者可以自己分析。4、“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包身工)5、郭全海解下青骡马,翻身去撵玉石眼去了。(分马)6、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多收了三五斗)7、花白胡子茅塞顿开似地说(药)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画的一种修辞方式。作用:可以引发丰硕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衬托气氛,增强渲染力,引发联想效果,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句:柏油路晒化了,乃至铺户门前的铜牌恍如也要晒化。(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3)

20、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句:她尚未端酒杯,就醉了。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拍感强,易于记忆,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归纳力强。主要方式: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6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

21、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作用:增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拍感增强,层次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情感(或增强表达效果)。用来讲理,可把道理论述得更周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贵,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7.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情感,即按照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式。1持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距离)。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2距离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例句:恍如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

22、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如何区别排比和反复 排比句至少是三个句子,反复句是两个以上的句子。排比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有一路的词语。反复句是两种以上相同的语句重复,为了突出强调。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贵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离开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排比)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反复)。8设问 为了引发他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

23、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总的作用是引发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用在题目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发思考外,还有承先启后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切,脉络清楚。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述人物的思想活动;也可以婉转表达情感,引发读者思考和重视,领会主题。例句:花儿为何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9反问(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作用:表达鲜明,增强语气,发人沉思,激发读者情感,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例句:我呢,我莫非没

24、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如何区分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都是有疑而问,可是设问是自问自答,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以增强语气。如:谁是咱们最可爱的人呢?咱们的战士。(设问)莫非你就感觉只是树?(反问)以上修辞手法在实际运用中,因各种原因常常会出现一些误用情况,因此,运历时务必注意:1比喻:要贴切、生动;要注意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比喻的喻体必需是常见、易懂的事物;2比拟:必需是自己强烈情感的流露,情感必需与所描述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进行比拟的人和物或物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相似或相近。3借代:借体必需有明显的代表性,令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用人物的形体特征作借体时,要注

25、意它的褒贬色彩和利用处合的不同。4.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要力求新颖。5.对偶:要尽可能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注意相关;要尽可能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6排比:必需从内容的需要动身,不能生拼硬凑排比的形式。排比是多项并举的,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让读者自己沉思,后一种排比的句末要用省略号。另外,引用、反语、反复、双关等修辞手法也常常会考到,下面一并说明。1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

26、,含蓄典雅。1明引(直接引用)。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门生没必要如师,师没必要贤於门生。2暗引(间接引用)。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万万不要气馁。2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增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情感。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好像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3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成心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1谐音双关。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

27、,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2语音双关。是一种按照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致使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常常出现。例如: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 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情感。四、【示例精析】题一 对下列各句利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他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像这样的老师,咱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肯意和她亲近呢?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何等慈爱,何等公平,何等伟大的人啊!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

28、屁股摔成两半!A比喻反问排比比喻 B夸张设问排比比喻 C比喻反问排比夸张 D比喻反问夸张夸张 讲解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可否正确理解和辨识几种常常利用的修辞手法,题型是一道正选题。从所给的选项看,设计用意超级明确,把几种判断上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拿来让考生分辨,这就要求在解答是必然要用心捕捉文句中表现修辞手法特点的信息,结合有关的知识加以判断。答案 C 题二“远远望去,好像一群雪白肥壮的大狮子,有坐着的,有卧着的,有两两相对的,有簇聚成团的,原来这是一座宣石假山”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有什么作用?答案 打例如;抓住了个园“冬景”的颜色、形状与白雪、狮子相似的地方,其作用在于突出个园的“冬景”的特征

29、,使说明的事物加倍生动、形象,使文章富有文采,激发阅读兴趣,(答到意思即可)讲解 考查的着眼点是对考生运用修辞手法能力的考查,同时也对学生语文多方面的能力进行查验。题三 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运用不适当的一项是()A.图书馆是书籍的宝库,那里贮藏着无数的人类智慧的结晶。B蚂蚁身躯虽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蚂蚁可移动一粒米,一群蚂蚁不就可以够翻江倒海了吗?C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景,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D盛开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恍如在流动,在欢笑,彼此推着挤着,好不热闹。讲解这是一道错选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设计时没有给出可供判断的修辞手法,而

30、是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这就给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蚂蚁的力量进行夸张,但不知夸张的运用应注意:必需注意真实,不能哗众取宠;必需合乎逻辑,不能片面夸张;必需避免误解。答案 B 题四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品析下面句子。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作声来。答: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麦子等待收割的情形。讲解这道题表面上看来是一道语言品析题,其实考查的就是修辞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运用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文章,琢磨语句。题五对下列句子所利用的修辞方式及其意义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想起它(纺车),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运用比喻,抒发作者对延安纺车深厚真挚的情感。B、你们是早晨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运用拟人,抒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寄与厚望。C、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现代化顶峰的紧实阶梯。运用排比,使抽象的概念和道理变得加倍严谨。D、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能画出祖国的面貌呢?运用夸张,意在表明多调一些颜色,祖国的面貌是可以画出来的。讲解 B 项修辞手法应为比喻,C 项修辞手法也是比喻,D 项意在表明即便你调多少种颜色,也无法把祖国的面貌画出来。答案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