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优质课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优质课教案.pdf(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以师生共同质疑探讨的方式,扫除文言障碍。积累文言知识。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3、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讲解式、启发式、诵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以“东床快婿”这个典故介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
2、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由此介入作者王羲之及他的兰亭集序。二、文本解析【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为切入点,解读文本。】1、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情感。2、与王羲之一同“畅游兰亭集会”,感其所感。3、“话说集会”,这次集会是什么样的集会?明确: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1 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修禊”。“修禊”是一种很古老的仪式,带有某种原始宗教的色彩,即在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去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到魏晋时期,
3、这一活动的原始宗教色彩淡化,演化成郊游、踏青、野餐之类的水边活动。这次活动由王羲之发起,要求雅会之人都要作诗。当时,参加兰亭集会的一共有 41 人,其中余姚令谢胜等 15 人不能赋诗,各罚酒三巨觥。王羲之、孙绰等 26 人当场赋诗,其中 11 人各赋 2 篇,15 人各赋 1 篇,共计 37 篇,编为兰亭集诗。3、为什么作者如此肯定地认为“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呢?首先,我们且看集会带给作者的直接感触是什么?【话说集会】给作者带来的切身感受是“乐”,“快乐”。4、据此,我们来结合文本,走进“书圣”的内心世界,看看他究竟乐从何来?2【乐在集会】(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可谓是“四美具,二难并”
4、。)5、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三段,看看作者的情感线路有何变化?“乐痛悲”在接下来的一段中,作者的心情为何陡然转变,“乐”而为“痛”呢?这个“痛”,我们又该如何理解?6、研读第三段,落实字词,弄懂文意,补充背景。【写作背景】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这些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5、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7、我们知道,这段的关键字是“悲”,那么作者又为什么“悲”,“悲”什么呢?这里的“悲”与上一段的“痛”一样吗?教师引导:那么作者的人生观是消极的吗?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生死观?你是怎么解读的?【抓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加以解读】三、拓展延伸 回到开头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如此肯定地认为“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请用原文语句回答。(“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那么,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触呢?或者说,你是否与作者有相同的感受?如果没有,读罢此文,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学生思考五分钟后,畅所欲言。)四、教师总结 五、作业布置 结合练习二,积累文言字词,背诵全文。六、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乐天地 痛人生 俯仰 悲古今 层层深入 跌宕起伏